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柴欣 于 2016-12-29 10:30 编辑 2 z0 C* W( q7 b! b" d# _% k
$ j0 K/ V. M ~: B; I 转折是歌曲中至关重要的的写作环节。大多数歌曲离不开转折,如果没有转折,就没有新鲜的听觉效果,就不会产生意味深长的艺术特点,特别是“起承转合”乐段的转折处,更应该是妙笔生花的位置。
$ W) @# U" a8 D7 u! H3 U" v; e
1 h* m% x. ?. `. d$ }! J( A6 M, P 所谓“转”,就是歌曲中推开前意、引出新意的承上启下的旋律片段。既是开篇后的升华,又是终止前的铺垫。凡是转折的地方,都能产生十分鲜明的对比效果,因此转折法的运用能有效地使歌曲在统一中获得对比。' q: H. L/ n3 ^/ o" T
0 R% H a' a7 H$ k7 D 常用的转折方法有以下三种:
( V% ?# n) }2 o9 m& y
. q( W0 U& X( \) }! c1、运用不稳定的结束音转折。在一个调式的音阶中,除了主音、属音(主音上方五度音)、下属音(主音下方五度音)之外,其余的音都是程度不同的不稳定音。如果转句的尾音落在不稳定的音级上,会有强烈趋向解决到稳定音上的要求,因而形成了转折。
$ ^" U# }+ @8 I g$ W( ^2 N例1《看一朵花开》(陈静波词 柴欣曲)。这是大调式歌曲,转句的结束音落在不稳定的6上。
8 |: k, j! |# O5 ](旋律试听)3 e! q) A7 }2 c: c( m- I# p
. }4 V( L3 a6 O5 Q# Q5 L- l2 x% E. s+ w8 X4 K% u
2、运用不稳定的节奏转折。相对来说,长时值的节奏比较稳定,短时值的节奏比较不稳定。转句结尾部分如果运用短节奏(相对于起句、承句结尾的时值),就能够形成转折,自然地引出合句。
& D2 w% _; n G( i. b例2《幸福在哪里》(戴富荣词 姜春阳曲)。
- Y) }; M( @' o& N Z J- J; o+ M(旋律试听)
' f: j, f7 D! r
7 }& ^% h7 [& U. g' V2 f0 ^7 I
( B& m ~0 z- ?; ]# l1 X. {3、运用不稳定的离调转折。当旋律从主调离向副调时,能产生不稳定的对比效果,因而形成了转折。4 ?! q; Q" D2 n. e& h |
例3《军港之夜》(马金星词 刘诗召曲)。转句离向了属调,产生鲜明的对比。
9 I1 N1 E6 N: x0 Y [! Y(旋律试听)* |5 N* J; M3 Q6 [. D% o& r
2 X( m T4 h, g4 R; T/ F
$ J. K+ a5 I5 w; p, X7 D6 y
实际运用时,有时会运用上述三种中单一的转折方法,有时会几种方法结合运用,当着三种方法结合一起运用时,转折的效果更强烈。
9 j# ?1 O) q- t例4《游子吟》(凯传词 马丁曲)的A段,转句结束音停留在不稳定的4上,结尾处的切分节奏也不稳定,而且转句离向了下属调,合句回到原调。尽管其它三句几乎相同,但由于转句转折的效果很强烈,整个乐段并不单调。
_; o0 c0 M3 d) K(旋律试听)
' v9 O9 D2 G2 O. u2 J
& P7 P1 } ]7 R- w# S; B1 [( E8 ]- m" ~
另外。起句和承句的结束音在和声功能上通常呈现出主和属的对比,那么转句的结束音如果落在下属音或具有下属功能的音上,会感觉有新的音乐素材加入,也会形成转折的效果。在具有我们民族风格特点的歌曲中,宫调式(或说成大调式)运用很普遍,转句的结束音常用6、3等不稳定音,为什么很少用4音呢?5 @$ I) C0 @' V8 L' o5 a- y" V7 M
# {+ n6 h+ h5 ]2 ~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复习一下关于和声的一点儿小知识,下次讲民族调式时也会有帮助。/ S, D# }5 i8 s; q l
U5 l/ Q1 W; L( l# F0 |# ] 以大调式为例,调式音阶中的每个音级都能建立起一个和弦:; W. k% |1 @# J" w+ m
例5" Y4 w, ~! _) @* }3 U1 B
3 [0 \) }2 W6 G3 x3 c& D9 |5 y6 c. T: @5 s9 Y g( ?
以主和弦、属和弦、下属和弦为代表,七个和弦根据拥有共同和弦音数量的多少分成了三个组:) Y$ f2 o/ f0 g* B9 g7 C
例6
1 Y1 s' D9 i0 w4 r; D6 B
' M1 t; i) \8 W2 f 通过分组可以看到,每个功能组都有三个和弦,其中Ⅲ级和弦和Ⅵ级和弦是间谍、两面派的角色,在和声进行中玩无间道:) _1 P) ~8 P0 r# T2 `
Ⅲ级和弦由于分别和主和弦、属和弦有两个共同音,所以有了双重功能:主功能和属功能。但是因为5、7两个音是属和弦的根音和三音,所以Ⅲ级和弦的功能偏重于属功能。
) |* Q- `& j, \; j! x- B8 h Ⅵ级和弦由于分别和主和弦、下属和弦有两个共同音,也有了双重功能:主功能和下属功能。但是因为1、3两个音是主和弦的根音和三音,所以Ⅵ级和弦的功能偏重于主功能。; r4 K3 V% o2 d" i9 Q* M! _
这两个和弦在旋律和声进行当中,根据前后和弦的情况,会变换自身的功能,属于:墙头草,随风倒,谁唤跟谁跑。" _0 q5 w8 V9 Y2 Z% w* v
) g" S, M' w' j F$ [ 现在回答上面那个问题,我国民族风格旋律是基于五声调式上的,宫调式五声音阶(“五音不全”说的就是这五个音)中缺少下属音和7音,即使七声宫调式中,4和7也是作为经过音、辅助音和色彩音来处理的,不能重用,所以转句的结束音即使要体现下属功能,也一般不会落到4音上,只能选择下属和弦的三音6,如果不选择6,就会选择由6做根音建立起来的Ⅵ级和弦的五音3。, [7 Y% }- [9 ]6 i A6 i# z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下属功能组里还有Ⅱ级和弦,也可以选择2啊,是的,可以,2也是除了主、属、下属音以外的不稳定音,但是应该看到,一是下属和弦中没有2音,二是2也是属和弦中的五音,所以除了4,最佳选择就是6、3了。
; O5 F( O1 e6 @% Q+ ~3 O 实际创作中,转句的结束音是根据其前面旋律的自然倾向来决定的,不一定用哪个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里所说的用6或3是指通常的情况下。
' _8 m Y1 a1 u, l: q1 p, ~ A+ k+ R2 u+ H
转折的方法不仅在“起承转合”乐段中的转句上运用,还可以在其它一些位置上运用和体现。可以这样说,一个旋律无论长短,如果可以分成四部分,那么在旋律3/4处均可运用转折法。刚才我们一直说的转句是处于乐段的3/4处,那么再看看比乐段长度短的旋律情况! h$ k$ c2 C- o/ n# \! [3 t
例7《忧伤爱琴海》(陈莹词 陈莹 柴欣曲)中的第一句,这是一个四重复句,在3/4处运用了转折
4 y1 z+ [/ I, ?; h* q4 ?# s+ C2 p(旋律试听)
) _' U- ^) ]/ a' N. O
8 C+ g( t- ~, V: P3 A
- O% V ~4 c4 a; V/ F" D# T2 o( c
例8《祝福》(沈阳 柴欣曲)中的前两句,把这两句分成四部分,能清晰地表现出“起承转合”的特点1 Z2 i% h1 K6 k# W+ ^' H
(旋律试听)
5 |; q4 O9 s, F; J5 ~7 X/ c4 C0 }
# D+ `' |+ V/ A8 V- Z j h
/ ]# |$ F) k2 R- U/ r! H: S例9《小草》(向彤 何兆华词 王祖皆 张卓娅曲)。全曲两个乐段,八个乐句,如果每两个乐句形成一部分,那么在在第三部分,也就是全曲3/4处,转折非常明显。6 {0 F" U+ U0 I! L' U
(旋律试听)
* f ?' x4 e" C% x! E A
/ _, q! `' S! S) r7 t( n
( J; i" P3 [) ]* M" B 从上个例子中也可以得出一个经验:如果B段开始的时候是离调的旋律,会和A段形成更大的对比。比如:* M1 i W1 a9 J9 q
例10《夜色》(林煌坤词 晓燕曲)(旋律试听)
* R) ] R5 s( A# l- ^4 ]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