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88|回复: 0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国外人均音乐素养比国内人高?_风闻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22-12-8 11: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国外人均音乐素养比国内人高?_风闻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897601
输入感兴趣的内容
搜索
首页
登录/注册
收藏

511
评论

点赞

分享
微信

微博

空间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国外人均音乐素养比国内人高?

麦克黑白配12-05 13:54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国外人均音乐素养比国内人高?!当然不光是音乐,是整体的艺术素养都不如西方国家。”

这是我今天送侄子去钢琴班的时候,里面的销售人员在和其他家长说的一句,挺令我扎耳的一句话。

确实,就结合我们那会儿上学,基础教育依然缺失审美教育,直到今天音乐美术体育课还是被随意剥夺的课程,许多人一生都没看过一场音乐会和音乐节,没看过一场话剧,没看过一次画展,没读过十本纯文学作品,没看过一部文艺片。

不知道大家那里是不是情况类似,但现在,还是有这种谁要是想学艺术,九成都是考不上大学,想靠艺考来上车的“差生”,大多都是高中临时学两年就匆匆投身艺术的功利者。没有一个家长是因为孩子热爱而支持他去学艺术,大部分家长只希望孩子学好数理化,当技术型人才不愁饭吃。

因为,在中国搞艺术能稳定赚钱的人太少了。

所以,那位销售老师的反问的这句“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国外人均音乐素养比国内人高?”是不是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呢?

500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四川省
风闻好问  举报

麦克黑白配
37篇文章| 8人关注
+关注观察者网用户社区
作者文章查看全部>>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国外人均音乐素养比国内人高?
大家怎么看高通骁龙峰会用手游展示硬件光追技术?
问个职场提拔问题,有没有领导来解答一下?
欧盟家用能源价格指数发布,雅典电价到底什么水平?
哈哈,德国超市上新啦,三欧一兜的木柴...点燃后不一定心暖,但肯定心疼
分享到:
30  12
热门评论 26条
一个有温度的反对派
本人喜欢音乐,有一定音乐基础,对音乐动态也兴趣十足,固一定得评论。国内音乐这些年进步是很大的,特别是几个直播平台,让音乐爱好者有一个落脚之地,可是毕竟中国大,在广场舞推动下口水歌当道,更有个别平台为了一己私利推送口水歌,比如小苹果,那个平台就不说了,low到不要脸的地步,早年国内的顶尖乐团水平也是很差的,高晓松就说过录制同桌的你的时候,国内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吉他手,这话可能捞仔不服,不过也从侧面反应高水平演奏家的欠缺,直到近几年几大电视台音乐节目的兴起,乐队也进步神速,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国内音响设备的落后,特别是专业装备,麦克风,耳机,感觉国产上不了台面,建议资本出手,学习三星收购一个外国品牌也行,国内的音频设备企业,日子不好过,本人看来一个是自身宣传不足,还有一个价格过高,三四百成本的买到一千,企业还说不赚钱,其实音乐也是一个大产业,本人就想去听流行音乐交响音乐会,可惜没有这种音乐组织生存空间,古典交响乐实在是太过古板,不是外行人能接受的,国内的乐团,宣传力度也不够,好像他们天生就不缺听众一样,这里要特别艾特腾讯音乐,作为国内的头部企业有必要,拿出资金支持国内音乐家,顶尖的演奏家才能真正创作出一流的音乐作品,对国内音乐演奏家们邀歌吧,不用要求什么音乐模式,让中国音乐真正活起来必须有财团支持
12-05 16:59  来自浙江省查看回复 15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57 赞14  收藏
倩1999
不是,这不是得花钱吗?中国才富起来几年啊?
而且,不说普遍情况,你觉得素养不好,你不能自己开始补吗?
而且以前文化产品确实供应的不多,现在也逐渐多起来了。就我们南京来说,以前没有大剧院,后来也修建了江苏大剧院并且开放了,现在演出也很多(前段时间的舞剧《红楼梦》就很不错,可惜没有抢到好位置的票)。
我小时候也没看过这些,只能在电视上看看新年音乐会啥的,但是条件变好以后,从2016年开始,我就开始可以看现场了。而且不仅自己看,还带着亲戚朋友一起去,带我爸爸去人艺剧场看了骆驼祥子,去国家大剧院看了《黄河》交响乐组曲;带我姑姑去江苏大剧院听了音乐会;带我舅舅姨娘去老门东德云社听了相声;和同事一起去江苏大剧院看了歌剧《周恩来》;现在还定了票,准备圣诞节和男朋友一起去看开心麻花的《乌龙山伯爵》……以后也一定会看的越来越多
有句老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以后文化复兴是早晚的事。
12-05 16:14  来自江苏省查看回复 8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4 赞259  收藏
ss0070
没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一生一定要去听音乐会和音乐节,去看话剧,去看画展,要读纯文学作品,要看文艺片才能说有审美能力。
毕竟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在你看来美的东西,在别人眼中就不一定就觉得这就是美的唯一定义。
就像程序员眼中的程序逻辑,数学家眼中的数学一样,美的定义总是存在着片面性,能看到的人不是全部的人,但是你不能否认那就不是美,只不过你看不到而已。
审美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要自己看着,听着能令自己感到愉悦的,对于自己来说就是美的。
所谓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将人套入之前人的审美观中去,是教会人什么是前人认为是美的,而自己的感受反而是其次的。
就像所谓的现代抽象艺术,大部分人看着不知所谓,但是有人在边上喊着这就是美的,这就是美的,你们感受不到是因为你们没经过审美教育,这有什么用呢?真正的美应该是不需要教育就能感受到的。
就像我也去看过音乐节,看过画展,但是对于我来说,比音乐节,比画展所展现的更重要的是观察各种人在这些环境下的各种反应,这才是人文的美。我不喜欢纯文学作品,但是我喜欢看程序完美的逻辑,我比起精致的画作,我更喜欢精致的机械,因为比起前者,我更能从后者感受到愉悦。
因此,我们缺乏审美教育么?
12-05 19:36  来自北京市查看回复 5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1 赞141  收藏
guan_15633415302583
1. 国外小孩里学音乐能坚持到6级以上的基本都是亚裔。白人和黑人学了2-3年后基本都坚持不下去。各种level的比赛里亚裔明显比白人强。
2. 在国外学音乐的毕业后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找到工作后收入也很低。身边就有找不到工作后只好在商场打零工的钢琴本科毕业生。
3. 虽然在小学中学里亚裔的孩子音乐比赛比老外强,但是选专业时却很少选音乐,原因还是payroll比较差,没法和医生律师工程师以及金融行业相比。反而是那些比赛名次比他们差的老外会因为自己的热爱和兴趣而去读音乐专业。
4. 教堂每周日做礼拜都要唱歌,而且不少都是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伴奏的有钢琴小提琴等。教徒们多少受点艺术的熏陶。
5. 老外压力没有国内那么大,平时有闲情逸致搞点艺术看看小说啥的。
12-05 21:25  来自加拿大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 赞54  收藏
风吹散子
说国外人均音乐素养比国内高,这个命题有待商榷。这个国外是指哪里?非洲拉美,老少边穷地区吗?那边的音乐素养是唱民歌或者民族小调吧?不一定就是某些人所谓的音乐素养。所谓指音乐素养高的地区应该就是以鹰酱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吧?!而且这应该说的是私人音乐素养而不是集体音乐素养,兔子即使在50-60年代,物质不发达的时代,也有很多高水平的音乐人才。
另外
搞艺术能实现工业化吗?搞艺术能实现粮食丰收吗?搞艺术能制止侵略保卫和平吗?搞艺术能培养大量的数理化工程、技术人才吗?不能!搞艺术也是需要童子功的,需要在年少读书的时候打下基础,培养一个人才,就是上学读书那短短的十几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时间不够,何况学习其他。当然,仓廪实而知礼节,当我们实现工业化了,和平稳定了,经济发展了,粮食丰收了,我们是有时间培养我们的私人艺术素养。灯塔那边娃们喜欢琢磨个艺术,做个艺术家,那是因为有无数外国移民的年轻人不远万里从世界各地跑去做他们的科学家、工程师,我们没有啊,所以要靠自己。世界已知最全的工业门类的全产业工业化,基础是什么?是几十万、上百万的数理化工程师。
古语说,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音乐、艺术,不应只是,钢琴、小提琴、芭蕾舞,也可是最炫民族风、月亮之上、一声唢呐曲。朴实的音乐、艺术存在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以前是拉纤的号子,是放羊的信天游,是花儿,现在可以是广场舞的旋律,可以街头公园老人们手中的二胡,是京剧的咿咿呀呀唱念坐打。
现在看,很多家长都会投资自家的娃,去学习一门乐器或者学习舞蹈,这就是我们经济发展后,文化繁荣的一种表现。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西方的音乐艺术高大上,也存在误区。1.艺术被人为分类,西方在文化层面上,占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通过好莱坞、格莱美之类,定义什么是高大上的艺术,但从艺术角度看,美国民谣真的就比蒙古族长调高大上吗?你看看,美国很多歌曲的歌词,如果不美化翻译,那辞藻是真的,朴实、粗暴,美感全无的。2.乐器方面,钢琴、小提琴、吉他,就真的比扬琴、二胡、琵琶高大上吗?大部分普通人接触西方的时候,觉得西方高大上,除了是因为没见过新奇外,还是被主导话语权的媒体,鼓动说西方高大上。因为西方发达先进,所以,能上好莱坞的格莱美的,就是高大上。
我们的发展还在路上,正是因为如此,话语权还在西方那边,所以他们还是高大上的,包括他们的文化、艺术。但相信时间,我们会重新回到巅峰,到那个时候,我们的东方的就是高大上的。
展开
12-06 08:55  来自浙江省举报 分享 回复 踩3 赞45  收藏
终不是无才无德痴顽小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12-05 15:08  来自安徽省查看回复 18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18 赞24  收藏
人间清醒熏老师不欢迎杠精。
关于这个事情,我举一下我自己的例子。
去爱尔兰留学的时候,我住在寄宿家庭。
我的房东是一个八十来岁的老太太,非常有气质,她丈夫有阿兹海默症。
我看到他们年轻时候的照片,有一种看经典欧美老电影才有的感觉。
老太太有几个儿子和女儿,都自己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
每周六,老太太的子女孙子孙女们会回到老太太家一起聚会。
聚会上,大家轮流上来才艺表演,弹钢琴的,吹口琴的,吹笛子的,手风琴,口风琴…然后其他人在旁边会跳舞。
他们演奏的不是流行风格,而是爱尔兰传统和古典…
当他们让我露一手时,我很窘迫,因为我什么都不会。
无独有偶,又一次,我跟着我读研实习的老板去拜访一个投资人。投资人是个八十多岁的老大爷,在高威,沃特福德和澳大利亚加拿大有大片大片的土地。
我和老板来到老大爷的庄园来拜访他。大爷年纪大了,有人陪他聊天很开心,带着我们到处溜达,逛了几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屋内。
客厅有一架钢琴。老大爷兴致很好,就给我们弹了一会莫扎特。我的老板,一个比较年轻的华人女博士,也弹了会儿贝多芬。
命运的按键又交到了我手中。我突然觉得很遗憾,为什么我不懂音乐。
这次我特别明显的感觉到,对我和多数国人来说,父母似乎只注重了文化方向的培养,艺术方面几乎完全是空白。
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们还需要努力,不管是教育还是经济。
展开
12-05 22:30  来自北京市查看回复 7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4 赞12  收藏
背山远行无论山是否向我走来,我都背山远行
exlion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弹钢琴是音乐艺术,打竹板不是音乐艺术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演奏管风琴是高雅艺术,吹口琴不是高雅艺术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唱“我的太阳”是艺术,唱“十送红军”不是艺术
12-05 15:27  来自上海市查看回复 12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22 赞233  收藏
  谈艺术的话,的确不能把文化层次当门槛,这是对的。但这里楼主谈的,恐怕恰恰是与文化层次有关的东西,这个场合下你这样说就不大合适。
  我是一个听过至少数十万首国外民谣(folk)的爱好者——当然,绝大多数听着不对就拉下滚动条掠过,然后删除,最后留下的可能连千分之一都没有,所以我没浪费那么多时间。我自己的感受是,中国人的音乐,在一定文化层次之上的音乐的确不如一些国家。
  我这里说的“一些国家”,其实很多folk风格的音乐并都不是属于国家的,除了国家还有民族,有的甚至二者都不专属,姑且这样一说。
  这方面中国有差距,有多种原因。
  一种原因是社会发达的历史不够长,我们现在还未摆脱“发展中”这顶帽子,这和西方一些很早就发达起来的国家是不能比的。我们全面提升全民的文化艺术水准,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另一种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真正绝美的音乐,往往出自多灾多难的小群体,比如Celtic、Andes、Jewish、Greek等,而专属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民谣音乐,其实是很难见到的。比如,英国的民谣,除了英格兰之外都很有特色,美国的民谣也只是用英语而已,没有专属于盎格鲁-撒克逊的特征。同理,中国的民谣,也是地域和少数民族特征的都有,唯独没有“汉族民谣”这种类型。最好听的音乐,其实说直白一点,往往都是长期灾难和失败刺激出来的,想指望我们自己的音乐比肩那些外国,或者很快追上,这种攀比心理都没考虑这种现实因素——音乐可不是经济。
  我们不够重视音乐、艺术这种实用性不够强科目的教育,也是原因之一。  
  你的这种回复,其实只是在不顾上述基本事实表述自己的文化倾向性,说重一点就是文化歧视的一种。
展开
12-05 20:13  来自辽宁省查看回复 5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46 赞8  收藏
阿鲁兹沃伦
普通话的四声调、单元音发音特点对学习西洋唱法是有影响的,对于习惯了多声调、元辅音混合、多音节语言的人,显得比较生硬。
所以发音一直是歌唱家第一个需要纠正的难点,要做到无母语口音比较难。
另外和声、曲式分析也是很多中国学生不甚擅长的,这也和中国艺术生数学底子普遍较差有关。
12-05 15:50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查看回复 3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7 赞7  收藏
人形猫爷爷若有来生,愿投胎为猫,绝不做无耻人类。
还是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生活条件有关。
我的童年是1970年代度过的,因为家里大人都工作、小孩很少,经济条件就比较宽裕。
家长也没指望我成为音乐人才,但还是试图让我跟着姥姥学钢琴,说是让我这条“猫崽子”能别太懒太调皮,可惜我是猴子屁股坐不住,学学就不愿学了,家里也不强求;后来到爷爷奶奶家,他们替我买了木琴、口风琴,也是给我玩的,但因为学过几天钢琴,很快就能上手,从此跟着学校民乐队到处演出,觉得蛮好玩的。但其实,当时我更迷恋装半导体收音机,家里也随我,替我买来烙铁、万能表,给我钱去虬江路旧货市场买零件。
到了中学,我兴趣爱好还是装半导体等小玩意儿,同时初二学生物课后对制作标本也很感兴趣,家里便替我弄来小动物、蜡盘、手术刀剪等工具供我解剖、制作标本用。而练琴,早就忘到爪洼国了。
到了高中,有了学外语的录音机(砖块单录机),也许是情窦初开,我突然如痴如醉于听音乐,从流行音乐到古典音乐都听,家里也不限制,而且祖父、父母还常和我聊音乐的话题,偶尔还给我音乐会的票子,让我自己去看。
再后来,我的生活和音乐就没啥交集了,也不知道自己音乐素养到底算低算高。
直到近年,有朋友送我一台卡西欧电钢琴作为生日礼物,我才再次玩琴,一开始是乱弹琴,后来就在网上学琴,要求不高,只求自娱自乐弹着简单的口水歌哼唱。学了2级,能熟练地分解和弦了,果断停下不再学了。如今,有事没事我会弹弹琴唱唱口水歌,在青岛时闲着没事就跑去跟着老妈随便学学琴——母子俩一起玩罢了。
展开
12-06 01:10  来自上海市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3  收藏
上一页123下一页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表情加粗图片发表
观察者网用户管理制度逛社区有料?来写文章
全部评论 511条最热 最早 最新
guan_16495930672905
因为在某些人眼中,洋人的才是艺术——要不然它怎么割你的韭菜?
10分钟前  来自安徽省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长孙无忌卜卦天下
一个有温度的反对派
本人喜欢音乐,有一定音乐基础,对音乐动态也兴趣十足,固一定得评论。国内音乐这些年进步是很大的,特别是几个直播平台,让音乐爱好者有一个落脚之地,可是毕竟中国大,在广场舞推动下口水歌当道,更有个别平台为了一己私利推送口水歌,比如小苹果,那个平台就不说了,low到不要脸的地步,早年国内的顶尖乐团水平也是很差的,高晓松就说过录制同桌的你的时候,国内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吉他手,这话可能捞仔不服,不过也从侧面反应高水平演奏家的欠缺,直到近几年几大电视台音乐节目的兴起,乐队也进步神速,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国内音响设备的落后,特别是专业装备,麦克风,耳机,感觉国产上不了台面,建议资本出手,学习三星收购一个外国品牌也行,国内的音频设备企业,日子不好过,本人看来一个是自身宣传不足,还有一个价格过高,三四百成本的买到一千,企业还说不赚钱,其实音乐也是一个大产业,本人就想去听流行音乐交响音乐会,可惜没有这种音乐组织生存空间,古典交响乐实在是太过古板,不是外行人能接受的,国内的乐团,宣传力度也不够,好像他们天生就不缺听众一样,这里要特别艾特腾讯音乐,作为国内的头部企业有必要,拿出资金支持国内音乐家,顶尖的演奏家才能真正创作出一流的音乐作品,对国内音乐演奏家们邀歌吧,不用要求什么音乐模式,让中国音乐真正活起来必须有财团支持
12-05 16:59  来自浙江省查看回复 15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57 赞14  收藏
小苹果那首歌就不是音乐吗?你说的口水歌就不是音乐的一部分吗?难道只能是你认同的才是音乐、别人认同的就不是音乐?你的认知太狭隘了!
3小时前  来自广东省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秋月春风
ss0070
没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一生一定要去听音乐会和音乐节,去看话剧,去看画展,要读纯文学作品,要看文艺片才能说有审美能力。
毕竟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在你看来美的东西,在别人眼中就不一定就觉得这就是美的唯一定义。
就像程序员眼中的程序逻辑,数学家眼中的数学一样,美的定义总是存在着片面性,能看到的人不是全部的人,但是你不能否认那就不是美,只不过你看不到而已。
审美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要自己看着,听着能令自己感到愉悦的,对于自己来说就是美的。
所谓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将人套入之前人的审美观中去,是教会人什么是前人认为是美的,而自己的感受反而是其次的。
就像所谓的现代抽象艺术,大部分人看着不知所谓,但是有人在边上喊着这就是美的,这就是美的,你们感受不到是因为你们没经过审美教育,这有什么用呢?真正的美应该是不需要教育就能感受到的。
就像我也去看过音乐节,看过画展,但是对于我来说,比音乐节,比画展所展现的更重要的是观察各种人在这些环境下的各种反应,这才是人文的美。我不喜欢纯文学作品,但是我喜欢看程序完美的逻辑,我比起精致的画作,我更喜欢精致的机械,因为比起前者,我更能从后者感受到愉悦。
因此,我们缺乏审美教育么?
12-05 19:36  来自北京市查看回复 5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1 赞141  收藏
不知道小学老师让我们吟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时候,算不算审美教育?
当我们从小被要求写好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时候,是不是审美教育?
3小时前  来自上海市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1  收藏
heasan
你们说的国外都是默认西方发达国家吧?广大亚非拉人民被你们自动开除人籍了么?
3小时前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heasan
终不是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12-05 15:08  来自安徽省查看回复 18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18 赞24  收藏
你们说的国外都是默认西方发达国家吧?广大亚非拉人民被你们自动开除人籍了么?
3小时前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heasan全部楼层
guan_16182900132959
我觉得这和花钱还真没太大关系。在中国为了孩子好学习音乐的家庭真的很多,可这些孩子长大了会有几个去听听音乐会的,很少的。这个还是一个音乐氛围的问题。中国家庭学音乐的功力心太强却并不是喜欢音乐才去学这些,那等孩子长大了他们也不会去听音乐会的。
12-06 14:32  来自上海市查看回复 2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2  收藏
功利心太强其实也是因为刚吃饱饭没几年,还有阶层还没固化,努力还有作用。你以为欧美经常听音乐会歌剧的都是普通人?
3小时前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半截烟头生命的价值在于---世界因我而改变全部楼层
ss0070
我不否认某些美是需要经过教育才能看到的,但是我认为美实际上是人所能认知事物的内秉属性。
对于某些需要经过教育才能看到的美,实际上这些美是分为多个层次的,但是这些层次上大部分都是各个层次的内秉属性,我们可以对这些进行分析。
例如诗歌,首先诗歌的前提是一组声音及声音对应的对应的声音的文字记录,一首好的诗歌,首先在当时的语音环境下应该是朗朗上手的,便于传唱,因此它具有特定的格式韵律要求,而这样的格式与韵律要求都应该是发音之后适应于当时大部分人类大脑的,同样的歌曲会有旋律节奏要求,绘画会有颜色搭配与构图要求,这个就是美的内秉属性,哪怕一个听不懂这门语言的人,听到一首优秀的诗歌,那也应该能从诗歌的格式韵律中听出美来。
再深入一层,诗歌所描绘的意象,这个需要教育将词句与意象连接起来,但是一首好的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本来就应该是有美的内秉属性的,这样读者才能会在从诗句联想出来的意象时,才能感受到美。
再深入一层,诗歌的意象所象征的作者所想表达的含义,这一层才需要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处境相关联及,同事还得读者有类似的经历才能体会到,但是这一层一定是美的么?不一定,这一层的含义更多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这个表达的过程是精巧的,这个过程的美也是内秉的。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美的东西,它的美是一种内秉的属性,哪怕一个人没经过教育,也能从这些内秉的属性中感受到美。
当然我不否认存在只存在于某个人感受中的美,这种美是只属于他自己的,就像有人能从死亡金属中感受到愉悦一样,这就是他个人能感受到的美。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美应该是事物的内秉属性,应该是任意一个人起码能感受到最基本层次的美的。就像我的娃2、3岁的时候也能随着古典音乐的节奏起舞,你能说他没感受到美么?
也别说我听的看的都是资本的垃圾,别以为理工男就不懂艺术,我会的乐器就5、6种,当年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很看好我,只不过我不喜欢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而已,最基本的哪些艺术是垃圾,哪些艺术是经典还是明白的。
展开
昨天 16:49  来自北京市查看回复 4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相必,您写到这里已经发现,文字是人们所拥有的最拙劣的表达方式了,甚至还没有目光表达的更清楚。。。对不对?
昨天 21:34  来自陕西省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一览众山小丿
总所周知,国外等于欧洲
昨天 21:23  来自湖北省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guan_15632655742150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昨天 20:55  来自四川省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香橼
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懂《二泉映月》、《渔舟唱晚》、《春节序曲》……老外有几个懂的?
昨天 20:53  来自福建省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Voner全部楼层
ss0070
我不否认某些美是需要经过教育才能看到的,但是我认为美实际上是人所能认知事物的内秉属性。
对于某些需要经过教育才能看到的美,实际上这些美是分为多个层次的,但是这些层次上大部分都是各个层次的内秉属性,我们可以对这些进行分析。
例如诗歌,首先诗歌的前提是一组声音及声音对应的对应的声音的文字记录,一首好的诗歌,首先在当时的语音环境下应该是朗朗上手的,便于传唱,因此它具有特定的格式韵律要求,而这样的格式与韵律要求都应该是发音之后适应于当时大部分人类大脑的,同样的歌曲会有旋律节奏要求,绘画会有颜色搭配与构图要求,这个就是美的内秉属性,哪怕一个听不懂这门语言的人,听到一首优秀的诗歌,那也应该能从诗歌的格式韵律中听出美来。
再深入一层,诗歌所描绘的意象,这个需要教育将词句与意象连接起来,但是一首好的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本来就应该是有美的内秉属性的,这样读者才能会在从诗句联想出来的意象时,才能感受到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7 05:11 , Processed in 0.1250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