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4|回复: 7

总部经济,是伴随着商务园区、中心商务区(CBD)的出现才被发现的一种经济模式。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18-2-27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sogou.com/sie?hdq=AQxRG-0000&query=总部经济&ie=utf8


总部经济(HeadquartersEconomy),是伴随着商务园区、中心商务区(CBD)的出现才被发现的一种经济模式。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8-2-27 17: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8-2-27 17: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
网页
微信
知乎
图片
视频
明医
英文
问问
百科
更多>>
登录
搜狗百科

总部经济
进入词条搜索词条
首页
精彩百科
任务
用户
公益百科
积分商城
个人中心
添加义项
同义词
收藏
分享
总部经济
编辑词条
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2)
总部经济(HeadquartersEconomy),是伴随着商务园区、中心商务区(CBD)的出现才被发现的一种经济模式。它因为某一单一产业价值的吸引力,而出现众多资源大规模聚合,形成有特定职能的经济区域,在此区域高端集合,如同军队里发号施令的司令部,司令部辐射周围区域,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模式,在中国称为总部经济,该区域也相应地被称为总部基地。 中国学者张鹏教授把总部经济概括为:“在单一产业价值观念中的现代人类高端智能的大规模极化与聚合。”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书    名        总部经济(第二版)
ISBN        750176359
定    价        32.00元
出版时间        2004-4-1
开    本        16开
作    者        赵弘
页    数        310页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装    帧        平装


1由来提出
2综合阐述
结构说
决策说
团队说
3总部规划
纽约CBD
曼彻斯特CBD
拉德方斯CBD
东京新宿CBD
法兰克福CBD
4发展条件
发展总部经济
产生和发展
5内在机制
产生
中国总部经济园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发展
满足需求
五个特点
五个条件
中心城市收益
6词条图册
1由来提出编辑
总部经济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而来的,经济全球化要求“最经济原则”,即对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通讯、交通、金融、 物流等系统高度发达,许多公司的办公场所都倾向于生态型的绿色办公,既有充分的绿地、优美的景观,还有各种分工细致而高效的社会及物业服务,这种Business Park的总部楼已经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同时因具有较大的规模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平台。构建一个统一开发、统一物业服务等会迅速构建企业运转的低成本平台,这对国内企业总部及跨国公司总部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总部基地和总部经济的概念由此而诞生,并用总部经济理论打造了中国第一个总部基地——中关村最早成立的三个园区之一的丰台园。

总部经济一旦形成,就可以给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外溢效应,比如税收供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明显的外溢效应。

2综合阐述编辑
纵观总部经济的定义,可以分成以下几个主要流派:

一:结构说。以北京市总部经济研究机构负责人为代表;

二、决策说。以北京中关村管委会某负责人女士为代表;

三、团队说。以某官员及诸多媒体记者们的解释为代表。

总部经济相关书籍《总部经济时代》
总部经济相关书籍《总部经济时代》

结构说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统称。

——摘自北京科博会上的讲话文件集

决策说

总部经济,实际上总部就是决策,它所有的行为都是跟决策行为相关。……在全球化过程当中,谁在支配全球的命运?谁在全球范围之内配置资源?这实际上是总部决策人在配置全球资源。

——摘自中关村科技园区"香山会议"上的发言

团队说

总部经济是一国内外经济、非经济、官方、非官方的带有总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机构和组织相对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统称。这些机构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研组织,也包括生产、研发、营销、管理等各种经济组织。

——引自"CEPA京港澳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峰会"

三种观点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中国发展战略学会经济战略委员会总部经济战略课题负责人张鹏,出版《总部经济·潮起中国》,指出:“总部经济理论就是在单一产业价值观念中的现代人类高端智能的大规模极化与聚合。”总部经济的本质是“人”的经济,是在某经济领域或区域的核心,以追求单一产业价值观为目标,将创意、决策、指挥等高端智能的所有关联环节进行大规模的聚集,使之产生极化与聚化效应,由此扩散出彻底颠覆松散经营模式的经济效能和效益,进而拉动整个行业领域或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

3总部规划编辑
纽约CBD

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0%,人口150万人。纽约著名的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格林威治村、中央公园、联合国总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等名胜都集中在曼哈顿岛,使该岛中的部分地区成为纽约的CBD。曼哈顿主要分布在该区内 曼哈顿岛上的老城(Downtown)、中城(Midtown),著名的街区是格林威治街和第五大街。这里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及大公司总部云集,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

这里集中了美国许多大公司的总部,全球500强企业中就有46家总部设在纽约。纽约总部云集,并随之发展形成了配套的新型服务业,有法律服务机构5346个,管理和公关机构4297个,计算机数据加工机构3120个,财会机构1874个,广告服务机构1351个,研究机构757个。

曼哈顿是美国纽约的中心区,20世纪60年代末,为解决曼哈顿CBD因产业不平衡而产生的矛盾,纽约市政府采取了一些调控手段,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纽约商务贸易中心功能,引导其平衡健康发展。曼哈顿CBD是纽约总部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纽约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依靠其影响,纽约市确立了其国际城市形象,一批国际性和跨国性的行业组织在纽约市得到发展。二是带动支撑了纽约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曼哈顿CBD的住宅和商业用房的成交额,占美国房地产市场中此类用房成交额的40%;美国21%的电话是从纽约打出的。三是地产增值,政府税收增加。比如,曼哈顿的地产估价约占纽约市地产估价总额的53%;1969年至1983年间,曼哈顿区地产价值增长了约58%。四是成为纽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曼哈顿地区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CBD和它的衍生效益促进了纽约市的繁荣,曼哈顿CBD每年都要接纳数百万的外来客商及游客。

“9·11”之前的曼哈顿总部云集,许多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律师事务所以及许多非赢利机构如工会、专业团体、政府机构都驻扎在这里,聚集着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然而“9?11”最大的打击是动摇了人们的信心,美林、李曼、运通、道-琼斯、德勒等知名大公司总部不得不搬离了华尔街。“9·11”后郊区化办公正悄然流行,那些知名度已经积累起来、不再需要主动寻找客户的大公司多倾向于迁往景观和环境更优美、交通更便利的地方办公。与曼哈顿地区仅一河之隔的长岛便是他们的新选择。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优越的地理环境很是引人,长岛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景观办公区,与商务中心区曼哈顿遥相呼应。

“9·11”过后,第五大街肩负的是令曼哈顿商业复活的重任。

曼彻斯特CBD

在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内的曼彻斯特,是英国中部地区工商业、金融和文化中心。曼彻斯特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故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彻斯特的重工业产量占据了当时英国的30%左右,在这里生产的大炮、枪支弹药等被不断地输送到前线。从20世纪初,曼彻斯特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纺织工业衰退了,机械、电子、化学、炼油、食品加工、玻璃塑料等工业发展起来。曼彻斯特市中心的商业区相当繁华,阿登商业中心是最大商店。

曼彻斯特也是一座文化城市,是英国新闻业的第二中心,英国北部地区的广播和电视总部都设在这里。曼彻斯特是英国工人运动的中心之一。恩格斯曾在此居住多年。该市拥有3所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和索尔福德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简称曼大,是一所门类齐全、科系众多的综合性大学,始建于1824年,世界50强顶尖名校,历年最高世界排名为全球第26名 ,英国著名的六所“红砖大学”之首,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的创始成员之一。 曼彻斯特的交通十分发达,是英国的交通枢纽,乘坐火车去伦敦和伯明翰分别只要三个小时和一个半小时,去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也只要三个半小时。曼彻斯特机场是英国的主要机场之一,每天有上百次的航班通往欧洲大陆和本土其他城市。

拉德方斯CBD

拉德方斯区位于巴黎市的西北部,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于1958年建设开发,全区规划用地750公顷,先期开发250公顷,其中商务区160公顷公园区(以住宅区为主)90公顷。规划建设写字楼250万平方米,共12万雇员使用,共容纳1200个公司。截止到1992年,国家已投资160亿法郎。 目前已建成写字楼247万平方米、其中商务区215万平方米、公园区32万平方米、法国最大的企业一半在这里,共10家;建成住宅区1.56万套,可容纳3.93万人,其中在商务区建设住宅1.01万套,可容纳2.1万人;在公园区建设住宅5588套,可容纳1.83万人;并建成了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的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成为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成为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RER高速地铁、地铁1号线、14号高速公路、2号地铁等在此交汇。建成67公顷的步行系统、集中管理的停车场设有2.6万个停车位,交通设施完善;建成占地25公顷的公园,商务区的1/10用地为绿化用地,种植有400余种植物,建成由60个现代雕塑作品组成的露天博物馆,环境的绿化系统良好。优美的环境而后完善的设施每年吸引约200万游客幕名而至。

拉德方斯区交通系统行人与车流彻底分开,互不干扰,这种做法在世界是仅有的。拉德方斯的规划和建设不是很重视建筑的个体设计,而是强调由斜坡(路面层次)、水池、树木、绿地、铺地、小品、雕塑、广场等所组成的街道空间的设计。拉德方斯的主轴线有很强的凝聚力,特别是巨门建成后,全区面积大为改观,从此,拉德方斯有了中心,有了标志,有了精神支柱,增强了其吸引力。

东京新宿CBD

新宿区位于东京都中心区以西,距银座约6公里,是东京市内主要繁华区之一,仅次于银座和浅草上野。在成为副都心以前,新宿在消费、娱乐行业方面就颇具吸引力。进入5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作为首都东京原都心即原中央商务(CBD)的中心三区(千代田区、港区和中央区),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政府机关、大公司总部、全国性的经济管理机构和商业服务设施等高度集中,交通拥挤,建筑高度密集。为控制、缓解中心区过分集中的状态,同时结合周边地区发展需要,1958年下半年东京都政府提出建设副都心(即新宿、涩谷、池袋)的设想,并首先从新宿着手。   经过近30年的规划建设,新宿副都心已经在东京都的西部形成。已建成的商务区总占地16.4公顷,商业、办公及写字楼建筑面积为200多万平方米,并形成东京的一大景观—超高层建筑群(共有40栋大厦),其中不乏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楼。为实现办公自动化所需的人均办公面积目标(7—15平方米/人),新宿还将计划建设新的超高层建筑,其中有8座百米以上的建筑。 新宿副都心的经济、行政、商业、文化、信息等部门集中于商务区,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零售批发业、服务业成为新宿的主要行业,人口就业构成已接近东京都中心三区。随着新宿副都心的开发建设,尤其是东京都部分政府办公机构的迁入,使副都心的魅力大增,各行业更加积极地涌入新宿,首当其冲的是金融业。仅在以新宿站为中心、半径为7000米的范围内,就聚集了160多家银行,新宿已成为日本“银行战争”的缩影。据统计,新宿商务区的日间活动人口已超过了30多万人。由于新宿是东京都的一个交通枢纽,共有9条地铁线路由此经过,日客流量超过了300万人,预计,随着新超高建筑的完成和12号地铁环线等交通线路的建成使用,新宿的日客流量将超过400万人。

法兰克福CBD

法兰克福古老而又年轻。早在800年以前,法兰克福市就种下了成为金融中心的种子。法兰克福没有像伦敦和巴黎那样重要的金融业,但是它的确是 德国的金融中心。完整的数据或光纤通讯的网络,占欧洲30%的因特网的流量产生于法兰克福。在国际上,法兰克福市民的生活水平居世界第七位。漫步于法兰克福这座城市,会感觉法兰克福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因为在二战期间,这座城市中80%的建筑被盟军的轰炸机炸毁,战后法兰克福市民捐资重建。这座城市没有那么多的人,市中心的豪普特巴赫广场、圣凯萨林教堂、圣保罗教堂、旧市政府及德国大文豪歌德故居等地,具有悠久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33次大轰炸摧毁了法兰克福80%的建筑,留下1700万吨垃圾。千年古城,变为一片废墟。战后的法兰克福迅速重建,发展惊人,令人咋舌,短短十几年就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作为新德国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当时柏林也需要大规模重建的情况下,法兰克福再次定位了德国金融中心的发展方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法兰克福金融行业得到极大发展,与股票交易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相继出笼,1993年成功推出了金融行业计算机应用系统,1994年决定在法兰克福建立欧洲货币协会,这也是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同时,各种证券管理机构也逐步完善起来,所有这些,都刺激了股票交易量大幅度增加,从而使法兰克福金融中心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股票交易场所。法兰克福虽然没有象伦敦和巴黎那样重要的金融业,但是它的确是德国的金融中心。当地360个银行中196个是外国银行,有八万个雇员,有15%的人都在金融领域工作,每年为当地带来400亿欧元的收入,很多工作都依赖于金融领域。同时政府也通过一切办法支持金融行业的发展,不断的提升它的地位,投资了数十亿欧元来建设有关的设施,建设了法兰克福机场,建立了非常完整、强大的数据和光纤通讯系统,占欧洲30%的因特网的流量是产生于法兰克福。在国际上,法兰克福市民的生活水平居世界第七位。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发展,只有当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以及市政府一起携手共建才能够成功,也包括德意志中央银行和其他银行的共同努力。毫无疑问,在法兰克福金融与商务中心建设过程中,政府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德国的经济框架有其自己的特点,一般是由中央制定政策,联邦政府根据三个模式执行的。所谓联邦就是国家级、州级和市级保障各自相对独立的权利。

法兰克福的汽车展览、图书展览、消费品展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4发展条件编辑
发展总部经济

第一个条件是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性价值活动的创造。提高城市的人力素质,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该城市创业发展,是该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第三个条件是区域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第四个条件是区域必须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第五个条件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应覆盖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

总部经济发展的6个一级指标: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

产生和发展

一是信息经济较充分发展。网络及通讯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组织成本大大降低,企业有条件实现内部不同组织的空间分离。二是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地位上升。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战略资源(信息、高级人才、科研成果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三是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不同区域之间,两类资源的禀赋存在差异。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其获取的成本较低;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丰富,其获取的成本较低。

5内在机制编辑
产生

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不但能够使企业资源配置综合成本降低,而且使得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同时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欠发达地区密集的制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中国总部经济园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发展

不仅仅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中心城市都在吸引总部企业,郑州、三亚、太原等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十二五”时期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其主要原因在于总部经济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还能对区域税收做出贡献。

中心大城市由于人才、信息和生活便利等的优势,一直是大企业青睐的区域。和大学生毕业选择工作地一样,最吸引中国500强企业的大城市都是在我国著名的综合环境好的城市。

据统计,中国企业500强平均总部所在地选择的前十名分别为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天津、辽宁、河北和河南。北京以首都的独特优势一直独占鳌头,天津以直辖市的特殊地位和滨海新区等的快速发展成为吸引大企业前往的前七名。从排名中发现不仅东部,中部和西部也都有擅长培养大企业的省份,而且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越来越吸引中国500强企业。此外,上海市拥有34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居内地之首。

因此,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

满足需求

一种需求是在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满足解决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人才瓶颈的需求;另一种需求是满足中心城市在规模不断扩张过程中,制造业向外迁移而出现“空心化”条件下城市产业接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上述两种需求在总部经济理论框架下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总部迁移到中心城市,可以利用中心城市的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优势寻求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心城市通过留下总部、吸引总部聚集带动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结构升级、产业转换和功能提升。

五个特点

一是知识性。

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

二是集约性。

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

三是层次性。

总部经济模式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其产业、功能、规模都各不相同,具有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以及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多种层次,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四是延展性。

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

五是辐射性和共赢性。

在总部经济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区域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同时,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功能链不同区段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五个条件

第一 个条件是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比如,在过去4年里,香港特区政府用在教育方面的开支比1997年时增加46%,良好的人力资本是香港成为外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首选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国际化人才和开放式的知识创新氛围。丰富的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可以满足公司总部知识密集型价值创造活动的特定需要。纽约、香港、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等这些城市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吸引大批集团公司总部所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入驻,这是其发展总部经济具有的优厚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8-2-27 17: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条件是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比如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公司总部在这些城市聚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城市天然的区位条件。这些城市天然的港口,为总部物流提供了便利。另外,便利的交通运输,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也是决定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便利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公司总部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加工基地之间的各种联系,这能够使公司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条 件是区域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便捷的信息、网络可以大大节约公司总部与制造加工基地分离导致的空间成本,进而有力地吸引银行、集团公司总部的落户。如三个全球性城市,即纽约、香港、新加坡集中了数量极多的大跨国公司的总部,这与其便利的信息获取和沟通渠道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方面,比如土地、普遍劳动工人等,该区域与其周边地区应形成较大的落差。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利用区域之间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获利,从而促使总部经济在该区域的形成。

第四个条件发展总部经济,除了城市建设等硬件要达到较高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管理、文化氛围等软件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发展总部经济要具备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制度。城市决策层要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使城市的综合营运成本最佳,并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法律法规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为投资商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时,城市的社会服务体系、市场秩序、通关秩序、诚信体系、社会治安状况、城市文明程度等等也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发展总部经济要使城市成为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熔炉。宽容的多元文化、多元梦想的城市性格正是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必备条件。宽容多元的人文环境可以降低企业空间成本,而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或相近,有助于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第五个条件:事实上,国际化程度高、对公司总部吸引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比如香港,它的服务业比重已达到了82%。高度发达的服务业、连贯性的鼓励竞争制度、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心城市收益

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的形成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发展总部经济符合中心城市资源禀赋特点,是中心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说,总部经济能够为中心城市带来五种效应:

一是“税收贡献效应”,总部对于中心城市的税收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税收贡献,企业无论采取那种组织方式,总部如果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都要向总部所在地方上缴一定的税收;另一方面是企业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其丰厚的个人收入,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二是“产业乘数效应”。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必然带动相关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为企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包括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等等。实证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总部向一个区域迁移,会带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知识型服务公司随之迁移。与此同时,总部经济所带动的商务写字楼、房地产等城市投资对中心城市的增长贡献也是很大的。通过总部经济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是“消费带动效应”。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各种配套消费;第二方面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购物等等,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劳动就业效应”。总部经济发展会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智力人才资源,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包括知识型服务和一般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是“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区域聚集了大批的企业总部,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综合环境比较优越,无形之中提升了这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地位,促使这个区域的地产升值。同时,总部经济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聚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加快这个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基于上述分析,总部经济是我国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品位提升的动力引擎,也是政府推进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对欠发达地区的意义

总部经济理论对欠发达地区的意义

根据总部经济理论,欠发达地区如能跻身总部经济价值链的制造基地环节,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产品制造功能可直接带来欠发达地区产业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同时,制造基地的形成还能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乘数效应,从而继续放大区域产业总量。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制造基地的落户,可使所在地的各种经济资源得以迅速激活,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二是对就业的影响。

一般而言,制造基地所需的普通劳动力要实现本土化,即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这将进一步扩大区域的就业总量。制造基地通过学习培训、技术推广等方式,培育熟练的生产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制造基地生产技术的溢出效应及竞争机制,还将推动生产基地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外地人才向该区域涌入,促使欠发达地区就业结构趋向高级化。

三是对税收的影响。

制造基地的企业大部分属于加工制造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的加工制造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资料流动量大、市场交易量大等共性,这类企业创造的利润和税收数额不菲。此外,制造基地一经落户,固定资产的天然弱流动性决定了此类税源大户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四是对消费的带动。

制造基地可从4个方面来影响区域消费总量:企业职工的个人生活消费总量,企业集体新增的消费总量,制造基地形成或入驻而新增的社会公共消费总量,制造基地的关联产业及其就业人数的增加带来的区域消费量的提升。

欠发达地区如果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结构升级的机遇,承接其制造基地转移,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增强加工配套能力,是区域经济从欠发达走向发达成熟的重要路径。

6词条图册
词条标签:
社会 经济 中国经济 经济概念 经济理论 行业人物 经济人物 经济术语
合作编辑者:
百科用户 ,百科用户 ,百科用户 ,固若金汤 ,. ,歲月の風車 ,口袋妖怪 ,唤兽治疗 ,百科用户 ,更多
免责声明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火炬计划相关词汇展开

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产业

现代服务业
经济学术语展开

三次产业

产业规划

成渝经济圈
词条信息
创建者:o.Sī性芣改
编辑次数:11 次
词条浏览:30969 次
最近更新:16.10.21


百科消息
【搜狗百科video团】首发招募令啦!
体育达人招募中,戳我报名Q群
百科推出品牌词条,创建享展示特权
新手指引
了解百科编辑规范用户体系商城兑换
问题解答
关于审核关于编辑关于创建常见问题
意见反馈及投诉
举报与质疑举报非法用户未通过申诉反馈侵权信息
对外合作
邮件合作官方圈子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
企业推广输入法浏览器诚聘英才隐私政策编辑帮助意见反馈及投诉
2018SOGOU.COM 京ICP证050897号 免责声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8-2-27 17: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ohu.com/a/207950809_99908715


总部经济,不见经济,哪来总部_搜狐财经_搜狐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8-2-27 17: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川牛 于 2018-2-27 17:14 编辑

http://www.sc.cei.gov.cn/dir1009/65764_1.htm


成都发展总部经济的路径与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8-2-27 17: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发展总部经济的路径与模式
阎  星 1  潘方勇 2
(1、2.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 610072)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成都在全球经济体系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都整个经济社会结构进入了一个由“转型”向“提升”的新时期。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必将成为成都加快提升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成都总部经济发展态势基础上,构建多元化、集约化、内聚外联式的发展路径,总结了成都总部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并对龙潭模式进行了评价和建议。
关键词:成都  总部经济  发展路径  模式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经济社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实现了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从工业主导经济到服务业主导经济等重点领域的转型。尤其是自2003年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来,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9年,成都市人均GDP达到4777美元(按1美元=8.27元人民币换算),综合城镇化率55.6%,三次产业结构为5.9∶44.5∶49.6,服务型经济初步显现,目前已成为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基础设施最完善、现代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特大中心城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成都在全球经济体系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成都城市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趋向上也逐步从求“量”向求“质”转变,成都整个经济社会结构进入了一个由“转型”向“提升”的新时期。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型高端业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能够充分利用中心城市战略资源优势,实现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必将成为成都加快提升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途径。

二、成都总部经济发展态势
(一)发展现状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成都市总部经济发展迅速,总部经济规模居中西部地区前列,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聚集了一批跨国公司、央企、省内外龙头企业等高端企业的区域总部和职能总部。截至今年6月底,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已达175家,数量居西部第一。如英特尔、摩托罗拉、渣打银行、全球游戏联盟、法国安盟保险公司、爱立信等都已在成都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东方电气集团、中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川渝中烟公司等央企和攀钢研发总部、家乐福中西区总部等省内外知名企业区域性总部也相继落户成都。
2.初步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总部经济集聚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或职能型总部为主的中央商务区;以工业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为主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如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总部经济、经开区的汽车产业总部经济、成华区龙潭总部经济城等;以特色资源为依托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如青羊绿舟税源总部经济发展区、双流的临空总部经济集聚区等。
3.优化了总部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早在成都市“十一五”规划中,我市就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目标,随即又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如《关于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在蓉设立总部和地区总部实施办法(试行)》等,不断加大对总部企业的激励扶持力度,并通过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大优化了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件环境。
(二)比较优势
从全球总部经济的发展看,纽约、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受到企业总部的青睐,吸引了大量企业总部特别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集聚。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是拥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投资环境等。成都是我国典型的内陆后发城市,但其在战略地位、产业基础、投资环境等方面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总部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地位突出。成都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非常突出。而且成都背靠2.3亿人口的西南地区大市场,为总部企业尤其是区域性总部企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2.经济基础较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2003年成都市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以来,成都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基础日益雄厚,可以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2009年,全市GDP达到4502.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7.5亿元,各项指标均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过多年努力,成都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现代制造业、金融、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及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等四大产业基地,这为总部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投资环境相对优越。成都高校科研机构密集,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条件较好。截止2009年底,本科高等院校22家,部属科研机构42家,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机构32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8家。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成都在土地、人力等方面的成本更具有优势,其中计入社保、福利等的人力成本,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要低一半左右,整体商务成本相对较低。加上成都作为我国著名宜居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和自然环境优美,是我国内陆地区的投资环境标杆城市。
(三)面临机遇
1.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与快速发展,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加快。从转移路径看,新一轮产业转移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严格按照资源要素成本差异进行的梯度转移方式,更多的产业转移站在全球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加快企业战略功能布局。这一特征使成都承接产业转移与全球城市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最大限度的减弱了成都在交通物流方面的劣势,为成都抢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图1  传统的严格按照资源要素成本差异进行的梯度转移方式

2.国家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成都“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最大市情。与中国其他内陆地区和相邻亚洲内陆地区相比,成都具有明显的市场资源和区位优势,可以依托内陆区域广阔的市场腹地,充分发挥独特的文化、休闲的氛围、富集的旅游资源、较高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所形成的城市品质优势,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利好,以区域一体化发展增强竞争优势,成为亚洲内陆新兴增长极,进而成为全球产业转移、总部经济发展的优选地。

图2  将成都打造成为亚洲内陆新兴增长极

3.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战略的提出。2009年底,成都市委市政府在深入总结近年来全市城乡一体化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宏伟战略。超大型、现代化、世界级和田园型,是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特征。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型高端业态,在全球控制力、产业附加值、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保等方面与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特征不谋而合。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成都必将会在政策、资源供给、配套环境等方面给予总部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持。

三、成都总部经济发展路径
(一)多元化发展
成都作为我国典型的内陆中心城市,在资源禀赋条件、城市化道路、未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等均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首先要依据成都的城市功能与发展方向、资源优势以及现有产业基础,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多元化的区域性总部经济体系。从规模类型角度,重点引进以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和国内行业100强企业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来蓉设立区域性总部。从价值链角度,要根据成都的资源、区位、市场、发展基础等特色优势,围绕延伸总部经济产业链,重点引进国内外企业来蓉设立研发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内部培训等职能性总部。从产业角度,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国内外先进制造业企业总部、现代服务业企业总部和现代农业企业总部。同时以发展非营利机构总部作为补充,引导国内外知名的行业协会、俱乐部,以及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设立区域性总部。

图3  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多元化的区域性总部经济体系

(二)集约型发展
随着全球可利用资源的日趋萎缩,集约化、规模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约束条件。同时集约化发展总部经济也是一个城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目前成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节点上,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城市交通、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都开创性的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宏伟目标, 这需要一种集约型、集约化的发展路径与之相适应。同时集约型的总部经济发展路径,不仅仅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低碳化、环保化,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总部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有利于总部经济形成一种自组织发展能力,形成“以总部经济推动总部经济发展”的“滚雪球”式发展途径,从而不断夯实总部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壮大区域总部经济规模。
在具体总部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上,成都应以现有要素资源和产业条件为基础,以企业总部对于城市区位及服务配套需求为依据,打造多中心、多层次的总部经济空间格局。一是中央核心商务集聚区。以位于城市核心区域的中央商务区为主要依托,重点引进金融、商贸、信息、会展、科技、文化创意等高端现代服务业企业总部以及世界500强等国内外知名公司的销售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等职能性总部。二是产业园区总部集聚区。根据主城区“一区一主业”的发展导向和企业总部主体功能和配套功能要求,强化总部企业与园区产业融合,积极引进和培育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的工业企业总部。三是总部经济生态集聚区。依托“198区域”的绿色生态优势和独特空间资源,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和国内行业100强企业的综合性总部、区域性总部,构建功能聚集、形态新颖、开放时尚和生态协调的绿色总部经济生态集聚区。

图4  成都市总部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三)内聚外联式发展
从总部经济的来源角度,总部经济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内聚”和“外联”两种形式。“内聚”是指内源性总部经济,即总部企业主要是由本土企业成长而成。“外联”是指外源性总部经济,即总部企业主要是由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外部企业组成。
面对日益加快的国内外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历史机遇,加上成都突出的战略地位和优越的投资环境,近期成都应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采取以“外联为主,内聚并重”的总部经济发展路径,进一步加大对投资促进力度,快速壮大总部经济规模。考虑到全球总部企业数量的有限性、各大中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中远期成都应采取“以内聚为主,外联为辅”的总部经济发展路径,加大对本地企业的扶持力度,营造适合自身总部企业培育、发展和根植的内聚效应,鼓励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增强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四、成都总部经济发展典型模式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成都市总部经济已逐步改变了先前同质化严重、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形成了合理、良性的发展格局。根据总部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和成都总部经济发展实际,概括起来目前成都总部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一)基于城市功能的中央商务区模式
作为一种高端经济形态,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要求城市拥有相对完备的商务配套设施与商务发展环境。中央商务区位于我市核心地带,商务配套设施、市场环境较为完善,承担着我市、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社会发展功能,为企业总部提供强大支撑,形成了以春盐商圈为核心的商贸总部企业集聚区、以人民南路为主的科技商务总部企业集聚轴、以羊市街—骡马市—顺城街—东大街为主的金融商务总部企业集聚区。
(二)基于主导产业的高新模式
区域内的主导产业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以这些产业为中心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形成大流通格局,吸引更多高端企业和总部项目安家落户,从而支撑起区域总部经济的发展。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产业配套较为完善,以此为依托,吸引了英特尔、摩托罗拉、爱立信、联想、华为等一大批研发型区域总部,进一步推动产业的集聚化、高端化。双流的新能源产业总部经济、锦江区的商贸产业总部经济皆属该模式。
(三)基于生态优势的“198”模式
总部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较小,资源利用较为集约。同时,虽然生态环境并不是发展总部经济的最核心要素,但优越的生态环境能够推动总部经济的集聚发展,两者属于“充分不必要条件”。“198”区域作为我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战略功能区,是我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带,必须坚持保护性发展原则,总部经济为“198”区域提供很好的发展载体。通过近些年的努力,“198”区域已经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如青羊绿舟税源总部经济发展区、新都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温江中医健康养生产业园等。
(四)基于特色资源的双流模式
还有一类特殊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围绕当地特色资源禀赋形成的总部经济。比如双流县充分利用省委提出的打造西部交通枢纽契机,以西航港经济开发区、成都航空物流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临空产业,并以临空经济带动总部经济发展,引进临空型企业总部,形成独具特色的临空总部经济集聚区。

五、龙潭模式及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资源配置新方式,通过原有产业或原有基地转型升级来发展总部经济成为重要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之一。龙潭总部经济城的发展最具有代表性。
(一)基于老工业基地转型的龙潭模式
龙潭模式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为顺利推进我市“东调”战略,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成华区设立“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发展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能耗的都市工业,实现由“老工业基地”向“都市工业区”转型。
第二阶段:2007年,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将产业定位调整为“总部经济+都市工业”发展模式。同年,被市委市政府确立为“成都市总部经济试验区”,实现由“都市工业区”向“总部基地”发展的第二次转型。
第三阶段:2009年,在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在开发建设上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统筹规划,推动从单一功能的“基地”开发模式向“造城”模式转型。
龙潭总部城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老工业基地的脱胎换骨史,从“老工业基地”——“都市工业区”——“总部基地”——“总部城”的发展历程,最终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统筹,使两者互为基础与条件,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这种模式大大拓展了总部经济发展视野,摆脱了总部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就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道路,而忽视区域的整体性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局限性,将转变发展方式与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完美结合,能够为大都市尤其是大都市中的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提供样板。
(二)对未来龙潭总部城的发展建议
1.进一步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在成都市主城区中,成华区属于非常特殊的城区,一直属于成都市的重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心城区型老工业基地已经很难与成都城市功能转型提升相适应,也就出现了2003年成都市的“东调”战略。这一战略为成华区城市功能转型提升提供了重大机遇,一是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为成华区腾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积累了许多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氛围,拥有深厚的工业文明沉淀。成华区应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围绕工业企业的组织管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等环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2.进一步加快推动区域融合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一种高端经济形态,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济,对企业总部发展环境的要求非常之高。在未来发展中,龙潭应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跳出龙潭发展龙潭。一方面要加强龙潭总部城与成华区城市功能提升相融合,加快推进“1413”发展战略(即“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进一步转型提升城市功能,培育良好的总部生活环境和活跃的总部文化氛围,推动龙潭总部城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相衔接,站在成都市、成都经济圈乃至成渝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高度,找准自身定位,完善总部经济发展配套环境,实现龙潭总部城的又一次跨越式发展。


作者简介:
阎  星,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潘方勇,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学硕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8-2-27 17: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askci.com/industry/quyuguihua/wugetedian.shtml


总部经济的五个特点_总部经济规划_中商情报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8-3 03:44 , Processed in 0.1249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