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写完歌曲第一句旋律后,接下来的乐句应如何写作,就需要掌握一些发展手法。尽管主题乐句后面的很多乐句是不一样的,但如果仔细地、多角度地去分析,总会发现该乐句和主题乐句或前一乐句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些联系都或多或少地符合一些发展手法。
A0 G) v1 V5 A( M' e( x- P5 o' }8 D1 j
在很多歌曲写作教材中,这些发展手法被称作“主题发展法”,似乎只是主题的发展手法,其实在各个乐节、乐句、乐段间都可以运用这些发展手法。在歌曲旋律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发展手法,可以让乐句间在节奏、旋法上更趋于合理,更流畅动听。但具体要应用那些发展手法,这是靠作者的感性认识来选择的。
' }+ l# I: H# o" L6 [& V
3 j7 P$ _$ R) p. d% r一、重复法 8 t* X6 q, i ]; C# f: X, n! T
0 l5 `8 P# ^ d' j 重复法就是运用原型旋律中的全部素材或大部分素材。重复的长度不等,可以是一个乐句,也可以短于或长于一个乐句。分两种:3 l) o1 ^" t. k8 p9 a8 Z
1、严格重复。直接运用原型旋律的全部素材,不加改变地重复一遍。上个帖子中曾经说过,主题乐句一定要注意调式稳定,所以,只有在主题乐句调式清晰的情况下才运用严格重复。- W$ {( X# q, ?. N( D9 @% @
例1《怕黑的女人》(陈涛词 杨乐强曲)
0 Z( h& t n' P7 }% `) \
4 M* S w6 @+ r8 \8 Z
8 u( m! {: {7 d1 j' i5 C1 f0 [- x7 \2、变化重复。原型旋律大部分素材不变,对少部分素材进行变化。从变化位置上看有三种情况,变尾、变头、变中,变尾重复是最常用的。* [* C) s# I, t: ]
例2《冰凌花》(韩传芳词 南风曲)中的前两句,这是一个变尾重复。8 ^( V$ I, A! y0 v0 Y y2 f; l
n0 `; g' W9 ]2 z5 B& h* m" ?% o% D# x: D7 N& U
无论变化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注意变化旋律的长度不能超过原型旋律的一半。* P; o2 V7 e4 z; E3 `4 S$ o, y
& p; L, x. O! _. e3 K0 `! g二、模进 ' M3 ~ m8 n2 c2 b
4 S8 U. Q& L+ u) l, b" K 同一个旋律在不同高度上的再现叫模进。也叫模仿、移位。模进的本质是节奏重复,也属于重复法范畴,但模进即保持了原旋律旋法的音程关系,又有在一个新的调性上进行的感觉,所以比单纯重复法的表现力更丰富。
" n9 s+ J) C8 v* |2 a5 @, y% N( e9 R8 _' z* ~) {! V
1、从模进的程度上分析,有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两种形态:1 n7 W) r! ^& V/ T' u
【严格模进】前后旋律节奏完全重复,音程关系完全严格地移高或移低。注意:严格模进如果处理不妥会破坏整个旋律的调式稳定,所以要慎用,也正因为这一点,严格模进不常用。
8 u7 y+ R. w' b5 o3 e例3《请到天涯海角来》(郑南词 徐东蔚曲)中的前两句。后句按原型中的音程关系严格下移二度。( b9 m9 B$ S+ j
% h0 r; p: e, j1 w6 ^5 w, @0 h例4《问声祖国好》(凯传词 王酩曲)中的模进,下一行旋律按上一行中的音程关系严格上移纯四度。
4 C" e) v$ Z0 v% U
* r3 j k) g, q& V6 Y1 j
【自由模进】前后旋律节奏相同或大致相同,模进后的旋律在音程关系大致保持统一的情况下,局部可以适当处理。自由模进能适应调式的稳定性、词曲结合的流畅性,因此运用比较多。9 g# j! } F+ O
例5《绿叶对根的情谊》(王健词 谷建芬曲)中的模进形态。后句是前句的下行二度自由模进。如果画圈处的旋律严格按其它的音程关系,那么就有跑调的感觉,不利于调式稳定,也不好听。* ]# f+ d. J3 f( M1 F5 K
/ ^( Q! m: n& P1 F0 [
p- I) e( p+ b% H5 W
2、从模进的度数上分析,有二度、三度、四度、五度:! f$ B: C' n: Q& B0 F! I" U
【二度模进】见例34 H. z: f& ]# V& q$ M. S
【三度模进】如《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词 刘锡津曲)的两句,这是上行三度的自由模进。
! R6 B( F' N& v例6# @% M/ C9 c$ M; q- F) W
7 I; ?6 W) O' K4 M【四度模进】见例43 _- ]- F! X- o: d7 A& [! V
【五度模进】如《枉凝眉》(曹雪芹词 王立平曲)的两句,这是下行五度的自由模进。7 E2 J6 }0 a+ @0 c, L. f! B% |% z
例76 l) m2 c2 U: [+ M7 z2 L2 x
: N' C( X9 ?0 W6 V
3、从模进的方向上分析,有上行、下行、反向三种: r2 Z' j9 s5 m7 m' H( i- [
【上行模进】见例6( i1 A {. }. \5 g/ _5 ~/ D( Q5 @
【下行模进】见例7
3 e& U. g P9 N9 {9 M/ |【反向模进】后句旋律的音序与前句呈反方向进行,形成了一中间部分为支点,两端按反方向模进的形态。有的教材把这种形态叫倒影。2 Y% w) w8 K4 h6 F& E" d
例8《友谊地久天长》(苏格兰民歌)。这是自由的反向模进。
- x9 ^0 w! a, D/ c" e5 W( {* _
' p7 Q- E" g) o$ S' `8 z
$ v9 P5 \' e# h: a8 f. x三、对应 * [+ W/ Q, [( f3 N: ~, {
2 M. Q$ A t4 w: `* Q7 j; z
对应一词包含对称和照应两个意思,指指保持在节奏上的重复,旋律上有较多的展开成分,因此也属于重复法范畴。有两种情况:2 E' r4 u; a0 H! {2 j
' _. `8 K+ g2 @) n/ W0 ^- {
1、严格的节奏对应:前后旋律的节奏一一对应,完全相同。1 ]2 w; b( g; f3 X. D
例9《客家人的围龙屋》(叶连军词 武俊毅曲)中的前两句。
/ S& i$ X6 u( b u
- {7 a1 m6 L q- S. r5 ]# R2 G
/ m0 [. b+ s5 E5 r2、自由的节奏对应:前后旋律的节奏大部分相同,局部稍有差异,更适合旋律展开的需要,因此更方便运用。8 D) o: E1 a( T3 e: ]! Z2 g1 x
例10《你养我长大 我陪你变老》(马志勇词 柴欣曲)中的前两句。
/ i! P% z" N" l
0 @- [5 Q3 ]- g( m& p 对应法除了在节奏上保持较大的统一性外,旋律在展开时,也较多地保持原型旋律中的某些特点,使前后旋律存在较密切的联系。对应法使前后旋律对称、平衡,而且有新的旋律出现,比重复法和模进法更富有对比特点。下例中的前后乐句是一个严格的节奏对应,旋律上,后句起始和结尾是根据前句模进而成,后句结尾的先现音的旋法也是统一的。! i6 W3 _* Y, E ]: v% J' R
例11《离别你的日子》(冷桂萍词 柴欣曲)
; G/ O; Y% Q3 K2 p9 S" G
+ k6 q; J4 \( X8 @
8 N- d8 }% c3 }7 I( j四、引申
) q- V9 r" `( b; d: S& X- Z
( [# H- o: B8 z. S y: j& { 引申法是直接运用原型旋律前部的一些素材进行发展的一种手法。“引”是引用的意思,“申”是发展的意思。引申法与重复法不同的是直接引用原型旋律的素材较少,一般不能超过原型旋律的一半,而且节奏可以自由变化。引申法的统一性在于引用了原型旋律的素材,对比性在于发展出了新的旋律。
8 |1 M1 G" u; S; L m, f6 J, J3 N- |
1、规整的引申。所引用的素材在使用时不加变化。 l- _! M; B ?6 H
例12《家谱》(唐前华词 张朱论曲)。引用的是原旋律第一小节的旋律。4 P+ ~- `3 y. g7 ?
5 Z8 U; Q+ v/ z) K
例13《我爱祖国》(吕远曲)。引用的是原旋律第二小节的旋律。
+ s' g. g* Q0 Y G- W
+ f) e( E3 Q3 w
' O# y# z. _# O2 X$ C+ P* v
看下面两个例子,引用的是一个音或几个音,以它们为支点再发展旋律,这样势必会改变发展后的旋律与支点的音程关系,或者音程扩大,或者音程缩小,所以,类似这样的引申也称为音程的扩展与压缩,有的教材将其划为发展法里。
3 f$ w7 J/ n4 e1 M* x9 q' J' J例14《海风啊海风》(丁小琦词 刘诗召曲)。把一个音3作为支点,然后与后面的旋律由原来的三度变为六度。" f3 s: d2 ^- _9 B- p" r) R9 D& R
4 @: s7 \, X1 s2 R
例15《我不想说》(陈小奇李海鹰词 李海鹰曲)。以几个音为支点,然后与后面的音程逐步扩大。
. q4 R- \* H4 |% h$ n. q% T1 X" ?% L
' m$ w8 _+ v8 e- B5 W7 Y5 T! M7 v: j5 v5 ]
2、自由的引申。将要引用的素材先进行变化处理,然后再引申。这样可以增加旋律的对比色彩。
n2 K1 M& F. ]! A例16《微山湖》(张鸿西词 吕其明曲)。4 I, o q, ?6 D i+ q
- S' n) V o/ x$ C, m4 L l
例17《静悄悄》(柴欣曲)
D# l8 n o; @- `6 a( h
( v4 A2 L2 f- s# Q3 `1 G
% M! E0 v% b) e7 p9 E* |4 [0 R五、顺连 & X1 M8 y( ~/ _; P
& u" J" c- l( \7 _ e
前面说的引申法中,引用的素材位置在原型旋律的前部,如果引用的素材位置在原型旋律的后部,就叫做顺连,即前面旋律的尾,是后面旋律的头。由于顺连法具有承上启下、环环紧扣、一脉相承的作用,从素材的选取、使用上看属于引申法范畴,从作用、效果上看,它独具一格,有的教材也是单独介绍这种手法,只不过名字不同,或叫承递,或叫承接。% p8 s% V, F+ U5 T) O
% @" Q% E3 A" G } 既然顺连属于引申法范畴,而引申法分规整的引申和自由的引申,所以顺连也分为两类:) J$ _3 d0 M7 S& j) c9 H! A
' I6 ~. r5 B: i! t+ |2 h4 D4 o; l
1、规整的顺连:直接运用原型旋律后部的素材,不加改变。2 ^ Y& V1 c9 r7 w3 ^6 y4 ^
例18《我的祖国》(乔羽词 刘炽曲)中的顺连,原型素材只有一个音:
' u, {( X& Z4 g8 w- U0 t4 u* a
: k6 |6 b4 [6 i9 }2 c0 F. v
例19《小白杨》(梁上泉词 士心曲)中的顺连:
! Z/ V2 }2 l( U
1 {6 M9 N% `( F5 r% _2、自由的顺连:和自由的引申一样,先把素材变化一下再使用。; T9 y7 P& M+ S. {
例20《父爱如山》(张加栋词 南风曲),复句中的顺连:% o, ?9 W: } j. r2 D3 Q6 I0 c
: n1 V2 m, [* \8 e
T" e& t5 D4 ~) {: s% O六、展开 - P2 q/ L# r0 H; l0 ]& e! ^0 M
+ x' b2 m" H5 L7 t9 {2 f5 @1 E: @ 展开是前后旋律具有较大对比性的发展手法。对比性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上,如结构、节奏、和声走向。。。等等。
& Y/ d- L2 G ^4 m7 Y# m" M: S
4 |! v. z* P$ f" M8 R+ i 不管前后旋律之间的对比多么强烈,总是存在着某些统一的因素,展开法就是以对比为主、统一为辅的旋律延伸法。处理好统一与对比的关系就是歌曲旋律写作的原作。即要让发展后的旋律有焕然一新的印象,也要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Q# f1 _4 Z/ Q" s0 M# I2 R
例21《父爱如山》(张加栋词 南风曲)的前两句:
# W% c* e" Z: d/ B& [: A第一句为复句,四小节;第二句为不平均分裂结构的单句,三小节。) }% d6 y P: o, U, m
第一句为强拍后半拍起;第二句为弱拍起。( K+ U8 m8 h4 C6 T, ~0 l
第一句结束音为主功能,第二句结束音为属功能,两句内部的和声走向也不同。
0 U$ H9 Z6 |6 j2 E7 c。。。 。。。
# Y4 T) v" O( Y5 h: H这些不同都让两个乐句产生了很大的对比。. S7 t8 g5 S9 A: F" ]8 Y Y
& v. R) y. w5 a) u% G- a
; W5 Y5 [ R4 d c/ ]+ b" v例22《党啊亲爱的妈妈》(龚爱书词 马殿银 周右曲)的前两句:
; r$ N: O; J. i前句和后句都是方整性两小节,结束音位置、长度相同;谱中红圈内的旋律一样。。。这些都使两个乐句具有统一性。, I+ U$ @ ^* G) B$ R
前句和后句内部的节奏均不相同;前句两小节主要是主功能,稳定了调式,后句两小节主要是下属到属的和声进行。。。。这些都使两个乐句具有对比性。
0 N8 ~- b9 Y7 x) E
5 A) R9 e" T* f6 O
9 t! n/ e0 t+ K% m& @6 r3 s1 d例23《泪水》(漂流的鱼儿词 柴欣曲)的前两句:; O) \* J# l, y" T
两个乐句在长度、节奏等各方面对比很大。但后句两个红圈中的旋律明显来自于前句两个红圈内的旋律。
6 b& W# L7 T8 U y" k+ s
. x/ N+ F* n; P! G ]& F&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