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29|回复: 138

诗歌集结号----想展示自己的诗作、发表自己的朗诵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5-21 23: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展示自己的诗作、发表自己的朗诵,请通过邮箱3364987303@qq.com将你的作品发给我们。-------诗歌集结号
章言 发表于 2016-5-21 23: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老师,语焉不详呀,如何是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5-22 14: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章言 发表于 2016-5-21 23:15
刘老师,语焉不详呀,如何是好?

把你的得意之作---诗歌,按上面的电子邮箱,传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章言 发表于 2016-5-22 16: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5-22 14:54
把你的得意之作---诗歌,按上面的电子邮箱,传送!!

传啥?

歌谱?

音乐旋律?

演唱小样?

请明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5-22 17: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5-22 17: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5-31 16: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cul.qq.com/a/20160531/018833.htm

为你读诗告赢山寨版_文化_腾讯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5-31 16: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cul.qq.com/a/20160530/039006.htm


中国桂冠诗丛:一些名叫遗忘的人,在广场上朗诵未来_文化_腾讯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4 23: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60604/333374.shtml

华西都市报—黄河水响(外一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4 23: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期:[2016年06月04日]-- 宽窄巷 --版次:[a07]
黄河水响(外一首)
2016年06月04日

  

  唐成茂
黄河水响时间褪去皱褶
历史的鱼尾纹浸出沧桑
我们的未来一浪高过一浪
命运之手伸过黄河 湿漉漉的往事
从手上滴落
没有谁逃得过命中的那滴水
踩着黄河跨越黄河 只为守住家乡
的风和雨
在黄河边谋生心必定高过苍天命
必定硬过沧浪之水
双脚必定紧紧踩住黄河的怒吼
希望才不会滑落
那些没有拴住的时光 那些黄河背
上信马由缰的春天
才不会摔跤
黄河边上洗花衣的少女 拼命洗濯
红尘
她们搓衣服的双手揉碎月光的投影
将虚弱和浮华洗白
将憧憬和伟岸洗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4 23: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60604/333384.shtml


华西都市报—《合江亭》投稿邮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4 23: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电子报
广告价格  主编信箱
  查看PDF版

日期查询:2016 年 06 月 04 日
华西魔码华西都市网版面概览版面导航 首页

第0a07版:宽窄巷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黄河水响(外一首)
动态之夜
找手机
《少年派》投稿专用信箱
我与杨绛先生
端午都去哪儿了
灯光

头上种花
粽子与金庸
《合江亭》投稿邮箱
十年
我有话说
日期:[2016年06月04日]-- 宽窄巷 --版次:[a07]
《合江亭》投稿邮箱
2016年06月04日

  
《合江亭》投稿邮箱:huaxikzx@sina.com
  觉得每周一次的宽窄巷看起来不过瘾?觉得分成好几期的内容不能一下子看完不过瘾?觉得报纸上往期的内容不容易翻阅,电子版搜起来也没那么容易?那么,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巴蜀秘史”的公众号吧。这里我们将打捞成都的史海趣闻和故事,更多不容错过的精彩故事也会在里面一一呈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4 23: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7: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chengdu.cn/html/2016-06/05/content_565492.htm


电线杆上一则寻狗启事也可以是诗人的灵感之源 - 成都商报|成都商报电子版|成都商报官方网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7: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线杆上一则寻狗启事也可以是诗人的灵感之源

2016年6月5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本周头条诗人:赵斌

  经过一周的大众评委、专家评委两轮激烈投票,成都商报《诗歌集结号》第三周“头条诗人”今日新鲜出炉。来自江油一中的赵斌凭借诗作《寻狗启示》,以超过华子一票的微弱优势,惊险斩获本周“头条诗人”奖。这是继凉山诗人祥子、龙泉诗人印子君后,第三位荣获“头条诗人”奖的诗人。大众评委得票第一的眉山诗人华子(《我知将死》)与泸州诗人涂拥(《点名》)获得本周“头条诗人”入围奖。

  今年51岁的赵斌在江油一中从事办公室行政工作,他一直关注诗歌,非常喜欢读诗,身边也有一群写诗的人,自己偶尔空闲时也会写,但既不投稿,也不在网上发,写了就放在那里。

  三年前,赵斌曾读到过一首散文诗,描写了一只流浪的狗,它在树根上、电杆下,花台上撒尿留下标记,原来,它是想为曾经的主人圈回失去的土地。可惜在太阳猛烈的照射下,所有的痕迹和气味都迅速消失了。

  这首诗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去年1月,赵斌在街边电线杆上看到一则寻狗启示,忽然想起留在脑海中的那首散文诗,那条寻找着主人和昔日家园的流浪狗,又重现他的脑海,于是他立即提笔,写下这首诗。写完之后,他依然是往那里一放,就再也没去管。

  直到今年4月,江油的本土诗人组织诗歌朗诵会,赵斌把这首诗翻出来朗诵,竟然引起大家共鸣,于是这次经推荐,参加了诗歌集结号的头条诗人比赛,没想到竟然又得了奖。“这对不常写诗的人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赵斌说。“《诗歌集结号》拉近了诗歌与普通读者的距离,通过这次参与活动,我发现一些给我投票的人,都会认真阅读参赛作品,而且读后会回味一下,通过微信或短信等方式和我互动。有人在诗歌中读到讽刺,有人读到幽默,这样的形式,增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十分有趣。”(成都商报记者 陈谋)

  颁奖词

  赵斌的《寻狗启示》,截取生活中一个常见场景,通过耐心的叙述,袒示出对世情冷暖的深切关注和对生命大爱、对人间真情的呼唤。

  诗人简介

  赵斌,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李白研究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江油市作协常务副主席,青莲诗社副社长;业余时间从事李白文化研究和传播,出版有李白诗歌研究专著《李诗猜读》等书。近期出版著作《唐风浩荡》《宋韵绵长》。

  获/奖/诗/作

  《寻狗启事》

  ◎赵斌

  站在街道旁的一根水泥电杆

  张贴着一则寻狗启事

  下一根电杆贴着同样的启事

  下一根 再下一根

  一根不落地贴满了整条街

  那一张启事

  仿佛是那条走失的狗

  此前经过时

  用它的尿液一一作下的标记

  经过街口的红绿灯时

  那些启事又走向其它街道的电杆

  送去它白纸黑字写成的耐心

  转过街角 一个迷路的老人

  望着闪烁不停的红绿灯

  正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入/围/诗/作/鉴/赏

  《我知将死》

  ◎华子

  时间的脸上满是狡黠和委屈,

  这黑色幽默大师的演出令人啼笑皆非。

  告别的花儿放在早安的篮子里,

  朝阳和落日是我手掌的正面和背面。

  保险柜要打开着才保险,

  契约要撕毁掉才安心。

  我乐于骑上单车,

  穿梭在人群中,

  追随着载有家人的公共汽车。

  每天一大早

  我把家里的垃圾拎出去,

  再把几袋鲜奶提回来。

  了解我的朋友见我一路走来,

  他会说:

  “一个将死之人看起来更加健康有力!”

  晚餐后顺手拿来旧照片和旧报纸,

  鱼肝油胶囊混杂着止痛片和呻吟声。

  不要预测一个垂死者的行程和归期,

  他早在你的花园里埋下了包袱,

  在你的书桌上隐藏了呼吸。

  《点名》

  ◎涂拥

  鸟翅还在一页页地

  试图翻亮天空

  一墙之隔的精神病院开始了点名

  那些回答又响又脆

  让懒在床上的我

  必须竖耳聆听

  深怕点到我时

  我只能唯唯诺诺

  更怕点名完毕

  疯子之列都没得我的名字

  更疯的是点名者喊出了自己的名字

  一阵沉寂之后

  竟然还有人作出了大声回应

  群/主/诗/歌/展

  《在成都傍晚的莫舍咖啡》

  ◎龚学敏

  把夕阳再调浓一点便是爱情。

  风衣的树,在座位上发芽,

  一滴从水中伸出懒腰的音乐,

  用小拇指轻轻的春天,打翻了整个夜色。

  咖啡们的性别和傍晚的曲子纠结在一起。

  我让地铁口出来的时间,

  用口哨的密码勾引门上游着的鱼。

  在莫舍。我把玻璃桌面上长出的烟草味,

  收割在诗里,读给被雨淋湿的小时光。

  (来自星星诗刊群)

  《栗山截句》

  ◎周瑟瑟

  我见过最有质感的阳光,在农家狭窄的卧室

  它们从一扇小窗射进来,木窗棂没有拦住它

  窗帘也只是滑过,然后迅速移开,阳光照在

  床铺上,棉被半掀开,主人的体温仿佛还在

  一张躺椅静卧床边,没有人但人的气息弥漫

  除了两边光滑的木扶手,躺椅被陈旧的白布

  包裹,或许主人刚刚离开,还在院子里散步

  我喜欢农家卧室的宁静,新鲜又陈旧的宁静

  我见过世上最温暖的床,挂着陈旧的白蚊帐

  木床沿磨得光滑,床单补过,像清贫而朴素

  的生活本身,我还倾心于凹陷在下午阳光下

  的布枕头,在老年农民的卧室,时光已静止

  我惊讶于农家客厅的仪式感,此刻光线半明

  半暗,两张小太师椅摆在正中,木质已泛白

  两边各有一矮凳,上面均端坐一菩萨,香灰

  点点,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渗透了时间的痕迹 (来自《卡丘》杂志群)

  特/别/提/醒

  凡是自荐或推荐他人诗作的诗歌爱好者,请将原创作品发送至《诗歌集结号》后台或投稿邮箱(3364987303@qq。com)。 第四周“头条诗人”角逐时间为:6月2日~6月8日,评选规则不变:大众投票前三名为入围“头条诗人”,单篇诗文阅读率超过10000次,自动入围“头条诗人”。投票支持者,请在微信搜索并关注“诗歌集结号”的微信公众号(ID:SGJJH000),投出你的一票!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8-86783636

下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8: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60605/333407.shtml

华西都市报—《吉狄马加的诗》“译者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8: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电子报
广告价格  主编信箱
  查看PDF版

日期查询:2016 年 06 月 05 日
华西魔码华西都市网版面概览版面导航 首页

第005版:当代书评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川籍作家出川版书
《吉狄马加的诗》“译者的话”
日期:[2016年06月05日]-- 当代书评 --版次:[05]
《吉狄马加的诗》“译者的话”
2016年06月05日

  
□梅丹理
  在我着手翻译这本诗选之前,我有幸在吉狄马加先生的陪同下,到他的故乡——位于川西山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走了一趟。在布拖和昭觉两县的诺苏彝族村庄里,我被诺苏彝族山民们对于他们传统的怀念和依恋所深深打动。
  旧日的土坯房已经不见踪影,代之而起的是瓦舍。这些瓦舍仍然按照节省空间的老格局在原址上建造,散落在田园或牧场上。诺苏彝族女人们依旧三五成群地在门前用系在腰部的小型织布架织布,男人们肩上依旧披着类似玻利维亚的印第安人穿的那种黑色披肩。
  吉狄马加出生在一个颇有名望的彝族家庭,他的父亲在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彝族聚居腹地布拖县法院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由于读了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的诗歌的缘故,吉狄马加在少年时代就立志要做一位诗人,用诗歌来表达诺苏彝人的个性、身份和精神世界。
  17岁那年,吉狄马加考取了设在成都的西南民族大学。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诺苏彝族的史诗和传说。此外,还阅读了从屈原开始直到20世纪末的大量汉语诗歌、散文和小说的经典之作,以及大量外国文学优秀作品,如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家的作品。
  大学毕业后,吉狄马加回到了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文联工作。很快,他的诗作在著名的《星星》诗刊上连续发表,在四川文学圈子里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久,他被调到四川省作家协会工作,并很快担任秘书长职位。1986年,他的诗作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国家诗歌奖,并受到已故大诗人艾青的青睐。
  吉狄马加执著于诗歌,视诗歌创作为己身的使命和追求。尽管他不期待任何外在于诗歌的奖励,但是他的诗作还是不断获得国家级奖项,并在35岁那年被调到中国作家协会担任书记处书记,从此开始了他诗歌创作和人生事业的新天地。
  其间,他曾多次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与国际文学界对话与交流。
  为了充分了解吉狄马加近年来在文化领域里的作为和影响,我们不妨参考一下他的另一些活动,比方说他担任了舞台史诗剧《秘境青海》和舞台与音乐剧《雪白的鸽子》的总策划和编剧;作为一位在国内外都颇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吉狄马加还创办了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并担任该诗歌节的组委会主任。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于2007年8月在青海西宁举办了第一届,2009年8月举办了第二届,已在国际诗歌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吉狄马加从未停止过他的追求,作为一个来自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的伟大诗人,他要用诗歌承担起他的民族和民族精神与外部现实世界交流的使命。就文化身份而言,吉狄马加既是一个彝人,也是一个中国人,也是一位世界公民,这三者是互不排斥的。
  我们不难发现,吉狄马加的文化主张和美国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有具有伟大情感的诗人,才可能完成兰斯顿·休斯所企图完成的那种文化使命:在现代的文化错位和迷离的语境下,从根开始,将自己民族的身份认同重新加以唤醒。
  哈莱姆文艺复兴是从文化的边缘地带开始的,他们的声音最终被主流文化所接纳。作为一位诗人,吉狄马加所为之奋斗的使命也会被主流文化所接纳,因为他和哈莱姆文艺复兴的类同之处在于,建立在一个更具有自然力和象征性的水平上——黑色现象。
  彝族中人口最为繁盛的一支称自己为诺苏,在彝族语言中即黑族的意思。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图案以黑色为基调,配之以红色和黄色。
  所以,吉狄马加说:“我写诗,是因为我相信,忧郁的色彩是一个内向深沉民族的灵魂显像。它很早很早以前就潜藏在这个民族心灵的深处。”(见《一种声音》)
  黑色,作为一种情绪和情感氛围的象征,显示了彝族人民对于苦难和死亡的认识;同时,它也昭示了一种精神上的向度和深度。
  (本文有删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8: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60605/333406.shtml

华西都市报—川籍作家出川版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8: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电子报
广告价格  主编信箱
  查看PDF版

日期查询:2016 年 06 月 05 日
华西魔码华西都市网版面概览版面导航 首页

第005版:当代书评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川籍作家出川版书
《吉狄马加的诗》“译者的话”
日期:[2016年06月05日]-- 当代书评 --版次:[05]
川籍作家出川版书
2016年06月05日

  
吉狄马加、阿来、梁平的文学作品,都已在海外出版
  2000年前,撒马尔罕金桃的香甜,伴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不仅见证了人类物质的互通有无,更成为人类互相了解的精神信物。2000年后的当下,各个国家、地区的知识互相交流,更为频繁,也更有必要。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书籍,也正走出家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读者见面。
  2016年6月6日至9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将在四川成都召开。
  此次工作年会是为了推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总结中国图书对外推广“十二五”经验,规划“十三五”工作,展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发挥重要作用。届时,将有来自全国的几十家出版集团、出版社代表参会。
  如何更好地将作品翻译出来,让优秀的作品走出去,让世界上更多读者看到,由此进行有意义的文化交流,绽放人类思想的火花,将成为与会代表集思广益的焦点。借此机会,华西都市报《当代书评》对近些年来,四川出版界那些已经“走出去”的好书进行盘点。
吉狄马加的诗,沿着丝路飘书香正浓墨重彩地刻入整个人类的灵魂家园
  四川是中国诗歌的重镇,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川籍诗人。他们的作品被译介到美、英、法、德、日、韩、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不少人的诗集被翻译成英语、等在海外出版。吉狄马加、梁平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了解,现为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成都市作协主席的著名诗人梁平,其诗集《琥珀色的波兰》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中英文版后,波兰作家委员会又将其翻译成波兰语在波兰出版发行,引起巨大的反响和轰动。
  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出生于四川凉山,被称为是“一位语言的巫师,正为他的民族提炼着语言中的‘盐巴’”。他以自己的诗歌语言,打开 一扇又一扇隐秘的门与窗,解读着、阐释着人类精神生活的词根。
  作为中国当代具有较高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优秀诗人,吉狄马加的诗歌中,带有中国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土地与阳光穿越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作为一个有着良好文化修养的彝族人,吉狄马加有着综观汉文化与世界文化,深刻思考本民族文化发展经脉的高度和独特的角度。
  从诗歌技艺上说,吉狄马加的汉语诗歌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平。他在精妙的诗句中,灌注了深刻的文化思考。
  吉狄马加的诗,借着汉语的完美演绎,将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精神探索与思考,浓墨重彩地刻入整个人类的灵魂家园。
  吉狄马加对诗歌的意义,有深刻的精彩认知。2015年8月,第五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作为该诗歌节创始人的吉狄马加,在开幕式上表示,诗歌是人类迈向明天最乐观的理由,我们需要诗歌,因为无知和技术永远不可能在人类精神的疆域里,真正盛开出馨香扑鼻的花朵。
  吉狄马加还认为,在现实世界里,诗歌已然成为善和美的化身。诗歌就是怀念故乡的谣曲和至死不忘的母语。
  吉狄马加的诗作甚丰,其中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吉狄马加的诗》,收录了吉狄马加《自画像》等经典作品以及《反差》《彝人谈火》《太阳》《火神》等贯穿深刻思考、风格浓郁的优秀诗作。该诗集曾入选2010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
  吉狄马加是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中国诗人。他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2006年被俄罗斯作家协会授予肖洛霍夫文学纪念奖章和证书。2013年12月,诗集《吉狄马加的诗》由著名海外汉学家梅丹里翻译的英文版本,在美国出版。
  201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与土耳其卡尔克顿图书公司通过版权谈判,该书入选了2015年丝路书香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目前正在翻译成土耳其语,将在土耳其出版。
  在《吉狄马加的诗》的英文版序言中,译者梅丹里还写了一篇长文“译者的话”,书写凉山彝族地区历史文化的流传、发展、实地考察、研究与切身感受的综合性评述。
  他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语言,分析吉狄马加的诗歌精髓,认为吉狄马加是用诗歌刻画到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共属于人类的多样性文明之一。
走向历史,踏过田野阿来非虚构名作《瞻对》正走向世界
  2013年,以诗意写作经典小说《尘埃落定》著称的著名四川作家阿来,推出非虚构重磅之作《瞻对》,在国内出版后,让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一致感到惊喜,如获至宝。
  阿来在这部非虚构名作中,表现出一个学者对历史、对当下极其关切的高度责任感和理性思辨的气质,让人见识到一位小说家历史深邃的一面,令不少读者感到惊奇。
  这本书也走出了国门,受到国外读者的关注。2014年10月,塞尔维亚国际书展在贝尔格莱德拉开序幕。开幕当天,主宾国活动的第一项,便是中国著名作家阿来、麦家的对话。
  对话主题是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阿来新作《瞻对》。会上,阿来和麦家就《瞻对》的创作缘起,和作家在创作中所倾注的深切的人文关怀、民族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以及作家应该怎样取舍和承担这样的责任,进行了充满激情的对话与交流。
  麦家在对话中首先提到:“当我得知阿来在写作《瞻对》的时候,我心里有一些小小的担心。因为这对于阿来来说,完全是一次告别自己,全新开始的写作。而且这个写作完全忠实于历史,是完全进入大家非常关心的焦点上去写。说实话,我当时心里暗暗吃了一惊。我一方面想,是什么让阿来选择了一次崭新的出发,又是什么才能让阿来完成这次飞跃。当我看到这部作品以后,我所有的担心变成了喜悦。”
  对于写作《瞻对》的具体路径,阿来在与麦家对话中透露,为写作该书,他曾专门10多次深入藏地,翻阅数百万字史料,在历史与文学,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将复杂的历史,用思考给予清晰解释并用文字呈现出来。
  阿来在对谈中也透露了写作此书的具体思路:“我使用了两种方法:一是走向历史,在档案馆中寻找大量原始档案;二是走向田野,利用原始生态的考察。两者结合,建构一个小小地方两百年的历史。”
  阿来和麦家的精彩对话,让与会的外国嘉宾与读者对《瞻对》一书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有了更多了解。
  四川文艺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现场的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的约万诺维奇·安娜博士,对两位作家的对话给予了高度赞誉。她表示,热切希望能尽快将此书介绍给塞尔维亚人民,并愿意担任此书翻译工作。
  阿来是个颇具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尘埃落定》就是一部洋溢着浪漫悲情的诗性作品。在《瞻对》中,阿来开启了非虚构文体的写作。2013年《人民文学》在授予它2013年度非虚构作品大奖时,对于“作者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反思和重审历史”给予了充分肯定。
  阿来以文学开拓的精神,将历史的灵魂注入文学,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解答现实的钥匙。在不同的行文气质中,自如转换,既认识世界诗意的一面,也有认知世界深邃,洞悉精神秘史的能力。
  在非虚构这个文体叙事中,他不以一家之言为重,而是博采兼收,相互印证,识事详审,措辞谨慎,“斯庶几可以无大过矣。”这是一个史家应有的品质和素养,对诗人兼小说家来说,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绘图 罗乐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向全世界推荐中国好书
中国大型出版集团
  抱团“走出去”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张杰)6月6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将在成都举办。此次会议是为了推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那么,何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它的来龙去脉、宗旨是什么?
  据此次会议具体承办方新华文轩介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起源于2004年中法文化年。2004年3月,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了第24届法国图书沙龙。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提供资助,法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70种法文版中国图书,在沙龙上展出并销售,受到法国公众的热烈欢迎。短短几天内,被译为法文的中国图书约有1/3售出。这是法国出版机构首次大规模翻译出版中国图书,并进入主流销售渠道销售,拓宽了外国了解中国的渠道和视野。
  在此基础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在2004年下半年,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6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在京联合成立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包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国内重要的出版机构约38家。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每年出版《“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书目》,利用书展、媒体、网站、杂志等各种渠道,向国内外出版机构介绍推荐图书。
  为推动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简称为“两个工程”),国务院新闻办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的名义,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一般在当年春季。
  第一次工作会议2006年在北京召开,以后逐年召开地点为山东日照、江苏扬州、重庆、长沙、合肥、杭州、南昌、广州、沈阳、长春。
  2016年6月,将在四川成都市召开第12次工作会议。大会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具体承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8: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60605/333415.shtml


华西都市报—当爱情遇上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8: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电子报
广告价格  主编信箱
  查看PDF版

日期查询:2016 年 06 月 05 日
华西魔码华西都市网版面概览版面导航 首页

第008版:当代书评上一版  
标题导航
从《山海经》到《秘境》
纸上探寻故宫的隐秘角落
从高原到低地的文学之旅
以谦卑之姿贴近大地之心
当爱情遇上诗歌
日期:[2016年06月05日]-- 当代书评 --版次:[08]
当爱情遇上诗歌
2016年06月05日

  
□芮虎
  1948年5月23日,策兰与巴赫曼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初次相识,他28岁,她22岁。几天后,他们双双坠入爱河。不久,策兰必须继续流亡去了巴黎,两人之间的热恋情感只能通过书信传达。几年后,策兰逐渐疏远了巴赫曼。
  直到1952年5月,巴赫曼与策兰在德国47文学社的年会期间,在波罗的海边的一个小镇尼恩多夫重逢。不过,从他们留下的照片可以感到其眼神和氛围,已不再是情侣关系,而只是两位文学同仁了。
  这次相聚后,巴赫曼还继续给策兰写信,不过也多是为策兰的诗歌在奥地利出版的业务问题张罗,私人关系则保持在朋友层面。策兰曾送给巴赫曼的一枚婚戒,也被他以母亲的遗物作为纪念为由索要回去。
  1957年10月11日,德国文学批评会议在莱茵河畔的乌佩塔尔举行,这两位曾经的恋人再次相聚。这次重逢,使爱情的火花再次绽放。他们在会议结束后,在科隆的王宫街的一个酒店里共度良宵。
  接下来的日子里,策兰回到巴黎,去街角的邮筒给住在慕尼黑的巴赫曼寄发信件以及他为之写的诗歌。
  今天,离德文版《心的岁月》出版8年后,人们找到了两封关键的信件,它们被藏在巴赫曼在克拉根福的老家阁楼上,夹在学生作业本与一些报纸剪贴里,看起来是非常普通的东西之间,所以过去没有引起注意。
  这两封信,是策兰在他与巴赫曼的爱情再次点燃之后的两天,即1957年10月16日和17日写给后者的。
  为何这两封信要藏在克拉根福的阁楼上?策兰、巴赫曼研究专家,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芭芭拉·韦德曼认为,巴赫曼将这两封最重要的爱情的见证藏匿在她父母那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很明显,这唯一的可以从中得知,策兰打算或者考虑要离开自己的家庭,搬去与巴赫曼同住的书信是不能够让世人知道的。”
  其实,韦德曼女士与同事当初在编辑《心的岁月》原版时也猜测过,肯定中间至少有一封信的存在:“我们总是在问自己,为什么会遗失了这样一封信呢?这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是它非常重要,使巴赫曼总是将之带在身上。或者它是如此令人不安,被毁掉了。现在,出现了第三种可能,就是她把它很好地藏起来了。”
  这两封书信是如此重要,无论是在诗人传记的意义上,还是在文学历史研究的意义上都无与伦比。韦德曼女士说:“这两封书信展现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于策兰很明显是可以理解的,他可以离开自己的家庭。这两封信对于他们的有些诗歌来说,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于这些背景的了解对它们也会有新的认识。”
  让这两位战后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不能比翼双飞的原因,归根究底,还是由于沉重的历史:一个是希特勒纳粹政权的受害人,策兰的父母都被纳粹杀害在集中营,自己也深受其难;而巴赫曼的父亲正是这个纳粹政权的一员,从某种意义上,他也是杀害犹太人的凶手之一。
  《心的岁月——策兰、巴赫曼书信集》芮虎、王家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8: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60605/333413.shtml


华西都市报—从高原到低地的文学之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8: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电子报
广告价格  主编信箱
  查看PDF版

日期查询:2016 年 06 月 05 日
华西魔码华西都市网版面概览版面导航 首页

第008版:当代书评上一版  
标题导航
从《山海经》到《秘境》
纸上探寻故宫的隐秘角落
从高原到低地的文学之旅
以谦卑之姿贴近大地之心
当爱情遇上诗歌
日期:[2016年06月05日]-- 当代书评 --版次:[08]
从高原到低地的文学之旅
2016年06月05日

  
□卢一萍
  把《天堂湾》《一对登上世界屋脊的猪》和《乐坝村杀人案》3部中篇小说结集在一起,本是随意而为,不想却有了刻意的感觉。它正切合了我生活环境的转换。从高原到低地,也隐含了某种象征的意味。
  我在新疆生活了20多年,写作关注的地域也主要在那个地区。其随着我写作的开始逐渐形成——即南部新疆和藏北高原,也就是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和阿里高原之间沙漠、绿洲和冰峰雪岭之间那块荒芜之地。
  那些已被流沙湮没的故国、曾经在荒原上开垦绿洲的拓荒者、生活在高原上的游牧民、驻守在极边之地的士兵,成为我写作的对象,这是我的一个文学王国,寄托着我对世界的浅陋看法。
  1996年7月,我毕业后,如愿到了帕米尔高原一个边防团任职。在高原上生活的那几年,我几乎去过高原的每一道褶皱,学会了骑马、骑牦牛。我喜欢那里的简单和质朴,喜欢那种超验主义的生活方式。
  2006年9月,当我再次回到帕米尔高原时,距我第一次上高原刚好10年。那10年,我背对文坛,在纪实中寻找虚构的源头。而在乡亲和朋友的眼里,我是一叶漂萍,是一个行踪不定的远行者。
  在我就要离开高原的前一天晚上,躺在塔合曼草原的毡房里。夜晚很安静,可以感觉到慕士塔格峰高耸在夜空中,晶莹剔透。长期的高原生活曾损伤我的记忆,但在那个时刻,之前高原生活的一切,我的感受和见闻,都一一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一扇门就在那一夜豁然洞开。它们就在那里,同时给予我的是一种与其气质和个性相匹配的文字,我只需要把它们写出。这使我不禁潸然泪下。我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小说写作。
  在《天堂湾》这篇小说里,有我前往阿里高原的体验。那篇小说其实写的是前往天堂湾的一趟旅程,只不过我给这趟旅程赋予了象征意味。这个故事本身,是我在1998年9月在驻守于喀喇昆仑山口的一个边防连采访到的。
  理想消散,信念不存,英雄也就走到了末路,很多人就此凋零。这包括所有怀有英雄情结的人。这个认识使我找到了写作这篇小说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小说的成形,也就顺理成章了。
  2012年底,我调到成都工作,开始再次接触阔别20多年、位于大巴山区的故乡。这里感觉要狭窄一些,但想象的空间异常广阔。它与我在新疆建立的文学地域从情感上讲是一体的。二者的共性是:都被遗忘,都不被世人了解,都是偏僻荒远之地,历来都是苦难之域。但它们在我心中,都能飞升起来,在天空中重新结合为一体,成为同一个故乡,同一个王国,成为我心中的神山圣域。
  我对故乡的讲述总是异常谨慎。老家有“乐坝”这个地方,但在我的写作中,它是想象出来的。《乐坝村杀人案》中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失,越来越清晰。
  很多年来,我都在孕育它,希望把它从一个乡野之谈孕育成一篇小说,但直到2014年才得以完成。通过一起乡野凶杀案,我试图揭示乡村生活的残酷。而尤为重要的是,我开始有勇气和信心来写故乡的人,讲述发生在故乡的故事了。
  这个开始,对我的写作来说,无疑是一次更冒险的旅程。
  《天堂湾》卢一萍著,花城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8: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西都市报—以谦卑之姿贴近大地之心


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60605/333414.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6-5 18: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电子报
广告价格  主编信箱
  查看PDF版

日期查询:2016 年 06 月 05 日
华西魔码华西都市网版面概览版面导航 首页

第008版:当代书评上一版  
标题导航
从《山海经》到《秘境》
纸上探寻故宫的隐秘角落
从高原到低地的文学之旅
以谦卑之姿贴近大地之心
当爱情遇上诗歌
日期:[2016年06月05日]-- 当代书评 --版次:[08]
以谦卑之姿贴近大地之心
2016年06月05日

  
□指尖
  杨献平最新散文集《在沙漠》,新鲜、神秘、粗犷,令我联想到早年读过的《撒哈拉沙漠》,那种来自自然与生命的荒凉和幽暗,还有个体天性中对万事万物本真的渴望和热爱,让人沉醉又惊心。
  杨献平在叙述重现沙漠中的故事、场景和心境的同时,也努力将散文的气场向纵深处伸展。这样的散文,既刻骨深情,又带有草莽之气,细腻与粗犷交织,充满怀疑和试探。
  本书内容多为自然和现实景观的重现,也有众多人物及其命运的吉光片羽,使读者在了解沙漠自然形态乃至民风、民情时,也感受到了身体、心灵乃至情怀的重塑过程。
  杨献平这种坦荡、无遮蔽、无违背的叙述,既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独有文字标识,也构成了他笔下地域及其人群的鲜明特点。
  文学的标识性,远非通过对同一地域,同一类人物,或者对同一种故事的反复叙述和描写便可达到,还应当有精神、思想乃至灵魂的顿悟和塑造过程,并通过某个适宜、新鲜的切口,独到地呈现出来。
  一个写作者,如何通过文字,使自己的作品更精准地深入和表达时代特征及其内核,这无疑是杨献平长期思考与实践的一个问题。
  沙漠自远古以来就充满传奇,并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和更改的印迹。而杨献平对巴丹吉林沙漠持续的、独特的发现与刻绘,无疑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进而将一个朴实、真切、人性化、具有世俗烟火气、亲切且新鲜的巴丹吉林沙漠推到了读者眼前。
  《在沙漠》以自我的姿态、研判、认识并书写方式,勾绘出了一种具有排他性质的“沙漠人文景观”。浩大的沙漠、苍凉和迷茫的青春、高大而充满各种趣味的营房、乃至繁杂甚至神奇的人和物,如此等等,都成为杨献平散文书写的重要背景和内容。
  2006年,杨献平提出“大地原声与现场意识,人间烟火和众生关怀”为主旨和关键词的原生态散文写作理念,他多年来的散文创作和关于散文写作言论,均带有自觉向低处、极处伸展和触及的企图。
  杨献平的散文并非十全十美,也有读者不喜欢他琐碎的叙述,还有某些不合情理的设置。但作为一个具有艺术创新和探索性的散文家来说,应当说瑕不掩瑜。
  杨献平在一次访谈中曾说:“优秀的散文不是用故事和某些机巧去打动人心,而是一种大情怀,大境界去唤醒、去感染。优秀散文是轻的,也是重的,轻的是渗透,重的是惊醒。”如此来看的话,杨献平也在不断修正着自己的写作。
  杨献平是一个以谦卑之姿态,深刻贴近大地之心的写作者,他的《在沙漠》坚持了一贯的低姿态。在记录、发现和提升的同时,也频生诘问和怀疑,忧伤和温情,并能触及事物本源,且与它们产生共生之谊。
  这些文章是从作者心里淌出来的溪流,它流经时间的沙漠,直抵读者内心的海洋,疼痛,伤感,却又温暖,知心,让我们懂得了生命与生命的陪伴和相守的意义及珍贵。
  《在沙漠》杨献平著,北岳文艺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18 19:18 , Processed in 1.3502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