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楼昨夜又春风 于 2010-3-11 05:42 编辑
建议在方版的修改谱上再作如下的小修:
1. 在“撒金银”的“金”字处,把“5”音换成“6”音,唱起来和听起来都会比较顺。
2. 在“上高天”的“天”处,把那半拍的休止符拿掉,“天”字的“6”音唱全一拍。
3. 在“怡然”的“怡”处,在“5”音前加个“6”音,“65”共用半拍(如前小节里的“相”字处的处理一样),然后把本小节最后的那个休止符也拿掉,“6”后加个点(半拍)。这样调整后,“悠然怡然”这一乐节的旋律句型就跟前一乐节“肥瘦相宜”的旋律句型一样。这样处理会比较好。这种重复小节或乐节的手法是歌曲主题发展里常用的所谓“主题再现”里的一种处理手法。从你的原谱里可看出,从“肥瘦相宜”处起往下几句,你的基本乐节句型就是“肥瘦相宜”的那句的句型(前两拍都一样,后两拍有点变化)。
在歌曲旋律的创作中,将旋律里的某段具有独特风格的音型,句型等加以重复运用(可分为“完全重复”或“不完全重复”),叫做“主题再现”。其具体的处理手法有:重复乐汇或音型,重复乐节,重复乐句等等。
大家所熟悉的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里的开首(朗诵词不算):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打进船!
后三句的旋律句型都是完全重复第一句“乌云啊,遮满天!”的主题句型,其中唯一的例外是,前三句的最后一字“天”“山”“脸”为半拍时值,最后一句的“船”字为一拍时值(此处为不完全重复)。这是“主题重现”的典型范例!
从这里也可看出作曲家运用休止符的精妙手法:前三句的最后都用了半拍时值的休止符,用以制造出一种紧迫凝重的气氛,很好地结合了歌词的意境。很明显,如果不用那半拍休止符的话,那种紧迫凝重的气氛就不明确或没有了。大家试试唱就能领悟其中的区别。
休止符这东西,能不用就不用,可用可不用时就不要用,有必要用的话就要让其发挥出效果来(也就是我所说过的“画龙点睛”之效)。从你的词意上看,我看不出你歌谱里的前两处休止符起到什么效果和作用,因此建议你拿掉。
再举一个”主题再现”和休止符应用的典范例子。也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里面的《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 [后一句完全重复了前一句]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后一句的旋律句型跟前一句一样,只是在音高上有所提高,这样的处理是非常合理的,犹如人们在发怒时说话那样一声比一声高] 河西山岗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此句完全重复了前一句,只是因为那个多出来的“了”字把前一句的半拍休止符换成了“1”音]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此句也是基本上完全重复了上一句,只在尾字“豪”上把前句的“3”音换成“高1”。这样的处理也是合理的,虽然如此做会使得“英豪”成为倒字]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也是几乎完全重复了上一句,只在“长矛”上比上句的“洋枪”音高高了一度]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也是重复了“保卫家乡”那句的句型,只是音高不同:“保卫”两字的音高都一样,“黄河”比“家乡”提高了一度音,“华北”又比“黄河”提高了一度音,“全中国”处从高3下行到高1作收] 此歌的旋律主题发展可说全用了“主题再现”的手法。从歌词结构上来分析,由于歌词基本上用了修辞学上的“排比句”法(如“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等等),因此在旋律上相应的用“主题再现”手法,其表现效果等于修辞学里的“排比句”手法。如此就更好地把歌词和旋律结合起来。 《保卫黄河》里的几个休止符也用得很恰到好处,起到了紧逼和凝聚力量的作用,到歌曲最后的高潮里把所凝聚的力量爆发出来。
唉,不好意思,口水多了点。:lol 就此打住。:handsha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