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74|回复: 24

通江民间歌谣是巴山儿女智慧的结晶--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3 17: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秦川牛 于 2022-9-30 15:36 编辑

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20923/281892.shtml通江民间歌谣是巴山儿女智慧的结晶---四川日报电子版



歌谣研究结硕果巴蜀文化绽新芽——评山花奖获奖作品《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
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20930/282239.shtml


坚守人民立场才能开遍烂漫“山花”——《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获奖启示
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20930/282240.shtml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3 17: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姿多彩的民间“山花”——评《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
   

  □唐浩源
  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完美落幕,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报送的《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上、下)荣获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该书由通江县文化馆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合作编撰而成,以20世纪80年代搜集的通江县珍贵的民间歌谣为基础,对不同歌谣的不同方言与多彩民俗进行精准校注,同时在书里辅以大量的通江民俗文化图片帮助理解,达到“以图注文,以文释图”的良好阅读效果,以此多角度呈现通江民间歌谣的丰富文化内涵与独特价值魅力。

歌谣饱含真情,记录民间故事
  通江民间歌谣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凝聚了巴山人民的无穷智慧,表达了巴山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呈现了巴山人民日常生活的多姿多彩。通江民间歌谣涵盖了当地的历史、语言、民俗等方方面面,对研究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中,《把郎丢了咋舍得》《妹到婆家去相亲》《小妹长得白如云》《贤妹套的少年郎》等歌谣饱含真情,表达了以通江地区为代表的巴山人民敢爱敢恨,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性格特质与生活态度。如《把郎丢了咋舍得》,巧妙通过甲乙二人对唱,把落在桑叶上的雪花经过太阳暴晒的形象比喻,表达爱情离别时的珍重万分,又在“麻绳就在细处断,把郎丢了咋舍得”中,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情郎的珍惜与挽留。在《郎吃饭来姐添汤》歌谣中,真实表达了女子对即将出行远方的情郎的担忧与照顾。在“她”口吻的传唱中,一直反复劝男子多吃饭,并给他添汤夹菜,生怕此后一路匆忙食不果腹,其感情通过细致动作与直白心理描写跃然纸上,情深浓浓。

保护地方特色,彰显多彩民俗
  通江作为“依三巴之旧城,控全蜀之左隅”之处,自古人杰地灵,而其民间歌谣不仅是原生态民间文化的记载,更是珍贵巴山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在编写过程中,作者把田野考察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多重证据法”贯穿始终,对通江县民间歌谣进行准确记录与系统整理。在书中可看到作者收集到的大量各种民间仪式的歌谣,如《建房仪式歌(一)》,通过主人公建房匠人的口吻,一方面表达了对屋主家庭的羡慕,祝福其家发展文武双全和和美美,另一方面又表示了自己能力有限,并没有把自己师傅的全部本领融会贯通,面对主人家的赏识与聘请,生怕耽搁了工期进展的谦虚态度。而《五更起,路上行》,从饥寒凉热路上辛苦劳作的直白描写入手,如实表达了对凭自己努力维持家庭的不易,原生态的记录,彰显多彩的民俗和生活。
  为编撰《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一书,编者们费时4年,跋山涉水深入各地,通过采访民歌传承人,拍摄民俗图片,制作碑刻拓片等方式,“以图注文,以文释图”,全面呈现通江民间歌谣的文化内涵,抢救性地保护了大巴山地区的濒危文化遗产。
  《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获得“山花奖”让人鼓舞。相信通过对巴山歌谣学的继续研究和地区民间文学的发掘与继承,将有更多川味民间歌谣以古老的形式彰显现实的意义,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地方价值与非凡文化魅力。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20923/281897.shtml{: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3 17: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尧坝古镇
   

□云飞扬
传说这个古镇本名“瑶坝”,又传说
此乃龙庭府第,曾被尧王作为备选都址。
透过4A级景区授予的牌照,能触摸到
它从北宋皇祐年间风尘仆仆地赶来,
近千年的容颜,在青石板街面斑驳而洁净。
始建于1573年的东岳庙,
使人不疑这里有以德致世的根基。
镇以孝先,与之匹配的孝文化,
是一株依然挂满红丝带的千年古榕,
相传古镇青年聂郎化龙奔赴东海,
母亲因之悲念辞世,聂龙化龙爪为榕,
护卫娘亲,庇护尧坝。

明清之际,这里武学甚渊,有武举人才迭出,
清嘉庆的武进士牌坊,在秋日的余晖中,
犹如刀枪剑戟,矗立在古镇街口的苍茫里。
百年前,出自古镇之手的酱油、黄粑、豆瓣
等食谱,今天依旧在街头巷尾肆意晾晒。
还有非遗品牌的油纸伞,从戴望舒的雨巷撑出,
装点着这古镇的婀娜,和丁香一样的姑娘。
唯有“大鸿米店”的大米混入人性之恶
已经霉变,再也不能熬粥,赈济百姓。

上世纪,二十年代,这个通往夜郎古镇的通道,
有中共早期党员穆青、领导人恽代英在此盘整,
古镇上的中共赤(水)合(江)特支尧坝联络站,
在一群热血青年的信仰支撑下,
秘密运转了5年。可惜,地下交通站的队员,
没有一人看到为之奋斗的黎明,
都牺牲了。最小的只有22岁,是个姑娘;
但这个药铺的主人我们不应忘记,
一个1929年入党的药房掌柜:梁自铭。

著名导演凌子风把若干部电影的拍摄基地
搁在了这个明清建筑群,执导出一堆的名片;
吸引更多的导演和演员来到这条“S”型街坊,
留下了银幕上的面孔,和扎堆的围观图片。
最有趣的,却是凌子风的先人,
与一个姓凌的古镇同学,来了一趟尧坝,
就坚定地把他乡认作是故乡,
并把自己祖上传承的景姓改姓为凌,
凭此,让后人自觉地传承下去。
难怪凌先生说,这个故乡,他认。

站在古镇巅峰的人叫王朝闻,
他从故乡小镇的家门走出,然后自由地出入
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
的家门,不仅仅是著述等身,
还获得了美术金彩奖等一大堆奖项,
为古镇留下了另一座人文丰碑。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20923/281902.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3 17: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90后作家写武侠小说“致敬金庸”----华西都市报https://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220923/182435.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12: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近代出生于四川的名人伟人简介(十九)https://view.inews.qq.com/a/2022 ... fer=wx_hot&ft=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12: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近代出生于四川的名人伟人简介(二十)https://view.inews.qq.com/a/2022 ... fer=wx_hot&ft=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18: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成都日报http://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2209/24/c104595.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1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制定颁布8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http://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2209/24/c104615.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19: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金额排名全国第二---四川日报电子版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20924/281910.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19: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川渝两省市政协开展远程联合协商 共唱“双城记” 同心建设世界级先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田向利出席并讲话---四川日报电子版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20924/281905.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19: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药研发临床前阶段的周期从3—5年缩短到半年左右
人工智能让新药研发减少“人工”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20924/281914.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19: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成都北京同步举办  南北共庆好“丰”光http://e.chengdu.cn/html/2022-09/24/content_739450.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20: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到沉浸式元宇宙体验
21个农业重大项目在成都集中签约http://e.chengdu.cn/html/2022-09/24/content_739453.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20: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正在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上强调----全力支持澳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http://paper.people.com.cn/rmrb/ ... b_20220924_5-01.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20: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家军主持召开十五届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形成新模式 提升新能力
以改革高分报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浙江日报http://zjrb.zjol.com.cn/html/202 ... _3588877.htm?div=-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20: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清4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数字“引擎”驱动 智能制造发力
http://zjrb.zjol.com.cn/html/202 ... _3588773.htm?div=-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20: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日报数字报-两翼齐飞 湾区振翅——横琴前海这一年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 ... tent_866_805069.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21: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金句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
  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梁实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21: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北明珠 重放光彩——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 - 河北日报-01版:头版-2022年09月24日https://hbrb.hebnews.cn/pc/paper/c/202209/24/content_155537.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21: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小改革、微创新、强落实”为总抓手,近年来,咸阳市税务局瞄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通过一系列“小改革”解决实际难题,提高工作质效,在系统内形成了一大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好经验、好方法,为咸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小改革”里的“大突破”_陕西日报数字报-群众新闻网https://esb.sxdaily.com.cn/pc/co ... content_794157.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21: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共谱和平之曲 高唱丝路欢歌——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圆满落下帷幕_陕西日报数字报-群众新闻网https://esb.sxdaily.com.cn/pc/co ... content_794172.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21: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农团队主导研究发现调节植物生长的氮营养信号“开关” - 西安日报数字报|西安报业传媒集团http://epaper.xiancn.com/newxawb ... content_127093.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9-24 21: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市民素质显著提升----人口红利为西安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 西安晚报数字报|西安报业传媒集团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 ... content_127125.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11-1 18: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花奖作品《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主创谈:
把大巴山民歌介绍给更多人


黄尚军、潘大聪等在通江开展田野调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透过一首朴实的民歌,可以听见饱满的情感、土地的声音,更能洞悉一方历史、民俗与方言的岁月流变。
  在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由巴中市通江县报送、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上、下)荣获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日前,记者采访了该书主编潘大聪、黄尚军以及执行主编李国太,听他们讲述《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出版的台前幕后。

主编潘大聪:
“通江民间歌谣是巴山儿女智慧的结晶”
  对于《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该书主编之一、通江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潘大聪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通江地处秦巴山区,自古人文荟萃,文化根脉源远流长,通江民间歌谣是巴山儿女智慧的结晶。”潘大聪表示,民间歌谣很多是人们在生活、劳动过程中自发口头创作出来的音乐形式,之后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传播。“由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使民间歌谣对年轻一代来说越来越陌生、遥远,有些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正是民间歌谣可能面临失传的境况,让潘大聪和同事们有了抢救、保护、传承民间歌谣的紧迫感,“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文化工作者已经采录了大量的通江民间歌谣,这些资料一直存放在县文化馆的库房里,处于‘睡大觉’的状态。”
  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民间歌谣资料保护并传承下去,如何对蕴含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成为摆在潘大聪和通江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面前的一大挑战。“这个时候我们想到了向高校寻求帮助,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扩大研究队伍、强化科研能力。”潘大聪告诉记者,经过一番努力后,他们找到了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尚军,由他带领研究团队,开始对通江民间歌谣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
  《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全书近180万字,包含图片1200余幅,通过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为通江方言、民俗、历史乃至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研究之初,就确定了本次研究的目的绝不仅仅只是呈现一个经过校对、整理和解释的文本,我们更希望让读者能够直观理解歌谣中所唱的通江生活场景、风土人情,所以我们想到了图片,以图注的方式来辅助理解,这样也有助于把大巴山里的民间歌谣介绍给更多人。”
  研究团队坚持运用田野考察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多重证据法”来开展整理和研究工作:通过对了解通江方言流变的民间学者的走访和对文献资料的查阅来阐释民歌中的方言内容;通过图片来还原歌谣中的民俗生活场景,对歌谣中的方言和民俗进行详细校注,多方面呈现通江民间歌谣的文化内涵,抢救性地保护大巴山地区的濒危文化遗产。

主编黄尚军:
“研究民歌是我多年夙愿”
  “研究民间歌谣,可以说是我多年的夙愿。”黄尚军长期从事四川民俗与方言的研究,当通江县文化馆向他发出邀请后,双方一拍即合。
  多年来,黄尚军对于上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相关资料有着持续性的关注。“当我第一次翻开已经泛黄的通江民间歌谣资料时,我被人们表达方式的丰富性深深震撼。”黄尚军以歌谣中的“邻居”举例称,有同吃一口井水的邻居、坎上坎下的邻居、猪圈挨猪圈的邻居……“每种表达的背后,都是不同的乡土人情关系,非常有意思,更别说描写‘笑’和‘哭’的方式之丰富了。”
  在《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历时4年的编写过程中,黄尚军平时在川师大给学生上课,每逢寒暑假和节假日,就奔赴通江开展田野调查,前后往返通江20余次。“以前的文化工作者在收录这些歌谣时,可能会存在笔误的问题,还有很多当时在日常口语中常见的词汇、表达方式,如今的年轻一代已经不再使用了,民歌中的很多生活场景离现在的年轻人就更远了……这就注定这项研究不能仅仅在文本层面展开,必须要深入田野,找到那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熟悉民歌中的语言与场景的人,来帮助我们校正与补充。”
  令黄尚军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在得知他们正在开展通江民间歌谣研究之后,很感动,也很支持,“我在通江的时候,他们就来跟我摆龙门阵,聊通江方言和民俗活动。很多人已经七八十岁了,有时候跟我一聊就是大半天,形成了数量巨大的采访录音。”
  2021年春天,黄尚军为了拍一只民间歌谣中唱到的鸟,举着照相机在雨后湿润的田地里蹲了很久,“突然鸟飞起来,我举着相机就去追它,结果脚下踩空整个人摔在了地上,相机也陷进土里。”当时黄尚军只是觉得腿有点疼,后来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膝盖的半月板裂了。一直到2021年国庆前后,黄尚军才丢开轮椅。

执行主编李国太:
“对于相关研究的开展很有范式意义”
  刚开始,研究团队主要依据早年的油印本和后来的整理本进行校对。
  “不同版本的互校是开展校补工作的重要基础。”《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执行主编、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国太表示,由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民间歌谣收集是以文化工作者手写抄录为主,之后印刷版本是在手稿基础上进行编辑整理,“所以最初的手抄本对整个校补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李国太至今记得发现通江民间歌谣手抄本的时刻。“有一天,我们在通江县文化馆的库房内查找资料时,找到了一个大布包,打开一看,全是牛皮纸封面的作业本,里面的纸张已经泛黄了,看了一两行上面的字,再将油印本拿来一对比,我们发现这就是当年收集民间歌谣的手抄本。”
  虽然长期做民间文化相关研究,但以民歌为对象开展专题研究,这在李国太还是第一次。“我觉得参与这次研究,对于年轻一代的学者来说,一方面是打开了大家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另一方面,接下来对于相关研究的开展,也是很有范式意义的。”

作品介绍
  《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由潘大聪、黄尚军担任主编,李国太担任执行主编,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该书以20世纪80年代搜集的通江县民间歌谣为底本,结合数十年的田野调查,对歌谣中的方言和民俗进行详细校注,同时辅以大量民俗图片,以图注文,以文释图,全方面呈现通江民间歌谣的文化内涵,抢救性地保护了大巴山地区的濒危文化遗产。全书近180万字、12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为通江方言、民俗、历史乃至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2022年9月,《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handshake:}山花奖作品《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主创谈:---把大巴山民歌介绍给更多人---四川日报电子版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21101/284093.shtml{:handshake:}{: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11-1 18: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7 04:04 , Processed in 0.1442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