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86|回复: 1

破次元而来的民乐 正创造新的审美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23-6-23 08: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破次元而来的民乐 正创造新的审美

琴歌《绝句》在青龙湖公园依依杨柳间回荡 图据赵虹古琴工作室(摄影/鲁鲁)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又是一年端午到,人们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赛龙舟、诵诗词、赏民乐……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过节方式。

可以说,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连接历史和当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如何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优秀文化,需要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创新表达和创意呈现。

在B站,up主(即上传者)“墨韵”用古筝演奏《千本樱》,收获了惊人的5800万播放量;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琵琶演奏家赵聪带领“民乐国家队”玩起了直播……破次元而来的古老民乐,正以更多样的形态、更丰富的渠道触达观众,传统文化绽放出年轻而又迷人的色彩。

在赵聪看来,数字时代的到来开辟出了一条新的赛道,在新的起跑线上,新一代民乐人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如何不断拓展创新表达的边界,为民乐带来更多可能,丰富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和经验,这也引发人们更多关注、思考和期待。

民乐国家队为什么要走进直播间

6月21日、22日连续两天,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新创音乐会《颂·黄钟大吕》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奏响。音乐会由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担任艺术总监,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总导演,音乐会突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以经典再造经典,以创意突破常规。赵聪是较早探索民乐创新的职业演奏家之一。如今,身为“民乐国家队”的团长,她也把这种创新思路带到了乐团中。2019年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发起“了不起的国乐”活动,参与人次很快破亿。去年乐团的百余位艺术家,还集体走进直播间,开创了国家级院团的先河。“为什么要让民乐艺术家入驻短视频平台?”“‘民乐国家队’为什么要去玩直播?”“我们要为人民服务,人民在哪我们就在哪。我们也逐步意识到,网络的点击量、播放量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心。”赵聪说。

玩直播只是这家“民乐国家队”诸多改变的一部分,乐团还成立了面向年轻人的男团、女团组合“青衫渡”和“俪人行”赵聪介绍,成立两年来,两个乐团走进校园、文化馆、音乐厅,还走进线上平台,“让当下的年轻人知道,原来传统也可以很时尚、很潮、很古典,也很厉害。”

今年2月底开始,北京民族乐团也开始融入网络直播的洪流,当年轻演奏家们第一场直播下来,得到了一组令人惊喜的数字——曝光人次580万+,点赞次数67万+,最高在线人数1.4万+,自此,每周一到周四晚,直播间都会有一场精彩的民乐会。团长李长军表示,舞台艺术最有生命力的依旧是现场,让网友变成线下现场的观众,走进剧场,这是最终的目的。

越来越多年轻人在网上玩民乐

多年来,各大院团、高校、专业音乐家们不遗余力为民乐普及事业作出各种尝试、努力,随着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的崛起,一些网络中的年轻民乐人打破了次元壁,以各种创新方式诠释民乐,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在B站,5800万播放量的古筝视频,便是2014年墨韵用古筝弹奏的二次元歌曲《千本樱》。近几年,墨韵逐渐偏向于选择曲式有设计感、更有层次的作品,演奏技巧方面也在寻求突破。她说:“我很感谢这个时代,感谢网络这个平台,可以让我尝试各种创新。这不一定就是黑暗料理,一定不好吃,我就想试试看,谁知道呢?”

箜篌青年演奏员满宝酱不仅能用箜篌弹奏传统经典,还能弹奏流行曲《遇见》《海阔天空》,外国音乐《卡农》《走出埃及》,让人惊叹民乐的无所不能。满宝酱每周都会开直播,网友现场播放点歌,她就可以当场记谱,用箜篌演奏。手指翻飞处,琴声潺潺来。目前她在直播平台的点赞量已经破630万。

作曲家、音乐制作人马久越真切感受到了民乐在新媒体端的火爆,他说:“这些年轻人或许不是专业出身,没有足够的创作能力,但对我们的民族音乐充满热爱,又很有创意。这种自发的能动性,非常可贵。他们通过翻奏热门作品,与更多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快速联结,一起玩起来,这样的民乐才是有生命力,有活力的。”

作为一家教授古琴的机构,自得琴社的出圈,除了借力热门作品之外,更得益于他们探索出了“古画式视觉输出”的审美方向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表达方式。迄今为止,自得琴社的视频作品已经还原了汉、唐、宋、明各个朝代不同的服饰和妆容,线下演出“天真·自得”“琴为何物·唐·孤烟直”等,还引发了穿汉服看演出的潮流,以“复古”实现了创新。

抖音发布的《2022抖音民乐直播数据报告》显示,抖音直播覆盖民族乐器种类87种,观看人次突破61亿。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燚认为,民乐在视频网站的走红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反映,也是我国国力上升的结果,并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多样性发展,“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传播范畴——为民乐提供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机会。”

让民乐活在当下作品里

当更多人迈出了走近民乐的第一步,同时,也向民乐专业从业者提出了挑战——能不能以优质的作品留住观众,与他们一同走下去。青年作曲家李博认为,优质的作品,其精神内核与文化思考一定是重要的。“我们手中的民族乐器——琵琶、二胡、笛子等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更有广阔的天地去探索。”

成都青年古琴演奏家赵虹上个月推出的琴歌视频《绝句》,令人眼前一亮。春水汤汤,春意融融,小朋友“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念白与琴音、箫声,在青龙湖公园依依杨柳间回荡,令人意犹未尽。赵虹介绍,琴曲演奏和琴歌,都是古琴很重要的表达方式。《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弦歌即指琴歌。现存最早的琴歌曲谱是宋代文学家姜夔创作的琴歌《古怨》。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管平湖先生指导下,王迪开始发掘整理琴歌。《关山月》《阳关三叠》《凤求凰》《秋风辞》等都是广受琴友喜爱的琴歌作品。“我们拍摄《绝句》这个作品,就是希望用民乐和成都的此时此刻产生连结,拍摄的时候,很多市民也在公园里赏景游玩,无时不在传递这样的信息:民乐是活在当下的。”赵虹还表示,以后将继续拍摄与今时今日成都相关的系列作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所以我们的艺术同样也要与时代接轨,要有时代的声音,要留下这个时代的作品。不能仅仅就是简单的传承,民乐要跟不同的文化和科技进行碰撞。”赵聪一直在尝试拓展不同表达的边界,音乐会《天地永乐·中国节》正是赵聪创意策划,与故宫博物院的首个合作项目,委约郝维亚、马久越等作曲家共同创作,自2020年推出,已成为中央民族乐团的爆款。音乐会选取了春节端午等8个中国传统节日,演奏家们用手中的乐器描绘“中国节”。她透露,今年乐团将与故宫、美国环球音乐联合推出《故宫之声》,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世界感知中国音乐,走近中国文化。

谁都无法回答中国民乐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性?但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永无止境。{:handshake:}https://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2306/22/c116514.html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3-6-23 08: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访谈

往前走,回头看,各有担当

戴茹教授抚琴,高山流水,琴声悠远


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新创音乐会《颂·黄钟大吕》海报

记者:提起民乐,20年前,很多人会想到传统、风雅、曲高和寡……如今这一代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让民乐燃起来。您如何看待民乐在视频网站走红的价值?这能否推动民乐本身革新或进步呢?

戴茹:清代的知名画家石涛,曾提出过这样的艺术概念:“笔墨当随时代”,我们的民乐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奏出时代所需要的声音,所以这样大胆地改编、移植或者是创新是值得提倡的,反映了我们民乐的一个方面。但它只是民乐多棱镜中的一面,并不是唯一。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滋养着当代音乐,以及每一个国人的精神世界,这些营养就像大树的根一样,只有树根稳固、树叶才会葱郁,要不就会飘零。

所以在我们创新、改革的时候,你们看到的“走红”的这一面,它的发展是非常急速的。观众可以这样去欣赏,但是演奏者或者从业者,心里应该非常清醒,对建立一个民族的音乐体系来说,这个分量还远远不够。从业者应该有这样的思考。

创新和媚俗之间是有巨大鸿沟的,这就对从业者的审美、艺术修养和艺术底色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音乐世界中,还是需要保持一丝丝的清醒,坚持一种引领——我要让你听到你喜欢的音乐,但你听到喜欢的音乐,是引领你向更高、更好、更深远,更民族、更中国的地方。我觉得这样的思路才是正确的。

记者:年轻人做出了努力,民乐从业者也不遑相让。近期有一段千年古琴奏千年绝唱的视频大热,那就是近日到访中国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广州松园驻足聆听了著名古琴曲《流水》,促使更多人走近民乐。成都是蜀派古琴发源地,您这些年致力于古琴普及与传承,古琴如何融入并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您一定有自己的心得吧?

戴茹:时光流转,作为中国传统“四艺”之一的古琴,既活跃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里,又频频出现在社会文化生活和互联网世界中。所以古琴不需要融入当代的生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其实古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就像空气一样。新鲜美好的空气,是我们的向往,是灵魂深处的烙印,深深刻进了我们的DNA,古琴音乐就是如此。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就像一个人置身污染的空气中,并没有觉得空气被污染了,也不会难受。突然有一天,走到山里,会觉得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充满了养分与能量。我们的古琴,传承至今,一直都在提供着这种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只是我们没有觉察,当某一天撞击你的心灵,你就感知到它的存在了。

所以,古琴改不改变?需不需要改变?我觉得可以去尝试,用各种的方向、姿态来吸引更多的人。每个人对“创新”的理解不同:改编琴曲,加入乐队,让更多人知道古琴、熟悉古琴,是一种“新”;把优秀的老曲子弹好,再加入自己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的“新”。我尊重琴的特质,不妄加改变,就千百年来那个样子已经非常好了。

每一种乐器就像每一颗螺丝钉一样,都有自己的用处。你需要躁动也好、冲劲也罢,太多的乐器都可以选择,你需要安静,需要智慧,古琴就是不二之选。当然,你可以把古琴拿到其他地方去用,但有一些人,比如说我,就要去坚守古琴最基础的用处,它最基本的功能——静、独,总要有人去守护。你能欣赏,你是知音,知音难觅。要知道古琴骨子里是带着一丝丝曲高和寡的傲气的,这个傲气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底色之一。这一丝丝的孤傲,像孤勇者一样。不需要炫耀、张扬,它就在浸润着你。

记者:民乐的创新总是伴随着各种争议,有的人担心跨界融合会“出界”,丧失民乐原本的味道,民乐创新的界限在哪里?如何兼顾传统与新声,创作出具有专业水准和民族气概的时代精品,为民乐带来更多可能?能不能谈谈您的思考与解读。

戴茹:我致力于琴乐传统的坚守,但是对于琴乐的开拓者我也抱有敬意。传统里有很多今天看来很现代的部分,太多宝藏我们还没有挖掘。在传统中扎得深,才能走得远。在我看来,好的作品和好的审美体验可遇不可求,一方面我们的从业者或者作曲家,要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族性、民族音乐的特点,另一方面,需要润物细无声地去提高欣赏者的认知。优秀的音乐作品,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演奏者是二度创作,听众的参与是三度创作,只有在这个三维、四维空间中,一个作品才得到最完美的展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融合发展的道路有很多,不必求同,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人可能适合去创新、去跨界,有人愿意安静地守着我们传统的工艺,做一个百年老店,你随时回头,都有人在这里,守护着枝繁叶茂的传统。

今天的音乐环境,为各方面的人才、各种创新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和包容度,一部分人往前走,一部分人回头看,各有担当。有些人与生俱来有守护传统的责任,有些人更适合创新跨界,用更新鲜的形式,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欣赏我们的传统音乐,优秀传统文化,这不失为一个好的路径。希望我的各位同行或者同业者都能在这个时代大展宏图。

(戴茹:古琴演奏家,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7 04:57 , Processed in 0.1253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