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2|回复: 5

“出塞曲”里的中国故事——读梁晓阳长篇小说《出塞书》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2-8 15: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塞曲”里的中国故事
——读梁晓阳长篇小说《出塞书》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191208/121873.shtml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2-8 15: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期日 2019年12月08日 华西都市报        -A8 宽窄巷- 上一篇 下一篇

A8 宽窄巷 下载PDF 上一版 |
A8宽窄巷
·育儿观察:姥姥有话要说
·茶归马,马归古道
·“出塞曲”里的中国故事
·常识才是最闪耀的部分
·在现场打开历史
·一虫一世界
大家都在看

铁路电子客票来了!怎么使用如何报销...全攻略送上!
7小时前1.5万
·2次发射7颗卫星 中国航天创新纪录
·吃穿靠乞讨!男孩离家出走去北京 3个月骑行3000公里
·超7000吨工业垃圾跨省偷运倾倒,重罚1100万
·肯尼亚首都发生楼房倒塌事件造成5人死亡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出塞曲”里的中国故事
——读梁晓阳长篇小说《出塞书》



  
□夕夏
  我对梁晓阳的熟知,来自于对其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的阅读,朴素而又蕴含激情的文字引领我走进河两岸的人文历史以及诗意的自然风光。当他的长篇小说《出塞书》问世,在我眼里,二者可谓“姊妹篇”。以至于,从散文的“河”步入小说的“书”,倍感亲切与好奇。如果说前者是一部“田园诗”,呈现了一条河两岸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后者则是一首“出塞曲”,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书写了“出塞”路上的“中国故事”,从两代人的磨难与追求中,窥到个体生命与社会生活的底色,也反映了时代精神与社会风貌。
  梁晓阳《出塞书》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宏大叙事,而是立足故乡广西小城和新疆伊犁牧场,潜沉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底层,完成了当代视域下的现实主义作品的生动书写。
  在《出塞书》中,“我”不停地“出塞”或者回归,始终是“在路上”。“我”的创作也始终娓娓相随,贯穿全书始终,成就了一曲悲壮的“出塞曲”——《出塞书》无疑是一部行走的文学作品。“我的出塞之路!我的自以为是的创作之路!也是探亲之路、求索之路!就是这条路,它承载了我和我的亲人多少的生活,承载了我和我的亲人多少不为人知的侧面,承载了我和我的亲人多少的哀怨与隐私。”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我”——主人公“梁小羊”,广西人,与新疆的妻子阿依的故事,在“出塞曲”中演绎了“一部逃难史……心灵史、命运史和灵魂史”(梁鸿语)。十五年间,“我在疆桂两地转场”,“经历了我人生中极具个性的出塞生活”。生活多姿,命运多舛。“我一直在写作。我不只是记录我与他人的对话,我也把自己融入这片土地中,成为这本书的主人公。我就是我,而不是‘我’,我并没有超然。”这样一位“融入这片土地中”的“我”,深入生活的基层与肌理,每每“转场”即有细细碎碎的故事——家族故事、漂泊遭遇、悲欢离合、情感波动、职场冷暖、旅途见闻、牧场变迁、葬礼纪实、鲁院经历等等,这样一个个水水灵灵、毛毛茸茸、鲜鲜活活的故事,在看似松散的结构中有机地联结在一起,记录了生活的本真面目,展现了时代的发展背景——这,不就是“中国故事”的具体、生动、形象的讲述吗?
  尽管《出塞书》的体裁标明为“长篇小说”,但其本质上给我的阅读感觉却是“纪实散文”。诚如作者在本书《后记》中所言,“这是真情写作,书里的故事、情节和所有的名字和地名都是真实的”。文学作品毕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需要将现实生活素材予以提炼,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把自己的生命体验通过文字的文学表现传递出去,感染读者,才能成为艺术。而《出塞书》有故事、有干货、有情怀、有温度,品读文字,你就会感觉到文字背后隐隐约约地有一位思想着的“梁小羊”,甚至“梁晓阳”在向你诉说。至于属于“非虚构”还是“虚构”,任由他人评说。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最初在《上海文学》刊发时,并未标明体裁。后来,《我与地坛》被多家选刊转载时,有的将它归入散文范畴,但也有作为小说转载的。
  我读《出塞书》这样洋洋洒洒六十多万字的大部头,感觉到作者在看似信马由缰的叙述中,是特别讲究叙事艺术技巧及文本审美趣味的。其中的一点体现在文本形式上,比如在宋体正文内容中插入楷体“闲笔”——插入他人回忆往事、讲故事等,借别人的口表达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我”不知道及不在场的事情;插入轶事、诗歌、歌词、颁奖词、发表文章摘要、“纸条”、便笺、信件等内容。这些看似“闲笔”的插入,其实不闲——首先丰富作品的叙事方式及文本结构;其次丰富故事的内容及层次;三是增添文本形式的审美特质,凸显板块区分,以便让读者稍事停顿,缓冲阅读疲劳等。
  梁晓阳的“出塞曲”是细腻的、动人的、诗意的,更是独特的、高远的、悲壮的。这样“一部理想主义的悲情壮歌”(邱华栋语),让读者倾听到心灵的回声、触摸到真情的力量、找寻到时代的背影。中国故事,是你我的故事、是“我”的故事、是作者的故事也是普通百姓的故事。掩卷沉思,我不由得想起《出塞书》结尾处“我在心里悄声说”的那一句话,“亲爱的,天山和草原才是我们的美丽家园,我们年年相约在天山和草原相见!”

  《出塞书》
  作者:梁晓阳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分享给他们看看
{: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2-8 15: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191208/121872.shtml茶归马,马归古道
——读李贵平《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




星期日 2019年12月08日 华西都市报        -A8 宽窄巷- 上一篇 下一篇

A8 宽窄巷 下载PDF 上一版 |
A8宽窄巷
·育儿观察:姥姥有话要说
·茶归马,马归古道
·“出塞曲”里的中国故事
·常识才是最闪耀的部分
·在现场打开历史
·一虫一世界
大家都在看

年轻人上网立电子遗嘱以防不测,这个“人生黑匣子”有效吗?
8小时前现代快报 1.6万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 全国上百条高速受影响封闭
·英国女王95岁退休查尔斯任摄政王? 官方:没这打算
·因为“性价比” 一直“低调”的斯柯达这次却没绷住
·吃穿靠乞讨!男孩离家出走去北京 3个月骑行3000公里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茶归马,马归古道
——读李贵平《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



  
□马平
  茶马古道是一条路,一条光影的路。或者,它干脆就是一道光影。这道光影,或明或暗,或浓或淡,在远处捕捉不到,而到了近处,也不一定就能捕捉得到。
  记者李贵平,编辑李贵平,作家李贵平,摄影师李贵平,倔得像驴一样因之成了“驴友”的李贵平,却执意要成为茶马古道的一个捕捉者。他不知费了多少匹犟驴的倔劲,为我们拽来了这一条路,牵来了这一道光影,捧上了这一册掷地有声的《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
  李贵平自称贵哥,人称贵哥。他抽烟,喝酒,常常呼朋唤友吃火锅。那么,他是什么时候好茶的呢?并且好马好古道的呢?他趁着大家不注意的工夫,趁着大家抽烟喝酒吃火锅的工夫,去了茶马古道。要知道,光是他行走的深卧横断山腹地的茶马古道川藏线,就像疑问挽结而成的连环套,稍不留神便会落得个云山雾罩。茶香已经散去,马帮已经归隐,唯有古道时隐时现,相机的镜头也不时摇头。他先让脚印来做布点定位,然后,用文字,也用意志和深情,描出了一幅不可多得的人文地图。
  茶马古道,是今天的一个命名,是今天的一个轻盈的称谓。茶是轻盈的,马是轻盈的,古道飞起来也是轻盈的。但是,穿越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一枚茶便成了厚实的茶砖,一匹马便有了满身的驮压,一条古道便少不了风霜雨雪。李贵平是深知那一份重量,也是深知那一份劳苦的,但他依然要成为一匹马,怀着雄心,驮着责任,从一个恢宏的起点出发,向着西陲边地、雪岭深处挺进。全国唯一的“茶马司”遗址,风口上的驿站,消散在夜色里的马帮背夫的背影,爱情里的碉楼,在风中飘荡的号子和民谣,“茶马王”的生死传奇……留在了他的脚印里,也停在了他的镜头中。
  或单线或复线的茶马古道,或撒开或收拢的茶马古道,要想让它像渔网一样捕获一条条大鱼,把掌故加传奇一网打尽,没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不可能如愿的。探秘茶马古道,推出茶马古道,李贵平没有把那当成一场脚步轻盈的行走,或是一次搜奇猎异的冒险。他像一个学生,阅读着千年古道的字里行间;他像一个会计,计算着一部茶史的加减乘除;他像一个渔民,知道历史和文化早已经把网撒开了去,而他是一个幸运的收网者,所以他要完成一次水美鱼肥的捕捞;他甚至就是一条鱼,从现实游向历史,从内地游向边疆,从自然奇观游向民族风情,然后摇身一变成一支笔,动情地诉说他所亲历的传奇。
  无论何时,道路上最美的风景都是人。但在茶马古道上,除了人,还有马。李贵平不光看见了它上面今天的人,还看见了从前的人和马。在《马帮背夫:“高山之舟”》一章里,他先是让我们看到了马帮从漫长的路途一步步走过来的身影。在《“带头大哥”马锅头》一节里,他写道:“‘马锅头’骑行的是最好的头马。头马是精挑细选出的有经验的成年大马,额头上戴着金灿灿的马罩儿,正中还镶嵌一面小镜子。阳光照上去,远远地看着明光灿灿,传说有辟邪的作用。头马的身上,还要用红绸装饰一番,脖子下挂一串铃铛儿,走起来铃响叮当,提醒沿途的村落:我们来啦!”而在《三位背夫口述史》里,他则把当了一个30年背夫的人、一个带着奶娃去背茶的女人、一个背过20多年茶砖的人推到我们面前。马帮的身影,就这样由远及近、由群像到个像从我们面前走过,披星戴月,风餐露宿。
  茶马古道不是单线条的,所以,李贵平这本书的结构也不是单线条的。他归纳自己脚印的方法,不是依据它的深浅,而是依据它的类别。他把琐琐碎碎的片断贴上标签,让它们自己去站位,“驿站遗韵”“马帮背影”“人物踪迹”“茶香余味”四个小辑由此而生。我们看到了,马帮越过驿站浩荡而去,各色人等在茶香中在马蹄声中迤逦而来。
  李贵平有两张最重要的名片,一是记者一是专栏作家,早有一手虽快却好的文字。他写这本书显然是有过认真的考量的,更多地调动了他做专栏作家的文字功夫,无论是爬高山还是过大河,无论是穿峡谷还是走森林,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文字不是闪烁不定的光影,它们就应该像茶一样余香满口,像马一样负重若轻,像古道一样深邃幽谧。以此观之,我们还可以苛刻地要求作者,再更多地调动一些文学的手段,更多地添加一些精彩的细节,以增强审美趣味和可读性。
  茶向西去,马自东来,古道弥漫着茶香,也敲击着马蹄。茶归马,马归古道,古道归历史也归现实,茶、马和古道归文化也归人心。人在世间都有行路,看看《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看看我们从前的路,或能帮助我们走好今后的路。

  《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
  作者:李贵平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分享给他们看看
{:handshake:}{: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2-8 15: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现场打开历史
——听李洁解读不一样的民国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191208/121875.shtml



星期日 2019年12月08日 华西都市报        -A8 宽窄巷- 上一篇 下一篇

A8 宽窄巷 下载PDF 上一版 |
A8宽窄巷
·育儿观察:姥姥有话要说
·茶归马,马归古道
·“出塞曲”里的中国故事
·常识才是最闪耀的部分
·在现场打开历史
·一虫一世界
大家都在看

冰清和你聊聊天:冬日阳光普照,最好戴上口罩
8小时前封面新闻2.1万
·深圳前海发布12项惠港澳政策:推动"异地见证开户"
·数字微客 代收垃圾网约工……这些职业你听过吗?
·江苏惊现买房闹剧:连夜排队锁资 开盘6000人中5个?
·肯尼亚首都发生楼房倒塌事件造成5人死亡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在现场打开历史
——听李洁解读不一样的民国



  
□郭妩
  李洁,曾任《青岛晚报》副总编辑,著名历史学者、作家。对晚清及中国近现代史有深入研究,在北洋军阀和近代各国列强侵华历史的研究方面用力甚勤,是目前与张宏杰、雷颐、萨苏等齐名的中国近代史著名作家之一。《文武北洋》和《晚清三国》自出版后即成为畅销书至今。
  多年来,李洁潜心于收集爬梳民初史料,寻访相关故址遗迹,亲身到每一处现场踏勘,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历史”,以崭新的角度、生动的笔触,呈现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展现了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民国。
  距离他上一部最有名的著作《文武北洋》的出版发行,已经过了15年。《文武北洋》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探究共和发轫期的政坛风云,追述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的升降沉浮。
  15年之后,这位自称“曾经报人、冒充学人、终生旅人”的作家李洁,没有蹉跎自己的才华,他依然坚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历史,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时间,写就新作《晚清三国》。
  在李洁看来,这场战争是发生于20世纪初期大清、日本、俄罗斯之间的一次文明冲突与缠斗,战争双方虽然是日本和沙俄,但交战地却在中国的旅顺。战争历时一年多,深刻改写了三个国家的命运,也是现代化战争在20世纪初叶的一次预演。因此,这场战争被他称之为“第零次世界大战”,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回溯这段历史,仍然有着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原型也是陈晓卿纪录片团队原名《旅顺记忆(1904—1905)》的文字总撰稿。这部关于日俄战争的史诗级纪录片,在CCTV纪录频道播出后广受好评。
  李洁是负责任的历史学者,他那些颠覆人们传统认识的描述都有可靠的史料佐证,令人信服。他研究历史的方法很独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现场打开历史。如果说《文武北洋》是“人物”的记录,那么《晚清三国》则是“事件”的梳理。对李洁而言,写作模式的切换,无疑也是一次挑战。单是“阅读”的前期工作,就足足耗费了一整年的时间。李洁从旧书网上淘回很多史料书籍,埋首故纸堆,不断地查证、爬梳,整合出了大致的框架。之后,便开启了实地探访之旅——“起身离家远行,赶赴历史现场,就近观察与感受我所关注的那一段历史的遗痕,从中发掘出史料上未曾记载的东西。”
  “身为一个历史写作者,首先要弄明白的,就是历史的来龙去脉。”李洁说:“说实话,我很享受自己解读历史的走读方式——边读边走,且寻且思。研读史料,从中理出真相;置身现场,从中印证历史。”
  《晚清三国》在写作上继续延续了李洁名著《文武北洋》的风格,即“实地历史”。对于涉及这场战争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每一则旧闻,李洁都一一将其从幽暗的历史深井中打捞起来,让读者有机会一窥这场战争的全貌。可以说,《晚清三国》是迄今为止关于日俄战争中国著作中最为全面和翔实的一部著作,在“日俄战争”研究领域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煌煌60万字的《晚清三国》,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大部头”,而李洁在书写过程中的精力付出,则是文字的十倍有余。
  《晚清三国》好读,除了幽默、调侃、生动的李氏文笔外,还要归因于他秉笔直书的品格。探寻历史真相是人类的天性,谁都不愿意被蒙骗。可是,能把历史真相如实呈现,不偏不倚,既需要良知又需要胆识。有关甲午战争,国人无人不晓,相关史书、文章也汗牛充栋。而对日俄战争却所知甚少,历史书中也鲜有记载,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唯其如此,《晚清三国》不仅填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还当仁不让地成为日俄战争历史的扛鼎之作。
  把晚清历史梳理到这份上,又能驾驭地游刃有余,没有深厚扎实的近代史功底,没有清醒睿智的大脑,没有独到犀利的眼光是万万做不到的。
  不同于学院派的研究方式,在《晚清三国》中,李洁开启了一种属于人文学者的写作宽度。他在自序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只是一个偏爱在历史遗址上独自找寻与验证真相的非虚构写作者,相对于其他的文艺形式,我更喜欢用文字搭建历史的真实场景。”
  是的,当我们谈到“历史”的时候,就注定已经站在了它的遗址上。写作是一场介乎现实与内心之间的探险,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宛如悬崖的边缘,回到过去,则需要怀抱逆流而上的勇气。但请相信,正是因为有了“找寻”和“验证”,才有了“真相”与“真实”。
  

《晚清三国》
  作者:李洁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分享给他们看看
{:handshake:}{:smi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2-8 15: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9-12-8 15: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18 07:13 , Processed in 0.1116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