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6|回复: 1

虚构何晏---张何之---中国好诗歌(2017年3月)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3-31 13: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好诗歌(2017年3月)
2017-03-31 诗刊社

点击图片上方蓝字“诗刊社”,一起玩耍吧^-^

虚构何晏
张何之

我只不过是高贵的
火的余烬
幽蓝色的欲望
领先于时间燃烧
我需要透支一段今生

青瓷  丝绸  脂粉
众人的眼眸
点着贪婪的火
灼烧着我虚薄无助的皮肤
目睹一副精巧的五脏六腑
一具淤泥中出生的干净骨架
我的内部既是我的外部

最后那几年
我拥有极大的权力
按照面容和姿态挑选官吏
我的一举一动都被模仿  再生
我相信一副好皮囊的内在机制

但那个术士——管辂
他说看见我身上一场鬼火
而后城市陨石般燃烧

没过一年
我便死了
我干净的皮肤和肉体
一如生前冰凉
那火焰外层的水晶
只有我触摸过
我是我自己的入口和出口

雷平阳:张何之这首《虚构何晏》,不是绝对的凭虚构象之作,用了典,有出处。典总是非典,出处即使如深渊也是可以抹平的,至于那难以变更和抺平的,也是此诗意在还魂的,乃是高贵、干净的骨架、模仿、再生、内心与外部等等,它们犹如一个私设于浊世深处的唯美的寺庙,对应着相悖的王国。美的毁灭当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正如按照面容和姿态挑选官吏也成不了诗歌生成的铁据,但此诗将另一个我引入“我”,让“我”死后的皮肤与肉体“一如生前冰凉”,从而获得了诗歌之于眼前世界的现代性。视觉出自幽灵,时序乱了生死,个体灭绝于淤泥,这首诗歌想在枯骨间重生“一副精巧的五脏六腑”,终究是妄想归于尘土,内部与外部合一,入囗与出口重合,徒招没完没了的关于美的虚构之悲。

陈先发:诗的尾句有些玄幻色彩:“那火焰外层的水晶//只有我触摸过//我是我自己的入口和出口”,但要进入这首诗完成体验,我必须补充两个“入口”:一是诗中的何晏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生性桀骜不羁,而管辂是个据说“有大异之才”的卜筮术士,管辂曾预见何晏之死。二是本诗作者张何之是虞山派古琴传人,现在巴黎读博士。此诗写得一如诗中所谓有“一具淤泥中出生的干净骨架”,简洁而通玄,其轮廓符合我们对一个在西方操东方古琴者的想象。

潘维:何晏,曹操女婿,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容貌俊美,“傅粉何郎”的典故说的就是他。神算管辂曾预测了他的命运。张何之为何要写这个虚浮的名士,我有点好奇。她用《虚构何晏》做题,其实,所有的诗都是对事实的“虚构”。但这首作品写的非常通透,是一篇何晏的灵魂自述,充满了贵族对人世的傲慢:“我相信一副好皮囊的内在机制”,“我是我自己的入口和出口”。张何之的写作已经从自我表达进入到文化表达,并且她在诗句及整体结构上呈现了可贵的清晰性,同时,她获得了把握叙述节奏的能力。再次提醒张何之,要把对语言清晰性的追求和对节奏的重视保持下去。


秦时明月汉时关
叶舟

我押下一枚赌注 比如今夜
广大的月亮 照着羊群 山冈和凤凰
天下没有私事 万物已然充公

我守着一道城门 谁用火热的
青春闯关 我都会网开一面
就像佛陀 也曾经是莽撞的少年

我捧着一只沙漏 在时间的温床上
饲养一切可能的黄昏 春天泛滥
那些打开的花朵 犹如自然的语录

今夜 我穿越历代 好像一块银锭
被月光照亮 我写下悄然的隐忍
而后带着鹰隼 投入悲痛的北方
  
臧棣:按古典诗歌的标准,这是一首典型的述怀诗。或者说,这是一首向边塞情怀致敬的诗。诗人身处西部,日常生活中不乏古代边塞的遗迹;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和荒漠的关系,有时会比个人和现实的关系更突出。而个人和荒漠的关系,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个人和自然存在的关系。在这首诗中,个人和荒漠的关系,既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也作为一种切身的现实感受,构成了诗人的生存视野。这一点,对理解这首诗的主题深度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诗人在他身处的现实情境中,将人生的视野投向经典的古典文化观景,是有深刻的寓意的。诗人并非突发奇想,匆匆向古典记忆表示一下好感。相反,诗人的目光的转向,突显了他对当代生活的平面化的轻蔑和不满。这首诗,表面上看,诗人的工作意在修复一个现代人的边塞记忆;并试图通过这种修复,重构一种建立在这边塞记忆之上的人生情怀。要做到这一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在现代社会中还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搞不好的话,会显得很虚假。而叶舟的这首诗,不仅避免了空泛的怀古幽思,而且更难得的,诗人还将遥远的边塞记忆塑造成了一种可感的真切的生存体验。诗人对诗的基调的把握,相当透彻,而且手法精湛。用牧歌的文体,诗人扩大了诗的意境;又用哀歌的体式,诗人将一种文化记忆翻新为深切的生命感怀。诗的语体庄重,措辞文雅,却生猛有力,丝毫也没有滞涩的感觉。


父亲,我越来越像你了
离开

我把声音练习好了,多像你
我在旅行,我在倒退着走
推不开七月一屋子的黑
你又看见满地的烟蒂

我越来越像你了
连白发也像你
你一直那么清瘦
你越来越苍老

我把儿子的笑举过头顶,多像你
我的一声叹息,多像你
我要拉住你的手走过晨昏
我要拉住儿子的手走过街巷

你的自行车早已破旧不堪
铃声早已不响
我的沉默,多像你

门前的松柏树,多像你
一池静静的湖水,多像你

李元胜:写父亲的好诗多,诗人离开这一首,视角与众不同。70年生人已成父辈,为人父之后再来看父亲,会有更深的理解。而这首诗,不仅止于理解。诗人从一些细节开始落笔,第一段密,第二段疏,这样的处理是顾及节奏?第三段的两句拉手,很有画面感,也是这首诗的关键。三代人的交替拉手,写到的是生命的循环。而在这永远休止的循环中,诗人已到了懂得沉默的阶段。全诗以两句感叹稳稳收住,在时光的催促中,父亲的画面是沉静而深邃的,宛如湖水。

作品来源:《诗刊》2017年3月号上、下半月刊



阅读 504754 投诉
写留言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7-5-18 11: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culture.ifeng.com/a/20170516/51101598_0.shtml



戴潍娜:诗歌应该从幽微的美学走向透明的公共思考_凤凰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20 20:13 , Processed in 0.8936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