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96|回复: 2

《团结就是力量》传唱八十载(品味红色经典)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23-2-16 21: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团结就是力量》传唱八十载(品味红色经典)


卢 乔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16日   第 20 版)






  制图:赵偲汝




  核心阅读

  《团结就是力量》是对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历史中锻造出的抗战精神的写照。80年来,这首歌伴随着时代的脉动传唱不衰,凝聚和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在时光中沉淀为红色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这首《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唱了整整80年。直到今天,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依然热血沸腾。

  1945年,我出生在延安,比我大5个月的赵姗姗同样出生在延安。1949年,我们与各自父母随部队到北京,后来一同在北京育才学校学习。有一次,学校组织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在展墙上的《团结就是力量》曲谱下面,赵姗姗发现了作词者和作曲者的名字:牧虹和卢肃。牧虹是她的父亲,卢肃是我的父亲。我们很小就会唱《团结就是力量》,却并不知晓词曲作者是谁。在我面前,父亲从不提这是他写的歌,也不提那些光荣往事,好像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后来,我们查找资料,才了解这首歌诞生的经过。

  在老乡屋后的山坡上写就,在每一个时代“流行”

  《团结就是力量》本来是一个小歌剧的幕终曲,创作和初演于1943年夏天,由西北战地服务团首演于晋察冀边区平山县滹沱河边的西柏坡镇北庄村。

  当时正处于抗日敌后战斗最紧张、最残酷的“黎明前的黑暗”。日本侵略者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加上连年严重干旱,根据地群众生活困难,全靠上山挖野菜、捋树叶填肚子。父亲和战友们白天工作,晚上参加减租减息斗争。这是《团结就是力量》的创作背景。

  “团结就是力量”,这样一个主题,是我们的历史文化滋养出的团结精神,是“民齐者强”“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是面对困难时的永不放弃。《团结就是力量》是对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历史中锻造出的抗战精神的写照。唱这首歌,我们会想到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抗日将领,想到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想到敌后根据地参与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无数军民……想到他们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用团结一心书写的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

  整部小歌剧是父亲和牧虹在老乡屋后的山坡上写出来的。一个星期写完就上演了,牧虹是编剧、导演,又兼演员。父亲是作曲兼指挥。仲伟、管林、刘沛、朱星南都是主要演员。

  小歌剧公演,《团结就是力量》面世了。这部剧在抗战的大主题下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发出不靠救世主、团结就是力量的呼喊,描绘抗战大团结、迎接新中国的动人前景,首演即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赢得巨大共鸣,继而在晋察冀边区传播开来。

  从解放战争起,《团结就是力量》在北平唱,在重庆唱,在昆明也唱。和平解放北平时,父亲在街头见到高校学生们挽着臂膀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据说是北平的学生在张家口学会了这首歌。这首歌还传唱到了日本、越南,据在越南工作过的音乐家介绍,当地群众也会唱《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更是在每个时代都被唱响的“流行曲”。在我的记忆里,1998年南方特大洪灾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团结就是力量》;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几千名共青团员和青少年组成的合唱团在天安门广场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我还了解到,在这首歌的诞生地西柏坡镇北庄村,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80年来,这首歌始终和广大人民在一起,伴随着时代的脉动传唱不衰,凝聚和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

  河源旺盛才能波澜壮阔,好作品从生活中来

  《团结就是力量》为什么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

  这首歌色彩鲜明、朗朗上口。它在音乐上继承了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又吸收了外国近代音乐的艺术成就。父亲曾在一篇文章中剖析:音乐有进行曲节奏的铿锵有力,接连向上的六度大跳进,形成这首歌的特殊风格,更响起对革命胜利的确信。虽然是进行曲风格,但它充分运用了五声音阶的素材,使其具有浓烈的中华民族的音乐风格。

  创作《团结就是力量》时,父亲已经在晋察冀边区工作了五六年。按说与敌后抗日军民生死与共,算是在深入生活了。但在创作了一些热情洋溢的作品之后,他感到自己写出的作品有些“空”“涩滞”“难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电波中传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像在他的心头拨亮了一盏明灯。父亲认识到:“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是一篇大文章”“应当更进一步地深入生活,更进一步地与群众结合,更深入地参加到斗争中去”。他认为,文艺工作者既是专业干部,又肩负着实际的斗争、生产、做群众工作的责任,不是“飘”在生活之上。他们参加中心游击组,掩护群众反扫荡,和农民下地抢收抢种,参加减租减息。在进一步深入实际后,他们触摸到深层的历史脉搏,对胜利的信念更加确信了。“当时,我们是咬着牙根唱的,因为常常是早饭吃了,晚饭还没有着落。这是我们切实的生活感受,(《团结就是力量》)并不空洞,也不是口号,是提出行动的需要。”父亲曾这样回忆。

  “真正使社会主义文艺繁荣起来,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努力创作。”父亲在一篇文章中总结,对于创作,生根才能开花,根深才能叶茂,河源旺盛才能波澜壮阔。《团结就是力量》,是创作者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产物,是文艺工作者以作品服务人民的体现。“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之所以能在不同时代把人们的斗志豪情凝结成钢铁,是因为它蕴藏着脚踏实地的时代脉动,饱含在巨大困难面前的坚定信心。

  创作《团结就是力量》时,父亲26岁,牧虹25岁。唱这首歌时,我常会猜想,他们当年是怎样一种激情燃烧的青春!父亲和牧虹都是江苏徐州人,父亲出身于农民家庭,牧虹是商人之家的少爷。七七事变之后,他们告别家乡,奔向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成为同学,父亲在音乐系,牧虹在文学系。我帮赵姗姗修复过牧虹的照片,有一张是在去往延安前拍摄的,照片里的牧虹西装革履,留着大背头;另一张是牧虹一家三口在延安的合影,身着粗布衣服,腰里只扎了一条布带子,但他们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父亲曾回忆:“到了延安,呼吸都感到畅快。”在今天看来,当时的延安生活是艰苦的,自己打窑洞住,自己开荒种田,自己养猪种菜,吃的是小米饭。但在他们心里,延安的生活是充实的,马列著作、进步文艺作品可以公开阅读。在延安,他们的生活道路上出现了音符和战火共同描绘的色彩。而这一切,奠定了两个年轻人的革命人生和艺术道路。《团结就是力量》之所以有战斗力又生活化,是因为写出了青年从生活中汲取的力量,从信仰中获取的信心。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之年,依然爱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在时光中沉淀为红色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作者为《团结就是力量》作曲者卢肃之女)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 ... b_20230216_1-20.htm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3-2-16 21: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深知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来自现场的声音)


尚长荣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16日   第 20 版)






  尚长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上演绎京剧唱段《盛世日月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传统与时代并不冲突,守正与创新可以交相呼应,这是我几十年创作中一直坚守的信念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祖国上下一片干劲十足,戏曲人也开始了新一年的拼搏奋斗。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绽放着无与伦比的光华,塑造了中国人坚韧与善良的秉性。戏曲是传统艺术,既要传承,也要发展。传统与时代并不冲突,守正与创新可以交相呼应,这是我几十年创作中一直坚守的信念。在浓郁的戏曲文化滋养之下,我深知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

  前不久,我参与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的录制。这台晚会将舞台从摄影棚搬到户外,来到了浙江温州。在录制现场,我看到了年轻的戏曲人是如何坚持守正创新的。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助力下,他们把质朴的露天演出形式和现代化舞台设备结合在一起,让古老的艺术在时代精神的激发下,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看到这些年轻的戏曲人,我想起当年怀揣着《曹操与杨修》的剧本闯荡上海时的自己。当年,我夹着《曹操与杨修》的剧本,坐着绿皮火车,听着贝多芬的《命运》,敲响了上海京剧院的门。我说:“我毛遂自荐,要跟你们一起排这个戏。”《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诗,我烂熟于心。《举贤勿拘品行令》等文章,我也是一字一句去解读。与传统戏中的曹操多是狂笑、奸笑有所不同,在《曹操与杨修》里,我设计了冷笑、阴笑、怒笑、喷笑、讥笑、逗笑、满足的笑、舒心的笑、爽朗的笑、威严的笑、由笑转哭等各种各样的笑。我每天抱着录音机对镜琢磨,如痴如迷。只有在洞察人物内心的基础上,才能探求戏曲表演的创新。

  这些年轻的戏曲人,也让我想起演绎《廉吏于成龙》时的自己。当时交通不便,我两次探访于成龙的故乡,都是坐车颠簸好几个小时才到达。离开时,我带回一抔当地的泥土,这抔土后来一直放在舞台上于成龙的竹箱里。这抔土时时提醒我,要懂得人间的冷暖,才可能体会到剧场里的众生渴望。这也是我们戏曲人常常说的:“演戏要演人,演人要演心。”5岁登台,10岁拜师,我依然有“三个怕”: 一怕听自己的录音,二怕看自己的录像,三怕参加表彰自己的会。总感觉自己哪里做得还不够好,总想给自己挑点毛病。

  创新的道路没有尽头。传统是可以被激活的,传统的叙事、传统的舞台,可以通过重组、转化,沟通当代观众的精神世界。戏曲的守正创新除了精心打磨作品,还需要借力其他艺术门类,不断拓展传播渠道。近10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戏曲电影的拍摄,联手郑大圣、滕俊杰两位导演,从电影版《廉吏于成龙》开始尝试,陆续推出3D全景声版的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记得电影《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在日本、美国放映完毕,观众排着队要与我们这些演员合影,观众给我鞠躬,我也得给他们还一个,尽管语言不通,我们彼此心存敬意。让更多的外国朋友通过戏曲认知中国,了解理解中华文明、中国人的友好和善意,这是戏曲人的责任,也是幸福感的源头。在今天,让更多中国戏曲经典借由新平台、新媒体的翅膀飞向世界,是我的心愿。

  一出好戏永远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好作品离不开好搭档、好团队,更离不开时代的馈赠。我时常告诫自己,作为演员,心里面要“门儿清”。潜心钻研自己的舞台演出,有定力、有鉴别力,经得住外界赞誉,经得起内行推敲。只有潜心,才能获得成绩和业绩。只有清醒,才不会迷失方向。

  新的一年,戏曲人更应不负重托,守正创新,用心用情用力地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增光添彩。虽然已经是“80后”了,我依然想力所能及地为戏曲的传承创新做些事情。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23-2-16 22: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演艺当学问 对艺术永葆敬畏之心(足音)


冯远征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16日   第 20 版)






  话剧《甲子园》剧照。郑榕(左二)饰演老红军金震山。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郑榕老师是我们公认的艺术创作中特别勤奋刻苦的演员,是有理论、有实践的学者型艺术家。把演艺当学问,贯穿他的一生。这种态度值得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学习

  

  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元老,郑榕老师是话剧《雷雨》的周朴园、话剧《茶馆》的常四爷两个人物的“首版”扮演者,这也是他最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

  从1954年到1998年,郑榕老师饰演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已整整44年。这44年的每场演出中,他都会对角色有新的思考和尝试。1979年,50多岁的他在舞台上呈现的周朴园,已经是其他演员很难超越的了。但面对成功和赞誉,他敢于否定自己,还把自己的不足之处讲出来。在73岁再演周朴园时,他还找出了各种版本的《雷雨》录像,反复观看。他盯着对手戏演员,从对方的言谈举止里寻找内心反应,以此完成周朴园完整的思想贯穿线,终于向《雷雨》剧作者曹禺先生交上了那份他认为“未完成的答卷”。

  郑榕老师在话剧《茶馆》中塑造常四爷时,亦是如此。从1958年到1992年的30多年中,他不停钻研修正这个人物。从最初简单地把常四爷演成硬汉,到最后真正找到了人物感觉,达到了老舍先生“你们要把《茶馆》的文化演出来”的要求,“常四爷”也成为郑榕老师“代表作”之一。

  1952年到1959年,是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间演出了70多出戏,郑榕老师在《龙须沟》《雷雨》《虎符》《带枪的人》《茶馆》《智取威虎山》《蔡文姬》等剧中都担任重要角色。

  话剧《龙须沟》的排演为他打开了生活的大门,成为他演剧道路的重要转折。郑榕老师曾自述,是话剧《龙须沟》的导演焦菊隐引导他走上了一条新的演剧之路:从生活出发,创造人物形象。进排练场之前,演员先去体验生活两个月,每天写心得日记,交给焦菊隐审阅。初期,郑榕老师总想找到一位像剧本中赵大爷那样的人,对周围环境视而不见;进了排演场,人物没有现实依托,只好借助程式化表演,受到焦菊隐批评。在焦菊隐的指导下,他慢慢理解了不能只想“演人物”,还要了解这个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否则便会导致表演概念化。慢慢地,郑榕老师学会了观察生活,对赵大爷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熟悉,做到“生活”在舞台上。泥瓦匠赵大爷的成功塑造,使他认识到“表演于角色”和“生活于角色”是两种概念。

  将“生活是戏剧的源泉”的理念扎根于心、外化于形,并不容易,需要久久为功。郑榕老师在焦菊隐的影响下,把研究话剧民族化、探索北京人艺独特表演风格作为目标,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戏剧理论并在舞台上进行实践。为了让话剧这个来自西方的艺术样式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让剧中人更加贴近人民,创作出更多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话剧作品,郑榕老师和前辈们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排演出一部又一部经典剧目。

  他塑造的《虎符》中的侯嬴、《带枪的人》中的西比尔采夫、《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蔡文姬》中的右贤王、《胆剑篇》中的伍子胥、《丹心谱》中的方凌轩、《屠夫》中的冯·拉姆以及《甲子园》中的老红军金震山等诸多性格迥异、形象多变的舞台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的艺术生命在舞台上永不消逝。这些角色背后,都有他自身的学问追求。如表演艺术家苏民所言:“郑榕刻画人物能够刻画到心灵深处,他的艺术创造已经进入了化境。”

  把演艺当学问,贯穿他的一生。这种态度值得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学习。我最早接触郑榕老师,是当年作为北京人艺学员班的学员在话剧《秦皇父子》中跑龙套的时候。在排练厅只排戏、只聊戏,全身心投入创作,郑榕老师这样要求我们,也这样要求自己。他以身作则,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从艺做人的规矩,对艺术永葆敬畏之心。

  郑榕老师身上体现的是老一辈艺术家的治学精神。无论对晚辈演员还是对观众,都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以往每年北京人艺招新演员时,如果身体允许,郑榕老师都会参与,给晚辈讲课说戏,引经据典、详查资料。与观众交流分享,他也会做充分准备,写好厚厚的发言稿。2008年,北京人艺的“戏剧永恒”艺术讲座上,84岁的郑榕老师作为第一位嘉宾和观众分享了《迎接话剧的明天》《戏是演给观众看的》两期精彩的讲座,为普及话剧不懈地努力。

  郑榕老师平时谦和低调,对待同事晚辈都特别热情。一旦面对艺术,就变成了一个“较真儿的人”。郑榕老师是北京人艺艺委会委员,在审查剧目的时候,他都会认真观看、仔细记录,发言往往都有手写稿,哪怕是一句台词或是某个演员表演上的问题,他都直言不讳。我后来在北京人艺艺委会上比较敢提出自己的意见,也是受到了郑榕老师的影响。

  郑榕老师是我们公认的艺术创作中特别勤奋刻苦的演员,是有理论、有实践的学者型艺术家。

  (作者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8 19:20 , Processed in 0.6514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