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8|回复: 2

在长长的歌单里挖呀挖呀挖 新创儿歌去哪儿了?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23-6-1 16: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长长的歌单里挖呀挖呀挖 新创儿歌去哪儿了?
https://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2306/01/c115665.html


谷建芬新学堂歌演出现场传递美好

“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五一”至今,不少网友因为一首儿歌上头了。大家在被这首儿歌治愈的同时,还争相改编,抒发出自己对生活的期待和憧憬,“生生把‘五一’过出了‘六一’的感觉”。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不少孩子用唱儿歌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打开孩子们的歌单会发现,除了“全民儿歌”《孤勇者》《逆战》《少年》,今天传唱甚广的儿歌多是“上了年纪”的作品,很少见到朗朗上口的儿歌新作。

比如,《两只老虎》《小兔子乖乖》创作于100多年前,《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稍微“年轻”一些的《小螺号》《采蘑菇的小姑娘》《数鸭子》《春天在哪里》诞生至今也有40多年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近些年优秀的新创儿歌作品越来越少。我们的好儿歌去哪儿了?短视频成人音乐“席卷”儿童音乐教育的当下,如何破解其中的问题?我们该给孩子们传唱什么样的儿歌?

童年的音乐审美会伴随人的一生,儿歌是大人送给孩子们的礼物,需要认真而用心地去准备。显然,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今天的孩子们在听什么歌?

中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在其著作《儿歌浅谈》中写道:“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世世代代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体会、思想感情和愿望,用顺口、易记的歌谣形式表达,并用以教育子女。”

孩子们在听什么歌?当下在少儿间传唱度较广的歌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创作于上个世纪的经典儿歌,比如《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另一种则是成人世界的流行歌。音乐人卢中强曾发起“发电的儿歌”项目,创立了“新乐府”“民谣在路上”等音乐厂牌,在很多线下的音乐互动中,他观察到现在孩子喜欢的音乐类型中,短视频BGM(背景音乐)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最大的,“不管是《你笑起来真好看》《你的答案》,还是《大风吹》——这些所谓的‘神曲’,孩子们的接受度都非常高,基本上都会唱。而在这些孩子们都会唱的现象级歌曲里边,最让我觉得欣慰的一首就是《孤勇者》。《孤勇者》不管是音乐性还是歌词的表意都跟其他的‘神曲’是不同的,我尤其欣赏它的歌词。”

孩子们为啥都那么爱唱《孤勇者》?去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给出了答案,我国未成年网民有1.83亿,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2.1%,未成年网民普遍存在网络模仿,其中学唱网上的流行歌曲比例占到近一半 (为44.7%),显示出音乐的高度渗透性。这也解释了“儿歌”《孤勇者》背后的传播逻辑。

在智能手机、短视频、融媒体打造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听什么歌,通过什么渠道听歌,与几年前都有明显区别,与几十年前更是天壤之别。观察这些年流行于孩子们中间的歌曲,对低龄幼儿来说,高频播放、旋律好听、歌词朗朗上口是关键传播要素。对初具理解力的少年儿童来说,受到他们青睐的,不乏好听、积极向上、有美感、有精神内核的歌曲。著名音乐人姚谦认为,“任何时代留下的歌,都有那个特定时代的特性。《让我们荡起双桨》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把握了那个时代的脉搏。今天的创作者,依然需要在时代和孩子们的心灵上荡起双桨,但这桨所触及的,必须是信息、网络、传媒时代的水面,才能与孩子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要的是一颗为孩子们着想的心

儿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面对孩子们歌单的变化,创作者的坚持与开拓、平台渠道的责任与监管、师长的选择与引导等至关重要。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靓靓认为,优秀的儿歌作品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当年,躺在病床上的音乐家王路,望向窗外时,正好有一只燕子飞过,恰巧儿童节临近,他当即伏案写下《小燕子》。这样的经典儿歌需要作者有生活沉淀才能创作出来。我们希望今天的儿歌创作者能够多向前辈学习,主动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和话语体系,不要坐在家里凭空创造。”

儿歌创作不需要艰深的理论,也不需要冗长的篇幅,需要的是一颗为孩子们着想的心。著名作曲家敖昌群创作的儿歌《妈妈格桑拉》陪伴了几代小朋友的成长,他认为,儿童歌曲与儿童音乐一定要纯真,创作者的心态不能功利,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感情。“这种艺术想象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掌握扎实而全面的作曲创作技能;另一方面,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

敖昌群娓娓道来,想象力来自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忆,对内心世界的领悟,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对未知世界的探究……与绘画和文学相比,音乐的语言更为抽象,更需要创作者的丰富想象力。“我创作的《妈妈格桑拉》、管弦乐组曲《康巴音诗》,就来源我在甘孜藏族自治州8年的生活。不过,在那里生活过,并不代表就能写出好的音乐,还是要通过想象力把它转化为音乐的形象。”

在他看来,创作者不能够钻牛角尖,不能仅仅只在自己专业的象牙塔里去冥思苦想,应该触类旁通,用各种各样的艺术素养来滋养自己,用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来感动自己,要做有根之苗,而不能做无源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情感具有共性,虽然每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内容不尽相同,但大方向是趋同的,精神力量是一致的。从古到今,艺术家的成功作品都是有感而发,这种有感而发可能是他个人生活的经历,不论是个人情感的波折,或者是被大时代所激励与感召,他与时代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用音乐记录美、创造美,儿歌也不例外

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声与微笑》《滚滚长江东逝水》《烛光里的妈妈》等多首代表作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20年来花最大心血创作的系列作品是“新学堂歌”。上月4日,古风“谷”韵·庚续鼎新——谷建芬新学堂歌“学校美育”成果汇报专场演出上,500余位师生和家长,用戏剧、舞蹈、武术、合唱等多种形式演绎了《敕勒川》《咏鹅》《游子吟》等10余首“新学堂歌”。2003年前后,有人向谷建芬建议:“希望您给孩子们多写写歌,孩子们现在没有歌唱,都在唱爱情歌曲。”于是,谷建芬翻看了不少少儿歌曲的词,觉得写得都太浅,便拿来了小学的语文课本,看到《咏鹅》等诗词,便为6首古诗词谱曲。孩子们学唱了这6首歌,天籁般的童声让谷建芬很振奋,她一路创作下去,并将它命名为“新学堂歌”系列作品,已有50多首。“新学堂歌”还走进课堂,孩子们通过“背、唱、演、读、写”传承传统文化。演出结束后,88岁的谷建芬慢慢走到舞台上,动情地说:“我喜欢孩子,愿意为孩子们写歌。古诗词言简意深,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国文学艺术的精华都在这里。让古诗词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成为孩子们共同的珍贵记忆,将来,再传给他们的后代。我也谢谢孩子们,你们的歌声温暖了我。”

每个时代,都有人在坚持用音乐记录美、创造美,儿歌也不例外。每个时代的孩子,也都在众多选择中,最终找到适合、属于他们的美好歌曲。

三获格莱美的艺术家汪洪在发起“发电的儿歌”项目时曾说:唯有孩子和音乐不能辜负。

愿我们永远保持那一份童真。{:handshake:}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3-6-1 16: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创作跟不上孩子了吗?
记者:为什么如今深入人心的儿童歌曲与儿童音乐明显比过去少?

敖昌群:我认为首先是传播渠道的改变、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导致欣赏层次的多元化。过去儿童歌曲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学校、电台、电影和动画片,可以说是“央视推一个,火一个”。现在是一个分众时代,平台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关注度自然分散了。

第二个因素,题材的多样化。我们过去听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样的儿童歌曲,它的题材范围相较现在更单一、更集中,而这个时代,歌曲的题材范围非常广泛、丰富,孩子们接触的音乐,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成人化的流行歌曲。

第三,当然也离不开创作者的状态。过去,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写儿童歌曲的作曲家,他们创作儿歌基本上没有商业性的影响,都是发自肺腑的热爱,现在已经很少有专职的儿童歌曲作曲家了。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尊重艺术家,给艺术家合适的报酬,肯定创作者的价值,无疑是促进艺术创作非常有利的一个措施,但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是不是对创作者的心态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当然,不同的艺术家不能一概而论,这一点我不下结论,但我认为值得去探讨。

记者:如今孩子们喜欢听的、唱的,是《小苹果》《孤勇者》等成人世界的流行歌。您创作的儿歌《妈妈格桑拉》深入人心,传唱不衰,您认为优秀的儿童歌曲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敖昌群: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孩子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适合孩子们的音乐作品?我的观点也非常鲜明,那就是现在的创作者已经落后于少年儿童的欣赏层次,我们的创作跟不上孩子了。我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就正如你说到,孩子们喜欢听的、唱的,是《小苹果》《孤勇者》等成人世界的流行歌,其中有个很生动的例子,来自我的孙女。她在两三岁的时候,一方面喜欢听我创作的《我要上学去》等几首低幼孩子的歌曲,这些歌音域不宽、结构比较短小、歌词朗朗上口,同时,我创作的一些影视剧音乐她也听,这些音乐是以室内乐的方式来呈现的,比如像弦乐四重奏,旋律好听,但声部比较复杂,有一定的结构,孩子竟然能接受,这一点超出我的认知。特别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她喜欢迪士尼电影《冰雪奇缘》的主题歌《Let It Go》。这首歌的结构复杂,音域宽广,她不仅喜欢听,还模仿着唱,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冲击:“我们是不是低估了孩子们对音乐作品接受的程度,是不是已经落后于他们对于少儿歌曲的审美标准?”

当下科技高度发达、传播手段日益丰富,孩子们也无时无刻不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这就给创作者提出了一个任务:我们不能再按照过去时代的标准来构想孩子们对音乐的接受程度,我们应该去认真地研究儿童心理,去重新衡量孩子们对音乐的认知标准,突破我们对“儿童音乐”这一概念的固有观念,逐步建立起“儿童音乐”在新的时代的新观念。这绝不是刻意“学孩子说话”,而是在新的观念基础上调动音乐的丰富手段、时代特点和艺术魅力去引导孩子们热爱音乐、享受音乐,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音乐作品才可能适合当代儿童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音乐审美需求。

记者:儿歌作为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一环,迫切需要新鲜的血液。无论是歌曲《我爱你,中华》《妈妈格桑拉》《遥远的可可西里》》,还是交响乐作品《康巴音诗》《壮士出川》,您的每一部作品风格都不相同。您对今天的创作者有哪些建议和分享?

敖昌群:现在是一个创作大繁荣的时代,每一天线上线下推出的新歌新作数量惊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将自己的创作理念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我不仅仅是在大学期间去学习和掌握作曲专业的技能技巧,哪怕现在我已年逾70,仍然不断地研究新的专业技能和技法,不断分析全世界优秀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不断提高自己。

第二,要扎根在民族民间丰厚的音乐文化土壤里。我曾经在甘孜州工作8年,几乎走遍甘孜州的山山水水。也曾经到凉山州、阿坝州体验生活,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当然,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大学里度过。四川丰富多彩的民歌、历史悠久的川剧音乐、曲艺音乐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同时,我也特别注意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活动,主动去学习、去观察、去体验,开阔眼界,丰富阅历,这一切都转换为创作的源泉、灵感、营养,在音乐作品中润物细无声地展示出来。今天年轻的创作者,所处的这个时代比我们所经历过的时代,有着更加丰富的资讯来源,能学习到更多新的技法,接触到全世界各种各样风格的音乐作品,更能大展身手,创造辉煌,真的遇上了好时代。

作为中国的作曲家,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当代社会进步所需要的音乐语言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既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又具有时代特点、开阔胸襟的作品,这的确是这个时代的作曲家们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我想,只要紧跟时代步伐、扎根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土壤,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向普通老百姓学习,夯实专业基本功,勤奋耕耘,就一定能够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第三,创作要真实,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没有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没有对生活刻骨铭心的情感,音乐作品就会无病呻吟,失去艺术的价值。

我们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希望有更多的音乐家、作曲家关注儿童歌曲的创作,用艺术创作的实践来为我们的孩子谱写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音乐家的使命和责任。“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放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它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成长、壮大的关键之关键。我深信,当我们的孩子都在丰富而多样的音乐文化中健康成长,那么他们承担起建设这个国家重任的时候,必然会为这个国家的发展贡献出他们巨大的力量。

(敖昌群:著名作曲家,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四川音乐学院第五任院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3-6-1 16: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歌在心里轻轻唱

始于旋律,心动于内涵,忠实于情感,永远是人们对所喜爱音乐的选择轨迹,儿歌也是如此。

在不少人的童年回忆里,儿歌带给他们最深刻的记忆,很多时候并不是生活常识和伦理道德,而是亲人的陪伴、玩伴间的嬉戏,以及精神上的珍贵体验。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蓝天、碧水、白塔、红墙,这熟悉的旋律是否唤醒了你记忆中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写《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的那年,乔羽不到30岁,正意气风发。他带着女友去北海公园游玩,还和小朋友们比赛起了划船。两桨斜插水中,小船随波起伏,灵感在这一刻迸发。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这首儿歌能传唱多年,他说:“我用最好的心情,写下了那个火红年代最真实的生活。”还有《少年英雄小哪吒》《大风车》,每当我们唱起这些歌时,仿佛又重回童年那段最美好的时光。为孩子写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才能写出他们想唱的歌。乔羽不仅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也始终保有一份纯真。他喜欢直来直去的大白话,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弊,不为浮名所累。这种创作理念也贯穿在他的儿歌创作中。朗朗上口的“是他是他是他就是他”,生动的“吱呀吱哟哟地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唱着这些歌长大,去圆一个又一个的梦。

在音乐教育家周海宏看来,优秀儿童歌曲应该满足三个标准:第一,好听,适宜儿童传唱;第二,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培养孩子善良、友爱、勇敢、正义等优秀品质;第三,作词时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贴近孩子的心理,而不应站在成人的视角居高临下地教化宣讲。

“7岁参加全国儿童钢琴大赛时,我弹的是《红星歌》。之后每次听到这首歌曲,我就会想起小时候,那种感动是难以言说的。好的儿童歌曲不仅能让孩子产生审美意识,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乃至一生,就像我一样。”回忆起自己的音乐之路,钢琴家郎朗感慨良多。

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鲍元恺对这个观点也深有感触:“儿童歌曲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让人记一辈子。即使你步入老年、记忆力衰退,儿时经常听唱的歌曲也依然能在脑海中回荡。从这个角度看,让孩子听、唱优质的儿童歌曲,不单是通过几首歌曲促进儿童的语言学习、智力开发那么简单,而是通过这种审美教育开悟、通灵,对他们的人格形成、视野开拓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当下儿童歌曲的创作传播状况,为祖国的花朵打造美好纯真的艺术成长园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蕙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5 09:08 , Processed in 0.1191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