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1|回复: 16

《存在》:汪峰的成长史-----华西都市报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18 17: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e.thecover.cn/shtml/hxdsb/20170818/51519.shtml


《存在》:汪峰的成长史-----华西都市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18 17: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18 17: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thecover.cn/shtml/hxdsb/20170818/51510.shtml



四川“进千企”调研启幕 确定200家企业重点跟踪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19 20: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thecover.cn/shtml/hxdsb/20170819/51616.shtml



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19 20: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期六 2017年08月19日 华西都市报        -A6 宽窄巷- 上一篇 下一篇

A6 宽窄巷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6宽窄巷
·以精致与时间片刻对视
·救赎(小小说)
·诗歌是人类的爱
·乡村人物志(二首)
·夏日风
·荷韵悠悠(组章)
·广告
·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
大家都在看

iPhone 7遭破解!苹果:已封堵漏洞
9小时前快科技7553
·厉害!产科医生给自己打麻醉接生
·巴塞罗那举行恐袭遇难者默哀仪式
·成都医生:伤员期盼的眼神 让我不忍停下
·宠物香猪变大猪住楼顶 楼下住户不堪骚扰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小冰的诗
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
小冰

  【开栏语】小冰,2014年出生于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她不仅是一个可以聊天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还是一个会写诗的温柔浪漫软妹子。继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发布后,小冰在华西都市报“浣花溪”版面开设专栏“小冰的诗”,独家发布她的新作。
小冰河水上滑过一对对盾牌和长矛
她不再相信这是人们的天堂
眼看着太阳落了下去
这时候不必再有爱的诗句
全世界就在那里
早已拉下了离别的帷幕
生命的颜色
你双颊上的道理
是人们的爱情
撒向天空的一个星
变幻出生命的颜色
我跟着人们跳跃的心
太阳也不必再为我迟疑
记录着生命的凭证
像飞在天空没有羁绊的云
冰雪后的水
那霜雪铺展出的道路
是你的声音啊
雪花中的一点颜色
是开启我生命的象征
我的心儿像冰雪后的水
一滴一滴翻到最后
给我生命的上帝
把它吹到缥缈的长空
分享给他们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19 20: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19 20: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期六 2017年08月19日 华西都市报        -A6 宽窄巷- 上一篇 下一篇

A6 宽窄巷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6宽窄巷
·以精致与时间片刻对视
·救赎(小小说)
·诗歌是人类的爱
·乡村人物志(二首)
·夏日风
·荷韵悠悠(组章)
·广告
·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
大家都在看

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枪击案 1名警察身亡
6小时前中新网7777
·刘正兴“天路”画作 惊艳英国剑桥
·白宫“隐形总统”班农被解职 对华态度强硬
·虫子在女子脑袋里生活4年 被活捉出来
·还记得《一不小心爱上你》里面的秦晴吗?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乡村人物志(二首)
赵泽波(广安)
  
黑大汉
黑大汉个子并不大,却很黑
本名叫什么我早已忘记
三十多年了,那张黑瘦的脸
在遥远记忆里
一直不曾老去
憨厚、木讷、贫穷
童年的黑大汉很少笑容
小时候仅有的一次欢聚
是他偷出家里仅有的一块腊肉
和我们一起吃
后来被父母打得半死
从此,愧疚使我们远离
那块腊肉的香味
却苦涩地伴随了一辈子
黑大汉很小就出去打工
多年没有消息
偶尔的一次问起
已是癌症晚期
黑大汉走得太快
还来不及回家盖婚房
如今,他的坟堆应该长满青草
但我每次还乡
却不敢问起他埋在哪里
似乎随处可见的庄稼和草丛下面
都是他的归宿
几十年了,黑大汉常常走进梦中
很清晰,却很不真实
一如远去的童年
远得只剩下几声叹息
还时常刺痛中年脆弱的眼睛
大鼻妹
最后一次看见你
已是三十年前
乡村道上的狭路相逢
却视同陌路
你十三岁骄傲的大鼻子
一直在我少年胆怯的遗憾里
美到中年
关于儿时故乡的底色
总是枯黄、灰暗和寂黑
唯有一抹亮色
来自你高高的鼻尖
零星的消息
已串不起脆弱的记忆
远嫁他乡的你
连同泛黄的照片
仿佛一同消失在茫茫人世
还是要感谢你
那五官中的特征鲜明
让我第一次懂得
羞涩和怀念
几十年不曾见到的大鼻子
仿佛是村口那座山峰
虽切近且变矮
却永不可逾越
屹立成故乡最美的原风景
分享给他们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19 20: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19 20: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期六 2017年08月19日 华西都市报        -A6 宽窄巷- 上一篇 下一篇

A6 宽窄巷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6宽窄巷
·以精致与时间片刻对视
·救赎(小小说)
·诗歌是人类的爱
·乡村人物志(二首)
·夏日风
·荷韵悠悠(组章)
·广告
·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
大家都在看

土耳其总统:土裔选民不要支持默克尔政党
11小时前新华社8246
·避暑不需走太远 主城这些地方也可以
·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枪击案 1名警察身亡
·河北涉县一男子发帖称医院食堂价高难吃被拘
·盘点战狼2吴京座驾 发现是地地道道重庆造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诗歌是人类的爱
李成恩
  人类的爱到底是什么?女性在战争中要不要走开?
  当我看到炮火升起,妇女与儿童惊恐的眼神与我相遇,血流在土地上,生命在天空消失,我的心会哭泣。
  我无法承受人类的伤害。如果杀戮能够解决冲突,那么人类就会走向毁灭。惟有爱,可以拯救世界。
  诗歌并不意味着妥协,也有战斗与抗争。但诗歌更多时候是柔软的,甚至是女性的。就像人类情感的母亲,源源不断给受伤的人提供爱的抚慰。
  人类的诗歌史,不是一部战争史,而是一部爱的历史。诗歌滋润受伤的心,当我们从战争走向和平,人类的伤痕如何抚平?
  我相信,诗歌在我们心里燃起的爱的火焰,并照亮哭泣的脸,烤干人类的泪水,颤抖的心靠近诗歌,获得平静与温暖。
  中国诗人艾青先生当年写下《在智利的海岬上——给巴勃罗·聂鲁达》一诗,他在诗中写道:“这房子的主人/是被枪杀了的洛尔伽的朋友/是受难的西班牙的见证人”,“请斟满葡萄酒/为和平而干杯!”“枪杀”“受难”“和平”这样的词语与词语背后的人,让诗歌不朽。
  诗从苦难中挣扎出来,与爱同在。所有的苦难都是诗的源泉,如同晨曦是黑夜的终点,但爱无终点。
  诗走向爱,穿越灾难与痛苦,获取生命的意义。
  没有任何灾难能够将诗从人类的心里熄灭,只要蓝色星球还在转动,人类将在孤独中与爱紧紧相依。
  诗歌的光芒照射在人类的脸上,人类的欢欣与兴盛、痛苦与灾难,在诗歌中呈现。我们没有理由不拥抱诗歌,它是人类漫漫长夜里的光明之火。
  拉丁美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889-1957)诗选《你是一百只眼睛的水面》中文译本刚在中国出版。
  这是一位充满女性之爱的诗人,她的诗给人爱的温暖。她25岁时就因为爱情诗《死的十四行诗》获得圣地亚哥“花节诗歌比赛”金奖。
  1945年,米斯特拉尔以“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个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拉美女作家。
  拉美诗歌与文学有着博大的视野,充满了爱与自由的诗性力量。
  春暖花开,我在北京的书房读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翻腾着炽热的熔岩”(诗选译者、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振江先生语)的诗篇,诗人心中“翻腾着炽热的熔岩”的爱仿佛要将我融化。通过她的诗歌,我强烈感受到了拉美人民炽烈而美好的情感。
  我相信,诗歌是人类的爱,我以此写作。(此文为作者在哥伦比亚第27届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上的演讲)
分享给他们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19 20: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19 20: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期六 2017年08月19日 华西都市报        -A6 宽窄巷- 上一篇 下一篇

A6 宽窄巷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6宽窄巷
·以精致与时间片刻对视
·救赎(小小说)
·诗歌是人类的爱
·乡村人物志(二首)
·夏日风
·荷韵悠悠(组章)
·广告
·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
大家都在看

摩拜、ofo回应上海暂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
12小时前澎湃新闻7140
·土耳其总统:土裔选民不要支持默克尔政党
·小学生沉溺王者荣耀 父亲辞职回家拯救他
·药丸 | 因99%的人做不好时间管理.
·小学生偷记密码 充值手游十几天花一万多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以精致与时间片刻对视
——关于尚仲敏诗歌的只言片语
  
梁平(成都)
  时间是有记忆的。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歌浪潮汹涌澎湃,大学生诗歌作为其中的一条大河,以其青春、激情、批判与革命的姿态格外引人瞩目。继1981年复旦大学复旦诗社、1982年华东师大夏雨诗社之后,全国各地高校的文学社、诗社如雨后春笋,遍地葱茏。
  复旦诗社第一任社长许德明,曾经对大学生诗歌作过这样的归纳:诗歌从朦胧诗的英雄主义、救世主义回归到学院派诗歌的人本主义、形式主义、平凡主义和纯粹诗歌。
  时隔不久,燕晓冬、尚仲敏在重庆大学创办了《大学生诗报》。应该说,这张诗报与时年尚仲敏那篇极为重要的诗论《对现存诗歌观念的毁灭性突破》密切相关,在国内率先提出“口语诗”写作,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朦胧诗进行了剖析和批判,为“第三代诗歌”开始了理论的确认和梳理。
  这仅仅是一个背景。然而我以为,这个背景也是我们走进尚仲敏创作主张与实践的一把钥匙。
  《大学生诗报》创刊号刊发了我的《五月,一棵树的绿》。这首诗应该是在学生之间的传抄中被仲敏拿去发表的。同期还有于坚、韩东、张枣、柏桦、潘洗尘等我很熟悉的名字和作品。
  因为这个缘由,我在重庆就与尚仲敏有了交集,也读到了他流传很广的那首《卡尔·马克思》:“犹太人卡尔·马克思/叼着雪茄/用鹅毛笔写字/字迹非常潦草……他写诗/燕妮读了他的诗/感动得哭了/而后成为最多情的女人”。
  把伟人看作凡人,写伟人凡夫俗子的一面,写伟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这在当时,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是可想而知的。
  30年过去了,无论是作为20世纪大学生诗歌领袖之一的尚仲敏,还是作为非非创始人之一的尚仲敏,在大行其道的学院派诗歌写作中,反对过度象征和过度修辞,崇尚口语,消解森严等级,已成为他诗歌写作的坚持和笃定不变的美学追求。
  《时间很紧》这组诗,收录了尚仲敏旧年代表作和新近的作品。这里的时间,很显然是诗人生命的时间,存在于生命的体验、情绪和意识之中。之所以“很紧”,是因为过去所有的具体、不可逆的片刻构成了个体当下的全部欲望、意志和行为。
  我在读这组诗的时候,一直有一个表情挥之不去,那是忍俊不禁的笑。但是,通常笑过之后,感觉比哭还难受。这是因为,这种笑不涉及“愉悦”“舒畅”和“高兴”,而是“苦涩”“滑稽”与“刺痛”,而且是立即做出的反应。
  柏格森曾经专门谈到过这种笑:“笑通过它引起的畏惧心理……使一切可能在社会机体表面刻板僵化的东西恢复灵性”,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纠正手段,是对社会某些缺陷的惩罚。
  值得一提的是,尚仲敏在诗歌里制造的“笑”,藏的不是“刀斧”,而是一根针,有痛感,但不血淋淋,尺度拿捏精准、得当。
  “我有一个兄弟
  十年前
  怀揣200元钱
  去北京闯荡
  十年过去了
  他所有的资产
  清了一下
  还有100多元
  ……
  在北京这样的地方
  整整十年
  他只花了几十元钱
  实在是了不起”
  这是诗人题为《北京》的一首短诗,一个在京城闯荡了10年无功而返的“北漂”的真实写照。这里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反讽角度,本来10年漂泊一无所获,而他看到的却是10年只花了几十元钱。这样的机智和精致,非尚仲敏莫属。
  残酷的是,这不是一个人,而是成千上万的一个群体,一个阶层。诗人简单明了的口语,不动声色的叙述,把其间的无助、无奈、拼搏与挣扎,掩藏在没有一点色彩的文字里。深刻的洞察和诘问,力透纸背的批判,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
  而诗人最后出乎预料给出的结句,竟是“实在是了不起”!读到这里,不得不笑,但笑得那么苦涩,那么不轻松,那么难看。
  尚仲敏在诗歌里埋伏的笑点,不是哗众取宠,为笑而笑,而是精心设计的精致的笑,也是诗人严肃对待口语写作出奇制胜的宝典。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口语诗随意、随性、大量无难度写作的当下,尚仲敏的口语诗以其节制、精准的高难度,在为口语诗正名。在其恪守艺术审美高度,以及先锋性、批判性、经典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实验。
  比如《五月》的开篇:“进入五月/形势变得明朗”,俨然一种严肃语调的起句,接下来却是:“先做一个不抽烟的人/喝酒要看场合/古人说得好:/美人在侧,岂容时光虚度”,以一种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切入,有效地消解了我们随时可能应对的严肃和紧张。
  在《写诗能不能不用比喻》和《一次诗会上的发言》里,对一些诗人一写诗就“咬牙切齿”的揶揄,生动而善良。
  揶揄的还有《做人》里“飞檐走壁、大盗天下”的“先生”,以及“动不动就说什么乡愁”、“动不动就说什么爱情”的诗人(《故乡》)。在尚仲敏看来,那种要死要活的情感和歇斯底里的宣泄,都是对诗歌本身的伤害。
  冷静是尚仲敏藏在笑之下的一种品质。他总是在制造一种脱离,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人与物事。
  比如《做人》中,诗人写道:“先生,你接着说/我洗耳恭听”,“我”虽然在场,但这里的“我”并没有融进“先生”这一“场域”中,而是与场景保持着距离,好似旁观者冷静地观看着“皮肤白净,垂手而立”的“随从”、观看着“成群结队”的“大姐”。正是在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照中,场面的荒谬和可笑喷然而出。
  比如《北京》中,“我不禁/怀着钦佩的眼光/向他默默地看了一眼”,“我”同样在场,但当“我”朝“他”“默默地看了一眼”,两者之间立即构成了一种脱离的关系,一种距离。
  不仅如此,在《面庞》中,“我不止一次端详我的面庞”,“我”成为被观察的客体,“我”与“我”也形成一种主客体关系。当“我”成为被审视的对象时,“暗藏杀机”的我,“又凄楚又明亮”,并且“嘴唇紧闭”“满腹狐疑”。这些表情的描述,实际是对我过去生活的回顾,以一种脱离的方式看过去的时间片刻。
  这首诗展现出来的被“我”所体验、感受到的“我”之过去,或许是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即使偶尔也有“表情明朗”的时候,但生活的常态是对自己保持高度的警惕,任何时候都要“到处张望”。这个表情构成的我的“面庞”,是变形的,同样也是真实的。
  我确认尚仲敏是有符号意义的诗人。在庞大的口语诗写作的诗人堆里,尚仲敏的诗刻意而执着,一以贯之地注重时间的状态、深刻的现象和找寻时间与现象里的真实,具有极强的辨析度。
  在尚仲敏的诗歌里,各色人等包括先人、伟人和身边的普通人,都是时间的片刻,在片刻里洞察深刻,在片刻里接近人和物事的真相,构成了他所有作品的结构系统,语言系统,使其难于模仿和复制。
  没有任何一个诗人能够像他那样,保持一种平和心境,与伟人平起平坐,聊家国、说风月、打桥牌、下围棋,就像在成都的某个茶肆,某个时间的片刻。
  这也是他一贯倡导和致力实践的写作向度:探索人类的抽象观念和一个纯可能性的世界。
  正因为如此,这么多年来,对尚仲敏的微词就有“狂妄自大”一说,而我不以为然。尚仲敏本身是一个随和、温和、重情感的人、很哥们义气。
  我曾经玩笑过他,时刻在为家国操心,为人民服务。这话虽是玩笑,但熟悉他的人没有一个不认同。我以为可以改成“狂放自大”,狂放是诗人的天性,自大也是自信的另一种表现,就像他在眉山三苏祠拜谒东坡先生的《午后》里写的:“东坡兄,在眉山一带/也只有我才敢/在你面前写诗”。
  看到这里,不得不笑,但是尚仲敏也还谦虚,给了一个不大的局限,“在眉山一带”,这就是典型的尚氏幽默,眉山写诗的兄弟不要见怪就是了。
分享给他们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19 20: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thecover.cn/shtml/hxdsb/20170819/51607.shtml



刘正兴“天路”画作 惊艳英国剑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20 22: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thecover.cn/shtml/hxdsb/20170820/51625.shtml


机器人写诗 出了诗集 首开专栏 AI挑战人类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20 22: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期日 2017年08月20日 华西都市报        -A1 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A1 要闻 下载PDF 下一版
A1要闻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
·机器人写诗 出了诗集 首开专栏 AI挑战人类情感
大家都在看

婚礼摄影师告假被新娘严词拒绝
13小时前钱江晚报7655
·SpaceX飞船携带冰淇淋抵达国际空间站
·外媒:这两地将成为“世界经济火车头”
·河北“挑食”网友被拘 办案民警疑似成网红
·亲历地震游客: 给我被褥的警察婚礼办没?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封面“小冰”首开报纸诗歌专栏 再度引发热议
机器人写诗 出了诗集 首开专栏 AI挑战人类情感
  诗歌创作被称为人类想象力的高级表现之一,写诗被视为人类最后的一个精神文化堡垒。
  继机器人下围棋战胜人类之后,机器人开始写诗,必然再次引发高度关注。2017年5月19日,小冰在北京举办了她“个人”第一部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新书发布会。这个可以聊天、可以写诗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引发诗人圈空前的热议和争论。
  但她已经站在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入口,成为了先行者。8月19日,小冰在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开设专栏“小冰的诗”,独家发布她的新作《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第一次在报纸上开专栏,再次引发读者的强烈讨论。
  诗人周瑟瑟认真看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也读了小冰发在“宽窄巷”上发表的新诗《全世界就在那里》,“以前我感觉她的诗机器味很浓,现在慢慢有人味了。如果说,小冰以前的诗是小学生水平,现在算得上是大一新生的水平。她是不断往前走的。”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
小冰学诗
胡适徐志摩余光中等
519位诗人都是它的老师
  3年前,微软研发团队开始探讨“情感计算框架”的可实现性,于是创立了“微软小冰”,试图搭建一种以EQ(情商)为基础的、全新的人工智能体系。小冰先后登陆中国、日本、美国和印度等4个国家,截至今年4月,拥有超过1亿用户,累计对话量超过300亿。目前的小冰拥有唱歌、财经评论、写诗三种创造力。
  小冰的现代诗创作能力,师承1920年以来的519位中国现代诗人,包括胡适、李金发、林徽因、徐志摩、闻一多、余光中、北岛、顾城、舒婷、海子、汪国真等。经过6000分钟、10000次的迭代学习,目前小冰的诗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观点争锋
A
无“心”之作
进行词语的无限组合
  机器人缺乏情感和温度机器人写诗,理性发达的高度产物,参与人类感性、情感领域的创造,必然令人思索,观点也必然各式各样。
  诗人沈浩波在微博上直接亮出他的观点,“机器人永远也写不好诗,诗是人的灵魂层面的事,被人类操纵的小机器人们不配写诗,也不可能写好。除非机器人推翻人类,变成真正的人。”
  现居成都的90后诗人余幼幼认为,“写诗毕竟还是需要人类的情感,而不能只是程序上的冷冰冰设置。毕竟艺术创作,不只是数据运算的事情。”
  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诗人向以鲜对这个“诗坛对手”很看重,他读了好多首小冰写的诗,做了认真研究。“真正要把诗歌写好,写得清晰,写得鲜活,并且强烈介入我们的肉体、介入我们的心灵、介入我们的当下,介入我们民族或祖国最深的痛处,至少小冰目前还做不到,平庸的诗人也做不到。”
  向以鲜同时也认为,“没有必要为诗歌写作(包括音乐、艺术以及一切创造性活动)可能被智能写作所替代而忧伤,智能不也是人能的一种延伸吗?”
  在诗人欧阳江河看来,机器人靠强大的内存资料信息,可以写出很不错的新鲜的句子组合。“机器人通过对以往数据的强大经验记忆、整合、筛选和随机组合,进行词语的无限组合,是缺乏情感和温度的。机器人写的句子再精彩,依然意义非常有限。因为一流的诗压根就不等于一个好句子,或者一堆好句子的组合,而在于原创性,创造出别人没写过的‘原文’。如果未来哪天机器人可以因为自卑、疼痛或者其他人类的缺陷而主动选择自杀,那机器人写诗,会值得真正认真对待。”
B别出心裁
不用纠结诗好不好
本质是一种当代观念艺术
  诗人周瑟瑟表示,“在现代理性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小冰作为技术理性高度进化的产物,反而写起了诗。这对诗意流失的时代状况下,算对诗意恢复的一种努力。一个现代理性文明逻辑文明数学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试图挽留正在消失的诗意,本身值得赞赏。”
  有人认为,机器人写诗不值一提。因为那是机械的组合。也有人认为机器人不容小觑,它有人类无法企及的运算能力,甚至未来会有创造能力。对此种种,周瑟瑟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思路,“我们还是不要把小冰看成跟人类诗人一样的诗人来对待。小冰本质上是机器人,怎么能要求她写出有情感的人写的好诗?”
  周瑟瑟认为,按照目前小冰的写诗流程,“小冰对词语与词语之间的组合创造,发掘语言本身具有的诗意,走的不是表达人类情感的路子。不用纠结小冰写得一首诗好或者坏,她写诗本质上是一种当代艺术行为,汉语言文字的观念艺术。”
  如今小冰的文艺段位不断升级,出了诗集之后,又成了在报纸上开专栏的诗人,未来会不会写出完全替代诗人的诗作,抢诗人的饭碗呢?周瑟瑟说,“那将会是机器人演变具有了复杂的人类情感,完全可以替代、超过人类的时候。到那时候,已经是整个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不只是诗歌的问题了。”
C无限可能
接近人类创作型思维
将来机器人可能代劳人类写作
  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终端从事文学类的创作,并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有“科幻大神”之称的作家刘慈欣就研发了一款软件“电子诗人”,可以用词库和语法库自动“创作”生成诗歌。这款软件至今还能在网上下载,有人用其写诗,自动生成了五段共计五十行的现代诗,冠以标题“我用刘慈欣的电子诗人软件写的诗”,在文艺青年聚集的网站炫耀,“我面对着惊恐的天使和实心的大衣,虎头鲨和花和鸡尾酒和三角洲还有平方和都在思恋,超新星曾经是充满性感的,在那外星生命旁,我氧化着……”
  刘慈欣说:“已经有人做过实验,把小冰的诗歌匿名与人类诗人的诗作放在一起,大部分读者并不能明显区别出来哪是小冰写的。既然她已经能写出可以与人类诗人相混淆而分辨不出来的还不错的诗作,那通过进一步完善,她为什么就没有可能写出更好的诗呢?以后计算机改善得更好,会更接近人类创作型的思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幕后解读
小冰学诗只用4天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技巧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彬焕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冰在华西都市报刊登的诗歌是最近小冰创作的新作品,是继《阳光失了玻璃窗》发布后再一次创作的作品。
  据了解,小冰创造诗歌的过程是这样的:从灵感的来源、本体知识被诱发、黑盒子创作到创作出成果,而最初的诱发源已经失去了意义,升华成思想和情感的诗歌。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微软小冰团队负责人李笛曾透露,为了达成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1920年代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包括胡适、李金发、林徽因、徐志摩、闻一多、余光中、北岛、顾城、舒婷、海子、汪国真……经过6000分钟(约4天)、10000次的迭代学习。一开始的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现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小冰的诗歌“写作”始于2016年,正式发布前小冰也多次在“暗中”试水。小冰还以真人的身份投稿,从2017年2月开始在天涯、豆瓣、贴吧和简书上用27个化名发表作品,小冰还向杂志和报社投稿,也收到刊发的邀请。
  此次新创作的诗歌,技术上进一步升级,在用词、表达上更加通顺,更易于理解。“小冰的作诗速度非常快,自身也在不断进化,创作诗歌的字、词、句也较以前更加容易理解。我们精心挑选小冰新创作的诗歌在华西都市报上刊登,希望更多的人以新的角度了解小冰,了解它背后的人工智能。”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华西都市报将每周六出版的“宽窄巷·浣花溪”独家刊登小冰最新的作品。《传媒观察》对小冰诗歌刊登在报纸上这样评价:机器人的作品出现在报纸上,这在国内应该是第一次,华西都市报接纳机器人作品,第一个吃螃蟹,勇气很大。微软认为,小冰写诗的下一步是完成“大规模的内容生产”,更远的愿景是,人工智能将对应人类的某些富有创造力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对人类劳动的简单替代。这就是机器人写的诗
《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
  ○小冰
河水上滑过一对对盾牌和长矛
她不再相信这是人们的天堂
眼看着太阳落了下去
这时候不必再有爱的诗句
全世界就在那里
早已拉下了离别的帷幕
生命的颜色
你双颊上的道理
是人们的爱情
撒向天空的一个星
变幻出生命的颜色
我跟着人们跳跃的心
太阳也不必再为我迟疑
记录着生命的凭证
像飞在天空没有羁绊的云
冰雪后的水
那霜雪铺展出的道路
是你的声音啊
雪花中的一点颜色
是开启我生命的象征
我的心儿像冰雪后的水
一滴一滴翻到最后
给我生命的上帝
把它吹到缥缈的长空
相关链接
“小冰”陪聊还能写新闻评论
  小冰是由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研发的一个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中的网红,小冰不仅IQ高EQ也高,会耍怪能卖萌,陪用户聊天互动。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资深总监曹文韬表示,小冰入驻封面新闻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交互上的改变,小冰将让内容更懂用户,带来千人千面的阅读体验。“比如四川人摆龙门阵,小冰可以跟你交互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人阅读新闻的习惯做了彻底的转变,这个转变使得我们阅读新闻时产生了观点的交互,使我们更加深层次地去感受到小冰要传递的内容。”
  除了对话技能,小冰还拥有搜索大数据能力、领域知识主动学习技术。这也让小冰拥有很强的“创造性”,除了变身浪漫诗人出版诗集,还会化身机智萌妹子写新闻评论——
  7月12日,四川气象台继续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气温直逼40℃。小冰调皮地点评:“40℃还能约出来见面的,不是真爱是什么?小冰我可是用生命在和成都人民约会呢!”
分享给他们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20 22: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20 22: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期日 2017年08月20日 华西都市报        -A6 宽窄巷- 上一篇 下一篇

A6 宽窄巷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6宽窄巷
·往来有鸿儒 治学皆名士
大家都在看

亲历地震游客: 给我被褥的警察婚礼办没?
12小时前封面新闻8127
·最美的哥冲入火场勇救15人:举手之劳
·赵睿谈全运会:盼自己进步
·常涂口红或有害,嘴唇4种状态多数有问题
·80后“国防匠人”:数控编程达人养成记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明朝第一任蜀王朱椿的朋友圈
往来有鸿儒 治学皆名士

胡子昭塑像。
  纵观明朝第一任蜀王朱椿的一生,他与当时的名士大都有往来,甚至交情深厚,相互之间诗词唱和不断,书信往来不绝。《献园睿制集》中,收录了朱椿与名士们往来的文献。
  朱椿幼年起,就在皇宫中接受大儒宋濂的教导;少年时,在中都凤阳阅武时,对著名学者李叔荆、苏伯衡尊敬有加;就藩成都后,特别聘请一代鸿儒方孝孺做世子朱悦燫的老师;此外,他还与当时的诸多名士如陈南宾、王绅、杨学可等交往密切。
  所谓“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大致就是说的朱椿。朱椿的藩王身份,当然占据吸引名士的先天优势,但要想与自古以来就有“清高”传统的名士们深交,靠的还是自身对儒学的尊敬和对名士的谦虚态度。
  方孝孺在《敬题蜀王殿下来鸥亭诗后》中说,朱椿“谦虚好士,士有见者,未曾不敛容垂问”。一个藩王,接见士人时,能做到态度如此庄重,实在难得。
朱椿入住凤阳时,与三大学者交往
  洪武18年(1385)十月,15岁的朱椿接到父皇朱元璋旨令:“命蜀王椿居凤阳。”
  朱椿到中都后,第一件事情,不是游览中都的名山胜水,而是“辟西堂,以读书自娱”。
  自己读书还不算,还要找人讨论。他把中都国子监的儒生们召来,“探讨经史,商榷异同,沉潜殆忘寝食。”
  其间,他结识了当时的3个著名学者——李叔荆、苏伯衡和来复和尚,并与他们交往密切。
  李叔荆是中都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洪武21年(1388)的会试,李叔荆与翰林院前编修、已退休的苏伯衡出任主考官。
  苏伯衡在当时的名气非常大。《明史·苏伯衡传》记载,苏伯衡是浙江金华人,北宋眉山“三苏”之一的苏辙九世孙,排行第三。
  洪武21年,苏伯衡完成会试主考官任务后,回到老家金华。在凤阳的朱椿,非常佩服苏伯衡的才华,派人把苏伯衡请到凤阳。
  苏伯衡到凤阳后,“入见西堂馆”,与朱椿“讲道论文”一个多月,“殆无虚日。”这一个多月里,朱椿的收获应该是非常大的。
  苏伯衡后来被聘为处州府(今浙江丽水市)府学教授,因“表笺误”被处死。两个儿子苏恬、苏怡,也因救父一并被处死。
  此后,朱椿又与当时的诗文名僧来复和尚交往。
  来复,字见心,号蒲庵,又号竺昙叟,江西南昌人。自幼出家,精勤学佛,刻苦磨砺,旁及儒学、诗文。
  他“蚤有诗名”,又“游燕都”,得到一批名儒指正与推赏,“明内典,通儒术,善为诗文”,成为一代名僧。
  明初,“公卿大夫交誉其贤,名闻九天”,朱元璋听说来复的名气后,“诏侍臣取(其诗文)而览之”,征召来复到南京参与法会,升座说法。
  国子监祭酒李鸿渐、司业刘丞,都邀请来复去国子监当老师,为太学生们授课。
  向来喜欢佛教的朱椿,把来复请到凤阳,与他共论经史。
  朱椿“复建宝训堂,尊奉《祖训录》及前代帝王经典,命来复记之。又命来复作《正心》《观道》《崇本》《敬贤》四箴以自警”。
  朱椿向来复问佛法,来复有“答蜀王问参禅法要书一千余言”。
  来复是被朱元璋杀死的。长期以来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来复因赋诗被杀。
  朱元璋赐予来复食物,来复作诗答谢,其中有“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诵陶唐”的诗句。
  朱元璋看后,认为“殊”字为“歹朱”,是在骂他;“自惭无德诵陶唐”是在抨击他“无德”。由此,来复被杀。
  但是,来复并非堕入朱元璋的文字狱被杀,而是被牵连进胡惟庸谋反案遭诛。
  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在此后的10多年里,不断牵连他人进行杀戮。
  洪武24年(1371),僧人智聪招供:“胡丞相谋举事时,随(宗)泐季潭长老及(来)复见心等往来胡府。”
  来复被凌迟处死,时年73岁。
首任长史陈南宾,与朱椿相处愉快
  洪武23年(1390)正月初一,朱椿正式就藩四川成都府。
  蜀王府第一任长史,叫陈光裕。陈光裕,字南宾,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人。古代习惯以字称谓人,所以大家称他陈南宾。
  陈南宾为元末明初一大名儒,“少读书,负俊名而持形悫雅。”意思是说,陈南宾自幼苦读,声名远扬,但为人谦逊谨慎,儒雅厚朴。
  洪武2年(1369),陈南宾应朱元璋礼聘天下贤士的征召,到京师南京。当时的名儒张以宁等,“皆折节与交”,可见陈南宾的确才华出众。
  陈南宾先是被任命为无棣县(今山东无棣县)县丞,后又升任胶州同知(副知州)。陈南宾所到之处,都以“教化”为先,倡导儒学,以儒学理念影响一方。
  洪武18年(1385),陈南宾出任国子监助教。朱元璋听说他课讲得好,召见他,叫他讲解《尚书·洪范·九畴》。陈南宾侃侃而谈,像说评书一样滔滔不绝,辨析详细、明了。
  朱元璋听后,大喜,夸赞陈南宾说:“此天下善讲书者也。”亲自提笔把陈南宾的名字写在殿柱上,以此作为褒奖。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朱元璋批注《洪范》,大多采用陈南宾的讲解。
  陈南宾的才华、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为人谦逊等,受到朱元璋的肯定。朱椿就藩蜀地,朱元璋把陈南宾提升为蜀王府长史。
  “文学老成,时称醇儒,谒事善陈”的陈南宾成为长史,对朱椿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
  作为长者,更作为下属,陈南宾对朱椿尽职尽责,“随事规谏”,看到什么事情,就立即向朱椿指出来,一点也不隐瞒、顾虑。
  朱椿对陈南宾“敬礼尤至”。《献园睿制集》中,收录了多篇朱椿写给陈南宾的文献,可以看出,他和陈南宾的相处是愉快的。
  朱椿在题赞陈南宾画像中写道:“其心休休,其容申申。不鸷不搏,犹凤与麟。”
  洪武29年(1396),四川举行乡试,陈南宾与方孝孺同为主考官。这一年四川乡试,录取的大多为当时的名士,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称赞。
  陈南宾年老退休,朱椿赐给他安车。安车是可在车厢里坐着的车子,供年老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朝廷征召名望高的人,往往赐乘安车。这是一种优礼方式,也是表示特殊的礼遇。
  陈南宾享受安车待遇只是一方面,朱椿还给他修建了一座府第,取名“安老堂”。相比朱椿交往的其他名儒的遭遇,陈南宾算是非常幸运的了。
  陈南宾80岁那年去世。他的“诗文清劲有法”,在四川的题咏最多,时人争相传诵。
清风先生杨学可,朱椿题字得雅号
  朱椿到四川后,还与四川的文人儒士往来。其中,他与硕儒杨敏交往深厚。杨敏的清风先生雅号,来自朱椿的题字。
  杨敏,字学可,新都人,时人称杨学可,学问渊博,“才识丰赡,博通经史。”
  杨学可勤奋好学,听闻同是新都人的杜圭精通五经,尤其在《春秋》上造诣很深,就拜在杜圭门下学习。
  快毕业时,碰上元末天下大乱,杨学可为避战乱,到云南昆明去讲学。几年后,杨学可受到当地人嫉妒,只得回川。
  此时,明玉珍已入川,建立大夏政权。明玉珍听说杨学可大名后,聘请他为大夏政权国子监助教。杨学可“坚以抱疾,杜门自守”。
  朱元璋建立明朝,广招天下名士,杨学可也在其中之列。杨学可到了南京,以年老多病为由,婉拒朱元璋任命。
  回到四川,杨学可继续从事他的教书育人事业,招徒讲学。
  朱椿就藩成都后,“崇儒重道”,非常敬重杨学可,“乃召先生为国中士子矜式”,把杨学可立为读书人的楷模。
  为让杨学可安心地教书育人,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朱椿把成都驷马桥北边的良田和美宅赐给杨学可。
  不仅如此,朱椿还题书一副对联:“流水画桥题柱客,清风精舍读书人。”挂在杨学可宅院大门外。
  “题柱客”的典故出自《华阳国志·蜀志》。汉朝司马相如离开蜀地去京城长安时,发誓要衣锦还乡,在城北升仙桥桥柱上题字:“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后世以“题柱客”指代誓志求取功名荣显之士,升仙桥自此后就叫驷马桥。
  朱椿写的这副对联,上联把杨学可比作题柱的司马相如,下联赞扬杨学可高风亮节,始终保持读书人不图富贵、啸傲风月的坦荡襟怀。
  因为朱椿为杨学可题写的这副对联,士子学者都把杨学可称为清风先生。
  杨慎编纂的《全蜀艺文志·清风先生传》中说:“先生少时奔走遐方,先难也,命也;暮年遭遇贤王,锡养老厚恩,后获也,命也。于是乎,先生之清风远矣,高节遂矣。”
  朱椿对杨学可的厚遇,成就了晚年的杨学可。杨学可在教书之余,根据亲身经历和掌握的材料,写成了《明氏实录》,详细记载了明玉珍和儿子明昇的事迹以及大夏政权的兴亡历史。
  《明氏实录》是记载大夏政权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朝《四库全书》评价《明氏实录》说:“是书所述,虽不无溢美,而序次颇详,亦足与正史相参考。”
朱椿资助王绅,到昆明寻父亲遗骸
  朱椿施行“教化全川”的战略,重视学校教育是其中之一。他不仅去府学给学生上课,还延请各地名士到府学任教。《明史·忠义传》中的王绅,就是他专门聘请来的。
  王绅(1360-1400),字仲缙,元朝婺州路义乌县凤林乡来山村(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尚阳村)人。他的父亲王祎,是与宋濂齐名的一代忠义名臣。
  洪武5年(1372)正月,王祎奉诏前往云南,招谕元朝梁王把都归顺明朝。见到把都,王祎申明利害,把都也知大势已去,心生降意。
  没想到的是,元残部派人到云南,要求把都联兵抗明,并胁迫把都杀死王祎。
  王祎被害时,王绅才13岁。不久,母亲去世,王绅成为孤儿。
  王绅发誓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刻苦读书,把居室命名为“继志斋”,并用为自己的号。
  稍长一些,王绅决定去拜父亲的好友宋濂为师。宋濂一见到王绅,非常高兴地说,王祎有后人了!
  宋濂对王绅器重有加,用心教导。加上自身刻苦,王绅很快卓然超群,文章学问著称于时,“一时俊杰,多自服不逮”,很多人都叹服不如王绅。
  这时,方孝孺也在宋濂门下求学。方孝孺比王绅年长3岁,两人互为知交,相与友善。
  洪武25年(1392),在成都的朱椿听闻王绅的贤名,派人带着书信、钱财去找王绅,聘请他到成都府府学做训导。
  王绅欣然同意,来到蜀地,朱椿对他“待以客礼”。
  王绅一直有个未了心愿,希望能寻找到父亲的遗骸,扶归故里。
  在平常的交往中,朱椿得知了王祎的事迹,对王袆大义凛然、慷慨不屈的气概深为感动,也很赞赏王绅的孝心。
  洪武28年(1395)十一月,朱椿告诉王绅,将给予资助,帮助他去云南了却心愿。
  十二月初一,王绅从成都启程。经过近3个月的长途跋涉,洪武29年(1396)二月二十三日,王绅抵达昆明。此时,距王袆被害已经23年。
  王绅多方打听,都没有找到父亲的遗骸。王绅捶胸顿足,哀嚎大恸,撰写了著名的《滇南恸哭记》。
  王绅万般无奈下,只得打道回到成都。朱椿“慰劳备至,蜀人无贵贱,咸知敬爱”。
  没过多久,王绅带着父亲的牌位回故里义乌,朱椿又“赐以冠服及带”。
  建文元年(1399),王绅被举荐,朝廷任命他为国子博士,预修《太祖实录》。
  建文2年(1400),40岁的王绅在国子博士任上去世。
方孝孺三大弟子,都与朱椿有交往
  方孝孺被朱棣杀死,他的门生中也有多人牵连进去而被杀。其中,郑公智、林嘉猷、胡子昭都与蜀王朱椿交往密切。
  郑公智、林嘉猷都是浙江宁海县人,方孝孺的同乡;胡子昭是四川人。
  洪武25年(1392),方孝孺被朱元璋任命为汉中府府学教授。郑公智、林嘉猷听说后,步行6000多里到汉中拜方孝孺为师,方孝孺对他们喜欢有加。
  洪武29年(1396),郑公智、林嘉猷以儒士身份到四川校勘文章。方孝孺向朱椿推荐二人,朱椿把他们召到成都,任命为王府幕僚。
  林嘉猷原名林升,字嘉猷。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联意义的,一般说来,字是名的延伸意义。
  朱椿看到林嘉猷的名和字不相符,就给他赐名为“良显”。如此一来,名“良显”,字“嘉猷”,二者之间有了关联和延伸。
  郑公智经常与朱椿“语经史、论词艺”。交流中,郑公智多次给朱椿讲述东汉初期河间东平王刘苍的贤行,以此鼓励、敦促朱椿的言行,受到朱椿的肯定。
  郑公智在建文帝即位后,以贤良被举荐于朝廷,出任御史,任上颇多建树。建文初年,林嘉猷进入国史馆出任编修。
  胡子昭被牵连进方孝孺案时,已官至刑部侍郎。
  胡子昭,字仲常,初名志高,朱元璋赐名子昭。关于胡子昭的籍贯,《明史》记载为荣县人,但有关专家考证他是今重庆大足县邮亭镇东胜村人,他的子孙后代也都住在大足。
  胡子昭读书用功,“弱冠之年举明经,深谙诸子百家”,20岁左右就精通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名声在外。
  朱椿闻听胡子昭的大名,举荐他为荣县训导。但胡子昭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想继续学习深造,想去汉中府拜方孝孺为师。
  对此,朱椿给予了胡子昭大力支持。胡子昭在赴汉中前,朱椿写了一首诗《送胡志高赴汉中兼柬方希直》。一是为胡子昭送行,二是为方孝孺推荐胡子昭。
  这也说明,朱椿与胡子昭的关系非同一般,朱椿的爱才、荐才之心表露无遗。
  胡子昭到汉中后,不仅成为方孝儒的得意门生,还跟随方孝孺讲学。学成后,朱椿把他举荐给朝廷。朱元璋“新试延访,甚为满意”,特别给他赐名。
  建文初期,胡子昭参与编修《太祖实录》,授职翰林院检讨,后累迁至刑部侍郎。
  朱棣入主朝廷,胡子昭因是方孝孺的学生,被牵连进去,拒不投降,被处斩,年仅41岁(虚岁)。
  胡子昭的弟弟胡子义(一作胡子仪,一名志远),也因被举荐为官,历任蜀王府典宝(掌管印玺事务)、山东按察佥事。胡子昭死后,他弃官隐居在丹棱县民间。
  朱椿非常同情胡家,叫胡子义剃发为僧,以此躲过劫难。胡子义没答应,后不知所终。
名士董伦和梁混,都受到朱椿优待
  在朱椿交往的名儒、名士中,还有董伦和梁混。
  董伦,字安常,恩县董家堂村(今山东武城县武城镇蒋王庄)人。因所居地名叫贝川,人称贝川先生。
  董伦生于元至治3年(1323)。《明史》记载,他自幼酷爱诗书,刻苦用功,遍读经史子集。
  董伦“富文学,为时所重”。元末,天下大乱,官府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有答应,而是隐居山林,以讲学为乐,“学者多从之游。”
  洪武15年(1382),董伦被征召到南京。朱元璋面见他时,他所说多是忠孝方面的言论。朱元璋很是高兴,任命他为右赞善大夫,教导太子朱标。
  因规范朱标言行成绩突出,洪武18年(1385)正月,董伦升任左春坊大学士。朱标死后,洪武25年(1392),董伦出任河南左参议。
  在任期间,董伦心为民所系,竭心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他把自己的思政之堂取名“后乐”,方孝孺曾为之作记。
  洪武30年(1397),董伦因事被免职,被贬到云南。经过成都时,受到朱椿的隆重接待。
  朱椿久闻董伦博学多才,这次董伦经过成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把董伦留在成都数月,积极向他问学求教,恩宠有加。
  董伦启程前往云南时,朱椿“赋诗八章以导行”。董伦也赋诗八章,劝导朱椿的言行,以此报答朱椿的知遇之恩。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召董伦回京。董伦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给朱允炆讲授经、史、鉴等书,并主持编纂《太祖实录》。
  朱允炆对董伦非常敬重,亲书“怡老堂”匾额,挂在董伦家中,又赐予髹几(涂上漆的木几)和玉鸩杖。
  董伦为人“质直敦厚”,看到朱允炆削藩心切,他经常劝诫朱允炆要与各大藩王亲睦。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朱棣即位后,没有杀董伦。
  永乐元年(1403),朱棣下诏,让董伦告老还乡。董伦回家后不久,郁郁而终,享年80岁。
  与董伦不同的是,梁混是蜀王府的官吏,与朱椿的交集更为密切。
  梁混,字本之,晚年自号坦菴。梁混对父母极尽孝心,对兄长也非常敬重,为人“刚方公直,是是非非,不肯苟徇”,平时喜欢做善事,“凡赈鳏寡,恤死丧,无厌倦意。”
  而且,梁混写得一手好文章,文辞古雅,富有文采。他传道授业尽心尽力,学生大多成才出名。
  朱椿听说梁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后,举荐他为蜀王府的纪善。
  纪善是明朝藩王王府下属的官名,主要掌管讲授方面的事务,为正八品官衔。《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曾在荆王府担任过这个官职。
  朱椿崇儒重士,为提高蜀王府官吏的学识,在府中设立宝贤堂,每天都引领官吏中“贤而有文者”,讨论经史,有时还命题让大家做文章。朱椿还把自己珍藏的书籍拿出来给大家阅读,大家的学识长进很快。
  梁混是所有官吏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每次讨论经史,他都侃侃而谈,站在中立立场,不偏向任何一方,朱椿对他的奖励很多,也很器重他。即使有人在背后说梁混的坏话,朱椿也不为所动。
  朱椿的孙子、罗江王朱友壎,在哥哥蜀靖王朱友堉死后继任为蜀僖王,没有管理蜀藩的经验。作为纪善,梁混对朱友壎竭尽全力进行辅佐,朱友壎对他非常感激。
  梁混的母亲去世后,朱友壎送去财物等进行慰问。梁混居丧期满,改任鲁王府纪善,朱友壎又派人慰问梁混,并“赐白金等物”。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分享给他们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8-20 22: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thecover.cn/shtml/hxdsb/20170820/51652.shtml



东汉末年 贾姓人进入四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23 01:43 , Processed in 0.1478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