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50年代和60年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观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两种基本社会矛盾。毛泽东还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理论原则。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概括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此外,周恩来(1898~1976)强调经济工作必须实事求是,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保持国民经济比较平衡的发展。刘少奇(1898~1969)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各种过渡形式,还提出过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陈云提出过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价、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1886~1976) 提出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一部分经济学家,在正确对待人口问题,强调发展生产力,重视利润和经济效果,适当处理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平衡关系,肯定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的作用等等方面,都提出过有益的、中肯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经济工作上“左”的思想的干扰,使许多正确的理论观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的经济思想逐渐占居主导地位。被日后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观点不但得不到重视,甚至受到不应有的压制和批判,以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造成极大的混乱,使中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受到深刻教训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面的经验。在重申并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邓小平和陈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经济学界,逐步开展各抒观点的广泛深入的讨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探讨,取得了新的成果。主要的有:①总结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的重要论断,提出了应当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改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②重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行计划经济必须充分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并适当利用市场机制。③确定了讲求经济效益既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见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又要求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成为理论上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和实践中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④明确提出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当探求出适合本国国情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等。这些观点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 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80年代又作出了新的开拓性的贡献。主要是明确了: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长达上百年时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依据中国国情,改革严重束缚着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体制。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首先以农村为重点、逐步转向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①进一步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②强调了社会主义经济中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这就开拓了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具体形式的新途径。
③发展了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理论,提出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农村合作经济的新形式,并继续探索完善这一新形式的途径。
④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贯彻按劳分配以及整个消费资料分配的研究,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不能理解为完全平均或同步富裕,否则必然导致共同贫穷。只有经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富裕,以逐步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⑤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条件下,探索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发展,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在40年代末,迟至60年代中期,都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自己国家的具体条件和经济实践,力求摆脱单一的固定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重新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主张进行规模或较广泛或有限度的经济改革,以求得适合自己国家的生产关系的模式,加速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国家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关于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关于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关于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中投资和消费的特点,关于把数量分析引入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等等方面,都有新的重要的进展。他们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学者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一部分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具有比较复杂的特点:①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依据本国的国情,提出自具特点的经济学说。②既存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本国实际相结合以促进工人运动的倾向,也存在脱离工人运动而进行学院性的理论研究的倾向。③有一部分人着重研究30年代以来新发现和发表的马克思的一些手稿,强调“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地位。④有相当多的经济学家,重视把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来阐述马克思的经济学说。⑤有一些经济学家按自己的观点或依据某种当代的哲学观点,重建所谓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以上的特点说明,这些国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既有新的有益的发展,也夹杂有不少错误论点,需要结合实践的发展来分析和辨认。
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列宁选集》第2卷,第588页)。在存在无产阶级的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当前人类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动荡曲折的进程中,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必须有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面向不断变化的经济现实作出新的分析和论证,它也必须面向当代各种不同的经济学说并进行分析批判以作出汲取或舍弃的抉择,因而在它的发展的某些阶段中必然出现众说纷纭、彼此辩驳的状况,并不断经过实践来检验正误,筛选出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论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使它能恒久地保持具有生命力的更新和发展。当前,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在结合自己所面临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分析,努力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论证,概括出新的理论结论。他们取得的有益的发展,都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增添新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概念内容编辑
庸俗政治经济学
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代表人物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该学派宣扬阶级调和,掩盖利润的真正来源,否认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不联系经济基础)
劳动对象
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劳动价值论
(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
(3)、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
(4)、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
卡特尔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商品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订立的协定。内容包括:划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或规定商品售价。参加者不得违反协定,但它们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仍保持独立性。参加者之间为争取有利的销售市场和扩大产销限额进行着剧烈的竞争,常使协定瓦解。
辛迪加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资本主义企业间关于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旨在通过高价出售商品,低价购买原料,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者在生产和法律上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已丧失商业上的独立性。销售商品和购买原料都由总办事处统一处理。其内部各企业间存在着争夺销售份额的竞争。
托拉斯
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进行经营和管理,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利润。参加的资本家为分配利润和争夺领导权而进行剧烈的竞争。
康采恩
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包括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银行、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形式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集团(一般是大银行资本家)通过参与制加以控制。它明显地表现出帝国主义时期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特点。
国民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 所生产的或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通常用GNP表示。
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境内的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或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通常用GDP表示。它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可表示为:GNP(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即GNP(国民生产总值)==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境内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实体经济
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虚拟经济
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一般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债券、股票)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价值,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复制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虚拟资本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资本的虚拟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如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等。虚拟经济是以一定形式对实体经济的反映,它的发展总体上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发展过度也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虚拟资本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使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经营资金;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虚拟资本的消极作用主要是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大。总体来说,虚拟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只要控制其消极影响,稳步发展,就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基本经济制度
1997年党的15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来,不仅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转,而且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16大在强调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时候,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一定能够进一步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现代产权制度
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
中国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
中国宏观调控方式在四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和直接配置资源转向主要调控市场;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方面,由供给调节为主转向需求调节为主;由直接调控市场需求规模转向通过经济杠杆来调控市场需求规模;由过去主要靠国家计划调控逐步形成了国家计划、金融政策、财务政策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能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新机制。
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国和平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崛起,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往来;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扩展的财富
1995年,世界银行首次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概念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组要素。
其它概念
客观经济条件: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量来表示。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