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2|回复: 2

从《山海经》看中国式教化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14-9-21 17: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山海经》看中国式教化
2014年09月18日 13:37


4人参与 1评论
凤凰网文化:你这本《山海经探秘》和其他的山海经研究有什么区别?

芦鸣:我这本解读侧重点不在地理上,其实核心想说《山海经》的内容到底在说什么?这本书之所以两千年来都无解,其原因并非前人的水平不够高,而是能看懂的人也不敢说破。在封建时代,这本书的内容只要一说透,它在历史上不是第一禁书,也会是第一废书。现在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实际上很多东西还没找到根据。而这本书似乎是个很重要的根据。

凤凰网文化:第一次动笔是什么时候?

芦鸣:最开始接触《山海经》是因为写龙,总说我们是龙的传人,我说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时我就去收集整理所有有关龙的书,连《山海经》也一块搜集了。

凤凰网文化:它到底是不是一本地理书?

芦鸣:跟有关专家交流过以后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认为是讲中国地理的,我说这是世界地理,当然这个世界地理也不仅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哥伦布六百年前才第一次证明地球是圆的,而《山海经》至少于两千年前即已完全确定了。

凤凰网文化:这本书写古人到过美洲,甚至到过南极北极,姑且是一种猜测。但,古文明曾经非常发达?

芦鸣:就是说地球和人类的演变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凤凰网文化:你在质疑进化论?

芦鸣:确实涉及到了进化论,涉及到了整个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演变,到底怎么回事,是像科学界说的进化过来的吗?实际上进化论的最大价值是打破了宗教的垄断地位,形成了科学这个体系的一个新的垄断。《山海经》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自以为现代人比前人更聪明也好,但事实上根据现代人的研究,至少可以确定一万年前人类的思想和智商水平和现在没有什么太大区别,起码这一万年是没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个人类的文明来做一个反思,即文明的生态并不是我们认为只有这一种。即使是现在的文明生态,也存在东西方之分。就是说我们通过这几千年构建整个的文明体系,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看到真正的出路。

凤凰网文化:所以为什么说《山海经》是一个源头?更具体一点?

芦鸣:比如老子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什么是到了“三”就生了万物。《山海经》里我找到“三生万物”的“三”的具体符号是指代表土的祝融,这一下就找到了老子之所以这么说的来头。一和三的概念是《山海经》的核心。为什么三万一千字,比如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来头至今也无解,偏偏《山经》的第一经《南山经》说了十座山,而最后一经《中山经》共十二经。丙排在天干的第三位,丙山则排在《中次十二经》的第三位,恰好被我发现是武夷山,偏偏福建人最迷信三这个数字,而我的出生地是三明(请删除这一段:我的出生地是三明),老子的出生地是鹿邑,其音通“路疑”,暗示说老子的来路可疑;老子写出《道德经》的地方是函谷关,暗示的是《山海经》开篇的迷谷之地;老子的终了之地是终南山,点明了老子出自《山海经》。

凤凰网文化:单纯的巧合会不会是一种比较粗暴的研究方法?另外你根据山海经复原了早期地图?

芦鸣:如果巧合多,就不能再认为是巧合了。另外,我认为我在《山海经》里找到了最原始的世界地图,起码这种双人牵手的阴阳图是可以套现在的世界地图。

凤凰网文化:如果说它建构了一种哲学体系的话,那么是什么?
芦鸣:它上来第一句话说:“首山是鹊山,其头是招摇之山”。这两句话包含了阴阳概念,静动的概念。但我们的阴阳静动一直停留在较模糊的状态,也没有科学解释。所以中国人的生存哲学老外觉得没有普世价值,其实是中国人自己没将该说明白的说明白。又比如我说的:《三国演义》说的是“火”,《水浒传》谈的是“水”,《西游记》念的是“天”,《红楼梦》叨的是“地”,串起来是“火水天地”四个大字。它们的源头也在《山海经》的二象那里。你看《山经》讲完一静一动两座欲望之山后的八座山,第二经第一座山开始就是规矩。想知道在什么位置?就得问规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偏偏在这两点一线之间,在阿拉伯半岛与肯尼亚火山之间,一静一动两个极端的中间点是什么?正好有一座高峰,叫做“达尚”。而规矩的最终目的,恰恰就是“达善”,与“达尚”完全一个意思。还有招摇山和招摇之山,那么你如果从宇宙看,整个地球卫星一照,唯一裂开一条线的口在哪里?在东非大裂谷。所以《山海经》在那个起点范围出了个“二八神人”,其线头上有个招摇之山,但在另一边还有个招摇山,这就让人迷惑了。古今一直研究说,这两个讲的是同一座山。但我发现它俩的对应关系:招摇之山指阿拉伯半岛,而招摇山则指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同在一条纬线上。所以《海外南经》自然出现“二八神人”的大名。“二”是两条线,一个零度赤道线,一个北纬20度线;八是什么,八的两撇一挺直是两竖。然后它“二八神人”之后还强调“连臂”,不仅一语三关,且刚好将一个“口”字构建出来!这样所构成的一个口,用了四个准确的地点:即同属赤道线上的非洲肯尼亚火山与南美洲厄瓜多尔的基山;同属北纬20度线上的阿拉伯半岛与尤卡坦半岛,四个地点组成的是一个不规则的口字,虽是长方形,却可以用来代表方。接着“二八神人”之后“有十六人”,暗示的即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方圆的概念直接出来了。这四座山最基本的,前面有一个头,头十座山的路线也是非常清楚的,牵涉到南美洲,主要是沿着这条线再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人类构建了一个文明体系,围城。所以《山海经》里有一座山叫维龙之山。我们很容易将“维龙”解读成“围笼”,也即是鸟笼。然后我发现《山海经》在南美洲的路线走到哥伦比亚时,有六座山在一个地方就是围笼的样子。我在走进南美洲那个路线时,还发现“雁门”之音与也门之声的关联;在山海经里“狌狌知人名”是用来定位也门港位置的,也门的英文名也叫亚当。这亚当为什么跟亚当夏娃之亚当同名?那是一个出海口,第一个动物叫狌狌,就处在那个位置,更不是偶然的!它有很清晰的指向,狌狌是什么概念,过去解读猩猩的概念。它就是人类的代表,从字面上很容易联想到争强好胜,其实是代表了人的本性。所以中国人为什么能创造出孙悟空这个概念,源头在这儿!孙悟空的源头就是狌狌,花果山。你一串就找到根了!所以要解读孙悟空这个造型的时候,会想到符号的问题。而当你找准了一座山和山名时,发现里面一些有机的关联性就会出现。所以你想像不到说怎么可能呢?因而我在第二本书里提出一个假想:以前人类最初的语言跟我们中国这个语言的发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我用中国语言的发音来解读英文时,发现了里面的一些机关和他们的紧密关系。那就是说中文这种语言文字和这个人种遍布全世界的社会生态久远以前在地球上可能出现过。按照这个逻辑推理,全球化早实现过,都实现过不知多少次!只是我们还不知是什么样一个形态存在而已。是游牧的方式吗?可能更像候鸟的方式,季节性地迁徙,不停地走。

凤凰网文化:刚才说的方圆的概念有意思。

芦鸣:中国的文字是代表方的,西方的文字是代表圆的,就是英文代表阴,而中文代表阳。所以实际上人类总的有两个思维体系。曾经就有人说过,西方的文明是火的文明,东方文明是水的文明。结果是水多生木,自然人口众多;火多生土,自然地广人稀。这两种思维体系还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方是特别规矩的,整个思维方式是特别讲规矩的,规规矩矩的一个思维方式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人性本来是没有任何拘束的。中国人在这种规矩的思维方式下,反而变成是他要突破,他就要变得不规矩。所以中国人讲圆,。

凤凰网文化:你希望在《山海经》里面挖到多深,挖到什么?

芦鸣:很简单的一个,用水火相容来生活而不是用水火不容来处世。通过山海经这个话题,或全方位的解读,加上很多人的研究,把这个平台搭建起来,就很热闹了。人们会从各个角落来对很多东西重新认识。比如说红楼梦为什么出现两个玉:宝玉、黛玉?跟这个源头也有关。玉和欲在这里面是一个源头,所以这些东西我觉得来头若没搞清楚,整个中国文化的符号解读都是模糊不清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中国思想的根在哪里,它有没有普世价值的话语权?我们可以从《山海经》里找到根据。中国从秦始皇之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就把这个最古老的传承阻断了。我觉得就是从那时开始,整个的文化体系实际上发生断裂。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整个的发展包括古希腊数学逻辑的发展,对于探寻宇宙的发展,孔子一句话叫做“吾不语怪力乱神”,另一句话说“未知生,焉知死”,等于叫中国人不探索宇宙、不探索灵魂、不探索生命,这条路就没走起来。我觉得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前不久有人说大一统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等于说秦始皇那个时候对整个思想界,肯定是做了一个总结。然后说一个国家要怎么治理,觉得就是大一统的思想,这个思想的产生才导致了整个中国的文化体系,走向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大一统,我觉得大一统本身作为一种理论来说,中国也没有将它合理与科学的那部分发展起来。大一统这个思想如果有发展和进步的话,他肯定会跟三联系在一块,一和三是相等的一个概念,所以《山海经》三万一千字,是有很深刻的一种含义的。所以西方有一个三权分立的结构,而东方有大一统的结构,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他本身难有对错之分。一和三从数学上表达的都是一个本源性的结构,一代表什么?大爆炸的原点,大宇宙时空的概念,也是颛顼和道的原始出处;三代表什么?三分天下,三足鼎立,小宇宙时空的现实,也是祖龙(祝融)与世界格局的本来结构。另外,一西方现代科学称它为奇点,中国古人说它是阴阳。其实代表的是时空,而时空的概念是什么?科学界也还没说到底,但中国人可以用8这个象形来表示。两个圆交合的8实际上也准确地描述了虚实相间的一个星球,即是颛顼之道的本相。那圆是什么,你看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圆的,其实都是靠气场形成的,所以中国人讲圆,实际上是讲气。和气,中国人讲和气,和气是圆的,不和气这个气场不对了。所以说圆才是自然之气,但却是变化多端的;而方却是人为的,是为了规矩而造的,所以是不可以任意变化的!这些认识其实是科学的,完全科学的。而且这个世界就是方和圆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人的血液里面其实传承着这个东西,是中国人自己优秀的地方,但是中国人自己不知道。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去解释,不知怎么去把道充分的应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是非常理想的。为什么中国人到现在就没有实践好呢?我认为是中国人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从传统到现在,都没有好好的进行疏理跟发展。当大一统把什么都统在一块的时候,思想体系没有再发展。所以现在很多研究,说为什么《道德经》不用?而《道德经》实际上在解释《山海经》,但由于《道德经》一直没有被解透,所以我们会把模糊的思想与制度混淆。是君是臣本身就是体制的一部分,你需要来强调突出它,以至于将它与亲缘关系混为一谈吗。就像西方解决了政教合一的问题后,清明之治才开始有基础。

凤凰网文化:涉及到一个你对君臣父子的理解?

芦鸣:国家属于方的概念,母亲属于圆的范畴,本来并不难分清。但我们中国人的这个混沌,就是阴阳学说也不从科学上去开发。关键是导致了中国文化一直有断层。中国人的理性思维始终还是处于一种非常混沌和模糊的状态,所以中国为什么这么多年会有很多玄的东西大行其道就是这样。

凤凰网文化:所以老子《道德经》开篇里说的一样“道可道,非常道”及至“玄之又玄”。


芦鸣:只停在它最表层的意思上了。所以我们对宗教及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处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可是《山海经》及《道德经》探索的问题早在二千年前就已和人类及宇宙起源的问题连在一起了。所谓“玄之又玄”的弦外之音实际是宇宙“旋之又旋”的本相。

凤凰网文化:谐音解读。

芦鸣:就比如我们对“观音”的理解是否清楚了呢?如果把“观音”解读成“牵手观因听声”不就很容易理解了吗?其实《山海经》里早就点到了,只不过它用的词是“因因乎”。所以,关于道德教化,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其实是有,对中国人来讲最根深蒂固的教化是因果关系。这个老一辈传承下来,其实有这个观念的。就我谁也不欠谁的,就觉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两不相欠、以和为贵,其实这个是最好的宗教,有什么不好。

[责任编辑:于一爽]标签:山海经 君臣父子 方和圆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8: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60605/333411.shtml


华西都市报—从《山海经》到《秘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8: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电子报
广告价格  主编信箱
  查看PDF版

日期查询:2016 年 06 月 05 日
华西魔码华西都市网版面概览版面导航 首页

第008版:当代书评上一版  
标题导航
从《山海经》到《秘境》
纸上探寻故宫的隐秘角落
从高原到低地的文学之旅
以谦卑之姿贴近大地之心
当爱情遇上诗歌
日期:[2016年06月05日]-- 当代书评 --版次:[08]
从《山海经》到《秘境》
2016年06月05日

  
□邱华栋
  白描的《秘境》,是一部探讨当下玉石、翡翠文化的非虚构纪实文学力作。我是拿着和《山海经》一起翻阅的,获得了有趣的阅读感受。因为,早就听人说,《山海经》不仅是民族、宗教、神话、地理、医药、生物和巫图之书,还是一部寻玉之书。在这本书中,不仅有各种传说中的奇异的飞禽走兽,在那些排列、隐现于云雾中的大山里,还藏有美玉。
  我简单统计了一下,在《山海经》5卷的部分里,涉及到玉的地方有七八十处。可以说,这部书是当之无愧的寻玉之书了,而这恰恰是被很多人忽视的。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山海经》里那些传说中形态怪异的飞禽走兽。
  诞生在战国末期和汉朝初期的《山海经》,保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早期文化信息。在最早的文化信息里,玉石文化,一开始就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此问题,还要仰赖学者做专门的研究挖掘。
  作家白描的《秘境》,是当代人写的关于玉石的探寻和发现以及传播流布的最新成果。对照翻阅《秘境》和《山海经》两部书,我发现,从《山海经》的寻玉,到《秘境》中的玉石、玉器在当代社会人群中的流传消费,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从源头到大海的、关于玉石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脉络。
  这一脉络之深远,勾勒出中国人的“玉器时代”跨越的时间之长,是其他青铜、黑铁、白银和黄金时代或都无法比拟的。而且,至今,“玉器时代”仍在当代社会中穿行,在当下现实中拱起,成为某种民族文化深层的心理积淀和脚注。
  在1990年代,我就读过白描的长篇小说《苍凉青春》。他是陕西贡献出来的、与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等文学陕军阵容同序列里的大将之一,我很早与他熟识。
  作为编辑家,他从《延河》杂志到北京的《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发现了很多作家苗子,我常常碰到那些作家谈到白描当年对他们的扶植。
  后来,白描在鲁迅文学院担任常务副院长多年,又负责培训了大量当代优秀作家,桃李满天下。而他喜欢、欣赏乃至研究玉石文化,则是我后来才听说的事情。
  某年,《十月》杂志刊登了他写的一部关于当下社会玉石文化的非虚构纪实文学作品,引起轰动,杂志很快销售一空,不得不加印。我每次见到他,就催问他下部何时写出?简直成了催稿惹人烦的机器了。
  又过了一些年,他写好了这部书的下部,交给我们,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再度引发热烈关注,还获得了《人民文学》年度大奖。
  我作为编辑之一,仔细阅读了这部稿子,它也成了我离开杂志、调到鲁院工作前编辑的最后一篇稿子。所以,这部《秘境》,我既是读者,也是编辑之一,有着特殊的感情,有着别样的缘分——现在,我调到了他工作多年、倾注大量心血的鲁院,继续着他曾从事的培训作家的事业,这,真的是因缘际会,佳缘天成。
  人无癖好不可交也,喜欢玉的人,在德行、品性和仗义与美仪上,都有自我的修为。喜欢玉的人,必定可交。这是我的体会。
  我在小时候,就被告知,男人佩玉,则温润如玉、福泽一生。玉,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民族,还是对于个人,都有着特殊的象征作用和实际作用。
  在古代的很长一个时期,玉器是国家礼器,是民族审美标志,是个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一个个生命个体的情感的附着物。古代人喜欢玉石,将君子比德于玉。中国古代君子佩玉,是用玉的品性来要求自己,比德于玉。因此,才有了玉有“九德”、“十一德”、“七德”、“五德”之说。
  《说文解字》中提到玉的“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曰,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悠扬,博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后来,玉有六德说,则是现代人的一个引述。这六德是:“温,润,结,细,凝,腻”,既指的是玉的品质,也是作为君子应该具有的仁、厚、礼、义、智、信这六种德行。
  白描的《秘境》,分为《白玉纪》和《翡翠传》两个部分,对玉和翠各自的源头、发现、应用、传播以及当下的市场,均有详实的书写。白描试图对这种非同一般的物质存在和背后的文化现象、历史成因,进行现象和本质、个别到普遍的阐释。
  在《秘境》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藏于深山的岩石中、隐于河流的卵石下、埋于土层的隐秘处的玉石,是如何被寻觅被发掘出来,被琢磨制作,被流传买卖。
  玉在当下社会的消费链条里,逐渐成为人们手头把玩的爱物,房屋里镇宅赐福的摆件,国家时代文化的象征。在关于玉石玉器的秘闻与传奇外,在发现玉的现场和玉的知识之间,在玉石热的社会现象和鉴别玉的方法上,在心灵世界和玉石相遇的情感内,白描都做了纵横捭阖、旁征博引的描述。
  因此,这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有爆料、有意思的书,读来让人长知识,开智慧,明情怀。从《山海经》到《秘境》,我读到了中华民族爱玉、赏玉、佩玉、寻玉、得玉、琢玉、藏玉、散玉的全息图景,真的是满心欢喜,满目晶莹,满口余香。
  《秘境》白描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9 09:15 , Processed in 0.1246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