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2|回复: 1

悲哀!!美国顶尖智囊团兰德公司对当代中国人评价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15-4-15 16: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5-24 21: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德公司报告聚焦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能力
2017-05-15 申淼 现代军事

美国兰德公司发布题为《中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复兴: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威慑概念及作战能力》报告,全文共76页。报告描述了中国的国家与安全战略及其对战争和升级控制采取的方式、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力发展情况,评估了中国在战略(核、空间和网络)以及常规领域的威慑概念,报告最后为美国决策者提出了相关应对建议。



▲“中国梦”寻求确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以及国民整体更高的生活品质,还寻求恢复国家威望并保证中国作为一个繁荣与强大的国家崛起



中国的国家战略



中国领导人将国家发展与振兴的愿景概括为“中国梦”。“中国梦”寻求确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以及国民整体更高的生活品质。同时,还寻求恢复国家威望并保证中国作为一个繁荣与强大的国家崛起。



中国的安全战略



中国的安全战略源自其国家战略,中国领导人正在寻求一种可降低脆弱性、对抗威胁和支持国家振兴的安全战略。它包括建立一种更有利于中国力量不断发展的国际环境,如寻求改变现有的机构和组织并采用新的机构组织进行替代(如不包含美国在内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和上海合作组织(SCO))。除建立有利的安全环境外,中国的安全战略也在寻求增强对其核心利益(包括国家安全、领土、主权和经济发展相关的核心利益)的保护。此外,中国的防御政策也超出了专注于本土防御的范畴,以覆盖中国周边地区以外的区域威胁和安全需求。这些威胁包括台湾“独立”、中国西部省份分裂势力的活动以及竞争对手企图控制中国东海和中国南海地区的活动。



▲解放军的任务包括通过军事交流以及参加维和任务与其他非战争任务塑造国际和地区安全环境


升级控制和风险管理



为支持民族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军(PLA)已经修订了与军事战略和作战相关的关键概念。除寻求现代作战方法外,官方的文件和学术文章还反映出军方对经济和安全利益相关问题的日益重视。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这些文件显示对危机管理、威慑和升级控制更加关注。军方官员和智囊团似乎正在探寻如何利用危机来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这种想法的转变意味着在未来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危机中,中国可能比过去几十年更愿意接受武装冲突的风险。



解放军的任务、战略和能力



解放军的任务包括通过军事交流、参加维和任务以及其他非战争任务塑造国际和地区安全环境。此外,解放军还负责通过保持战略威慑、捍卫领土和领海主张、保卫陆地边界以及执行各种任务等维护更远地方的经济与其他利益。

目前,中国有两个关键的军事战略概念,即“主动防御”和“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主动防御设定了解放军的作战防御态势,并声明中国军队不会首先发动打击。但是,“首先打击”在作战和战术层面的定义却很模糊。中国的战略家认为以防御为导向的安全政策可与进攻性的军事行动(特别是作战层面的行动)兼容。解放军还在努力学习如何在信息化条件(该概念致力于将关键军事能力融入一体化、网络化的信息系统)下作战,并已研制了旨在加强解放军技术知识的军事演习与训练平台。在中国领导人所认识的战略环境中,基于信息化的军事竞争正在不断加剧。这种观点既强调了在军事现代化中信息技术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在未来的冲突中,特别是在与技术先进的敌人发生冲突时获取信息优势的重要性。

上述两种概念推动着解放军的现代化改革。改革内容包括:使用先进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系统;军队重组,促进联合指挥控制(C2)和作战;军事人员系统改革;塑造进攻性信息作战能力;增强指挥、控制、计算机、通信、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能力以及空基能力;建设更加精简、有效的核威慑力量。解放军能力发展的显著趋势包括:

★试验和部署新型高科技平台,包括无人战斗机(UCAV)和无人机、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以及新型隐身战斗机;

★继续发展力量投送能力,包括航空母舰和远程打击能力(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投资C4ISR能力、C4ISR对抗能力和空基能力,包括超视距(OTH)雷达、信息/电子战能力以及网络间谍;

★重组战区军事指挥系统。目标是使解放军的决策结构更加精简和更加集中于中央军事委员会。同时,精简和重组后的解放军将增强战备能力和联合作战能力。



战略威慑与中国的核政策



中国对战略威慑的看法随着解放军能力的发展而演变。尽管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人将核武器看作战略威慑的基石,今天战略威慑的内涵却更为广泛,包括综合国力的各个方面,如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外交影响力、科技能力以及政治与文化的统一。

解放军对战略威慑的组成部分(常规力量、核力量以及空间能力和信息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强调常规威慑能力。这是因为常规威慑较核力量威慑更为可控、破坏性更低、更加可靠、适用范围更广。此外,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非核力量已经更具作战能力,可用于发动远程精确打击并使“非接触”作战成为可能。尤其是,新成立的解放军火箭军正在不断提升其常规远程与精确打击能力。

此外,解放军也在讨论信息威慑和信息战的概念。中国的军事学说目前聚焦整合信息技术和网络化信息战。解放军信息战的作战概念已经扩大到网络战、对卫星的攻击以及信息对抗作战等方面。信息威慑有两个主要方面:一与作战相关,即在战场上影响信息流的能力;二与战略相关,即影响本国决策者和人民、敌国、第三方决策者和人民的能力。



▲中国日益扩大的利益越来越需要能够为其在世界上的投资和商业企业提供安全保护,为居住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提供安全保护、获得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继续自由进入关键航道的能力


报告提出的建议



报告通过概述中国领导人对许多关键问题(如国际安全环境、国内与国际威胁、危机管理、军事能力发展等)的评估,为美国决策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针对报告中讨论的概念,美国需要继续监视和分析新出现的文献资料及相关评估,特别是那些对当前事件(如中国在南海捍卫领土主权的行动以及危机管理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的文献和相关评估内容。

(2)这项建议与危机管理和升级控制有关。根据报告中引用的有关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中国的风险门槛可能比美国预计的高,特别是在保护领土和主权主张等核心利益时:

第一,这可能使中国领导做一些他们认为没有升级但是美国却认为升级的行动;

第二,中国可能会利用动荡局面来提升其战略地位;

第三,中国可能寻求政治支持,使其行动合法化并影响国际舆论。

美国决策者应考虑上述方面,并研制各种作战想定,以支持危机规划。

(3)尽管“主动防御”和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表明,中国不会开第一枪(或首先使用核武器)。但“第一枪”的含义很模糊:使中国开战的充分理由主要基于中国领导人对核心利益受到威胁的认识。反之,这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如中国的“红线”是什么?中国所认为的美国“红线”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4)美国盟国的力量、盟国及合作伙伴的防御能力以及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影响着中国在研究、开发、采办和能力发展等方面的趋向。因此,美国调整亚太地区的军力态势、与韩国和日本建立更密切的盟国关系以及日本改变“集体自卫”概念,都将对解放军在高科技平台和“未来远期的武器”方面的投入产生影响。了解中国如何响应美国与盟国的安全举措以及中国自身如何寻求构筑地区安全环境,对于维持美国未来几年的延伸威慑(战略和常规方面)至关重要。

(5)美国及其盟国规划者应制定广泛的选项,来响应各种程度的中国“胁迫”和“侵犯”。中国的防御政策和安全战略表明,中国对风险的容忍程度在不断提高,不过仍然很低。通过制定这些选项来做出“以牙还牙”的响应可能会增加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中国领导人将认识到,相比于已经设定的主要军事响应“红线”,美国将对中国的“胁迫”行动予以响应。因此,美国及其盟国拥有和采取小规模行动的能力实际上可能会增强中国对风险的认识。不过,这种方法本身也有风险,如果中国认为它已对美国的任何响应做好准备,则对随后发生的危机进行升级控制将很困难。

(6)中国日益扩大的利益越来越需要能够为其在世界上的投资和商业企业提供安全保护,为居住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提供安全保护、获得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继续自由进入关键航道的能力。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有必要保护全球利益并参与未来人道主义和灾难救援响应。在此方面,解放军已经参与了远离中国边境的多次任务,包括人道主义救援和灾难响应、非战斗行动以及海上交通线保护。这些任务需要解放军对远海以及力量投送能力进行投入。这些能力包括:航空母舰、数量更多的先进水面作战舰船和两栖攻击舰船、核动力攻击潜艇、大型补给舰船、太空资产(如导航和通信卫星)以及其他C4ISR相关的技术。中国构筑国际安全环境的行动正在加速,这对美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了解并管理与中国在全球的竞争活动将是美国领导人在未来10年及以后更长时间内的最高优先事项。
编辑:王玉珏
来源:《防务视点》杂志
二维码.jpg
觉得不错,请点赞↓↓↓
阅读 131711 投诉
精选留言
写留言


熊出没
编辑的名字好棒
5月15日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20 19:54 , Processed in 0.1226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