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添加义项
▪社会学思想流派▪2003年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
收藏 727
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社会学思想流派) 编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法学与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关系。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和法律关系,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的。
书 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又 名 《马经》 作 者 K.马克思,F.恩格斯 原版名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出版时间1843年 主要部分 《资本论》 协助人恩格斯
目录
1 理论介绍
2 基本观点
3 发展历程
4 概念内容
5 研究方法
▪ 方法一
▪ 方法二
▪ 方法三
理论介绍编辑
K.马克思和F.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它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经济学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贴万应灵药,人类对经济规律的理解还只是处于一种大致定性的状态,马克思发现了经济规添加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基本观点编辑
从1843年开始,德国左翼学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构建研究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理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社会学的观点,是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中经年累月研究出来的。他没有提出如何实行计划经济的具体办法,虽然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偏差,甚至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目前仍不能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错误,市场经济仍然要不断地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而解决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断地加强政府调控,即对经济进行计划。
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贴万应灵药,人类对经济规律的理解还只是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于一种大致定性的状态。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劳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一个结论就是社会进步。
发展历程编辑
创立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叶。这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已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和美国占了统治地位,经济生产社会化和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周期地发生。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业雇佣工人日益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劳方反对资方的斗争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作为思想武器,这影响了马克思对经济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经济问题。他们从社会生活领域划出经济领域,从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认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的本质关系。他们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认为生产关系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每一种生产关系是暂时地存在于历史的一定阶段。这样,他们就阐明了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遵循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表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经济理论体系建立在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的坚实的基础上,使政治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当时创立的理论体系规定的任务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揭露现代化生产方式发展和趋于瓦解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弊病,并从社会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矛盾和弊病的力量和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绝大部分经济学著作,“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中的因素,收集和研究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地分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阐述了它的运动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济理论研究对象问题上廓清。他们阐明了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归根结柢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这一重大贡献是建立在马克思对劳动价值学说作了全面论证和革命性的发展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在研究商品的二重性时,发现了商品二重性中包含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这就使价值的本质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并使得剖明现代生产方式的各种现象获得了重要的钥匙。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资本家使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揭露了生产和“剥削”的秘密,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基石。“剩余价值学说”对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劳资之间的关系的基础给出了解释,使人的眼界豁然开朗,这是马克思在经济理论上的最大功绩。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页)。
马克思全面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把社会产品按实物形式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类,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在这一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阐明了资本主义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中的深刻矛盾。马克思从本质到现象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全过程,解决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一使李嘉图学派不能解决的难题,阐明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的过程,并进一步阐明了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割。通过对经济结构和经济运动的全面分析,马克思证明了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并且得出以下的结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必然达到同它的制度不相容的地步,相应的是劳资对抗尖锐。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论证了社会进步的必然性。
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成果时,提出了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只限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狭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各种生产方式,阐明人类各个社会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和消费的规律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广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扩展到资本主义以外的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和比较不发达国家内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的其他生产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恩格斯关于原始公社和相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精辟的研究,也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性,对未来的新社会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论述,提出了共产主义将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原则性的推断。由于阐明了一些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殊经济规律,又确立了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共有经济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奠立者。
列宁对其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从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发展到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极权主义时期,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列宁对极权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深刻矛盾作了精辟的分析,揭示了极权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并依据20世纪初期极权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阐述了在垄断基础上产生的极权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出极权主义是垂死的制度,是民主的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阐明了极权主义是把垄断组织和国家的力量结合起来,但它并不能挽救旧制度,正好相反,极权主义是新的社会形态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它的出现只是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快要实现。列宁分析了极权主义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并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者单独一国内获得胜利的新结论,从而科学地改变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垄断占统治地位以前的资本主义作出的结论,即民主革命只能在一切或大多数文明国家同时胜利。列宁开拓了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新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特别是在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军事共产主义以后,依据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并分析了有关经济的一系列原则问题。列宁分析了俄国的多种经济成份和阶级关系,创立了新的过渡时期的学说。他指明了生产资料国有化和社会化的联系和区别,论证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合作制道路,提出了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计划,阐明了集体主义国家中建设物质基础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大意义和主要途径;在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强调了经济建设中的经济核算和物质利益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有关计划、管理、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发展的,他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是与军事共产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新的模式。列宁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奠定了基础。
与列宁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同,欧洲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经济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如K.考茨基、R.希法亭、R.卢森堡等,都提出过一些有益的理论成果。
在列宁以后的发展
斯大林 的贡献 斯大林进一步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提出了苏联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论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根据、速度和方法,探讨了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斯大林还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研究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斯大林的这些研究和探索推进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除斯大林以外,苏联的经济学家在不同的时期也提出过一些有益的能启发人们思考的理论观点,但也出现过一些错误的理论。
在中国的发展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根据中国的革命实践,并在概括中国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区分了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并由此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论证了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经济形态是包含多种经济成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这种理论分析,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形态更替和演变的学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分析说明: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不会呈现出单一的、彼此相同的状态,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具体的内部经济根源和外部经济条件下,会呈现出多样的、互有差异的状态。由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此就决定了革命会采取不同的斗争形式。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分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多种经济结构,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原则(见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把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开拓性的有益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