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搜索首页 - 新闻 - 言论 - 视频 - 论坛 - 评房网 - 更多»
注册 / 登录 / 忘记密码 / 帮助
设为首页• 收藏
成都商报电子版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成都商报网站: http://e.chengdu.cn | 成都商报刊号: CN51-0073成都商报新闻热线: 86612222 | 成都商报APP客户端下载 四川名医 成都儿童团
首页 » 第06版:快拍成都·诗歌集结 » 闭上眼也能感受 这滴落人间的清凉 上一篇 字号 [放大 默认 缩小]
闭上眼也能感受 这滴落人间的清凉
2017年3月25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在头条诗人连续空缺数周之后,龙小龙成为《诗歌集结号》第23位头条诗人。
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奖,龙小龙感到很惊喜。他说:“写这首诗的时候,脑里已有微雨,凉风,歪斜的天空等意象,我想到了母亲,想到天下跟我一样怀念亲人的人们,希望表达出那种人文情怀,在忧思中触动内心柔软的部分,激起另一种温暖和力量。”
龙小龙是四川南充人,现居乐山。高中时他便开始诗歌创作,并在《四川农村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作品。由于家庭原因,高中毕业后他主动辍学回家,直到1998年左右都在乡里教书,同时一直坚持诗歌创作。后来因为外出打工,忙于生计一度停笔,但对文学的那份热爱,一直在龙小龙心里埋着。2008年,工作稍微稳定后,他趁着网络诗歌兴起,又重新提笔。
回归诗歌创作后,龙小龙经常在工作之余看书和写诗。龙小龙称:“诗歌非但不会与生活发生冲突、影响工作,相反,这份爱好还有助于调剂枯燥的工作,激活思维——我先后在几家大型民营企业做人事行政管理和文化营运,业绩都不错。”
龙小龙不是他本名,而是他最初投稿时的笔名。“后来作品经常发表,老师同学们、村里的乡亲们都喊我龙小龙。在人口普查的时候,索性就把身份证名字改成了现在的龙小龙。”(《诗歌集结号》编辑 朱光明)
头条诗人获奖作品
《清明雨》
◎龙小龙
是谁用手拿湿漉漉的橡皮锤敲击一切?
花草、树木、天空、大地
还有屋顶的瓦片。它拿捏的精准度令人暗叹
溅落下来的声音,不重,也不轻
就像老皮匠密密实实地敲打着牛皮鼓的边沿
——他们倾注一生的艺术
就是在尘埃上敲打出一簇簇细微的花朵
来修补俗世的创痛
许多时候,我们闭上眼睛也能清楚地感受到
这无休无止滴落在人间的清凉
颁奖词
《清明雨》立意好,在于皮匠与橡皮锤的引入,亲切,怀旧而新鲜。
晋家希天(叙事诗) ◎凸凹
山泉镇的大桥沟,
东大路的岔道边,
一个男婴出生了。
他哇哇哇的哭闹
像一些鲜嫩、慈祥的手,
像龙泉山的泉水,房前屋后的竹桠,
把晋家大院的喜悦和欢笑
拍打得那么明亮、喜气、灿烂。
那一天,距今已114年。
那是光绪二十九年的事了。
那个男婴就是后来被誉为“种桃第一人”的晋希天,
就是写过《龙泉山区果树栽培》一书、
被誉为“川西坝子大善人”的晋希天。
吃水不忘挖井人。
前人栽树,后人享福。
今天,我们必须以桃花、家风和诗的名义
记起他。
晋希天,字华育,希字辈,
有两哥,六姐。
父晋蒿修,行医又种田,
母王氏,持家教子最能干。
这就是小希天的家,
这就是由族谱、班辈、血脉、房屋、庄稼构成的
小希天的家,
这就是小希天最初的天空与大地。
小希天睁开眼就看见了亲人的脸,
就感受到了家风的吹拂。
晋家的声名有多大,
晋家的气场就有多足,
小希天的成长就有多少阳光和雨露。
小希天一开始接受的是山河的教育。
山河的教育,让他的眼界和梦想
山清水绿,清澈见底。
到了发蒙的年纪,
父亲一咬牙,紧紧裤腰带,
卖了家中仅有的一头猪,
把自己最疼爱的幺儿,送进了私塾。
家族血脉,怎样才能一代一代传接,永不断流?
家族崛起、家族兴旺,怎样才能完成,永不断链?
对于这些问题,晋家只有一个回答,
那就是:耕读传家,诗书传家。
那就是:要想富,去读书;
要心安,多行善!
山泉镇十里八乡的人家,
家家都有自己的家规。
晋家的家规也有十条八条、这款那款,
但这就是晋家最宽广的家规、最细碎的家规,
这就是晋家的家风——
一股姓晋的穿堂风。
说白了,
家风其实就是家的路,就是家人的路。
路的宽窄、长短、曲直,以及平坦还是坎坷,
基本上是家风说了算,
基本上由家风来决定。
说白了,
晋希天一生走了很多路,
但他的每一步
都走在家风的路上。
1916年,小希天跟随他的希贤长兄
走出龙泉山,去了仁寿县,
自此踏上了离乡求学的第一步。
那一年,他13岁。
13岁的小希天不想离开亲人啊,
亲人更舍不得他。
但,你是晋家人,就必须服从晋氏家风的安排,
连在晋家筑巢的小鸟也不能例外。
白驹过隙的时间,
让希天成了山泉镇百年不遇的学霸,
成了晋家大院引以为傲的优秀后裔。
读了仁寿小学,读了华西协和中学。
教了三年书后,
又读了华西大学。
他用学校奖学金冲抵学资,用业余照相取得吃食。
为了少花一点晋氏族人设立的助学基金,
从1916到1931,
懂事的小希天,
十五年,十五年过的是半工半读的辛苦生活!
小希天不仅读课堂的书,
也读乡土的书。
晋家大院那棵黄桷树至今都记得,
考上华西协和中学的第一个假期,小希天回到家乡,
正遇到大人们忙着重修《族谱》,
而他却缠着大人们给他讲《族谱》中的“传记”故事。
这个寒假,他有了一个初愿:
向先人学习,以故事中的主角为榜样,
实现一个布衣读书人的家国梦。
正是在桑梓立下的初愿,
让晋希天成了一位有心人:
任何一个机会,他首先想到的是亲人,
任何一种可能,他第一时间关心的是家乡。
他本是攻文学、专外文的,
为了晋家的兴旺,
却在本专业之外,成了果树专家。
他本是学子追随的大学教师,
为了回报故土的养育,
毅然辞掉工作,脱下大马褂,回到山泉镇,
当起了山中的果农、祠堂的乡贤。
这一当,就当了36年,
这一进山,就在山中待了36年!
直到离开人世,他都寸步不离他心爱的果树
他眷顾的故土!
你们来算一算,
这需要下多少吨位的决心啊。
你们来测一测,
这需要跳动起多么火热的一颗赤子之心啊!
1941年,
38岁的晋希天返乡的步子有多快,
驿马河的风知道。
1941年,
离家25年的晋希天驮回的桃苗有多沉,
东大路的石板知道——
载过千军万马的东大路都被踩得东倒西歪了。
25年是位魔术师,
让一个人离乡的时候是青葱的小希天,
返乡的时候是儒雅的晋先生。
晋先生满面春风的时候,
桃花开了。
桃树下,先生邀来乡人和成都同学
赏花饮酒,赋诗作乐,
你一句,我一句,吟了这首,吟那首。
赏花的日子,他们吟了很多诗
以这一首最为有名:
“龙泉山中桃花源,桃花堆成龙泉山;
今年赏花人两桌,半个世纪万倍多。”
先生是孝子、善人、乡贤,
是果树专家、翻译家、摄影家
是大面积改良川西坝子果树的造福人。
通过这场桃花邀约的聚会
我们又获知了一个信息:
先生还是出口成章的诗人,
还是成都国际桃花节发起的源头,
还是一位看得见时间这头风景的预言家……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8-86783636
上一篇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最新跟帖
发帖区已有0条跟帖(点击查看)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登 录 发 表 快速注册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新闻搜索
搜索
版面新闻
跟随镜头,看看品酒师是个什么师?闭上眼也能感受 这滴落人间的清凉
最新团购
更多
最新活动
更多
商讯
Copyright © 1996 - 2009 C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成都商报
新闻热线 86612222 | 城市热线 86613333 | 订报热线 86740011 | 广告热线 86510016 | 广告服务| 商报广告价目表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电话 86753210 | 投递质量投诉电话 86740011 | 总编信箱 cdsbzongbian@163.com
本社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159号 610017 | 蜀ICP备05017899号 管理员: master@cdsb.com 情感邮箱: rxb@cdsb.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