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4|回复: 1

国际化,还是自我殖民化?

[复制链接]
秦川牛 发表于 2014-12-23 17: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早
杨早,知名文化学者,作品有《野史记》等,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大家》官方微信
《大家》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国际化,还是自我殖民化?

—— 回看北大燕京学堂风波之四

杨早 昨天 09:24
分享
编者注: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出身的文化学者杨早先生,藉由渐已冷却的5月5日“燕京学堂风波”,重新思考中国大学进程中一些命题——诸如学生有没有反对校务决策的权利?中国大学百余年,校长、教授、学生三方,都在摸索什么样的制度,才能达致某种共赢的平衡?反对燕京学堂,利弊该如何取舍?
而日本知名学者教授蔡孟翰先生,此前也在专栏撰文《北大燕京学堂争议平议》,其文一语中的:“燕京学堂本身不是问题,燕京学堂可以不是租界区,燕京学堂办得好,就是中国学术文化的特区与尖兵。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主事者是否有能力与决心将燕京学堂办成特区。”
完整回顾“北大燕京学堂风波”,请读者点击查看杨早先生主题行文系列之一《学生有无反对校方的权利》;第二篇《民国的北大,谁说了算?》;第三篇《两套道理,该听谁的?》;以下为系列第四篇:
===================================
2014年7月25日,北京大学党办校办、燕京学堂办公室发出《关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建设进展情况的说明》,修正了燕京学堂的部分计划,如学习期限拟为一到三年(而非全部是一年制),开设中文、英文课程,全校学生皆可选修,静园六院不作为学生宿舍。
而此前一天,甘阳、刘小枫在《21世纪经济报道》网络版发表《北大的文明定位与自我背叛》,认为“北大办燕京学堂从头就是一个错误……应从北大的根本利益出发彻底废弃”,甚至将燕京学堂称为“租界英文学堂”,目标是将“北大矮化成英文北大”。
因此这两天可以看作一个节点。在“静园保住之后”,关于燕京学堂的讨论更多地集中于“中国学”及其创设方式。其意义,正应了燕京学堂项目参与者、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陆扬接受采访所言:“不管赞同与否,都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国际挑战的必然反应。”(《南方周末》7月2日)
在我看来,燕京学堂的目标是“主体性+国际化”,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国际挑战”的对策,它的设置充满了纠结之处:“中国学”是其主打项目,但中国学应该由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来讲授?讲授语言是英文还是中文?如果“国内学者+中文讲授”不能保证国际化的目标,那么“国外学者+英文讲授”又如何体现主体性的初衷?还是说只要讲授内容关于中国,受众是国际化的精英学生,一切皆可从权,怎么方便怎么来,只为“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我们应该还记得清末的时候,中国的海关、邮政,均操于外人之手,军队、银行,多聘外人为教习,民国元年那年,为了借款能否自主安排,还闹出了一场国民捐运动。这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前文说了,大学与军队、公司甚至政府,并不一样,它关系到未来一代的修养成长,关系到未来的文化格局。
但凡本国文化受到严重威胁之时,知识人的意见往往出现两大派别,一派号召全面学习与移植外国,以自强为唯一目标,一派则格外珍惜本国固有文化,希望能分清“应用之学”与“无用之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弱势国家的文化识别标志、文化基因传承,往往蕴藏在“无用之学”中。
2000国际化,还是自我殖民化?.jpg
(京师大学堂牌匾)
北京大学及其前身京师大学堂,在作为中国最高甚至是唯一大学的时期,主要使用英文还是中文?其间经过了几次摇摆,正反映了上两派意见的冲突。
后人颂赞蔡元培,每每提到他改变了北京大学的全英文状态,“开教务会议的时候,多半用英文,特别是预科教务会议,全讲英文。不懂英文的教授只有像哑子吃黄连有苦无处诉”,外国教员抗议说他们不懂中国话,蔡回答:“假如我在贵国大学教书,是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开会时你们说的是中国话?”(杨亮功)从此北大切换到了中文模式。
北大开会全讲英文,绝不可能从清末即如此,当时管学大臣,不管是张百熙还是孙家鼐,都没有这个能力。我猜只有到了严复长校之后,这种风气才会成为惯例。严复正是属于主张全面学西方的一派,因为他反对“中体西用”,而坚持“体用不二”,要全面引进西学,才能使“民力日备、民智日开、民德日新”,才能自强保种。既然如此,语言当然也要与之配套。
蔡元培1922年在《北大成立二十五年纪念会开会词》里评价校史,说民元之前,北大的确是“偏重旧学”,但是“参用书院旧法,考取有根底的学生”,“这倒是有点研究院的性质”,反而在1916年前(包括严复长校时期),校长与教师,多半都是西洋留学生,“大有完全弃旧之概”,“但当时的提倡西学,也还是贩卖的状况,没有注意到研究”。
这种不求研究、只重致用的思潮当时亦很普遍。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一位翰林院编修邓起枢“厘订学务”的条陈里即称:“大学堂为国家储备任用之才,意在讲求政事见诸施行,自宜注重专门实业。经学国文,但听其自行温习,毋庸讲堂课授”,邓编修还觉得“伦理学”“专尚理想空谈,无裨政学实际”,请求朝廷删去此课。
这种建议与学部的意见相左。宣统元年(1909),学部奏请“准外国学生入学堂”,起首便说“查各国大学除教授本国学生外,外国人有程度相合而愿入学肄业者亦无不一体收取”,而京师大学堂开办之后,“屡有外国人前来询问能否准其入肄业”,学部经过考虑,同意外国学生入学堂,但只能入“经科大学”,理由是“经学一科为中国所独有”,其余各科,学部自觉“难遽及东西各国之完备”,所以“暂从缓议”。要是当年应了邓编修所请,大学不设经学国文,宣统元年就不知道拿什么“中国学”来教外国学生了。
从道理上讲,学生舍近求学,负笈海外,肯定是想学本国所无之学问。他国倘若设一学堂,纵然现在条件环境不好,但有志于成为世界领先,倒也无妨——谁又是一开始就在某领域雄冠全球呢?但若是别国的“国学”,不由本国教师、本国学生加以发扬,辐射外方,而是师资、生源全都取之以外,连使用的教学、工作语言都采用外文,实在是一种很诡异的做法。这究竟是国际化,还是自我殖民化呢?
而且,“外文”与“英文”含义还不一样。清末的学校应用教育,虽然使用外文很普遍,但都是“拿来主义”,比如,鲁迅1898年先考上江南水师学堂,因为海军以英国最强,故水师学堂用英文授课,而且地域歧视很厉害(据说不是严复萨镇冰的福建老乡,毕业后根本上不了甲板),一年后鲁迅改入矿路学堂,这个学堂附属于江南陆师学堂,天下陆军德国最强,所以矿路学堂用德文授课。这两个学堂,都用中文讲授“国学”,所谓“上午子曰诗云,下午声光化电”。
而就在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成立大学堂,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各学堂于中学不免偏枯”,“各学堂”用外文讲授致用之学,用中文讲授无用之学,学生会偏重哪一边,不问可知。
举晚清的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政府导向要注意纠正教育中的利益导向。比如《中国合伙人》大肆赞美的新东方学校,当年号称要做“中国的哈佛”,现在成了吗?为什么成不了,因为这个学校一开始就是利益导向,来的人都是为了考托福GRE出国,恨不得廿四小时都在学英语,完全谈不上“非功利的研究”。诚然,应用学科都会偏重利益导向,不然它就丧失了立身之本,然而基础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是没有造血能力的,如果政府/学校导向不为之倾斜,而套用应用学科的规则来范囿无用之学,其结果必然是悲剧性的。
1919年初,《北京大学月刊》创立,用于刊载师生论文。教员关于月刊登载的论文用横行书写还是直行书、是否加标点符号大起争执。此时的北大,新思潮已是占了上风,因此“研究所主任会公决”,用横行排版,加标点符号。这在当时,就是一种“国际化”的表现。然而文史学科的不少教师仍然坚持“吾国旧体文学形式一改,兴趣全失”,对此,校长蔡元培表示了理解(“鄙人亦以为然”)。他一方面支持研究所主任会的决议,另一方面要想法照顾少数者的权益,最终决定:凡科学性质之文,皆用横行,编入普通月刊;文学性质之文,“有不能不用直行式者,请送至校长室,由鄙人编辑为临时增刊”。
蔡元培的做法,正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精神,主张西学研究国际化,但不排斥本土之学的“保留兴趣”。蔡元培为北大确立了这种“校格”,这是北大历经劫难,始终还能保持“无权者的权力”的精神源泉。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北大无小事,教育亦无小事。治事者固然要有开拓进取之心,但不应犯“一刀切”的毛病。
在燕京学堂风波中,支持校方决策的教师,多是应用学科或搞交叉研究的;而反对派里,很多是研究无用之学、本土之学的学者。燕京学堂的倡导者,能够为这个项目找出很多很多的利益诉求,却忽略了人文学科自身的文化立场、本土情怀,“中国学”的主体性无从建立,所谓“国际化”是将大学变成了国家文化、宣传战略的工具,以之交换近期、实在的可视利益而已。陈平原教授在2006年就“燕园改革”谈过“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2011年,他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还是叫《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副题是“如何与汉学家对话”,今年,他将后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话在《假如我办燕京学堂》又说了一遍。抄在下面,希望短期内,不要让陈老师有第四次重提此言的机会:
“依我浅见,当下的中国学界,不要期待政府拔苗助长,也别抱怨外国人不理睬你,更不靠情绪性的口号,关键是练好内功,努力提升整体的学术水平。若能沉得住气,努力耕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等到出现大批既有国际视野也有本土情怀的著作,那时候,中国学术之国际化,将是水到渠成。”
...............................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责任编辑:代金凤)
阅读(11万) 评论 29 赞19
分享到: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邮箱
新浪微博
Facebook
Twitter
作者其它文章:

我痛恨不理解睡懒觉的人两套道理,该听谁的?民国的北大,谁说了算?学生有无反对校方的权利假如我编《黄金时代》
文章所在谈资:

213今日头条98位作者213篇文章本谈资其他文章
中国如何征服世界
最后的党国偶像
发表评论:


评 论
同步:还能输入140字
精华评论

光阴荏苒中国强大靠你这种证明问题的方式,那是痴人说梦 || @yanjiang5552: 美国这么牛X,因为他强大,而不是全民学外语。中国要想圆中国梦,自然也不能靠全民说英语。
评论今天 16:26
光阴荏苒不可能,我们早就被西化了,或者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古人的思考方式,而且在这个适者生存的世界,文明也是适者生存,你明白我说的意思,不可能复古,除非西方人不来打扰或掠夺,但这不可能,不符合以强凌弱的人性,这点东西方一样 || @Y03185327767: 应设两门功课, 东学和西学!
评论今天 16:21
光阴荏苒别再扯淡了,国际化是近些年才出现的词汇,但是中国的西化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是西方学科开始被大面积普及的时候的事,现在的科学并不属于全人类,它是产生于西方文明的事物,来自于西方人的思维,让东方人从小学习西方学科,东方思维就会被抹去,所以,不管吃和穿上面的改变,其实我们早几代就被西化了
评论今天 16:12
清纯水仙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总原则,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来作为办一切事的标准。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反对全盘西化,反对资产阶级的什么所谓的梦,以爱国、爱真社会主义为荣,以崇洋媚外、卖国求荣为耻,以弘扬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为荣,以提倡个人奋斗、自私自利为耻!
评论今天 14:51
蓟踺自己国学不好好的做,学什么国际化呢??
评论今天 14:51
大漠沙如雪应设两门功课, 东学和西学!
评论今天 11:32
xyugjd国内 中文专业出身的, 英文 是个大问题 !! 必须 高度重视翻译工作和翻译人才 ! 燕园学堂 显然应该实行双语制, 就像文中蔡元培的 事例。 就算把 国外中国学的课程搬到燕园来上,也没什么坏处,“拿来主义” 嘛 !关键是 通过翻译或者具备双语能力的中外学者, 跟国内的学问产生真正的交流。
评论今天 10:54
李夜檎一天到晚想和国际接轨,就不知道那些国际从来不想接中国的轨。
评论今天 09:25
王晓鹤不要迷信国际化,不要被国际化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要看清楚所谓国际化是美国新殖民主义的策略和计谋,实际上所谓国际化=美国。美国常以国际安全秩序、国际化来搅动世界的和平与安宁,说破了:所谓国际化,国际标准。国际安全秩序真面目就是美国化、美国标准、美国安全秩序,只要不和美国的口味就搅局。
评论今天 08:41
焱姜美国这么牛X,因为他强大,而不是全民学外语。中国要想圆中国梦,自然也不能靠全民说英语。
评论今天 07:45
1
2
3
下一页
首页| 腾讯网| 腾讯微博| 腾讯视频| 全部作者
Copyright © 1998-2014 Tencent.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出品
向上
取消订阅
您已订阅《腾讯 · 大家》,如果不想再接受QQ消息提醒,请取消订阅。
关闭
取消订阅
 楼主| 秦川牛 发表于 2016-11-4 18: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sogou.com/sie?hdq=AQ ... 8%AF%86&ie=utf8


关于国际化,不得不说的几点认识 - 搜狗搜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7-18 07:19 , Processed in 0.15039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