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20|回复: 1

舞剧成为顶流,做对了什么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24-5-30 18: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舞剧成为顶流,做对了什么

4月29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舞蹈日。打开票务网站,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有60多台舞剧在全国各地轮番上演;下半年的成都舞台,一场舞蹈风暴也正席卷而来:《李白》《杜甫》《孔子》《永不消逝的电波》《昭君出塞》《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金陵十三钗》等舞剧将密集上演,单是一部《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多成都观众已是“五刷”“六刷”……

“《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咏春》等陆续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从曾经主要作为伴舞的‘背景板’,到如今作为独立的重磅节目出场;从曾经圈外人只略知杨丽萍、张继钢,到如今观众对佟睿睿、王亚彬、韩真、周莉亚、黎星等或成熟或新锐的舞剧编导如数家珍,这一变化着实值得赞叹。必须承认,近几年的中国舞台艺术创作中,最具市场号召力、真正实现出圈的艺术门类就是舞剧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之薇表示。

舞剧频频出圈,逆袭成为演艺市场的顶流,它究竟做对了什么?“舞剧热”之下,创作者能否持续输出优质作品?

评论认为,正是舞蹈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潜心深耕,令文物活起来、山川舞起来。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进一步感叹:“今天所有变化、变革的原动力就是舞者从自己的喃喃自语、自身简单的个人价值和小情绪转向追求及践行舞蹈艺术的社会责任,使其在服务人民、教育人民、美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如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首席玛丽亚娜拉·努涅兹在2024国际舞蹈日的献辞:“我们有责任以使命感和对美的热爱不断滋养我们的舞蹈世界。”

重塑了舞剧的市场形态

“很多年前的一天,我站在舞台上,面对着台下的观众跳起了我创作的第一支舞蹈《雀之灵》,也就是孔雀舞……”1988年,杨丽萍首登春晚,可以说,很多观众是通过孔雀舞“入坑”舞剧。

近年来,在国家多种文化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等各种资助推动下,再加上国家级别评奖的加持,中国文化市场获得了发展良机。全国剧场院线布局宏大,“中演”“保利”等全国各级演出机构高速运营,这一切都为中国当代舞剧发展提供了空前良好的舞台艺术业态,中国舞剧产量超过170部,催生出新的文化景观。

2020年春晚,一支《晨光曲》惊艳了全国观众:青年舞蹈家朱洁静和一众舞者身着旗袍、手持蒲扇,以板凳舞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上海里弄里旗袍女性的风雅气质。这一选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片段,迅速出圈,此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火爆全国。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去年发布的《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在“2022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前10名”榜单中,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携手进入前三。当年度舞蹈演出票房5.31亿元,中国舞、民族舞类型占比达56%,成为最受演出市场欢迎的舞蹈类型。今年4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回归与重塑——2023年剧场类演出市场消费观察》显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民族舞剧《红楼梦》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三部大热舞剧,位列舞剧全国演出票房前三。紧随其后的有《孔雀》《咏春》《孔子》《李白》……

电视和网综中的舞蹈类节目也推波助澜,直接刺激并重塑了舞剧的市场形态,为舞蹈艺术的普及和明星舞者的诞生提供了巨大机遇。从早期的《舞林大会》《舞林争霸》,到《舞蹈风暴》,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霸榜热搜,使一批90后、00后舞者圈粉无数,朱洁静、黎星、胡沈员、唐诗逸、孟庆旸等中国舞剧表演的绝对主力军获得广泛认同。与此对应的是,一代年轻舞剧观众已然成长起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提供的2023年演出市场消费者数据显示,20岁到34岁这个观演人群是占比最高的,占到了整体观众人次的67%。这些年轻观众成为当下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人群,更是当代剧场票房的主力。在观看欣赏的同时,他们还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交流讨论。

“有好几个舞者都是自带流量,个人的明星效应反哺了线下演出,也由此带来了一拨又一拨观演风潮。可喜的是,年轻观众不仅因喜爱舞者而追星,更因为喜爱作品而追剧,因为艺术引起的共鸣共振而热爱传统文化。”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特意提及了民族舞剧《红楼梦》,他说,以黎星、李超等90后舞蹈演员为核心的主创团队高度关注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视角,着力于古典文学名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剧场美学的力量,引起众多90后、00后青年观众群体热烈追捧,“该剧在两年里巡演了17个城市、20个剧院,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其实,《红楼梦》并非刚开始就这么受欢迎,首演时我们也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黎星说,在经历一遍又一遍地改动、磨合后,《红楼梦》愈发得到观众的认可,也收获了更多的赞誉和掌声。

探索舞剧创作的当代表达

毋庸置疑,当下国潮风在年轻一代中的兴起,也为舞剧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观众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的热情不减。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今年4月在沪迎来第500场演出后,东方歌舞团将携作品开启海外巡演,继3月的新加坡站之后,“青绿腰”还将陆续走进土耳其、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朝着1000场巡演目标奋进。“一部作品只有具有现实性,才能真正打动人。”在该剧编导之一的韩真看来,无论什么题材、什么形式的舞剧,只有建立了与当下的关联,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才能获得观众的肯定和市场的认可。“《只此青绿》虽然是围绕宋画《千里江山图》展开,但也极具现实意义,很多观众看完后会想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句,作品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从《朱鹮》里的朱鹮,《南京1937》《记忆深处》里的张纯如,《到那时》里的时代浪潮,到《深AI你》里的AI陪伴……对于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导佟睿睿而言,探索中国舞剧创作的当代表达,最重要的是努力创作出一个又一个全新舞剧舞台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理念、立场和观点。何为中国舞剧创作的当代表达?佟睿睿细细道来:“许多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把当代表达同当代题材和现实题材挂钩,这样理解起来的确更直观容易。但舞剧作品的当代表达,不等同于当代题材、当代语汇,反之亦然。从我个人的创作实践出发,我倾向于把当代表达视为编导介入作品创作时的一种方式和态度。”

佟睿睿认为,他创作的《朱鹮》《大河之源》《深AI你》三部舞剧之所以被称为“生态三部曲”,正是因为三部作品虽然题材属性不尽相同,但三部作品背后蕴含共同的当代意识,那就是对人与他者关系的探讨。在过去十年,“当代表达”越来越主导他的创作,他希望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古典美的气韵之外,为舞剧加入当代的视角。从舞剧的社会功能、推动创作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也的确需要鼓励更多舞剧作品进入当代主题。

“我想,我的艺术受益于我故乡的自然,受益于我个人在时代中的生活经历,受益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这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她的意义在于:为世界,提供了多样性、丰富性以及最重要的——可能性。”这是杨丽萍2023国际舞蹈日献辞中的一句话,她的结语是:

生命不息、舞蹈不止。https://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2405/30/c133079.html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4-5-30 18: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舞剧成为顶流,做对了什么读懂生活,读懂土地

当下火爆的舞台演出中,舞剧占据半壁江山,“舞剧热”日渐成为演出行业的常态。《红楼梦》上半年排期满满当当,《李白》巡演获得诸多好评,《只此青绿》《诗忆东坡》成功出海,《咏春》等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当舞剧《丝路花雨》1979年在北京横空出世时,人们惊讶于剧中经典的戏剧性冲突设计和‘S’形三道弯式舞蹈动作的魅力。其后的40多年间,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突飞猛进,经过了舞蹈家们的深耕细作和长期积累,终于让舞剧艺术从小众走向千家万户。”见证着中国舞蹈艺术今昔之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不胜欣喜。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1.90万场,观演人数3886.99万人次。票房收入1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6.87%,全国演出市场开局势头向好,在场次、票房、观演人数三个维度实现开门红。尤其是专业剧场演出热门剧目内容丰富,观演消费热情不减,舞剧呈现明显的“扎堆儿”现象,《红楼梦》《李白》《只此青绿》《孔雀》等多部原创舞剧均在上演。冯双白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一些舞剧成为舞台演出中的“爆款”。比如从2013年起,舞剧《沙湾往事》开始创排、演出,至今十年间多轮巡演,足迹遍及60多个城市。近300场的演出和平均超90%的上座率,让该剧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从2019年正式公演,几年时间,就突破了500场大关,成为一部人人夸赞的大火之作。2021年8月20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今年4月17日《只此青绿》迎来第500场演出,足迹遍布62座城市,用时968天,超过4个亿的票房收入猛烈冲击着舞剧演出的新纪录。其他一些火爆的舞剧,如《骑兵》《咏春》《五星出东方》等,无不为当代舞台艺术增添着斑斓的色彩。

如何将舞剧经典改编做到传承与创新并重,青年导演、舞蹈家如何挑大梁?也是冯双白一直在思考的。冯双白以爆款舞剧为例,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总结:

其一,舞剧艺术家们呼应时代之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载体,创作一批激荡人心的精品力作。《永不消逝的电波》深情赞颂革命信仰的伟力,《草原英雄小姐妹》巧妙呼应着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的成长,《只此青绿》在当代急促而纷繁复杂的生活节奏里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静雅之美,《骑兵》歌颂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慷慨激昂。舞剧艺术也呼应着观众的需求。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热爱国潮,口诵经典,这种日益增长的爱国激情在舞剧《咏春》等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剧作艺术空间里找到了一个痛快淋漓的出口,推动了票房火爆。

冯双白说,舞剧创作者们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并不被传统束缚,通过创新性表达让传统实现了现代性转化,面向新一代的受众群体,选择以更加贴近当下年轻人的认知特性进行艺术创作,“在上述舞剧艺术时空里,许许多多正在生活舞台中奋斗的人们都能与剧中人物达成感情共鸣。”这也是舞剧演员实现自身表演艺术升华的基本路径。上海歌舞团副团长、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是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演,她对此就深有体会:“不要去演戏,而要去建立生活。舞剧表演应当追求的境界是,当演出大幕拉开,无须介绍一个字,就能让观众相信舞台上的一切都是真的。”

其二,当代中国舞者具有奋力攀登艺术高峰的精神。最令人鼓舞和值得书写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舞剧以成长姿态在华夏大地迅猛崛起,一批带有鲜明中国文化底色和审美特性的优秀舞剧脱颖而出。虚实结合的叙事结构,心理导引的空间处理,精妙的线性化旋律化的人物动作主题,多变的舞台美术设计语言,充分展现个性的影像视频元素等,成为中国舞剧艺术的“标配”,构成了与世界舞剧艺术发展既有关联又截然不同的相貌和审美品格。“‘中国式舞剧’已然登上世界舞台。”冯双白认为。《只此青绿》的多层套环与中华同心圆文化深刻关联;《绝对考验》的时空转换与中国诗词的比兴手法神韵相通;《朱自清》里的夫妻临终诀别“枕头双人舞”超越了世界传统舞剧的爱情双人舞意涵而触及中国人的生死观;《运河》的舞台自由空间与中华传统美学之散点透视两相映照。“这些作品,与世界经典舞剧大不相同,个性十足地用中国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把‘中国式舞剧’的概念以鲜明的审美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一次堂堂正正地书写在当代中国剧场艺术的历史册页上,写入了世界舞剧文化历史。”

冯双白感慨,思考中国舞剧的当下发展趋势,总让人想起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想舞剧艺术发展到现在这样的一个状态是非常欣喜的。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还要沉下心来认真地揣摩艺术的规律,持之以恒地深入生活,下大功夫打通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二重关口,艺术地回应时代命题,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中国舞剧的前路尚远,却非常令人鼓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2 14:40 , Processed in 0.1223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