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 鲁特琴,在图书中最早可追溯到1270年的Cantigas de Santa Maria,大致上来说,中世纪的鲁特琴无论在外型、演奏技法、乃至于音乐都与阿拉伯鲁特琴十分接近,直到15世纪末,欧洲的鲁特琴才有他特有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技法的改变,人们开始使用手指弹奏,因此多声部作品得以在鲁特琴上演奏,新增了第六弦组,外型显得修长而优雅,之前鲁特琴常常用昂贵的材料制作,尺寸不一,做工精致。但是标准的鲁特琴是梨形的,它有一根单弦和五组复弦,调音为G-c-f-a-d’-g’琴颈上有琴格,弦钮箱向后弯成直角。在鲁特琴上可以演奏和弦、旋律、跑句、各式各样的装饰音,甚至对位乐曲;它是用作伴奏歌唱的独奏乐器,也可用于重奏中,技艺娴熟的演奏者可以奏出多姿多彩的效果。鲁特琴曾经是欧洲最富盛名的宫廷乐器之一,直至古典主义早期键盘乐、交响乐兴起,鲁特琴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也一直流传至今。
擦奏弦鸣乐器。外形及构造与小提琴相同,只是形体略大,音域略低。定弦是C、G、d、a,比小提琴低五度。除了高音在高音 谱号记谱外 , 通常是用中音谱号记谱 。大约从1450年开始,中提琴 viola一词一直是意大利语用来指示各种各样用弓子演奏的弦乐器时所用的名称。16世纪时,放在演奏者肩上的乐器viola da braccio( 手臂维奥拉 )和放在演奏者膝盖上或膝盖之间的乐器 viola da gamba( 腿上的维奥拉)有了区别。后来, viola da gamba 只用来指低音维奥尔琴。viola da braccio指今中提琴(viola)。音色比小提琴更厚实、温暖而丰满。18世纪中叶,中提琴只在乐队中使用。18世纪末,随着弦乐四重奏的发展,在室内乐中也日益重要。为独奏中提琴创作的或独奏中提琴是重要声部的作品有:J.斯塔米茨的《 D 调中提琴与乐中提琴队协奏曲》、W.A.莫扎特的《小提琴、中提琴与乐队交响协奏曲》、H.柏辽兹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B.巴托克的《中提琴协奏曲》等。P.欣德米特本人也写了4首中提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