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冲突背景下的国家战略传播断想
原创 2017-05-19 陈 森 现代军事
当今世界,既和平合作又竞争对抗,既繁荣发展又残暴血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持续上升,传统的地区冲突和动荡此起彼伏,新兴的太空、网络空间领域安全形势严峻,国家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围绕权力和利益的纷争混战中,有一支素以平和、专业、理性和冷静闻名的力量——媒体,具备了左右时局走向和结果的能力,在被赋予塑造态势、战略传播的使命之后,更是汲取各方力量,聚成全维闭环谱系,在广阔的开放空间,辐射出无坚不摧的影响力,以一己之力独辟“第二战场”。
▲战略传播的实质是综合运用媒体传播力量、平台和策略来影响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以强化或维持有利于其国家利益、政策和目标的环境,被视为国与国利益争夺前沿的无形较量
战地逞威
战略传播的实质是综合运用媒体传播力量、平台和策略来影响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以强化或维持有利于其国家利益、政策和目标的环境,被视为国与国利益争夺前沿的无形较量。而在战争、武装冲突背景下,战略传播已然化身为一种新型作战力量,以“媒体战”、“舆论战”的态势,在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影响作战进程。
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利用通信卫星加强“美国之音”、“自由欧洲广播电台”等媒体的传播能力,增加对中东地区电台、电视台的频率,延长普什图语和波斯语节目的播出时间,扩大了宣传效果,也由此控制了舆论传播权。海湾战争中,美军开动宣传机器,循环播放战场视频,显然意在宣扬激光制导炸弹等高技术武器无所不能的打击能力。最终,伊军恐惧蔓延,无心恋战,兵败如山倒。此后的伊拉克战争中,战区一度只有美军“一家之言”,有意营造、放大视听刺激,通过近乎直播的方式对“斩首行动”、“震慑行动”等进行电视报道,彻底摧毁了伊拉克军民的抵抗意志,几十万伊军“集体蒸发”,伊拉克政权迅速瓦解。
当前,信息网络与现代战争紧密耦合的同时,也给战略传播“插上了神奇的翅膀”。舆论战专家惊奇地发现,现代传播手段、平台、渠道正发生着颠覆性变化,宣传媒体一旦“狂飙突进”,威力可与美军对伊拉克的地毯式轰炸比肩,其穿透之快、覆盖之广、渗透之强,前所未有。
在2006年爆发的黎以武装冲突中,以军发言人还主要是借助传统媒体发声,而在2年后的“铸铅行动”中,现代新型媒体则融入了战局。此役,以色列开创了三项世界军事传播记录:建立第一个军方视频网站,第一次推特战争直播,组建第一个新媒体军事传播专业团队。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新媒体动员和影响战争的功能进一步放大。社交媒体实时发布战场图文、视频录像和评论跟帖,不仅成为全球移动媒体终端的共议话题,还成为叙利亚国内外不同势力派别博弈的主阵地。叙反对派利用国际互联网上传海量视频,借助推特制造话题、推送观点、酝酿热点。英国广播公司、阿拉伯半岛电视台等境外媒体通过社交媒体争夺战地新闻首发权。“伊斯兰国”等极端势力同样借力造势,发布暴力视频,制造恐慌,围绕社交媒体话语权的争夺激烈胶着。冲突延续到2015年,俄罗斯“横空锲入”,在战地传播上特别注重发挥网络和社交媒体作用,开战伊始就极力宣传“三千恐怖分子逃离阵地”,数百名“组织”成员“紧急剃须”逃跑等,舆论攻势“饱满震撼”。其后的舆论传播战场上,多年来一直处于下风的俄罗斯,凭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融合、同频共振,终于突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等对全球舆论的垄断,打了“一场可圈可点的立体对抗战”。在力量不对等时,利用“特殊情报信息”引发舆论震动,更是显现“一剑封喉”之效。土耳其击落俄战机后,俄罗斯国防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揭露了土耳其与“伊斯兰国”组织勾结、埃尔多安家族参与其石油走私等证据,此举不仅令土耳其名声扫地,还使其盟友美国同时陷入极大被动,不得不配合俄逼迫土关闭土叙边境。乌克兰危机中,俄媒体利用普京独具特色的犀利言辞、克里米亚检察长的“致命的美貌和智慧”等非常规信息,同样达到了避实就虚、出奇制胜的效果。
在五角大楼的未来信息战工具箱中,除了精确打击、网络作战、太空攻击等硬工具外,更是囊括了信息支援作战、公共外交、战略传播等影响对手生死抉择的软工具。在战地中被证实其价值的战略传播在未来必将大放异彩。无需置疑,“所有谋求成为超级大国的国家”都会重视对于这股力量的建设。
▲社交媒体实时发布战场图文、视频录像和评论跟帖,不仅成为全球移动媒体终端的共议话题,还成为叙利亚国内外不同势力派别博弈的主阵地
▲近年来,俄罗斯在加强外宣媒体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打造了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国际通讯社和塔斯社为主的外宣媒体群
强国标配
战略传播体系的雏形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成型于二战结束之后、冷战之初。在1917年,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即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成员包括国务卿、陆军部长、海军部长和商界财阀,直接服务于一战的宣传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政府使用了多个术语来指称宣传活动,包括信息活动、心理战、观念战、信息战、心理运作、信息运作、有控的信息散布、战略影响等。
战略传播成为高频词汇则被认为是在“9·11事件”之后。2001年10月,在30多份顶尖智库的建议报告基础上,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向国防部递交报告,建议提升信息传播控制和战略传播能力。当年底,美国政府宣布投入1200万美元,启动针对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的“洗脑赢心”计划。2002年末,小布什正式成立“全球传播办公室”,使战略传播实施有了国家机器的保障。2010年3月,时任总统奥巴马向参众两院递交《国家战略传播构架》报告,全面勾画出了美国国家战略传播的运行机制,即总统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领导下的庞大的跨部门协作体系,是美国外交、军方和诸多情报机构的联动机制。美国军方近年来一直大力推进战略传播力量建设,主管公共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麾下设有专门的电台、电视台和多种权威刊物,各军种联合司令部也都有其网站。2006年美军组建“媒体战”部队,2011年成立国防媒体局,后者人员编制2400名,每年经费达2亿美元,有效整合了国防部、军兵种媒体机构,在公共事务传播中统一为美国推行军事战略服务。2013年12月,从作战理念、组织指挥、实战运用等方面对其舆论传播体系中的核心信息行动进行密集调整,颁布了《指挥官传播协同》联合条令说明,用于规范联合作战中各类军事传播协同的操作流程。近年来又围绕其全球战略,加大军事媒体建设力度,快速向全媒体转型,其战略反恐通信中心于2015年进一步升级权限,控制了美国国务院、五角大楼、国土安全部等300多个部门的推特账号。
俄罗斯建立了完整的战略传播机制,将战略传播视为重要“武器”,并结合现代新型媒体和民主制度的新特点进行完善,使其更为隐蔽和锋利。近年来,俄罗斯在加强外宣媒体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打造了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国际通讯社和塔斯社为主的外宣媒体群。其中,“今日俄罗斯”被称为俄外宣界的核心,经数年拓展已覆盖100多个国家的6.44多亿人口,拥有全球28%的有线电视订阅用户,仅在美国就有超过8500万的用户,成为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齐名的国际电视台,被西方政府视作俄对外舆论宣传的“洪水猛兽”。最近更是披坚执锐,整合融入军方信息作战部队。2017年2月间《俄罗斯报》网站称,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在回答一位议员关于必须在军队恢复反宣传机构的问题时说,信息作战部队已经建成,这支队伍“将强于我们此前在所谓的反宣传领域打造的所有机制”。过去18个月中,俄国防部在传媒领域空前活跃,一举扭转“国际涉俄舆论一向不佳”的局面。
鉴于俄罗斯与美欧博弈呈现出的结构性和长期性特点,双方传播较量不断加码,各自阵营的投入也在递增。2014年7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关于改革美国广播理事会,建立国际传播署的法案,以加强美国的“对外宣传”。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罗伊斯称,最近发生的乌克兰危机表明,对抗俄罗斯“无休止的宣传战”是何等重要。与此相对应的是,2014年底俄罗斯大幅提高了对外宣机构的资助力度。在2015—2017年度预算中,“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015年的拨款为153. 8亿卢布,增幅29. 5%,而“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2015年的拨款为64. 8亿卢布,增幅142. 3%。
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国已公开宣布正在实施的新军事革命中,均把战略传播作为重要内容,印度、越南等国在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中,也都强调加强媒体信息化建设,加快全媒体建设步伐。以色列国防军迄今在近10个西方最流行的社交媒体乎台上拥有账户,并通过6种语言同时推送信息,其在世界知名社交媒体上拥有持续关注的粉丝超过5.71亿,在推特上的粉丝超过1.46亿。悄然的军备竞赛如火如荼,似乎实战的“好戏”还要等一声令下才揭开大幕,而战略传播战早已暗流汹涌。
▲五角大楼的未来信息战工具箱中,除了精确打击、网络作战、太空攻击等硬工具外,更是囊括了信息支援作战、公共外交、战略传播等影响对手生死抉择的软工具
▲美国军方近年来一直大力推进战略传播力量建设,主管公共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麾下设有专门的电台、电视台和多种权威刊物,各军种联合司令部也都有其网站
静水流深
战略传播常被称作“无形的较量、隐性的搏杀”,概因其给人的印象貌似零敲碎打、旁敲侧击,杀伤力也略差,而实际上,战略传播常是静水流深、暗藏狂澜。站位不高、拘于一隅、目力与定力不及者,也许能够偶见零落散立的多米诺骨牌,但预见不了其接续倾覆的征兆。待到第一块骨牌倒下时,往往已是猝不及防,为时已晚。
2015年夏,美国以“反恐”名义介入叙利亚战事,同时也暗中助力推翻亲俄政权。同年10月初,俄罗斯如法炮制,“出人意料”的大规模空袭叙利亚境内极端组织,且一路凯歌。但让美国上火的是俄军假道伐虢,战机打击“伊斯兰国”的同时也捎带“招呼”了美国支持的反政府武装。俄军出兵效率惊人,从当年8月底军事部署到9月30日第一波空袭时隔仅一月,速度之快根本没有给美国留出反应和外交沟通、协调组织的时间。路透社报道称,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和众议院很不满,拟调查情报机构的失职。美“战略之页”网站事后复盘称,“俄罗斯围绕叙利亚危机展开了卓有成效的信息闪电战”。
俄罗斯通过电视、广播、出版社等媒体,以及外交、军队和情报等政府部门传播“经过加工”的“似是而非”信息,引导舆论走向,隐藏战略目标和真实行动,诱导西方错判本方关键意图。出兵叙利亚之前,俄利用舆论大力宣扬难民问题和恐怖主义回流威胁,9月初开始,其国家电视台“第一频道”就密集报道“伊斯兰国”的反人类活动,尤其针对切尔克斯人、亚美尼亚人及其他东正教徒的迫害,批评“西方失败的叙利亚和中东政策”导致局势失控,才出现严重人道主义灾难。俄主流媒体更是以“保护叙利亚,就是保护自己”,“今天的叙利亚,明天的俄罗斯”,“俄罗斯就是下一个叙利亚”等为题频繁报道。而且,几乎在俄快速恢复和增大在叙利亚军事存在的同时,西方情报机关也曾注意到这一动向。但面对舆论攻诘,俄罗斯又以“矢口否认”再行缓兵之计。俄高层在媒体采访、新闻发布会等场合仍还是一如既往反复强调,“俄只是在向叙提供军事援助,帮助其打击恐怖组织”。总统普京在出兵前两天,接受美国电视台采访时还坚称,“俄罗斯无论如何都不会参与叙利亚或是别国境内的任何行动,今天也没有这方面的打算。”美驻欧洲陆军司令部指挥官弗雷德里克·霍奇斯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透露,“(俄罗斯的)目的在于建立模棱两可的局面,给那些对此不愿意相信的人们一个借口;或者制造足够多的不确定因素以便让各种回应变得缓慢、落后、犹豫不决。”而从此诞生的残酷现实却是,“发动战争不再需要公开宣布,当配备先进技术和大量信息的特种力量为传统部队在维持和平与危机的掩护下达成战略目标创造好条件,战争就发生了。”
静水流深的背后,既有建立在舆情实时跟进基础之上的散漫乱拳,也有针对特定舆论的精准干扰,隐隐约约显露的,莫不是路径分外清晰的帷幄运筹。一如美国军队的历次行动,俄军在叙利亚战场上的打击手法,并无新奇之处,但其在媒体舆论战场上的表现,却刷新了美方对肇始于己的战略传播的认知。
▲面对国家利益冲突的问题时,各国的战略传播内容会有意识地迎合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为追求“政治正确”、为给国家的行为寻求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证明而不得不放弃对客观公正的追求
佛魔一念
战略传播与国际政治一样,国家利益至上是其核心原则。在一国的政治框架内,虽然传媒界一直把客观和公正作为一种职业准则,但事实证明这终究只是一种职业理想。面对国家利益冲突的问题时,各国的战略传播内容会有意识地迎合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为追求“政治正确”、为给国家的行为寻求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证明而不得不放弃对客观公正的追求。
2016年,“今日俄罗斯”通讯社主管基谢利耶夫在纪念俄新社成立75周年之际,宣布“新闻中立的时代已经结束”。英国记者马科斯·黑斯廷斯在记述马岛战争时曾感慨,“没有哪个英国记者在自己的国家处于战争中还能保持中立。客观性只是和平时期的奢侈品。”伊拉克战争中,英国广播公司电视24小时新闻反复播放美英联军向巴格达推进的内容,营救美国女兵林奇更被扩展成“人道故事”。但是,同样涉及战况和人道主题的另外一个新闻事件则显然被“忽略”了:巴格达红新月妇产医院遭到美军空袭的惨剧,“既没有主题,也没有画面。”人权、人道主义、国际法准则等只是扮演着美化战争的作用。美国媒体一向自诩公正报道为圭臬,但在战时也抛弃了公正评论的职业准则,倾向性立场到了毫不隐讳的地步。战争,在美国都是“被编辑”的,“被编辑的”战争隐瞒了杀戮,“无知和冷漠统治了一切。”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抨击西方媒体“正在丧失人性,正在失去自己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2014年5月,俄总统普京给300名参与报道克里米亚事件的国有媒体记者、摄像师和技术人员颁发了奖章。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副协调员塔尼亚•萨尔维言辞尖刻地回应称,“普京已经打造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巨大诽谤造谣机器,我们对它的蛮横无理和厚颜无耻感到震惊。”
随着新兴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战略传播平台——媒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战略传播升级过程:经过整合的媒体力量,通常是形成“1+N”的强效传播话语模式,“1”即一家强势国际传播媒体作为发声口,“N”家媒体跟进,多阵地、多渠道、多途径,从不同角度、不同强度、不同层次发力,实现官方正式表态、学者发言、媒体炒作“同频共振”,汇聚成“异口同声”、“殊途同归”的传播效应。当强大的军队、先进的武器匹配完美的传播体系时,意味着不仅可以在自然空间战场上摧枯拉朽,还可在舆论阵地上随心所欲。
战略传播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媒介,以人为目的,但它既能有意宣扬事实,又能刻意掩盖真相,而被宣扬和被掩盖的主体,同样是人。2017年3月17日,在伊拉克摩苏尔,一场空袭夺走了大批平民的生命。联合国称“对如此庞大的平民死伤规模‘感到震惊’”,并呼吁各方“不能以无差别使用武力的方式危及平民生命”。而造成这场悲剧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正义”的炮火。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发表声明,证实“联军在17日应伊拉克军方发出的空中支援请求,向出现平民伤亡的区域发动了空袭”。更令人痛心的是这则新闻的“低调”,它还不如同期在美国发生的枪击案受人关注。叙利亚战争自2011年3月始,迄今“已有约50万人被杀,数十万家庭被离散在不同的大陆,无数人在海上死去”。,然而六年来这很少能成为舆论中心。2014年夏天,“超过2200名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护刃行动’中死亡,包括551名儿童”。冷冰冰数字所指,是有人利用平民作人盾。时至今日,冲突双方以色列与哈马斯,仍是各顾发动其传播机器,互指对方,几无定论。“平民人盾”、“儿童人盾”,诸如此类令人不寒而栗的字眼,在短暂的喧嚣过后被迅速遗忘。作为游走在“正义”与“帮凶”之间的角色,舆论传播本身甚至也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被阿拉伯世界称为“加沙大屠杀”的“铸铅行动”造成加沙地带包括平民在内数千人伤亡,数十万人饮用水短缺,然而以色列并未遭到预期的强烈抨击和国际舆论压力,关键因素就在于,以色列除控制记者进入加沙外,还在空袭中不加区别地摧毁了包括外国记者和加沙当地媒体的通讯设施。
2016年1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发表的致联邦会议的年度国情咨文中谈及世界形势时指出,“世界上,即使是在最富足安康的国家和最稳定的地区,起因于政治、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的新裂痕和冲突也越来越多”。“混合战争”之父弗兰克·霍夫曼在其2016年的新作中也认为,“国家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有明显增长趋势。很多专家错误的认为,大国竞争和激烈的大规模作战已是昨日黄花。不幸的是,他们错了。”同年,美国媒体自爆“关于美俄可能开战的辩论在五角大楼掀起”;兰德公司出炉多份评估报告,以较大篇幅详列了美军即将重金投入的高科技清单,言之凿凿称“每一项都是为了与对手一战。”
世界大战是否进入倒计时?媒体营造阴云密布的舆论背后真相是什么?是有意释放的对潜在敌手的战略性诱导,还是无意间折射的对未来战争的预警?危机和冲突爆发之时,战略传播又将会发挥何种作用?
这些问题尚没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国家安全的维护需要加强战略传播能力建设。对于追求复兴的国家而言,在战略传播方面不落下风,才不至于任人鱼肉。
编辑:廖南杰
来源:《现代军事》杂志
二维码.jpg
觉得不错,请点赞↓↓↓
阅读 28425 投诉
精选留言
写留言
尘缘,梦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舆论的力量确实不容小瞧。
5天前
skysword-王健
文章写得很棒!拜读了!
5天前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