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7|回复: 7

格非:理解当下 重读古典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20-1-19 19: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格非:理解当下 重读古典格非:理解当下 重读古典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200119/124933.shtml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0-1-19 19: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期日 2020年01月19日 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上一篇 下一篇

A12 宽窄巷 下载PDF 下一版上一版 |
A12宽窄巷
·格非:理解当下 重读古典
·“硬汉作家”邓一光:恐惧是值得被捍卫的
大家都在看

国家发改委2020年首场发布会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成渝双城经济圈”
7小时前封面新闻3.9万
·莫道君行早 是处有亲朋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
·国家卫健委:2019年专项支持11个1类新药上市
·冬青奥会短道赛场韩国强势 李孔超摘铜
·科技“链”上传媒 封面区块链V1.0正式上线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格非:理解当下 重读古典


格非



  1月14日,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封面研究院人文研究所组织评选和发布的2019名人堂人文盘点之“年度十大作家”榜单出炉后,引发众多反响。邓一光(广东),格非(北京),虹影(重庆),李修文(湖北),凸凹(四川),王笛(澳门),叶兆言(江苏),张楚(河北),周恺(四川),翟永明(四川)都是评论家和广大读者认可的作家。其中格非以一部《月落荒寺》得到非常高的口碑和关注度。
  得知获奖信息后,格非表达了自己对广大读者的感谢,“感谢华西都市报向读者朋友们推荐《月落荒寺》。不光是读者在挑选作家,实际上作家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知音,与读者朋友们建立价值和美学上的认同关系。我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关系的神秘与珍贵。在新春即将到来之际,祝朋友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对中国社会一种持续性思考
  在《月落荒寺》中,格非以典雅的学院派笔触,细密勾勒出都市知识分子与时代同构又游离于外的种种众生相。同时又不断以华美的古典诗词穿插其中,营造出惝恍迷离亦中亦西的间离效果,其情思蕴藉之处,精妙至于不可言说,是近年来长篇小说中难得的艺术佳构,也是作家躬身向内重新书写这个浮躁时代的再出发。不论是书中对古典音乐的见解抑或是关于绣球花的风波,其实都关涉到语言与命运的关联。
  楚云和杨庆棠讨论德彪西《意象集2》中表现月光的曲子是该译为“月落古寺”“月落古刹”“月落禅寺”还是“月落荒寺”“月照萧寺”……之后没多久,她和伯远讨论绣球花也可以叫作“无尽夏”。这两处,是女主人公楚云为数不多直接发言的时刻,格非塑造了这样一位身世离奇,颇具才情的人物,以探寻命运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格非1964年8月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81年入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调入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隐身衣》于2014年获鲁迅文学奖,《江南三部曲》于2015年获茅盾文学奖。从《江南三部曲》到《望春风》《隐身衣》,再到《月落荒寺》,格非说,这三个阶段的作品,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脉络联系,“有些主题是有承继的,当然也有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总体来说,它们体现出我对中国社会的一种持续性思考。”在格非看来,“一个称职的作家,要有能力分析当下现实,同时要通过自己的艺术手段,运用自己的艺术修辞,把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分析思考,作为作品呈现出来。”

研读方志了解时代的变化
  与格非此前作品不同的是,在《月落荒寺》中,父辈开始老去,年轻一代渐成,开始将对更好的世界的期待,寄托在下一代的成长上。也许正因为这种对于新一代的殷切寄望,豆瓣评分高达9分,年轻的读者更敏锐地发现了《月落荒寺》和《隐身衣》之间的延续性。格非认为,当下需要重新理解年轻人,不同的生活观念会塑造不同的生活方式。
  很多读者给格非反馈,读这本小说,速度很快,“大部分人说自己一晚上就读完了,有的说只花费了5个小时。大家这么快读完它,我也没有理由不高兴。至少它代表着,小说的故事情节还是很流畅,比较好看。但是同时我也有个小提醒:书中我还是安排了不少埋伏,花费了不少心思,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慢慢读一下。总之,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吧!”
  早些年格非的《褐色鸟群》等影响了许多人的文学观,彼时的先锋小说也试图描绘现代生活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性。这么多年过去了,在媒介更迭互联网时代,文学的定义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格非看来,今天的小说写作,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首先是科学使得我们的生活充分暴露,所有的事情都可量化、可分析。另外,新闻和小说一直在较量,但现实生活本身不像新闻报道那般条分缕析、起承转合,而是更神秘和更丰富,应当重新激活大家对小说的热情。诗人学者敬文东在读了此书后,也表示处理日常生活的神秘性是文学在当下中国被授予的新任务,现在或许只有小说能够抵达。
  差不多有十年时间,格非几乎停止了写作。但这段时间里,格非没有虚度,他沉浸在对古典作品的阅读中。这跟一个老友对他的忠告分不开。格非回忆说:“我从《左传》开始一步步读下来,读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读了很多地方志,包括家乡一带的地方志,通过地方志可以更清晰了解时代的变化。”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分享给他们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0-1-19 19: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军事文学写作的作家,邓一光有着自己的“战争文学谱系”,“硬汉作家”邓一光:恐惧是值得被捍卫的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200119/124934.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0-1-19 19: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期日 2020年01月19日 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上一篇 下一篇

A12 宽窄巷 下载PDF 下一版上一版 |
A12宽窄巷
·格非:理解当下 重读古典
·“硬汉作家”邓一光:恐惧是值得被捍卫的
大家都在看

俄客机因燃料泄漏紧急降落 飞行时燃料仪突然报警
12小时前央视新闻客户端2.0万
·世界首富易主!LV总裁取代亚马逊创始人成新首富
·国家卫健委:2019年专项支持11个1类新药上市
·“虎哥”倒在夜勤归来路上
·亚马逊手掌支付将推广,已开始和Visa进行合作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硬汉作家”邓一光:恐惧是值得被捍卫的


邓一光



  “恐惧是值得被捍卫的,正因为有人类原生的恐惧,人才不会沦为野蛮的杀戮机器,希望才能够得以留存。”
  回顾2019年的国内文坛收获,在长篇小说领域,最瞩目的除了阿来《云中记》,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也格外耀眼。在2019年收获文学排行榜的“长篇小说榜”榜单上,《人,或所有的士兵》仅次于阿来的《云中记》。
  2019年末,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封面研究院人文研究所组织评选和发布的“2019名人堂·十大作家”和“2019名人堂·十大图书”榜单上,邓一光和他的《人,或所有的士兵》分别上榜。

他要写人的弱小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军事文学写作的作家,邓一光有着自己的“战争文学谱系”,出版过《父亲是个兵》《战将》《远离稼穑》《我是太阳》等一系列作品。其中《父亲是个兵》获鲁迅文学奖。《我是太阳》等四部长篇代表作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典藏作家文库”。邓一光也被评论家认为是“当今中国写军事文学最好的小说家”。2019年,邓一光推出准备了10年、历时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人,或所有的士兵》,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人,或所有的士兵》共77万字,以青年知识分子郁漱石为主人公,用冷静深刻的文学叙事,讲述了发生在1940年代太平洋战争中第一座被日军攻克的城市里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虽然写的是战争主题,但这部小说却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文学。主人公郁漱石面对个人生命成长的困惑和战争造成的灾难,没有那么昂扬和刚强,他更像那座沦陷的孤岛,在命运的海洋中漂流。书的封面设计得意味深长,可以从右往左念:“人,或所有的士兵”,也可以从左往右念:“士兵,或所有的人”。
  战争是文明世界张力最大的事件,作为一个已经被认定的硬汉作家,邓一光的思考独辟蹊径,“‘我要写人的弱小’,这个想法太强烈了,因为我自己就是弱小的啊!原来我会想去解决困难,很痛苦的时候不叫疼,遇到过不去的坎也是自己撑下去,但我后来想,这是干嘛呢?我要干什么?”邓一光追溯着“硬汉”标签的源头——古希腊的神明,文艺复兴时代的英雄,他们的诞生,却都不是为了让人和世界失去理智。这促使他起笔《人,或所有的士兵》。有评论家认为,邓一光在这部作品中的思考,可以看作是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思考的延伸。

恐惧与希望并存
  邓一光虽然出身于军人家庭,父母从战争年代走过,除他之外,家中兄弟姐妹都是军人,“这可能与成长经验关联,不过,这个关联远远够不上对持续写作的支持。”他在战争文学中独辟蹊径,关注的不是战争文学常见的人的强大,英雄气的一面,而关注到人的弱小,人的敬畏。
  对此,邓一光也有特别的解读:“强大与弱小,英雄与凡人,多数时候是同一叙事中的不同维度,冲突的实质不在命名。你提到英雄气,我举个海明威的例子。顺便说一句,他和他的第三任妻子盖尔霍恩二战期间到过广东,我在长篇中写了这段故事,也去过他俩相识的醉乔酒吧,那儿的朗姆酒很够劲。我出生前两年,海明威获得了那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接受颁奖时他说,这个奖应该颁给凯伦·布里克森。海明威这么说,是因为布里克森在她的《我的非洲农庄》中写了她对另一种文明的理解和热爱,她不打算征服它,而是选择了爱和敬畏。我非常喜欢布里克森这部书,喜欢她的书写中对文明的各种形态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敬畏,而不在于它是英雄主义还是别的什么。”
  在谈到《人,或所有的士兵》时,邓一光曾说:“人类的软弱和恐惧不应该被轻易抹杀和否定,即便士兵也是如此。恐惧是值得被捍卫的,正因为有人类原生的恐惧,人才不会沦为野蛮的杀戮机器,希望才能够得以留存。”这段话被很多人点赞。当人类正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缺乏,理性不会那么自负后,人类就不会过于刚硬而走向自我毁灭。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分享给他们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0-1-19 19: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期日 2020年01月19日 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上一篇 下一篇

A13 宽窄巷 下载PDF 下一版上一版 |
A13宽窄巷
·冯骥才“俗世奇人”里的天津性格
大家都在看

体育小闹钟 | 孙杨强势夺200自首冠,多特19岁妖星首秀就“戴帽”
11小时前封面新闻3.1万
·莫道君行早 是处有亲朋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
·中国外交部:2月1日起中国护照“全球通办”
·72岁大爷表演木偶戏50年 80岁观众感慨:60年没见过了
·民众希望“2月2日”等吉祥日可登记结婚,民政部回应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冯骥才“俗世奇人”里的天津性格


冯骥才



《俗世奇人》插图。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也一直成为著名作家冯骥才的灵感来源、作品素材。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冯骥才先后创作了五十四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俗世奇人”回到传奇志异的小说传统,回到地方性知识和风俗,于奇人异事中见出意趣情怀,于旧日风物中寄托眷恋和感叹。

天津人
爱斗气不较真
  精金碎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一直备受广大读者推崇和喜爱。截至2019年年底,“俗世奇人”系列的总销量已达500万册,《刷子李》《泥人张》等篇目还入选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成为文学创作、语文教学的典范。2018年,《俗世奇人》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019年,冯骥才又创作了《大关丁》《弹弓杨》《孟大鼻子》《齐老太太》《旗杆子》等18篇“俗世奇人”新作,收入新书《俗世奇人全本》,呈现给读者完整的54篇“俗世奇人”系列。
  冯骥才说:“我在这些小说里摸索一种语言。我追求的不是天津味儿,天津味儿是一个表象,我追求的是天津劲儿,就是天津那
  种精神。我要把天津人的气质放到我小说的语言里,我写的时候经常笑,我喜欢写这样的小说,过瘾。”冯骥才不仅是一位作家、文化学者,还是一位画家。他自幼习画,专事摹古,功力深厚,在上世纪90年代,曾在全国各地举办画展,一时轰动。这次,他还专门为《俗世奇人全本》亲手绘制了精美的插图,54篇小说,配有58幅精彩插图,图文并茂,很是有味儿。
  “天津人是什么性格?天津是码头,是中西碰撞的地方,天津人豪爽、义气、调侃、幽默、斗气,但是斗气不较真。”冯骥才还特别还原了一个亲眼目睹的天津街头的日常场景加以说明。冯骥才那天看见一老大爷推着自行车,车后面绑着一堆木头,老大爷穿着棉裤,迈了三次都没迈上自行车。这时候,年轻警察有点替这个老大爷担心,过往的车辆很多,他怕老大爷被撞上。冯骥才笑言,如果是外地人会说:“大爷这个地方车太多,您那边去上,别把您碰到。”但天津人不这么说,这位警察笑着跟老大爷说:“大爷,您要想练车,找个安静地方练去。”这就是天津人,正话反说,天津人平常都这么说话。

天津人
最爱有性格的人
  在冯骥才看来,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集体性格,天津人跟北京不一样,天津人从来不说齐白石,不说李可染,不说郭沫若,也不说茅盾。天津人说泥人张,说狗不理,天津人说市井奇人,天津人佩服自己身边有本事、有能耐、性格各异的人。而他书里写的正是这些天津人。“我在这些小说里摸索的一种语言,在叙述小说的时候,我追求的不是天津味儿,天津味儿是一个表象,我追求的是天津劲儿。”冯骥才说,他写的时候经常笑,觉得很过瘾。
  “俗世奇人”中的“奇”如何定义?冯骥才说:“或者他身怀绝技,这个绝技匪夷所思,或者他做人做事的行为匪夷所思。我做了二十多年的文化遗产的抢救,我看到祖国大地上的奇人太多了。”
  在文学评论家邱华栋看来,冯骥才先生自己就是一名“奇人”:“不光因为他个子高,也不光因为他会打篮球,他还会做很多事,比如说文学创作,在小说、非虚构、散文、在各种文体上都特别有成就。同时冯骥才老师还做文化遗产保护,做古村落调查与保护,他本人还是一个大画家。我觉得他是一个多面体,是真正的俗世奇人、大雅高人。”
  在另外一位文学评论家潘凯雄看来,冯骥才生活在天津,天津这个地方本身就是很奇怪、很有特点的、土洋结合的。“天津在上个世纪初是各色人等集中居住的地方,有老外,有达官贵人,有没落的贵族,还有各种的市井百姓。这样一片土地上出现很多奇人、异人。大冯笔下写了50多个干各种营生、各种行当、各种绝活的,写得栩栩如生,几千字特别传神,54篇正好是54张扑克牌,因为每一篇都很精短,非常有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
  已经77岁的冯骥才创作力愈发旺盛,他坦言不是他想写小说,是小说找他写。“曾经二十多年里我的小说写得很少,甚至跟没写差不多,可是现在要写的话觉得大量的东西涌上来想让我写,什么原因?”他体会到一个概念,就是生活,是作家的生活,“作家的生活都是不经意积累下来的,不是寻找下来的。”冯骥才特别开心地说,他在这部小说里面慢慢找到了一种方式,一篇小说写一个人物或者两个人物,这个人物后面则依托着一个很巧妙的、甚至于很绝妙的故事。“巧妙的底线是意想不到,上限是匪夷所思,通过一个巧妙的故事,能把一个人独特的性格挖掘出来。”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雪漠《凉州词》致敬武魂
  中国人自古有崇文尚武、文武兼修的传统:孔子会射箭、会驾车,是大力士,孟子威武不能屈,养浩然之气;李白、辛弃疾、陆游,既是大诗人又是武林高手。甘肃作家雪漠,自幼跟随外公习武,曾拜凉州著名拳师贺万义为师,数十年间遍访名师、苦修武术。2020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雪漠的“致敬武魂”之作《凉州词》。小说以44万余字的篇幅,由一代宗师畅高林的临终回忆拉开,徐徐展现清末民初凉州民间武人的日常生活和江湖传奇,更有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武林之斗、马匪之斗、情仇之斗、西北马帮的大漠历险、凉州史上有名的一次武人义举………书中武林高手都有历史原型,他们练就的诸般武林绝活,至今流传于西部民间。
  历史上,凉州民风彪悍,习武成风,堪称西部武林的铁门槛。雪漠说,《凉州词》不仅是他隐秘悠长的武侠梦的释放,更是他半生习武生涯的厚积薄发。“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武术家的故事,但写活他们日常生活的并不多。于是,我们知道很多故事,但不知道他们如何活着。《凉州词》想写的,就是他们如何活着,以及他们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
  在雪漠看来,随着一代代武术家的去世,武术日渐成为遥远的绝响,但武魂不应该消亡,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武术功不可没。这也是我写《凉州词》的重要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十多年来跟踪雪漠创作,“雪漠写武林,乍一听令人惊讶,但《凉州词》不是一般意义的武侠小说,而是定格西部民间武人真实生活的长篇佳作。它不是靠想象编造出来的,而是源于深厚的生活积累,是作为武林中人的雪漠对武林世界的现实主义书写。雪漠用最平实的手法,把日常生活写得震撼人心。”
  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张贤明评价,《凉州词》是雪漠深挖生活的井水,为读者酿制的又一佳酿,“长篇小说,故事好编,日常生活不好写。但在《凉州词》里,雪漠把清末民初西部民间武人的生活状态写活了。这部小说不仅好看,而且有史料价值。以后,要了解西部武林,就可以看《凉州词》”。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分享给他们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0-1-19 19: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期日 2020年01月19日 华西都市报        -A14 宽窄巷- 上一篇 下一篇

A14 宽窄巷 下载PDF 下一版上一版 |
A14宽窄巷
·一套书 读懂“茅盾文学奖”作家
大家都在看

特警情侣大打出手 战友惊呼:未来老婆都敢这么摔?
11小时前央视网2.0万
·72岁大爷表演木偶戏50年 80岁观众感慨:60年没见过了
·流动的中国·2020春运:1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242万人次
·二代征信系统上线个人水电费未纳入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公布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套书 读懂“茅盾文学奖”作家


李洱



茅盾文学奖《短经典》系列新书发布会。



《短经典》



《美顺与长生》



茅盾文学奖《短经典》。



  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自一九八一年设立迄今,已近四十年,获奖作家近五十位,在读者中影响巨大。他们大多在文坛耕耘多年,除了长篇小说之外,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等“短”体裁领域的创作也是成就斐然,名篇佳作迭出。比如王蒙、张洁、宗璞、阿来、李国文的散文,贾平凹、苏童的短篇小说,毕飞宇、迟子建、李洱、徐则臣的中篇小说等等。
  2020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经典》。收入21种茅奖作家的短经典,涉及到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代表作。其中包括最新的第九届和第十届的获奖作家,原来一些作家的篇目也有所增加。每一本书,都以作家的一篇散文标题作为书名,同时,都收录了作家的获奖答谢词。

中短篇小说
容易暴露作家性情
  对作家而言,长篇小说的体量一方面考验作家的写作耐力,对结构布局、矛盾冲突和人物塑造的要求更全面,对认识生活的宽度和深度的综合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它巨大的包容度也给作家留下了辗转腾挪的空间,它甚至允许旁逸斜出,允许枝蔓横生。短篇小说则不同,在有限的空间内,它需要灵光闪现,需要出奇制胜,需要一击即中。介于中间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独有的体裁,五万字到十三万字的特殊形制,让它更有包容度、更有吸引力。
  在作家李洱看来,中短篇小说更容易暴露一个作家的性情。 作为读者,他也更愿意多读中短篇。比如这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经典》,他直言自己非常想读,“因为收入了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包括同代作家的作品。我相信阅读它们可以增加我对他们的了解,阅读他们的过程也是跟这些作家对话的过程。读长篇的时候可能被长篇的故事吸引着走,不会停下来。但读他们的中短篇或者读他们的文艺性随笔或者散文的时候,我可能会有沉思,去思考,从而增加我对这个作家的理解,明白这个作家为什么这么重要。或者我看完之后觉得这个作家很扯淡,可能以后他的长篇我就不要读了。所以这套丛书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有对作家本人的启发,对写作者的启发等等,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可以看这套书。我会自己去买这套书。”

短篇小说
讲究片断情绪意韵
  新文化运动开始创立了现代汉语的小说以后,一百多年进步非常快。最开始是只有中短篇小说,那时候还没有中篇的概念,只叫短篇小说。代表性的作家是鲁迅,代表性作品是他的《呐喊》《彷徨》。后来长篇小说好像分量越来越重,它在文学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尤其是到了新世纪前后,文学中好像有不成文的定论,这个作家如果没写长篇小说,你好像当作家就不够资格,你就说不上话。而长篇小说变得很重要也跟整个文学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关系,长篇小说的容量更大,能够讲一个更充分的故事,可以把人生的命运更加充分地展开。
  但是,在文学评论家贺绍俊看来,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本来小说首先应该建立在文学性上,但是长篇小说越来越侧重于故事性,它可能不会太去讲究文学性。有的作家发现只要故事讲得好就拼命讲故事,他不会去主动地把文学性作为自己文学努力的目标。有很多这样的小说,你从故事的角度来看讲得还可以,但是仔细读一读,发现它在语言上很粗糙,没有什么建树,没有什么特色,从艺术意韵上,从精神内涵上更是乏善可陈。有不少这样的作家,他有很丰富的生活阅历,他的命运很坎坷,他只要稍微有一点语言表达能力,把经历、经验很写实地写出来,可能就是一部很好的小说。所以对作家来说,真正要在文学上有所追求,首先应该在中短篇小说上下功夫,尤其是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就是讲一个片断、一种情绪、一种意韵、一种生活的局部的体验,要把它组织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文本去感染读者,这就是一种很深的艺术功力,可以说,短篇小说是一位作家艺术功力的磨刀石。”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推氧气瓶的工人
触摸“北京人”
  这是一部从生活里长出来的小说。没有繁复修辞,没有精巧长句,甚至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但是字里行间,有种一履一印的浑然温度,自然顺畅地把读者带入到美顺和长生的人生中。毛建军的长篇小说《美顺与长生》,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建军1958年生于北京,现为朝阳医院推氧气瓶的一名普通工人。推完氧气瓶回到东五环小家的他,会用纸笔写小说。《美顺与长生》是毛建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虚构的小说中有不少细节来自毛建军的真实生活经历。

怎样才能当北京人?
  小说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写起,一个叫美顺的山里姑娘远嫁京城后,卑微又坚忍,一个阿甘式的男人,纯真质朴又温润妥帖,在看似不可能的婚姻中,成就了世间最温暖的爱。小说通过这一小家庭的三代人物,以及周边亲朋的故事,讲述北京工厂大院里一群普通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冷暖人生。《美顺与长生》最早是作为中篇小说《北京人》发表在《北京文学》2011年第7期上。这是一部从生活里长出来的小说。整部小说没有繁复修辞,没有精巧长句,甚至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但是字里行间,准确自然,起承转合咬劲有力,绵密细致,有种一履一印的浑然温度,自然顺畅地把读者带入到美顺和长生的人生中,带入到这一家人的情感和命运中。当时杂志编辑从众多自由来稿中选出,几个人把手写稿一字一字地敲入电脑的小说。发表之后,让众多读者“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把文学圈惊着了。”
  毛建军曾写过一篇名为《谁是“北京人”》的自白:“我是北京人,妻不是。她如小说中的美顺,从东北嫁到了北京。十几年过去了,我依旧是北京人,她依旧是外地人,她还没熬够当一个北京人的条件。”工作后,相继接触过很多工友、朋友,细谈之后,如他这样的北京人十之八九——荫着父一辈,或爷一辈、祖一辈的光成了北京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竟如凤毛麟角,即便是公认的最能表现北京人喜怒哀乐的老舍先生,细究之下,也算不得北京人,尽管先生家居北京的时间已经足够长。有一个不可能的臆想:没有了这些不是北京人的北京,还会是现如今的北京吗?”

为什么要当北京人?
  2005年初,毛建军的女儿率先挤进北京人的行列,他至今还记得女儿户口填上“北京”二字,妻子喜极而泣的样子。可当妻子四十五岁,终于熬到可以成为北京人的所有规定及条件时,却对把户口迁入北京既不积极也不激动了,倒是毛建军,放下所有事情跑上跑下,临到她必须出面时,要一遍遍催。正是在这样对身份、生活的思索下,推完氧气瓶回到东五
  环小家的毛建军,用纸笔写下自己的思考,“纠结一个人是不是北京人实在显出我们的鄙陋,尊重每一个鲜活个体的存在应当是为人的基本品德。”
  毛建军的文学梦已经做了几十年了。小时候,毛建军就喜欢看书。张华说,第一次进毛家门,“满墙满墙的书”。上世纪80年代,努力做着文学梦的建筑工人毛建军,经常投稿,屡投不中,就渐渐放弃了,女儿出生后,连看书都少了。直到她大了些,毛建军又慢慢缓过劲儿来。看到自己零买的《北京文学》杂志上有个“新人自荐”的栏目,写完《北京人》的他,决定试试。毛建军是幸运的,小说被杂志刊出,他拿到朝阳医院氧气组的工友面前“显摆”了一番。工友杨绍旭说:“我们都觉得脸上特有面儿,工人里也有会写小说的呢。”张华也给毛建军丈母娘打了电话:“他写那么多年没白写。”如果说老舍所关注的是从民国到新中国的历史剧变下北平的小市民,那么毛建军所书写的便是近20年来北京快速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被裹卷其中的普通人。
  著名文艺评论家潘凯雄读了小说觉得有些出乎意料,“出自一位业余作者之手的这部长篇竟然下出了一步又一步的逆袭妙手,从冷漠到温馨、从防范到信任、从隔阂到融洽的反转,而完成整个反转的全部动力莫不来自质朴善良的本质。这即是《北京人》最为细密柔软的。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分享给他们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0-1-19 19: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200119/124935.shtml冯骥才“俗世奇人”里的天津性格


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200119/124936.shtml在作家李洱看来,中短篇小说更容易暴露一个作家的性情。一套书 读懂“茅盾文学奖”作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0-1-19 19: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18 07:32 , Processed in 0.1220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