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55|回复: 40

浑源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2: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baidu.com/s?tn=50000 ... =%E6%B5%91%E6%BA%90浑源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2: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 ... 1653&fr=aladdin浑源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2: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baidu.com/s?tn=50000 ... 0%E8%AF%97%E6%AD%8C一部丰实山西近代诗歌史的扛鼎之作——民国名士《王念..._新浪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2: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丰实山西近代诗歌史的扛鼎之作——民国名士《王念...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c1e5353c0102zbkq.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doc88.com/p-107814087440.html历代浑源神川诗文 - 道客巴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tydao.com/sxsu/2012/hunyuan/120220kuqin.htm山西民俗:浑源乡间“哭亲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浑源乡间“哭亲歌”
   每到阴历七月十五,人们都要去上坟,祭奠、怀念亲人,时值初秋,景色的美好与内心的伤感杂糅,就像那美丽的哀愁。在雁北浑源,七月十五还有着当地有名的“哭亲歌”。

    在浑源,七月十五唱“哭亲歌”始于何时不可考,或许自古就有吧。“哭亲歌”大多由女人主演,一般唱“哭亲歌”的都是已婚女人,从新婚少妇到颤巍巍的老人,张口就来,似哭似说,唱一次“哭亲歌”往往两三个小时以上,有的女人甚至通宵达旦,从日落唱到天明,内容众多却不重复,令人惊叹。唱“哭亲歌”一般在晚上进行,白天与家人一起去上过坟,安顿家人吃了晚饭,然后一个人走到院门外,坐在街边开始哭唱,先是来几声“爷呀、奶呀、爹呀、妈呀……”的悲声,然后从涉及到的人身上开始,历说曾经的往事,这其中既有美好的回忆也有伤痛的遗憾,事无巨细一一道来,形同于讲故事,但却是以哭腔哭调来表达,在月明星稀的深夜,这种声音既突兀又高亢。而且,一村的女人在哭在唱,那种此起彼伏、纵横交错的声音形成合唱,弥漫于整个村庄之上,是多么惊心动魄。

    浑源女人唱“哭亲歌”几乎都是天生禀赋,平时说话都不敢大声的女人,唱起“哭亲歌”来却不管不顾。我曾经不止一次听过妈妈唱,开始还有对亲人的追思,最后却成为对男人、对生活的抱怨和哭诉,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哭亲歌”其实是多苦多难的农村女人集中而又自由的发泄,哭一哭就好了,就如同倒去了积累已久的内心忧烦。或许这才是“哭亲歌”相传成习的真义。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白建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20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浑源民俗集锦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smi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浑源农村的生育习俗
  民间云: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从乡音土语到人文习惯,风格迥异。我走过的地方不算太多,但就我所见,浑源农村的生育习俗有别它处,在此略述。

接 生

    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浑源的女人相对来说比较娇气,尤其是新媳妇。生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大使命,因此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提前半个月,就什么也不干了,专门待产,差使自己的男人早早地去通知接生婆。我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个大村,有七八千人,但接生婆却只有一个,几十年来,经她的手不知迎接了多少新生命。在浑源,接生婆也被叫做老娘婆,我们村的老娘婆名叫田美兰,原为赤脚医生,后为乡镇医生。生孩子对当事人而言是一件大事,但对接生婆来说却很寻常。最为人称道的是田医生的神算,产妇感觉要生了,大呼小叫地喊来田医生,一摸一看,说还有几个时辰,一点儿都不会差。

坐月子

    与城市不同,浑源农村的女人一般都在自家炕头上生孩子,炕就是产床,家就是产房。从生出孩子起,女人就躺在炕上让别人伺候,一般由妈妈来照顾。产后的女人身体虚弱,怕风、怕冷、怕光,因此,在一个月之内,作为产房的那间屋子终日总是门窗紧闭、窗帘严实地遮挡着。在饮食方面,浑源农村与其他地方也有很大不同,一天三顿小米稀饭,汤多米少,外加素菜、馒头。乡人称此为刮涮,通过淡食把产妇体内的油水耗掉,利于滋生母乳。不过,作为添补,也可以吃一些鸡蛋、核桃仁、杏仁等,不可多吃,只为调胃。一个月下来,再胖的产妇也往往人比黄花瘦,加上终日不见太阳,捂得细嫩雪白,倒也好看。送 饭

    农村一般都是大家族,一家生孩子,一个大家族的人都来贺喜,也有旁亲或者邻居朋友等。月子中看望产妇,只能由妇女出使。浑源人把看望产妇叫做送饭,一般也就是送一些鸡蛋、挂面,外加一些恭贺和安慰的言辞。送饭也很有讲究,进院之前先要在院门外喊当家的男人,由男人领路,蹑手蹑脚,悄然进去。如果有哪个冒失的丫头一头闯进去,虽说送饭,也往往会被视为大不敬。浑源农村的人认为粗声重步的人会惊着孩子,使孩子丢了魂。对此,浑源还有个专门的名词,叫踩孩子,孩子被踩,责怪已经算轻的了。所以,送饭一般由轻步悄声的女人完成。过满月

    以一月为期,坐完月子就该出月子了,出月子那天也叫满月。家有小孩满月,是很大的一件喜事,这一天,遮蔽一月的窗帘被拉开,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产妇不必再躺卧在炕,能下地自由活动了。这一天,也是丈母娘解放的一天,满月之后,丈母娘也就可以打道回府了。满月这天,生小孩的主家一般会大宴亲朋,送过饭的亲戚朋友悉数请来。浑源农村过满月讲究吃油糕,菜必丰盛,酒必足量,宾主共欢。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白建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20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浑源民俗集锦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smile:}{:handshake:}{:handshake:}{: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tydao.com/sxsu/2012/hunyuan/120220shenyu.htm山西民俗:浑源农村的生育习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tydao.com/sxsu/2012/hunyuan/120207minfen.htm山西民俗:浑源民风的“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浑源民风的“硬”
  浑源民风强悍,用浑源话说就是“硬”(发“宁”音),“硬”是一种性格或者说品格,所谓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硬是与生而来的。浑源人的这种禀性,也好也不好,用在正道可当勇气十足的英雄,用在歪道就可能成为蛮气十足的土匪。有关这一点,出门在外最能看出,在大同地区和内蒙古一带,浑源人的强悍非常著名,用浑源人自己的话说就是,走到哪里也不惧。

  浑源民风强悍,有地理和历史的双层渊源。浑源自古为边塞之地,中原以雁门关为门户,关外相去几百里的浑源是少数民族,诸如突厥、鲜卑、契丹、匈奴等强势民族的跑马圈占之地,少数民族的强悍血统和民俗民风在这里得以继承和发展。据资料记载,大同(浑源之东北)在战国时期作为赵国的北部边陲,其民风特点主要是尚武和任侠。从魏晋至隋唐,大同地区逐渐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风俗融为一体。五代以后,汉民族经济中心南移,大同地区主要被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所控制。其时民风以胡、汉兼容并蓄。如今,在大同地区居住有汉、回、蒙、满、藏、苗、壮等十多个民族,其民俗既受汉民族传统影响,又继承了少数民族的文明习惯。

  浑源人直行直性,这其实是北方人普遍具有的性格。比如说话,浑源人喜欢直来直去,即使是赚取开口钱的浑源当地生意人,一口价,能卖就卖,不能卖没得商量,一句粗硬的“不卖”能把顾客顶得退避三舍。但浑源人热情好客,客人来了无论贫富,都会竭尽所能招待。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smile:}{:handshake:}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07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浑源民俗集锦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浑源的上梁风俗
  在浑源,民间有云,人生三件事:盖房子、娶媳妇、生(培养之意)孩子。我在《浑源民居》一文中曾谈到,浑源人习惯盖高墙阔屋的瓦房,也就是坡顶起脊的平房,这种房子最繁复也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屋顶,梁、檩、椽、栈子,以三角架结构,横承纵排、错综复杂地组合在一起,然后在栈子上覆以泥巴,泥面挂瓦,房子就粗具轮廓。
  在整个盖房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工序就是上梁。可能与历史的传承有关,浑源至今仍保留着很具地方色彩的上梁风俗。中间起脊前后坡顶的瓦房,屋顶的重量大部分积聚在屋梁上,屋梁也叫大梁、栋梁,它是屋顶上最高的那根横梁,一梁飞架东西墙尖,二檩三檩渐次横在墙上,梁、檩之上排椽,椽上铺栈,每一层以十字交叉的方式构建,既有力学的运用,也有建筑的美感。上梁是外墙已起即将封顶的衔接,对建筑瓦房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弄不好,盖出的很可能就是危房。
  浑源人上梁要“看日子”,一般请懂阴阳八卦的人查黄历、选吉日。日子一定,主家就遍告亲朋,一是请工,请人来帮工捧场,二是吃饭,作为盖房子最重要的活动,当然要大宴宾朋,以示庆贺。上梁其实很简单,就是梁拴红布,时辰一到在木工师傅的指挥下由一众帮工用绳子把大梁吊上屋顶,摆正坐实就算大功告成。上梁之际燃放鞭炮、张贴对联,而主家的女人们也早早地准备了食物,蒸糕的、炒菜的、端盘的、送碗的……喜事大办,很忙碌也很欢快。
  上梁的过程虽简单,但有许多充满玄虚的讲究,比如,要在梁上贴符记,上写“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再如,大梁中间挂上装有土特杂粮的红布袋;其它还有放木调羹、绑五色线等。至于焚香上供、念念有词多与祭祀和祈愿有关,笔者在此不再赘述。最热闹的还是吃饭,浑源人但凡盛大喜事都要吃油炸糕,几个女人团团坐着包糕,一板一板地排开来,一派丰收景象。因为盖房多在春夏,室外温度正好,就在农家小院里,一张张桌子铺排开来,男人们围拢而坐,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好不快活。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10808;本文作者:白建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07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浑源民俗集锦
{:smile:}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tydao.com/sxsu/2012/hunyuan/120220suagushi.htm山西民俗:浑源红火耍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浑源红火耍故事
  耍故事是一种大型文艺活动,取材于《水浒传》中的“夜打大名府”,这事首先是人多,敲锣打鼓的不算,光是固定参队的就有18人,或者更多,两相对,对舞或者对打;其次是道具繁多,舞者扮演的都是各具形态的梁山好汉,行头不一,面貌迥异,就连假胡子,都是千奇百怪,比如宋江的长髯、李逵的短虬、时迁的八字胡等;再次是表演繁复多变,表演由二龙出水始,宋江与卢俊义各领一支队伍,或左或右,或分或合,或前或后……一字排开的队伍有序跟随,无序混合,或聚或散,都被编排了路子,就连时不时跳出队伍中挑逗他人的“时迁”,也往往能在队伍变化中及时归队,所谓训练有素。因为耍故事人员众多、阵型庞大,舞动起来时很有场面感和现场感,再加上舞者姿态招式各不相同,每一个演员是一台戏、每一组演员是一台戏,整支队伍又是一台戏,鉴于此,浑源有句歇后语:孟家窑的故事——各耍各的。耍故事之所以好看,除了有故事底蕴、人多热闹外,更多是表演迎合各种年龄段观众的口味,比如小孩子爱看“时迁”、“安道全”的小丑表演,老年人爱看表演的剧情,年轻后生爱看“李逵 ”、“鲁智深”的“打棒子”,年轻姑娘爱看衣冠楚楚、眉清目秀的“宋江”和“卢俊义”等。记得我在乡村时,最爱看的就是“打棒子”,“打棒子”演员都是膀大腰圆的壮汉,两手各持一根胳膊粗细的短棒,左右手对搏,两根棒子撞击在一起,打得铿锵有力、“啪啪”有声,那是真正的角力,任是彪悍的演员,一会儿工夫也会打得满头是汗,而观众的不断叫好声,更激发出演员的蛮勇,有的演员用力过猛,甚至把坚硬结实的棒子打断了,好在农村树多,不缺的就是棒子。在这种力量的精彩表演中,我总猜想,会有怀春少女对演员心生爱慕。耍故事最好看的是晚上,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花灯节,耍故事的演员到了晚上一律顶灯或者掌灯,纸糊的各色灯笼为花花绿绿的戏服又添一景,且是照明且是修饰,在隆冬黑夜里煞是好看。乡村的夜晚格外黑,星星点灯一般的队伍远看是一片灯阵或两条灯龙,近看却是五彩缤纷。耍故事晚上最要功夫,身形随鼓点扭动,但灯不能大幅摇晃而灭掉,表演的一板一眼中需要力与美的平衡。最畅快的演员还是“打棒子”,他们在晚上也不用顶灯,在周围的灯光映照下,他们仍是如白天一样生猛。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10218;本文作者:白建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20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浑源民俗集锦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浑源吹打
  浑源人爱热闹,每年春节期间,民间自发组织的耍玩意儿、闹红火的队伍数不胜数,人们喜欢参与,更乐于观看。平时,缺少了集体活动的由头,但大家依然不甘寂寞,每每有丧葬活动,仍然会扎堆看热闹,即看浑源吹打。

    在浑源,一般都说红白喜事。婚姻大喜可以理解,丧亲之际喜从何来?或许浑源人看淡了生死,人生苦短,一死百了,也算是痛苦的解脱和新生。丧葬之庆,即使再不济的人家,也会请一班吹打,给故去的亲人隆隆重重、热热闹闹地送葬。吹打在浑源也叫吹打鼓子,是一种以唢呐吹奏为主的音乐演奏形式,笙笛锣鼓配合,吹奏起来很有气势,常常被人们围观得里三层外三层,叫好声不断。

    浑源吹打是非常有名的,附近县市多有来请的,最远到了内蒙古地区。因为有市场,浑源吹打日益发展成为一门产业,又因为很挣钱,从业者众。其实,学习吹打是很投机的一种职业,浑源民间云:“馋当厨子懒出家,又馋又懒学(浑源发音为xiáo)吹打。”吹打除挣钱之外,丧葬活动主家管吃,亲朋好友都来,吃得往往很好。过去学吹打的人多为残疾人,做其他不便,学吹打混口饭吃。现在不同,有许多精干小伙子也去学吹打。

    浑源吹打在丧葬活动中一般出场三次,一次是第三天的宾客祭奠和告庙,二次是丧葬前夜做彻夜道场,三次是送葬。吹打最好看的要数做道场,到了晚上,唢呐声起,休闲下来的人们闻声而动,跑去看热闹。在人们的哄闹中,吹鼓手不歇气地卖力演奏,尤其是吹唢呐的,两个腮帮子鼓得像塞进去两个球。演奏既有传统古曲也有现代新曲,几乎观众点什么吹鼓手就能吹什么,据说一个好的吹鼓手能够听着伴奏音乐吹奏,根本不需要专门去学。

    现在的浑源吹打综艺性很强,在吹奏当中,应观众之邀,吹鼓手也会清唱,甚至唱一些荤曲。吹鼓手之所以极力迎合观众,一是展才艺,二是争市场。稍有钱的丧葬主家,都会请两班吹打,对着吹,搞气氛,争高下。主家要的是人气,观众要的是热闹,只累了吹鼓手,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得会。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白建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20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浑源民俗集锦{:smile:}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浑源扇鼓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新的一年春耕又将开始。据说,在遥远的过去,浑源乡间春耕之前必定敲鼓,名为迎春鼓,且敲且唱,欢腾异常,民间也叫喜乐鼓。这种鼓,就是著名的浑源扇鼓。按照老人的说法,扇鼓有消灾免病、驱邪镇恶的功用,因此浑源扇鼓又多是神汉、巫婆的道具,每在做法之前,神汉或者巫婆手持扇鼓,在上下蹿跳之际,边敲边唱,诸如“天灵灵、地灵灵……”之类,念唱有词,身形扭摆,观感性很强。如果抛去迷信的说法,巫婆、神汉们都是一个个扇鼓高手。

    浑源扇鼓形似团扇或说圆扇,直径一尺有余,大约40厘米,相当于脸盆大小,铁箍做架,熟好的羊皮(水泡、碱洗、鞣制)蒙在铁箍上,箍上焊有手柄,柄上挂嵌连环(一般为二连环),环尾缀五彩丝穗。浑源扇鼓轻巧好看,一是构造简单,不似普通大鼓一般鼓突双面结构繁复笨重,再就是羊皮的轻薄,浑源养羊众多,盛产羊皮,对羊皮的处理有极成熟的制作工艺,好的羊皮白如雪薄如纸,但坚韧耐用,与牛皮大鼓的鼓声凝重比起来,羊皮鼓鼓声清脆高昂,因此浑源扇鼓又叫羊皮鼓;浑源扇鼓的好看表现在鼓形和鼓面上,犹如团扇一般手执轻摇,本就有仕女之美,再加上鼓面上绘有鸟兽鱼虫、花草树木又或小桥流水人家等图案,犹如一件艺术品。

    浑源扇鼓属于花鼓类,它与通常意义上的北方锣鼓不同,它是夹杂了说唱和表演,说唱不拘内容,但有不同的唱腔和曲调,腔调建立在地方民歌和小调的基础上,也杂揉了小戏“大秧歌”、“罗罗腔”等唱法,常见的曲牌有《放风筝》、《画扇面》、《落子调》、《翠屏山》等;击鼓方法和鼓点曲牌主要是单击、双击、花击、拍击、小碎子等。扇鼓表演不止鼓乐,还有舞步,激越如欢跳,悠缓如慢舞,表演分团体舞、双人舞和单人舞,合舞合唱,双舞对唱,单舞独唱,演出既可在田间地头,亦或街头广场,也能登大雅之堂。

    其实,浑源扇鼓本出自民间,为乡民迎春祈福、农耕之际的自娱自乐活动,手舞足蹈,且歌且舞,男女老少皆宜。但发展到后来,曲牌和腔调日益丰富和复杂,成为一种固定的文艺形式,主要由专业团体表演,多用于固定场合的演出,比如剧院。而在民间,这一民俗日渐式微,除了巫婆、神汉还在传承外,已经近于绝迹。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10509;本文作者:白建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20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浑源民俗集锦{:smile:}{:handshake:}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7: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8: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浑源小戏二人台与耍孩儿

 

 

 

 

 

  浑源人爱看戏,北路梆子是当地的一个大戏种,场面宏大,参与人员多,历时长,一个戏本演下来,演员和观众都累。或许是太过繁琐,北路梆子只得到少数人的热捧,更多的人喜欢浑源小戏:二人台与耍孩儿。这两种小戏戏风活泼,明快风趣,简洁短小,看着特带劲儿。说是浑源小戏,其实并不准确,这两种小戏以浑源为中心,覆盖面很广,南到忻、朔一带,北到内蒙古地区,源远流长。浑源人喜欢小戏,与地缘、历史、文化分不开。

    浑源地处关(雁门关)外塞(长城)外,历朝历代这里多是中原与塞外游牧民族的马踏之地。受外来影响,浑源兼具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两种文化的交汇杂糅形成了独特的本地文化,如戏曲,有戏路没套路,唱戏更多是自由生发,形式多样。即如二人台,它是在蒙、汉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二人台类似于东北的二人转,都是由男女二人表演,以唱为主,伴之以活灵活现甚至煽情的动作,逗人一乐。二人台的曲目有 《走西口》、《挂红灯》、《五哥放羊》等,演出有时是清唱,有时伴以简单的乐器,诸如文场的笛子、四胡、扬琴,再或者加了武场的瓦、锣、鼓、镲,这些乐器用得不多,偶尔烘托一下气氛。耍孩儿则更独特,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唱腔发声使用后嗓,声音发自喉咙之下,低沉浑厚,因此当地又叫咳咳腔。曲目有《狮子洞》、《三孝牌》、《打佛堂》等,唱法也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有板胡、大笛(又称曲笛),武场也是锣、鼓、铙、钹等,为的是渲染气氛。总体来说,小戏相对简单,场面不大,道具不多,情节没有大的波折,易于表演,适于草台班子即兴演出,街头或者场院,一扎场,一敲锣,戏便马上开演。

    浑源除了正规的大剧团之外,民间还有许多农民组合的小剧团,三五人或七八人,多是戏曲爱好者自由结合,自娱自乐的同时也为助兴。有人家办大事,诸如娶媳妇、嫁姑娘、小孩圆锁、老人过寿、小孩庆生、老人过世等都要请一个小戏班唱戏,所费不多,主人要的是风光,观众要的是热闹。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01122;本文作者: 白建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28 )

太 原 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smile:}{:handshake:}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歌与山西戏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8: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tydao.com/sxsu/2012/hunyuan/120220huadeng.htm山西民俗:浑源乡村的花灯艺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8: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1-30 18: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tydao.com/sxsu/2012/hunyuan/120220minjv.htm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浑源民居
  浑源民居以平房居多,尤其在乡村,而且以四合院为主。高耸的门楼、方正的四合院,房子中规中矩,房顶起脊,一分为二,典型的三角架结构,屋檐两出水,房前宽檐,可以遮风挡雨,后檐仅有出水功能,短而收敛。这种房屋基本上都是土木结构,房子结实与否未知,房子的造型却颇为做作,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很有皇城风貌或庙殿遗风。

    浑源人讲究盖房子,只要有钱,总要为自己建造一套或多套房子,当地有个说法,盖房子、娶媳妇、养孩子是人生的三件大事,房子首当其冲。这里所说的“盖房子”专指标准建制的四合院,临时搭建的草房窝棚不算。四合院有造型美观的门楼,有铺陈有序、干净整洁的方院,有高檐阔屋的瓦房和油画分明、色彩鲜艳的涂饰。站在修饰精美的四合院里,我常常有一种幻觉,如庙,森然清静,这可能与如出一辙的彩饰有关,当地油匠众多,画惯了庙宇的风格和色彩,不经意地带进寻常百姓家。

    四合院大门,一般向南,也有东家西家四五户人家聚居一处,每一家大门则是沿街道走向而开,门楼也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偏左一角,如果大门冲南,以设在东南角上的为多。进了大门,迎面建有影壁,也叫挡头,据说有辟邪之用,内不泄光,外物可阻。影壁的建造也有讲究,上有仿木椽檐,单坡瓦顶,正中设有横脊一道,两端置有麒麟兽,额头设有砖雕斗拱,两侧有砖雕垂花柱;影壁中央嵌镶有“福”、“喜鹊登梅”、“八仙过海”、“吉祥如意”、“丹风朝阳”等瓷雕花饰;影壁下面则是雕花砖座,砖座上多摆设祭祀天地的香炉。四合院都是封闭式布局,庭院清爽、洁净,有防火、防盗、采光、通风之功能,也是供人行走、休闲、娱乐和家务的中心地带。四合院多为正房三间,左右两旁各设耳房一间,东西厢房不定,南房一两间,西南角多建置厕所和柴房。

    浑源古为富庶之地,有钱人众多,建造精美的房屋既是财富的标志也是身份的象征,这一点,从遗留的老民居中也可见一斑。散落在乡村腹地的“地主老财家”,四合院往往是大型组合式的,一进院落之后,还有二进、三进、东西跨院甚至花园,可惜的是,这些极具文物价值的深宅大院毁坏严重,完整存世的已经不多。■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10523;本文作者:白建军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2-20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浑源民俗集锦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handshake:}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18 11:54 , Processed in 0.1448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