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理群:启蒙可能导致专政主义 我走过这条路
澎湃新闻网钱理群2014-12-22 08:00我要分享 40
[摘要]钱理群:“我觉得现在最大的矛盾是很多知识分子理不一定直,但气壮得不得了。启蒙必须警惕,否则启蒙会导致专政主义。我自己曾经走过这样的路,我接受这样的教训。”
“我觉得现在最大的矛盾是很多知识分子理不一定直,但气壮得不得了。一个真正的启蒙主义者,首先要启蒙自己,所以启蒙首先是启蒙知识分子。启蒙必须警惕,否则启蒙会导致专政主义。我自己曾经走过这样的路,我接受这样的教训。”
钱理群:启蒙可能导致专政主义 我走过这条路
著名学者钱理群出席“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读者见面会。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他也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三联书店目前正在陆续出版“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11册。12月12日,在“《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出版座谈会”上,钱理群先生在发言中宣布自己将告别青年和学术,过半隐居的生活。
一周后,12月20日,钱理群先生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行的“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读者见面会上,做了一个“我与青年”的长篇发言,和读者分享他半个世纪来与青年朋友交往的故事。
主要有四个部分:青年对于他的写作与生命的意义;讲鲁迅是他和青年连接的通道;作为30后的他,和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几代青年交往中的精神与生命的互动;以及他和青年关系的困惑与反思。 本文根据钱理群先生现场发言整理、编辑和删节,经三联书店授权发表,小标题由编者所加。
钱理群:启蒙可能导致专政主义 我走过这条路
见面会上,钱理群教授做题为“我与青年”的长篇发言。
“我始终如一坚持讲鲁迅,毫不动摇”
我和青年靠什么来连接?我和青年连接的纽带就是讲鲁迅。这几十年来,不管外界对鲁迅有怎么样的评价,不管有多少人总想把鲁迅赶出课堂,但我始终如一坚持讲鲁迅,毫不动摇。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有三点:
第一、我认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而青年人正需要这样真的成年人,尤其是在充斥着谎言、欺骗的社会。鲁迅之真,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鲁迅面对一切现实,他不怕说出事情的真相。他有足够的智慧,也有足够的勇气向我们揭示事情的真相,这非常难得。鲁迅之真还表现于他在青年面前是敞开自己的心扉的。他毫不犹豫地在青年面前敞开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犹豫、自己的弱点,他和青年一起思考、一起追求,这是一个真正的真诚的成年人。这是我觉得鲁迅和青年相通的地方。
第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师。鲁迅的语言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他是把中国汉语的表现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他有极大的个人性和极大的创造性。而这两方面都是青年人学习语言的一个最好的途径。我觉得年轻人从小时候就能留恋于鲁迅所创作的汉语家园中,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第三、鲁迅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是另外一个存在,因此当一个人春风得意感觉良好的时候,你是不会接受鲁迅的。当你感到苦恼,感到不满意了,你对你听到的各种各样的说法感到怀疑,对生命存在感觉不大对劲,想寻找新出路的时候,这是接触鲁迅的最佳时机。
很多青年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中学的时候,读了很多鲁迅的作品,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有点厌烦鲁迅,但到了社会以后,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后,他突然想起鲁迅,又回过头来认真读鲁迅。我觉得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真实的。
所以我坚信青年读鲁迅,我要做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是做青年和鲁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北大学生接触鲁迅有几个过程,第一是1980年代,在启蒙主义的时代,那时候学生听我的课和我讲课都非常非常投入,形成了一种气场,我和学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气场,学生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
到了1990年代发生变化。当时我在讲鲁迅的时候,旁边有一个教授公开宣布要质疑启蒙主义,要跟我唱对台戏。学生分成两大派,一派学生说我们不需要鲁迅,生命太沉重,何必那么沉重呢?我要追求轻松,因此要把鲁迅放在博物馆里,尊敬他,但绝不接近他,不需要他,拒绝他。另一部分学生说正因为他重,我们现在正缺少生命之重,因此需要鲁迅。两大派争执不休。
1997年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一部分北大学生提出口号“重新认识北大精神,重新寻找北大精神”,觉得1980年代末后北大失了精神,这时候鲁迅又重新回来了。那一年我开了一门课“周氏兄弟研究”,那时候真是爆满。最后有人跟我说,北大各系最牛的学生都到你的课堂上来了,又仿佛回到1980年代。
2011年我上鲁迅的课的时候,叫做“天鹅的绝唱”,学生还是爆满,但和1980年代不同,分成三类:一类继续寻找生命资源,一类尊敬鲁迅但保持距离,一类是看热闹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课程结束时有一名学生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钱先生我们非常喜欢听你的课,原因是我们在你的课上看到了你呈现出另外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人还可以那样自由的言说,还可以那样把全身心放在自己的事业上。我羡慕你这样的人生。
这句话有一个潜台词,大家听懂没有?我羡慕你的人生,但我不按你这样做。这在学生身上显示了生命的另一种方式,他不一定照着你做,所以我就成了北大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就明白了,我的地位就是另一种存在。
但我觉得是有价值的,一个学校有没有这种另外的风景?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只碰到一种风景,会很单调,如果你碰到了两种风景,你知道了,对你日后的生活和选择也有意义。
在北大退休以后,我到全国各地大学、中学、工厂甚至社会上到处讲鲁迅,和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身份的人讲鲁迅,讲得不亦乐乎。我相信鲁迅活在当下的中国,不是过去式的存在而是现代式的存在;第二我相信读鲁迅是要读一辈子,因此不同年龄对鲁迅有不同的接近,不同的接近方式,不同的接近内容。因此我按不同的年龄,编了不同的鲁迅读本。
“把理想换成两个层面的理想”
我出生于1939年,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是30后。我非常自豪的是,我和以后的六代青年都有生命的交集。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40后和50后,一是60后和70后,一是80后和90后。我和六代青年的交往都不一样,半个世纪的交往有很多生生死死的故事。
我在1960年代大学毕业,经过一番曲折,最后被分配到贵州安顺卫校教语文,那年我21岁。所以我的学生年龄和我差别不大,他们都属于40后。
大家可能知道,我是出生于一个上层社会的旧大家族。我在南京、北京等大城市长大,我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名牌学校,而我自己是追求当作家、当学者的。因此我这样一个人,一下子到了中国最边远也最底层的一个中等专科学校教书,就发生了巨大的难以想象的反差。也可以说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最尖锐的形式暴露在我面前,我怎么办?我是坚持理想呢还是要做某种调整?而我一到贵州,当地人事部门就告诉我,贵州大山进来以后别想出去,后来我想考研究生,学校说家庭出身不好,休想。
我就得做好思想准备,一辈子呆在贵州。那我怎么办?情急之中,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成语,叫做狡兔三窟。我说我是不是可以把我的理想做一个调整,把理想换成两个层面的理想,一个层面就是客观的条件已经具备,只要我努力就可以现实的理想。一个是客观条件不具备,要长期准备等待的理想。那么我就冷静下来分析我的处境。
我就定了一个现实理想,做这个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除了认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我干脆搬到学生寝室和学生一起住,同吃、同住、同玩、同劳动,这样一下子就和学生打成一片。我和学生不仅一起上课,还一起逛街、踢球、爬山、演戏、办壁报。在我周围很快聚集起一批学生,我就成为那个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所以几十年后,这批学生重新聚会的时候,回忆学校生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所以那年我到贵阳去,一提我来了,很多学生从几百里以外赶来见我。而我更从和学生的交往,特别是他们成长当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我的成功感,享受着一个普通教师的快乐,这样就获得了坚持理想的力量。
但同时我没有放弃我的学者梦,我把它变成一个现实条件不具备,需要长期等待、长期准备的未来的理想。因此每天等学生睡觉后,我又继续挑灯夜读,坚持我的鲁迅阅读和鲁迅研究,我现在还保留了当时数十万字的鲁迅的读书札记。
我做了一个梦,回到北大,在北大讲台上讲我的鲁迅观。这个梦的实现等了太长时间,一直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才赶上考研究生的最后机会,当时我已经39岁,40岁就不允许了。而且到了北大,等到1985年学校才允许我开设鲁迅课。也就是说我足足地等了18年,再加上5年,就是等了23年才圆了我的梦。
“为追求真理而读书,而且是做好牺牲准备的”
1974年左右,我的周围聚集着一批爱读书的青年,这当中有学生、知青、工人、社会青年,年龄都是二十岁上下,他们都是50后。我们那些小群体办今天这样的读书会,在“文革”后期相当盛行,被研究者命名为“民间思想村落”。
我们这批人都属于“文革造反派”,我们当时参加“造反”有一个理想,就是打倒官僚主义阶级,要解决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出现特权(这个问题),我们是怀着这样的问题参加“文革”的。但后来我们发现,“文革”的结果是出现了“四人帮”这样的“文革”新贵,比那些被打倒的老官僚还要坏,我们就发现“文革”彻底失败了。
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就面临着“中国下一步怎么走”、“中国向何处去”以及“我们自己向何处去”的问题。
你们会发现30后、40后、50后有一个特点,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当时我们又把国家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同时我们意识到“文革”失败了,走向绝境的同时会有一个转机。当时我们是非常敏感的青年,预见到中国将发生一个巨大的变革。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后来有改革开放,但我们预见到中国非变不可。
我们意识到应该为它做理论准备。怎么做准备?就是读书。
后来我们知道,当我们这批人聚集起来的时候,受到当地公安部门的密切关注。“文革”后期,多少有点异端类的读书会在当时很敏感,很多人因此坐牢、判刑。我们明确意识到它的危险性而去读书。夸大点说我们是为追求真理而读书,而且是做好牺牲准备的。所以可以说是理想之交,生死之交。
1978年我考上北大研究生,离开了这批患难与共的朋友,但我们依然保持密切的联系,一直到今天。这本身就贯穿了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一直说,我的基地、我的根在贵州。
“为下一代人担心实在是杞人之忧”
我到了北大又闭门读书七年,到1985年正式讲我的鲁迅观,这时候接触的就是60和70后的青年。他们多少有“文革”经验和记忆,因此他们和80年代启蒙主义的氛围是非常投合的。我那时候在课堂上讲鲁迅,确实形成了鲁迅、我和学生心心相印,声气相通的气场。
2002年我在北大退休前最后一批学生是1980到1983年出生的学生,这样我就有机会接触了80后。但我真正关心80后的学生是退休以后,2006年到北大演讲题目就是“如何看待80后这一代”,也就是说我2006年开始关注80后的学生。
我是站在80后这边的,我起来为80后辩护。我的说法也很特别,我说从我的研究出发,研究中国百年历史的时候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代人都不满意下一代,而且不满意的理由都差不多。
当年“五四”的一个代表人物刘半农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老实说了》,他瞧不上30后的人,30后的人不爱读书又喜欢骂人。30后的人就跟刘半农吵得一塌糊涂。我是30后出生的,大概就属于刘半农不满意的,又不读书,又爱骂人,但现在我不是成了大家心目中尊敬的人了吗?
所以我就得出结论,为下一代人担心实在是杞人之忧,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问题,但既不能看得太重,而且最终得靠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一是要相信青年,二是要相信时间,这是我的两个基本信念。
2006年到现在八年,八年后人们对80后的评价大不一样了,80后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且社会已经承认他们了。倒是80后又有资格来批评90后了,理由也差不多了,你们不读书又喜欢骂人。
“自由地读书,参加底层的社会实践”
我做了这么一个概括,40后、50后是文革的一代,他们关心的主要是政治问题;60后、70后一代,他们关心的是思想、文化问题;80后、90后是成长在经济发展的时代,在网络的时代他们最关心的是个人的生存、经济问题,首先是个人物质欲望的满足问题。
对我来说,我和这几代青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果说40后、50后和我年龄差不多,精神气质也比较接近,因此我可以说是他们中间的人。对于60后、70后,我是以启蒙主义者老师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但是我们之间的距离也不大。
到80后、90后,我已经是爷爷辈的人,这里有很大的差别。我的年龄越来越大,已经没有精力和80后、90后过分亲密地交往,他们接近我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我已经无法和所有的80后青年心心相印地交流。
我记得鲁迅有一句话,青年是多样的,有睡着的玩着的也有醒着的。我就想,我大概和睡着的玩着的青年没有太多的交流。我这样不是批评,我觉得青年爱睡爱玩有合理性,不必用自己的价值观指责他们,只要他们是用自己诚实的劳动来睡来玩,我们没有权利干涉。但我得承认我跟他们之间无法交流。
80后、90后的新时代的理想主义者既跟我这样的老理想主义者有相通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色。在这个意义上,我和80、90后青年理想主义者相遇了。我和这部分青年交往,我的共同话题是什么呢?这涉及我对80后看法的另一面。
我记得在很多场合有年轻人曾问我,您认为我们这一代存在什么问题?我回答说,你们这一代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以考大学和考名牌大学为自己人生目的,现在如愿以偿,进入大学后,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这其实是一个信仰缺失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也有。
这几年我和青年讨论的就是如何在新时代下重建我们的意志、信仰。我通常对青年有两个建议,第一抓紧年轻时代的大好时光,自由读书。尽可能广泛地吸收古今中外的精神资源,为建立自己的信念信仰打下知识和精神的底子。因为信念、信仰要由知识来支撑。
第二,在可能的范围内适当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底层的,到农村去了解中国的国情,与中国老百姓建立不同程度的精神联系,在我看来这是建立理想和信念的根。我这样讲某种程度上也是我自己,我们这几代人的成长之路,是人生的基本经验。在我看来,这一个基本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青年还是有意义的。
“对学术权力,教师权力必须保持警惕”
最后一个问题,和青年交往中的困惑和反省。我想从一个小事情说起。我上课很受学生欢迎,同学们听课的热情和迷恋,我既为之感动同时也很担心,会引起我的烦心。我记得一次上课后,有一个学生跟我说,钱老师我太喜欢你的课了,听完课一星期里我们寝室里全是你的声音。我一听,说糟了。也就是说我控制了这批学生,他的思想跳不出我上课的范围,这和我的初衷非常不一样。
我觉得这是反映了一个启蒙主义者一个内在的矛盾。因为你既然是启蒙主义者,当然希望你的言说有一定的说服力,要有吸引力。但另外你这种吸引力如果变成控制力,就会导致对你对象的压迫。我的课气场非常大,你不能完全投入,你要反抗。
作为启蒙者,作为教师,特别是你逐渐具有权威性,当你成为学术权威或者教育权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是有权力的。你对学术权力,教师权力必须保持警惕,如果滥用权力你会成为新的挡路石,而这正是我高度警惕的。
由此我开始警惕,启蒙主义其实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启蒙,一种启蒙是启蒙者以真理化身,向对象灌输真理,要对方听自己的,这是一种霸权主义。
另一种启蒙,是我追求的,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大家都是真理的探讨者。
启蒙的目的是建立自我和对象的双重主体性,除了自己要有主体性,同时也要启发年轻人、启蒙对象的主体性。因此如果大家听我的课,我在课堂上不仅跟学生讲我知道什么,我想什么,同时我也要向学生讲我不知道什么。我告诉他们,这样讲可能会有什么问题,可能会遮蔽什么问题。
我觉得现在最大的矛盾是很多知识分子理不一定直,但气壮得不得了。
一个真正的启蒙主义者,首先要启蒙自己,所以启蒙首先是启蒙知识分子。启蒙必须走第二条路,否则启蒙会导致专政主义。我自己曾经走过这样的路,我接受这样的教训。
鲁迅作为启蒙主义者最大的痛苦和顾虑也是一种有罪感,他经常说我唤醒人们但我不能给他指出道路。我把屋子里的人唤醒,但路怎么走我不知道,因为我自己也在追寻真理。因此鲁迅说,搞不好我成了帮凶。返回腾讯网首页>>
40条评论 腾讯牛评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秦川牛 切换帐户 图片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我的牛评 牛评:纵论天下大事
时间热度
热门评论
头像
星期三7小时前
鲁迅如果能活到解放以后,那么天朝第一大右派的帽子无论如何也扣不到章伯钧的头上了。
(18)回复(0)
头像
凤栖萧8小时前
记得在很多场合有年轻人曾问我,您认为我们这一代存在什么问题?我回答说,你们这一代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以考大学和考名牌大学为自己人生目的,现在如愿以偿,进入大学后,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这其实是一个信仰缺失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也有。
(13)回复(0)
最新评论
头像
千里寻猪1小时前
看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知识能从书本上学,但道理,没经历过很难懂。没事故,不知道安全,没被骗,不知道防范,没病过,不知道病苦,没伤过,不知道伤疼,没失恋,不知道情短,没离婚,不知道爱难。XX后,不需要XX后操心,他们早晚会懂,等经历过。
(0)回复(0)
头像
行歌1小时前
生出的不是天才就不准生吗?根本没有读懂鲁迅。
(0)回复(0)
头像
完美风暴1小时前
我可以给你指点 但我不能为你定位 因为 我也在找路
(1)回复(0)
头像
自说自话2小时前
所以我就得出结论,为下一代人担心实在是杞人之忧,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问题,但既不能看得太重,而且最终得靠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一是要相信青年,二是要相信时间,这是我的两个基本信念。
(1)回复(0)
头像
二师兄2小时前
鲁迅放到现在估计要饿死或者只能移民,天朝容不下他
(3)回复(0)
头像
云一朵3小时前
老先生好!祝你健康长寿!我是一个鲁迷,亦是老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需要鲁迅,尤其当下,斯乃我们这个社会有精气神的不二选择。再次祝您健康长寿!
(3)回复(0)
头像
腾讯网友4小时前
实话实说赞一个!
(6)回复(0)
头像
率性而为4小时前
启蒙就是敢为天下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钱老正是这样一个真实的学者,值得尊敬!启蒙可能产生三个影响:第一是启而不发。第二是专政和盲目崇拜。第三是开一代之先河。古往今来,历史伟人无不是走第三种路!当代青年一定不负重托,不辱历史使命!钱老,您多虑了!
(1)回复(0)
头像
夏天老日4小时前
推崇权威,而又避免权威,钱先生的论点在此。身子站在周老大那里,魂灵却在周老二那里。水火矛盾集于一身。
(0)回复(1)
头像
泙唦落鴈夏天老日1小时前
不管周氏兄弟是否阋于墙,也遑论周老二未外御其辱,就学术而言,哥俩有太大的分歧吗?
(1)回复(0)
头像
游客 5小时前
此贴已被用户删除
头像
12135小时前
鲁迅的贡献那么大,上帝决定让他复活。钱理群们很紧张,“鲁迅复活了,我们靠什么活”。“我们靠鲁迅赚了不少的名声和钱,鲁迅向我们要帐怎么办”。结果,他们顾凶把复活的鲁迅给杀了。上帝感慨,我还是不理解中国人呐。
(9)回复(1)
头像
黑羽毛12133小时前
你这么说是认真的吗?
(0)回复(0)
头像
奥利安•派克斯5小时前
酸腐文人!
(3)回复(0)
头像
南木乔6小时前
真理为何?抑或不为何?
(0)回复(0)
头像
背后的诺言6小时前
一群脑子永远不清醒的中国人学生,还搞什么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不让中国人团结一致,开启新天地。应该把你们的智慧开启,去该做人类该做的事情,思想要改变,必需要带动孩子们启发他们的梦想让他们选择自己应知道做人的责任做人的根本,有生必有死,在和平社会主义里面大家还在搞思想斗争那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把我们每做的事情写入史册
(1)回复(0)
头像
haiyan6小时前
点到穴位了 公知丧失光环很大程度正是因为理没顺直就直接气壮山河了。永远也要保持一份谦虚多研究研究道路
(14)回复(0)
头像
toomuchfun6小时前
很多知识分子理不一定直,但气壮得不得了 -- 更有不晓事的媒体(记者、小编)护着宠着。
(2)回复(0)
头像
与识俱进7小时前
一个“为追求真理而读书,却要做好牺牲准备”的社会,那还有真理的立锥之地。
(6)回复(0)
头像
游魂7小时前
你说1990年,我想知道你前一年干了什么!! 中国现在站在台上的学者,大部分都是犬儒
(11)回复(0)
头像
星期三7小时前
鲁迅如果能活到解放以后,那么天朝第一大右派的帽子无论如何也扣不到章伯钧的头上了。
(18)回复(0)
头像
秋水时至7小时前
鲁迅,其实真的是一个虚假的故事,钱氏依靠这尊偶像成名,自然要在这尊偶像上守业,并坚持到底,否则钱的价值又何在?
(5)回复(0)
头像
荣子7小时前
敢于讲实话说真话的学者,敢说这话,不容易!
(3)回复(0)
头像
<1 3 >号7小时前
如此才好玩啊!如此老子才能玩死自己!如此一切的进程才能随着时间呈几何倍数的加快!如此所有的一切才能堆到一起!如此所有的事情的难度才能增加无数倍!嘿嘿……老子死了就不关老子鸟事了!
(0)回复(0)
头像
°詠遠の垨葔C7小时前
中国缺的却正是思想启蒙!
(10)回复(0)
头像
Anubis'Rhyme8小时前
如果说,从经济发展上看,专制的发展成本比较低呢?和意识形态无关,这又怎么处理?
(3)回复(0)
头像
steven8小时前
其他都乱说
(1)回复(0)
头像
steven8小时前
拯救这国家非常简单,传统文化
(3)回复(0)
头像
steven8小时前
没知识分子,或者说知识分子被迫害露不了脸
(2)回复(0)
头像
罗生堂下秋兰长生8小时前
图片上的小女孩不错
(0)回复(0)
头像
/mg小卒8小时前
沙发
(0)回复(0)
头像
风语者8小时前
其他的都还好说,但“一个特点他是把中国汉语的表现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他有极大的个人性和极大的创造性。”,就说得违心了。
不就是半生不熟的白话文夹杂日本文法么,还创造性?
(3)回复(0)
头像
国家社会主义8小时前
钱先生讲的好!
(2)回复(0)
头像
辉辉HI8小时前
老人家说的令人收获了好多,倒有了一点拨开云雾见明月的感觉
(1)回复(0)
头像
青穗子8小时前
钱老师编写的《现当代文学史》实在是精彩。现在经济浪潮下的我们更需要一些对知识和学术的纯粹追求。
(0)回复(0)
头像
凤栖萧8小时前
记得在很多场合有年轻人曾问我,您认为我们这一代存在什么问题?我回答说,你们这一代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以考大学和考名牌大学为自己人生目的,现在如愿以偿,进入大学后,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这其实是一个信仰缺失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也有。
(13)回复(0)
头像
泥巴8小时前
这时代,少有这样坚持自己独立思想的学者!
(0)回复(0)
头像
记录指针8小时前
启蒙?你以为你是谁?
(1)回复(0)
头像
陈敬仲8小时前
你老婆的沙发又很寂寞?
(1)回复(0)
头像
举报陈敬仲8小时前
尽快令它消失,是中国教育的福气。
(0)回复(0)
头像
Я вас любил9小时前
敢说这话,不容易
(4)回复(0)
相关阅读:
钱理群
启蒙
警惕
专政主义
·钱理群向学术界告别: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2014.12.15
·李零:中国人现在应该重新启蒙 2014.12.09
·刘瑜谈写作:不是为了启蒙 只为把事说清楚 2014.12.07
·贺照田:从方力钧“光头形象”看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 2014.10.13
·福泽谕吉的启蒙课题:从文明论到国家主义 2014.1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