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4|回复: 12

[推荐]从刘以鬯看林夕词之意识流创作

[复制链接]
白水居士 发表于 2005-9-12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呼吸是你的脸 你曲线在蔓延
不断演变那海岸线 长出了最哀艳的水仙
攀过你的脸 ah..... 想不到那么蜿蜒
在你左边的容颜 我搁浅 我却要 继续冒险
最好没有人会明白我说甚么
我没说甚么
湿湿的汗水不只一点点
你眉头是否碰上黄梅天
来吧滋润我的沧海桑田
你每一脸 是我一年 已好久不见
抽烟抽象的眼 雨绵绵 让我失眠
一点一滴的沉淀 累积成 我皱纹 在你的笑脸</P>


<P><B>华</B>洋杂处,或者说中西合壁,是这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的社会特征。这一特征也直接反映在香港乐坛的特色上。在音乐的表现上,由于历史原因,香港的流行音乐在80年代起就承继了英伦流行乐的NEW ROMANTIC,POST PUNK,SYN POP风格,90年代初更有新潮舞曲的大量涌入,现如今许多知名的港产创作人,诸如阿MARK、CYKONG等人,大都有过英国留学的经历,英式烙印不可谓不明显。而诸多香港地下乐队,甚至在创作上都是英语创作。美式的老摇滚、BLUES、JAZZ在香港的市场更是日渐式微。而许冠杰,刘以达等人的粤语小调也在90年代中后期花果飘零。 </P>
<P>文坛上香港自鲁大师以掷地之声断言“香港绝非文化沙漠”以后,胡适、许地山、徐讦,曹聚仁、叶灵凤、黄谷柳等人在不同时期援支香港,到也一时间精彩纷呈。而金庸,亦舒。倪匡等普罗大众受落的流行文学更是渗延大陆,为香港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承显贡献。作为文学之“余”,香港词作的发展也体现着香港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在80年代后期,更秉承香港文坛的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融合的探索与创新,显得更为多样与绚烂。 </P>
<P>这当中不得不提的词人林夕,已经成为港词,乃至华人词坛的抗鼎人物,对于林词的文化内涵表现手法的论述已是浩如烟海,甚至在提到林夕之时都不得不提级所谓“林夕风格”一词,而林夕风格的确立,很大程度在于其90年代中后期在词作表现上的“意识流”式的唯美风格。这一点在其98年获台湾金曲奖“最佳填词”的作品《脸》当中可见一斑,“呼吸是你的脸/你曲线在蔓延/不段演变那海岸线/长出了/最哀艳/的水仙”,曾有人试图在词义上解释,以“呼吸流过脸庞,联想海岸曲线,体会自恋得出水仙”意象云云释词,确有合理成分,只是诗性不奈解释,散文家张晓枫固有“给我一个解释,我必能再一次拥抱这荒凉的城市”的名句,但那只是散文家的文字表现,“诗作而不释”,任何生义只能敲破词作形式上的美感,而成为注者的游戏而已。 </P>
<P>而实际上,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用来衡量流行文化等级的标准。比如在评价王菲在中文乐坛上的地位之时,其对歌曲的诠释与演绎能力有口皆碑已无争议,而对其音乐的深度坐标和价值所在的评定却势如天壤。很多自恃对欧美流行音乐深谙于腹的乐迷和乐评家唾啖王菲只因为王菲的音乐支架来源甚众。而这种评论固然带有成见不提,也没有认识到中文流行乐的“发展中”阶段。“受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谁都知道海明威受G&amp;#8226;斯坦恩的影响,福克纳受休吾&amp;#8226;安德逊的影响,ALANIS受TORI AMOS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从来就没有“影响”到前者的文化地位,最重要的是在汲取养分之后的产出能否有自己的个性。国产乐评人喜欢将流行乐放进生产领域思考,需要流行音乐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服务,这真是有悖流行音乐“娱乐大众”的支点所在。而王菲的音乐地位,在受众的层面中走出,以“受众”—“势导”—“受众”的循环过程成功拓宽了中文流行乐的发展方向,其里程碑意义自不待言。至于后期王菲及其合作者窦唯、张亚东,CYKONG等人在横的借鉴与纵的继承中“扬弃”,而在演唱技巧和音乐风格上体现出的带有个人特质的创新,就更值得肯定了。创新本身就意味着对即成规范的思索、质疑、调节乃至推翻。 </P>
<P>长期为王菲作词的词人林夕,其词作触角范围虽然比较狭隘,但同流行音乐所指本原是相一致的。内容上拘泥于情爱范畴的林夕,在表现形式上却极尽多样,这一点也彰显着“创新”和“求变”的意识。影响林氏词作内容和形式的文化来源,除了人们熟知的香港流行文化以外(比如金庸、亦舒、张爱玲、渡边淳一、村上春树等痕迹一再于词作中浮现),后现代的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米兰&amp;#8226;昆德拉、加西亚&amp;#8226;马尔克斯等人的影响也浮没可见。而刘以鬯的“诗体小说”的文化道路对林夕的词作也有着一定意义的路向导引。这一点绝不仅仅在于《打错了》歌名与意象来源完全套用当年刘以鬯的畅销小说集的反映上。在接受明报采访时林夕提到汤马斯曼、乔伊斯和刘以鬯便印证了这点。在林夕的很多词作中,都体现着这种诗性的、“意识流”的创作概念。最知名的作品当属前文提到的《脸》(《唱游》王菲)。这只作品除了给我们解读提供了乐趣以外,形式上用词的想象力和流畅的美感也折服了所谓专业人士,使得台湾以陈规陋见,偏执狭隘闻名的“金曲奖”也“放低”姿态垂青,倒成了迄今该奖最有趣味的一次折腰。次年同奖座换轮那英《辛酸的浪漫》则成了对该奖品位的一次肃清,贻笑大方之余也让人再一次的质疑“金曲”的评选标准。 </P>
<P>回到林夕,在林氏的意识流化的作品当中,相当一部分是交由王菲演绎的。这当中除了《
邓堪心 发表于 2005-9-12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错.辛苦.
朱墨 发表于 2005-9-12 1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学习.
sueskyrain 发表于 2005-9-12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置顶啊!
林子丰 发表于 2005-9-13 0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夕的词是根据特定情况、满足特别需要、针对特殊对象的产物。
写出与林夕一样的词,也不会有用武之地。
林子丰 发表于 2005-9-13 0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em01]这篇文章很好!
 楼主| 白水居士 发表于 2005-9-13 1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林子丰[/I]在2005-9-12 17:26:07的发言:[/B][BR][em01][em01]这篇文章很好!

好久不见了
子丰!
你好好吗?
手辰 发表于 2005-9-13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文章挺好。学习一下。
 楼主| 白水居士 发表于 2005-9-13 2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手辰[/I]在2005-9-13 8:12:17的发言:[/B][BR]这样文章挺好。学习一下。

感谢手辰版主的支持!
小弟愿为原创音乐论坛尽一份微薄之力!
林玄子 发表于 2005-9-15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是意识流,免不得跳跃,免不得浮想,可那个听者有音,听出自己的感觉来,全在人生的一般体验.感谢林夕,把最具个人的经验,用音乐的形式,让我们在酒吧.或电影院,或某个华灯初上的夜晚,一个人.或几许好友,还有红酒,听那若有若无的歌声,撩拨我们的最自由最寂寞的内心世界!
月牙弯弯 发表于 2005-9-15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 。。。[em02][em02][em03]
DJ阿超 发表于 2005-9-15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不孤单 发表于 2009-10-19 02: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解独到,写得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5-10 16:47 , Processed in 0.1258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