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6|回复: 2

中国书法杂志---《中国书法》:晚明士人书法(一)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18-8-15 08: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52b6&scene=0#rd



中国书法杂志---《中国书法》:晚明士人书法(一)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8-8-15 08: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晚明士人书法(一)
原创: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杂志  今天
点击上方“中国书法杂志”关注我们




编者按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晚明的万历年间,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传教士引来各类新思想,加之王阳明心学风行,人们对文化艺术有了新的追求,这一时期的书法也有极大突破。晚明在艺术上强调个性解放,书法史上出现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书家:王铎、傅山、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也有一大批士人如屠隆、袁宗道、钱谦益、宋琬、莫是龙、祝世禄等,他们在书法史上虽算不上一流书家,但其书法也各具特色,尤其是他们的手札值得品鉴,其中内容涉及交游、文学、饮食等方面,晚明士人闲赏雅玩的心态尽藏其中。








明朝:文化璀璨富裕繁荣的时代

何国庆





明  佚名  曲水流觞图卷(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从明事看明史

从前读明朝历史,总觉得那是一个昏君充斥的朝代。洪武、永乐诛杀功臣,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天启太监魏忠贤乱政,崇祯乱杀忠臣,都让我对明朝很反感。后来因为收藏而认识许多大师级的明人,陆续读了有关研究明朝的书,加之网络信息交流,这才重新认识明朝——这个相当于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



此后读到《天工开物》序,宋应星自言“幸生圣明极盛之世”,乘马车可以从滇南到达辽东,可见交通之便利,这在当时的欧洲是没有的,这也直接影响到国家建设的发展。万历之世是宋应星眼中的“圣明极盛之世”。当时老百姓觉得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也不闹事,是个不错的皇帝。当时明朝的大臣拥有一定的权力,皇帝想立福王为太子,立郑妃为皇后,都因大臣反对而作罢,万历皇帝也没有因此诛杀反对他的朝臣。当时还有发行全国的《邸报》,等同于驻京新闻机构,可发挥监督政府之效能。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万历内阁权限职责的完备。万历时代发动了“三大征”,先后在西北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在东北对抗日本丰臣秀吉的朝鲜之役、在西南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可见他不是没建树。再看万历盛世的经济起飞,加以西方传教士引进各类新思潮及阳明心学的风行,普罗大众的心灵得到彻底的解放,人们开始追求新兴娱乐的享受,举凡戏曲、音乐、宗教、书法、绘画、收藏、科学、文学等,都在万历朝以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说到明朝大臣的权限,可以从嘉靖朝“皇帝贿赂大臣”这件事,清楚看到大臣的影响力。嘉靖帝登基,大臣们想让嘉靖尊其伯父孝宗为皇考,以示其正统。但嘉靖坚持尊其生父,拒绝改生父为叔父。当时反对嘉靖最力者为毛澄,坚持“兴献帝不宜加皇号”,抗疏力争,史称“大礼仪”。嘉靖为达成自己的目的,竟派太监向毛澄长跪叩头请求,并以金钱贿赂,终遭毛澄拒绝。





明  袁宗道  行书信札  何创时基金会藏

袁宗道(1560—1600)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晚明时空更是充满无限创意。例如朱载堉以复杂的数学计算及乐器实践,发明了“十二平均律”体系,比巴哈写“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早了将近一百五十年;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方以智《物理小识》堪称中西交流的桥梁;李时珍《本草纲目》,至今仍是中国药学经典;戏曲是晚明文化很动人的一页,当时的戏班群聚不少粉丝,名角辈出,远早于19世纪末意大利的威尔第与普契尼;晚明江南秦淮艺妓能书画、擅文学、精丝竹,素质冠于世界名妓文化史上的“同业”;晚明在地理学也有突破性的开展,《徐霞客游记》除了旅游日记上的成就外,也是地理学史上首部广泛系统地探讨记载岩溶地貌的巨作。无怪乎钱谦益赞叹“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乃千古奇书”。晚明人崇尚旅游,已发展出“旅行团”“旅游指南”“商务旅馆”等文化现象。



晚明艺术强调个性的抒发与解放,在造型美感上突破超越了宋元以来的风格。书法史上的王铎、傅山、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绘画史中的吴彬、石涛、吴历、龚贤、八大山人,屡屡在现今的拍卖会中拍出天价,大放异彩,直接印证了他们的艺术成就。从这个观点来看,晚明也的确称得上是艺术大国了。



每当读到晚明的闲赏书籍,一幕幕映入眼帘的市民生活景况,总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时空交错三百余年的人们,仿彿生活在同一空间。以李渔为例,他写的《闲情偶寄》是其一生对于生活美学的总结。李渔这本书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细审女子的美姿美仪?如何布置优雅的居家环境?如何营造生活情趣?无怪乎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书中说,《闲情偶寄》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高濂《遵生八笺》、屠隆《考槃馀事》、文震亨《长物志》,也同样见证了晚明物质文化在历史上的新高峰。




从西方看明朝

宏观来看,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地方贸易日趋繁荣,手工业大幅发展,人民丰衣足食,中国至17世纪已进入全球贸易的网络中。当时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中国,外国都向明朝购买商品,其质量之精致,销量之广大,等同于“世界工厂”。强盛的国力,使明朝以开放的政策和胸襟与世界各国展开频繁的交流,整个时空已有初步的“地球村”概念,而明朝则是地球村的世家,我们都是世家子弟。



我们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人如何看明朝?



西班牙人门多萨(1545—1618)所著《中华大帝国史》,是西方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的书,内容记载了他对中国地方制度及工艺技术的赞叹。他说:“每个省中委派了布政使和按察使,每省中还有一位都堂(总督),及一位察院(巡抚),他的职务是巡视和督察法律的严格执行。用这些法子在那里的事物得到正当的安排,以致可以充分地认为那是全世上治理得最好的国家之一。”门多萨更对中国造桥铺路的工艺技术赞佩有加:“道路到处都用四角石头漂亮的铺成,缺乏石头的地方则使用砖;在这次旅行中我们经过一些山,那里的道路修得整齐,很多地方不比在平原地区修得坏。这使我们认为,全世界都没有比中国人更好的建筑工匠了。”



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在其《致西班牙税务司司长罗曼先生书》(1584年9月写于广东肇庆)描述明朝之美:“整个中国看来像一座大花园,并有无可形容的宁静与安详。街道修得笔直,铺地砖,牌坊处处有,比罗马城还多;中国人的智慧,由他们聪明的发明可以得知,他们也用它作各种学问,例如医学、一般物理学、数学与天文学等,真是聪明博学,他们计算出的日蚀、月蚀非常清楚而准确,所用的方法却与我们不同。这些人从没有和欧洲交往过,却全用自己的经验而获得如此成就。中国政府的治国能力超出其他所有的国家,他们竭尽所能,以极度的智慧治理百姓。”





明  文彭  草书与上池信札  何创时基金会藏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人。文徵明长子。少承家学,以诸生久次贡,明经廷试第一。授修水训导,擢南京国子助教。仕至国子博士。能诗,工书画,其篆刻为世所宗。著有《博士集》。



利氏的后继者曾德昭(1585—1658),在《大中国志》中亦盛赞明朝人谦逊包容的个性:“中国人爽快地赞颂邻国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国家的人,除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以外,不喜欢别的东西。中国人看见来自欧洲的产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发出一声赞叹。这种谦逊态度真值得称羡。”在曾德昭笔下,明朝是非常繁华的大国,“我曾在流往杭州的南京河的一个港湾停留八天,一个沙漏时辰过去,往上航行的船就有三百艘。那么多的船都满载货物,便利旅客,简直是奇迹。船只都有顶篷,保持清洁。有的船饰以图画,看来是做为游乐之用的。”“这个国家的财富值得称羡,除盛产各种谷物以及一切生活所需东西以外,他们还把所有东方最好最贵重的商品卖给外国人。”



不仅来华的耶稣会士如此喜爱明朝,亚洲的日本、朝鲜在历史上也都深受明朝文化的影响。朝鲜接受明朝册封,万历年间,当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神宗出兵抗倭援朝,使朝鲜人刻骨铭心,感激不已。直至明亡后二百多年,部分朝鲜人仍自视为“小中华”,朝鲜王国为了感念明朝的厚德,曾经暗中祭祀崇祯皇帝近三百年。而日本也受到明代文化极深的影响,王阳明、朱舜水、陈元赟的思想学说,乃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文化资源。




从尺牍看明人

明代文人生活史的研究,近二十年来累积了非常丰富的成绩。相关史料来源非常广泛,举凡诗集、文集、方志、家谱,都有不少记载。然而文人生活最直接的史料,其实来自于鱼雁往返的尺牍。尺牍所谈皆是生活中的交游、文学、书画创作、出版、饮食、官场文化等。所涉范围之广大,内容之真实,文人气息个性尽藏于其中,远非经过筛选的诗文集所能相比。



翻检明朝史事,通才博学型的大师级学者为数众多,略举本书收录,个人印象较深的几通尺牍与读友分享。以王守仁(阳明)为例,大多数人知道他是一位大思想家,其“心学”思想包含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的自由色彩。但很多人可能不晓得,王守仁也是杰出的兵学家,他曾经平定南赣与两广的匪乱与民变,一生最大的军事功业乃是平定江西宁王宸濠之乱。嘉靖皇帝即位后,念王守仁平宁王之乱有功,敕封其为“新建伯”以表彰其功勋。何创时基金会收录的一通尺牍,是他37岁写于贵州,正当“龙场悟道”,奠定其一生心学体系的关键时期,内容所述人物身份的确认,更是弥足珍贵。对照阳明弟子邹守益的信,提到“青阳新建阳明书屋于九华,同志诸友命记其成”,因此他写成《九华山阳明书院记》,可以在邹守益文集得到参证,也显见其推广阳明学的热情与用心。





明  王守仁  楷书与王侍御(王济)信札  何创时基金会藏

王守仁(1472—1529),初名云,字伯安,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正德初,忤权阉刘瑾,被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知庐陵县。累迁鸿胪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因平宁王宸濠之叛,封新建伯,总督两广。卒谥文成。治学以良知良能为主,主张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于宋儒特推崇陆九渊,世称“姚江派”。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阴阳先生。著有《王文成公全书》。



至明末,影响最深远的要算是顾炎武与黄宗羲。何创时基金会所收顾炎武的信写给文学大家归庄。归庄与顾炎武齐名,时有“归奇顾怪”之称。顾炎武说,归庄先前两次所寄诗文皆已拜读,认为归庄的诗稍流入宋调,应该“通经学古,以救时行道”。黄宗羲写给郑梁的信,提到至崑山徐乾学家传是楼观其藏书,并挑撰徐氏所藏之宋元文集雇人抄写,将近千册,实为快事。此事应是为手边正在撰写的《宋元学案》搜集资料。凡此种种,皆可见当时文人交游之情景,所述学问诸事也可补年谱之阙。





黄宗羲  楷书与禹老(郑梁)信札  何创时基金会藏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为梨洲先生。余姚人。著有《明儒学案》《明文海》《明夷待访录》《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明末出版事业兴盛,私家刊刻有时还需要得到赞助人的资助。偶然得到涂绍煃的尺牍,当时并不知道他是谁。后来读到宋应星《天工开物》序,提到一位出版赞助人竟然就是涂绍煃。序文中说,以自己的财力,无法刊行《天工开物》,但是“吾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由先生而受梓。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此亦夙缘之所召哉。”宋应星生动刻画了涂绍煃积极资助出版事业的历史形象。从这段文字我们清楚知道,没有涂绍煃的解囊相助,就没有《天工开物》这本巨作的传世。崇祯十年本的《天工开物》是最早的刻本。为表彰涂绍煃出资出版之功,学界称此本为“涂本”或“涂伯聚本”。我们认识了这层背景,涂绍煃的历史地位自然就不同了。





明  王世贞  楷书与徐益孙信札  何创时基金会藏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父忬以滦河失事,严嵩构之,卒论死,与弟世懋持丧归。隆庆元年(1567),兄弟伏阙讼父冤,复忬官。世贞后历官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太仆卿、南京兵部右侍郎等。好为诗古文,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文柄二十年,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标举文必西汉、诗必盛唐,而藻饰太甚,晚渐造平淡。著作甚富,著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转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诗稿》等,辑有《王氏书画苑》。



明代文人结社风气绵延近三百年,大盛于晚明时期,其中以复社气势最盛。以复社当时在科考与时政的影响力,大江南北学子莫不蜂拥入社,以求能在科考上鱼跃龙门。又例如复社主盟张采写给杨廷枢的信讲到,“读书之暇,可稍寻经世,或荒政,或数学,苟有益于用者,得一分是一分”,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可体现复社“兴复古学,务为有用”的经世济民精神。



复社之兴盛,不论在成员或精神上,都与东林无法割舍,当中有传承之血脉。何创时基金会收录东林诸君子尺牍,其中颇能见证当时的政局世态。缪昌期给侄子缪尊素的信,写于尊素即将赴京赶考,缪昌期祝福他考试顺利,并叮咛外出必须“慎言、慎动、慎交游”。缪昌期另一封信写给东林魁首顾宪成,信文中提到的《尚行精舍记》,现可见于顾宪成《泾皋藏稿》卷十。顾宪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与苏州、松江、常熟、太仓、嘉兴、宜兴等吴中文人期会于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旁研讲,一时贤朋满堂,名播天下,史称“龙山胜会”。《顾宪成年谱》卷三提到,“龙山胜会,不减鹿洞、鹅湖”,可与此相佐证。而这件尺牍的传世,也提醒后世学人,晚明龙山胜会的规模与影响力,足可媲美朱熹在鹅湖、白鹿洞书院的讲学,乃学界不朽之盛事。





明  屠隆  楷书与徐益孙信札  何创时基金会藏

屠隆(1542—1605),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又号鸿苞居士,鄞县人。幼学诗于同邑沈明臣,有异才。万历五年(1577)进士。除颍上知县,历官青浦知县,礼部主事、郎中等。后坐事黜归,纵情诗酒,优游吴越。其诗文直抒胸臆,散文尤流畅明快。又工声律,虽家无余资,犹蓄声伎,常以填曲赏艺为乐。著有《白榆集》《由拳集》《棲真馆集》《鸿苞集》等。



高攀龙写给六弟信中讲到,“吾邑遽失顾先生,一大变也”,即指顾宪成谢世一事,高攀龙因为“顾先生新丧”,所以“不酒肉”,也可见东林人士对顾宪成的景仰与推重。另一封写给七弟的信,高攀龙讲到自己的近况,“今年遇凶神恶煞,作事之拙,穷天极地”,但也勉励七弟“然否极者,有泰来之机,望弟勿自隳也。”



又例如杨涟信札起首即感叹,“今天下独不得实心任事之人耳!”如今虏患未灭,军士“家无宿饱”,而“京师无所凭借,不足当长城一面”,国事败坏的原因乃出在“人”,用人不当,国势也无有起色。通读此信,可见得杨涟以国家君主为己任之心,以及对君子蒙尘,百口莫辩的忧虑之情。





明  董其昌  行书信札  何创时基金会藏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充讲官。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督湖广学政,忤势家,为生儒譟逐。谢事归。里居豪横,致民抄其宅。光宗立,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寻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预修《神宗实录》。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拜南京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傅,谥文敏。善书画。书初学米芾、颜真卿,后改学虞世南,又转学锺繇、王羲之,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笔意,自成一家。擅写山水,学董源、巨然及黄公望、倪瓒。论画标举“士气”,作“南北宗”之论。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



明代尺牍的文学性直可与小品文作等同观,在此我要特别推荐唐顺之写给归有光的信,其文辞之优美,光是看“使君朝为青溪长,暮为烟霞主人,一鹤守门,客至阑入,松花荇菜,河转天明”这几句,意境可直追王勃《滕王阁序》、范仲淹《岳阳楼记》,置于中学课本应当是非常适合的。唐顺之在信末说:“此书宜出示诸公一叹而罢”,可见这是他得意之作。



作为文学一脉的戏曲,在明代名家辈出。何创时基金会收录的两件尺牍,当中人物与明清曲学有关。喻时写给沈的信,称赞其子沈理“果良弓裔也”。沈理长期跟随父亲身边处理事务,虽无功名,然传承优良家风,乃引导家族走向兴旺的枢纽人物。沈氏家族于晚明苏州可谓世家,更是著名的曲学家族,接连出现了沈璟、沈自晋、沈自征、沈宠绥等曲家。清代乾嘉年间曲家沈起凤亦为沈氏后人。著名出版家童佩写给“伯龙老兄”,乃以《浣纱记》传奇闻名于世的曲学大师梁辰鱼。梁辰鱼是使用昆腔来创作戏曲的创始者,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贡献卓著。





明  唐顺之  楷书与熙甫(归有光)信札  何创时基金会藏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学者称荆川先生,武进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授庶吉士,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改编修,以忤座主张璁,罢归,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倭躏江南北,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寻往南畿、浙江视师,屡立战功。擢右佥都御史。后以力疾泛海,卒于通州。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为古文有大家风,与王慎中创唐宋派。为诗则宗初唐,庄严宏丽。崇祯中追谥襄文。著有《荆川集》《广右战功录》等。



再回来看看书画家的尺牍,里头也有非常生动的文人生活场景。文彭写给上池的信,内容关于篆刻创作,从信文可知上池的身份除了负责文彭篆刻的应酬交易,本身也是一位医生。关于润笔之事,自古有之,然文人都不便明讲。从董其昌的信上,我们知道先前收信人寄去稿件,请董其昌作序,董说作序乃举手之劳,不必酬金,只要求文徵明之画为润笔之资。我们在展阅尺牍之际,似乎也见到董其昌快言快语的自信豪情。



最后,我想分享尺牍中的“家书”,见证文人生活中的亲情。陆深写给儿子陆楫,信中所言“康宁家书”,也就是远行在外报平安的意思。陆楫传承优良家风,是先进的经济思想家;他在著作《蒹葭堂稿》中反对“禁奢”,认为节俭虽对个人和家庭有利,却对社会发展不利。富人奢侈可以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使社会愈加繁荣。这样的想法颇类似现代社会鼓励消费、增加商品流通的理念。陆深家族在上海历史上影响深远,陆深告老回乡后住在浦东老家。明朝中叶,上海地区饱受倭寇之扰,百姓决定筑城抵御,然而却缺乏资费。这时陆深已经去世,梅夫人却义不容辞慷慨捐赠了五百亩田、二千两银子,还主动承担了建筑小东门的所有材料和人力。现在陆深的旧宅虽然早已不存,但是陆家嘴、陆家宅等地名,都保存在上海的历史文化记忆中。









明  陆深  行书与世安(顾定芳)信札  何创时基金会藏

陆深(1477—1544),字子渊,号俨山。华亭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左迁延平府同知,历副使、布政使,召还。官太常卿兼侍读学士,进詹事府、詹事,致仕。卒谥文裕。工书,学李北海、赵吴兴。著有《俨山集》。



孙植写信给儿子孙成泰,听闻儿子的教师称赞其子乡试所作的题试“文格超伟,且有理趣”,相当欣喜。后文说家中平安,孙儿壮实易长,并要儿子好好游览金陵,并且要到亲友故旧家拜访,为孙植致意。信文末,孙植还不忘嘱咐儿子多结交良师益友。孙成泰后来荣登万历五年(1577)进士。万历二十三年(1595),文坛才子袁宏道初登官场任吴县令,当时苏州知府孙成泰得知宏道整肃官场,清理税赋大有成效,因此颇赏识宏道并大力支持。孙成泰重教化,曾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刊行戚继光所著兵书《纪效新书》。检阅孙成泰事迹,再回过头来看孙植的家书,为人父亲的期望果真得到回报了。



明人尺牍所载繁复,相对于正史与诗文集,尺牍文字直接抒发情感,读其信如见其人,当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总让观者读后一唱三叹,掩面沉思。




后记

检阅史册,清初朝政出现过一批贤相良官,他们在晚明时期接受良好的养成教育,承袭晚明优良的学风与士风,在清初朝野中起了良好的示范,因此造就了康、雍、乾三朝的盛世。回首明代这群先贤能士,他们在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曾开创的伟业,至今依旧光辉不灭。他们走过的足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追随。



自古以来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往往来自于人们对历史的遗忘和漠视。一部《明史》承载了多少英雄豪杰的功业,很可惜的是,这些能人异士留传下来的墨迹手稿却非常稀少。如果我们再不整理,不研究,一个丰富而充满创意的时代,渐渐地会淹没于历史的巨流中。我们做这些阐述介绍明代历史人物的工作,是希望让大家认识祖先的事迹。重探先贤的身影,追寻逝去轨迹,有助于掌握未来社会的走向。我们的祖先在明代曾经是地球村的世家子弟,因此我们也不可妄自菲薄,要跟随先贤脚步,立足东方,胸怀世界,为这个世代贡献一份心力。(作者单位: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

















明  顾炎武  行书与元恭(归庄)信札  何创时基金会藏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后改名炎武,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新媒体编辑:黄诗洋





你可能还想看



1.《中国书法》: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流派繁衍

2.《中国书法》:傅山书法——新发现的傅山手札

3.《中国书法》:董其昌题跋书法

4.《中国书法·书学》:文徵明的小楷书风及其书写情境研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中国书法》2015年第2期








识别二维码

进入购买页面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书法》(上、下半月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中国书法》杂志社

电话:010-64916670

邮箱:zgsfsjb@sina.com

微博:@中国书法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文联大楼







识别二维码进入微店或致电发行部(010-64060749)订阅《中国书法报》

欢迎订阅





识别二维码进入微店或致电发行部(010-67322341)订阅《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

欢迎订阅



阅读原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8-8-27 13: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 ... b_20180827_3-14.htm寓廉于艺:大学士祁寯藻的书法实践与价值追求-光明日报-光明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8-9 08:14 , Processed in 0.4423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