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1|回复: 1

井研抬工号子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18-9-27 12: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秦川牛 于 2018-11-17 11:18 编辑

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180927/89407.shtml井研抬工号子


星期四 2018年09月27日 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上一篇 下一篇

A12 宽窄巷 下载PDF 下一版上一版 |
A12宽窄巷
·抗战时期的威远瓷
·井研抬工号子
大家都在看

“霸蛮书记”李亿龙一家三口都“进去”了
12小时前澎湃新闻 1.2万
·欧冠H组第1轮,年青人0:3曼联
·这位刚中考完就高考的学霸火了!他是歼20总设计师
·复仇日本队!中国女篮训练场墙上的照片终于该换了
·芜湖三家幼儿园连曝食品安全问题 8人被立案调查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井研抬工号子


井研抬工。

  
□王华琼
  井研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县境西北隅为龙泉山脉尾端,全县丘陵广布,自古以来交通较为闭塞,在生产力落后、交通运输不便的情况下,勤劳朴实的井研人民在修桥筑路、搭房建屋、搬运货物等生产生活活动中,靠肩挑背磨过艰辛的日子,并逐渐繁衍出靠搬运重物讨生活的一种群体职业——抬工。不知从何时起,抬工开始用歌唱来表达喜怒与哀乐,并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代代传承。上千年来,抬工们在劳作中创造、流传下来的民歌,被称为抬工号子,井研多见于石匠和抬匠传唱号子,极富丘陵地域特色。
  各地抬工号子,具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抬工号子都发挥着协调抬工行动,统一步伐,宣泄感情,活跃气氛,缓解疲劳的作用。抬匠们用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来指挥整个搬运重物的劳动过程,俗有“不唱号子路难行”之说。抬工唱号子称作“天盘”,脚步称作“地盘”。一般由一人领唱(即领头抬杠者亦称头杠),众人合唱。其脚步有“大闪”和“细闪”两种,抬大闪的由“三腔四号”起步。领唱发音,众人合唱一腔时肩膀接触抬扛,唱二腔时将打杵抽取,三腔起点子(用力不起步,使被抬物产生抛动,检验所抬物捆扎是否牢固),四号起步行走。抬细闪的由领唱发音,合唱起步。号子分“上腔”和“下腔”。以七字句为例,前面四字为上腔(一般为提示路况如“天上明晃晃”),后面三字为下腔(即众人呼应如“地上水凼凼”)。上腔的尾音未落,下腔的就接上腔口。高低快慢随路途中的上坡下坎、转弯倒拐、路窄遇阻等劳动场面的变化而变化。
  井研抬工号子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语言句式不拘一格。一般以七字句为主,也有四言、五言、六言和七字以上的长短句。二是极具韵律美。音调协调,铿锵上口,句式整齐,诙谐幽默。三是内容涉猎广泛。以宣扬伦理道德、民风民俗为主,亦有针砭时弊、愤世嫉俗、言景咏物、调情打闹的。四是题材自由,语言灵活。素材无所不包,语言雅俗皆可入调。五是口口相传,抬工传唱。一般在石匠抡大锤、抬匠搬运重物时才唱,场景性强,一般场合很难听到抬工号子。
  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条件改善,现代劳动工具逐渐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抬工及抬工号子逐渐落寂,如今仅出现在农村丧葬活动中。为传承民间文艺,偶尔在文艺表演中见到“抬工”,听到“抬工号子”。
  井研抬工号子流传很多,选辑几首以飨读者:

抬工兴路
  (前句为领唱,后句为合唱;兴路,意为踩出一条路来)
  吔!前面人多,哦!起来就慢梭!
  两靠!两让!
  一路的包块,提高踩矮!
  哩路(这条路)带滑,稳踩不怕!
  天上的星星,脚下的眼睛。
  平阳大坝!跳起来看哈!
  起来数起!起来跳起!
  沿路的梭沙,举脚稳踏!
  天上亮晃晃,地下水凼凼!
  溜得很!踩得稳!
  左手靠,右手让!
  右手月(缺),左手圆(弯)!
  左手月(缺)一块,右手圆半步!
  平桥两空,稳踩缝中!
  天上一枝花,地下牛屎粑!
  仰斜上,跑一趟!
  懒仰坡,慢慢梭!
  腰摊起!高长起!
  横起一条沟,顺起不够qia(跨)!
  一路的陡下!越陡越好下!
  前头留步,后头带住!
  右边一朵云,左边有个人。
  右手一枝花,伸手把她抓!
  迎面高坡,后顶前拖!
  前头照起!后头仰起!
  哦……!杵起!

过湾歌
  盘呀盘海(螃蟹)哥,盘海爪爪多。两个大爪爪,八个小脚脚。横呀横起爬,顺呀顺起梭!盘海要下水,连忙改过脚。呀呀依完罗,盘海要下坡。十匹青菜九匹黄,长年大哥牵个揸角牯,女娃儿上山要做活路。过河的哥哥等到我,我有好话儿对你说。十匹青菜九匹黄,十八九岁正当阳。拿起花鞋儿无心做,点起铜灯进绣房。铜灯放在平柜上,灯花落地喜洋洋。枕头上面三巴掌,问你温床招不招郎。好好歹歹招一个,免得奴家守空房。
  

(本版文图均据四川地方志)
分享给他们看看


http://gaogaoxiaozhou.top/#forward当代名瓷成收藏新宠,价格疯涨30倍!


第十三届中国传媒年会16日-17日在成都安仁古镇举行
转型路上 探索融媒体如何向智媒体飞跃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181117/93266.shtml


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181117/93267.shtml第十三届中国传媒年会
川报集团与新华文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手

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181117/93268.shtml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
智媒体光亮 最大受惠者是社会和人民


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181117/93286.shtml陆游蜀中游历时 曾见过吴彩鸾手迹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8-11-1 08: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181101/91900.shtml五凤码头与沱江号子



五凤码头与沱江号子


五凤溪老街。 李贵平摄



五凤溪火车站。



昔日热闹的五凤溪小站,繁华不再。



来凤楼。



老街与新民居。



贺麟故居。



五凤溪古镇已从繁盛的码头变为游人玩乐之地。



  
□刁觉民
  三江汇聚赵家渡,飞流直下五凤溪。千里沱江由金堂赵镇自北而南滚滚而来,汹涌的江水在高山峡谷中迂回穿行,给嵯峨的龙泉山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这条弧线宛如一个特写的英文字母“S”和一个倒置的希腊字母“Ω”(沱江第一湾)。几经周折的沱江,好似有了一丝的收敛,抑或被两岸的风光吸引,江流趋于平缓,江面渐次开阔,从容地与西来的溪水相会。沱江的先民将这个地理位置极佳、自然天成的港湾,取名五凤溪。
  蓉城下江小通衢,蜀中沱水大码头。据金堂县志记载:“赵家渡为水陆通衢,上可达省城,下可由泸州以达上海,运载货物,殊甚便易。”原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在“方志”调研工作中曾这样评价这里,“过去的五风之于成都,就如今天的浦东之于上海,沿海之于中国。”然而,沱江航运的繁盛与五凤码头的兴旺,却离不开船工们辛劳与奋进。他们用悲壮的号子吼出船家的辛酸,用汗水与泪水洒满悠悠纤道;他们用纤绳拉出五凤溪的前世今生,也用辛劳漫卷着沱江的历史风云。


王爷庙沱江船家的护生符
  王爷庙,沱江船家和五凤民众的护生符。王爷庙坐落在沱江与黄水河的交汇处,庙内供奉着掌管或统领兴云布雨、水患治理以及保佑船家安全和五凤溪民众平安的镇水龙王,有“一龙镇两水”之誉。王爷庙建于何时,史书记载不详,但据“五凤镇,始于汉,兴于唐宋”的记载,王爷庙伴随沱江航运的发展慢慢兴起壮大,其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建有戏台、正殿和配殿。每当远航前,船家备上三牲,歃血为盟,祈求这方神祇龙王爷的保佑。而每年五月初五日的“龙舟会”,六月六的“王爷会”(又叫“镇江会”),更是热门非凡,祭祀活动少则十日,多则月余。盛况空前,轰动沱江。
  船帮在五凤溪盐帮、糖帮、米帮、铁帮、屠宰帮等八大帮中最有实力,船多人众,船只最多达一百二十余艏,船工近千人。每当晨曦初露,装运的、卸货的、出港的,乘船赶路者,解缆起航者,南来北去热闹如初,千百年来一如既往。暮色初染,外出船只纷纷进港泊岸,巨商行贾贩夫走卒上岸归乡。“日受千夫拱揖,夜承万灯护照”这副王爷庙正大门上的对联,道出了五凤码头昔日的兴盛与繁荣。
  “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自清代以来,川东的布匹、花生以及洋货,宜宾的水果、自贡的盐、内江的糖,川西的粮食、烟叶以及药材、桑麻等等,在五凤溪囤聚、转运,再由船工、脚力、挑夫运往成渝两地。抢滩途中的险,奋力血拼的难,足蹬手爬的苦,沿途逍遥的乐,在这南来北往穿行中,江湖豪情,儿女情长,一点一滴走进一方小镇。一时间五凤溪商贾云集,人头攒动。求财的、拜神的,讨要生活的,安家落户的,开店兴业的,置地经商的,将一方小镇演绎得热闹非凡。巴山的豪情、蜀水的婉约,不知不觉被带到这里,融入这方人的一日三餐。这里的山水,这里的青砖黛瓦、会馆建筑,述说着这座码头的艰辛与荣光,旷达与包容。
  五凤溪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小镇,既有山的伟岸,又有水的柔情。县志记载,“石城寺山自黑风寺以下,山极屈曲,自北而南而东,周转四五十里,一路尖峰拔列,瘦削逼人,遥望之若冲霄之五凤,破空而出,其峰之尖且高者有五,前人名其溪日五凤,殆由于此。”在古代,五凤溪土著居民仅占20%,湖广及其他省份的“异乡人”占80%。五凤溪成为移民的乐土,不仅因这里有“五山攒集,两水交汇”地利,还因这里是“山来水回,宝贵而财”的福地。在五条狭小街道里居住着来自楚、粤、闽、陕等地异乡人,他们用自己辛劳赚取的财富,在五条街的相对中心修建了他们各自的宫、庙、堂、馆。湖广人修建的禹王宫,陕西人修建的关圣宫,广东人修建的南华宫,江西人修建的万寿宫等。他们将“异乡当故乡”,把故土情结与精神寄托倾注于一方小镇,形成一镇不同庙,五湖共一街的景象。


会馆码头人家的旷达与包容
  码头的兴旺给各地客商带来无限商机,他们不失时机地修客栈、建商行,兴会馆。迎来送往,人流如织。据当地老人回忆,五凤溪最盛时有大小不同的客栈三四十家。最负盛名的有西园、同德和、五福楼。三家客栈各具特色,自成一统。西园地处繁华的金凤街,建筑考究,布局精巧。进出西园的都是一些社会名流、豪商巨贾或袍哥舵把子。同德和建于玉凤街,格局相当于普通客栈,接待社会贤达、过往客商或普罗大众。五福楼临崖而建,位于西去成都的通衢大道的半边街。五福楼是典型四合院木质建筑,天井、阁楼、回廊迂回曲折,烟枪、青楼、戏台一应俱全。穿行于这条街的大多是脚夫苦力,他们将码头上的货物用双肩挑往成都。每当夜幕降临,成天往返于近百里的脚夫苦力放下全身的疲惫,走进半边街,一碟小菜,二两黄酒在此感受人生。夜晚,五凤福灯红酒绿,人头攒动,歌舞升平,因此,有人将此戏称为“红灯馆”。整个码头尊卑有序,秩序井然。
  而依其志缘、地缘和血缘关系修建的会馆、四合大院和川西民居建筑,将五凤溪的悠闲与雅致、坚韧与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建于清康熙(1662-1722)年间的关圣宫,是“湖广”和陕西移民历经苦难,在五凤溪合建的会馆。这座会馆被西南交大的季富政教授称“会馆一奇”。“湖广”移民较于其他外乡人来到五凤,他们用辛劳建起了禹王宫。随之而来的陕西移民实力渐渐超过湖广人,并垄断了井盐和白糖的贸易。富裕后的陕西人四处选址建会馆,他们也看中了禹王宫仅有的空地,便与其商议,买下禹王宫周围的空地,进行规划、设计、修建将禹王宫纳为一体的关圣宫。建成后的关圣宫门楼、戏楼、正殿为共有,两地移民各用一边。大殿供俸各自的神灵:大禹王和关圣帝。季教授说,这座会馆充分展现了码头人家的旷达与包容,展示了“五凤人”生意场是对手,生活中是朋友的博大胸怀。

沱江号子
五凤码头的乡风遗韵
  民俗学家陈世松先生说“五凤溪是清代移民在四川的一方乐土……移民的性格与码头的文化同时在五凤溪汇聚。”这种性格,这种文化是在码头的繁荣和时间的浸润中催生的,并形成独具的特色和传统习俗以及行规帮矩的码头文明史。
  沱江号子专家李德富老师深有感慨地说,沱江船工心中的号子,五凤码头留下的乡风遗韵,无不展现着沱江航运从蛮荒走向文明,从辉煌走向豪迈,是研究一个地方社会变革的活化石。你看看,出港时的礼让有节,秩序井然;靠岸时的张弛有度,忙而不乱。你听听,号子声中的豪气,唱词中的诙谐。沱江滩多路又险,最恶要数三皇滩,走马滩我都不怕,只怕灶火钻恰恰。马尿滩险是门槛,上水纤藤容易断。峡马纤路不好走,水浅要数清溪口。几句白话随风散,我说白话来拉纤。
  虽然,他们闲暇时也会张口粗话连篇,大碗喝酒,但背纤抢滩时,却是配合默契,步调一致。正是这种豪情,他们为五凤溪铸就了“粗犷而不蛮横,豪放而不莽撞”的性格;正是这种柔情,养育了一代代心存感恩、乐于奉献、善于生活的五凤人。
  三五月的远航,他们将心中的思念与牵挂用号子吼出来:
  你双脚跪在石板上,手拿棒棒捶衣裳,清水洗,米汤浆,哥子们穿到好张扬。
  这份牵挂和乡愁经过千百年传承,已成为五凤人的一部分,深埋心底,透彻骨髓。
  有一群近百人的大妈,活跃在金堂县城,这个群叫“乡音艺术团”,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五凤”。她们中最大的年过古稀,最小的也近半百。
  这群大妈生于五凤,长于五凤;她们之间或邻里,或同学,或亲缘。长大后因为爱情,因为工作,因为追求……她们离开了五凤,天各一方。几十年后,又因为“五凤情缘”相聚一起,或家长里短,或追记童年,或偶然相遇……她们拉家常情深意浓,叙乡愁滔滔不绝。
  “富饶美丽成都府,五风溪头一明珠”。五凤溪作为蜀中重要的水陆码头,舟楫的咿呀声已被机器的轰鸣声取代,滚滚的车流沿着远古的脚步驶来,踏着时代的步伐,宛如龙泉山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在“东进”的号角中,一个“以古镇为核,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基,以富民为本”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哲学小镇、中国故事小镇,伴随滚滚的沱江水奔向大海,奔向明天,奔向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8-9 12:41 , Processed in 0.1428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