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注册 登录
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返回首页

大唐宰相的个人空间 http://www.zuoqu.net/?20501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文史研究】未竟即凋一株梅   花落人亡两不知

已有 256 次阅读2018-12-2 13:07 |个人分类:文史|系统分类:文学世界


未竟即凋一株梅   花落人亡两不知

——本人文史著作《中国文学史上的百媚千红》其一:幽怨之美朱淑真

作者:共此时(即大唐宰相)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注:摘引搜狗百科)

从能查阅的史料来看,朱淑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女诗人。她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并称为“宋代四大才女”。

她的生命虽犹如一颗短暂的流星划过了历史的天空,却在中华文化的史卷中留下了灿烂的一章,其鲜活的文学特色烁然闪动拥有了久远的生命力。但是,她只活了45岁,她是中国最悲怆的一朵文学奇葩,是一株未竟即凋零的腊梅在那个苦寒的岁月里散发着幽怨的奇香。

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改三个字来描述朱淑真一生是再恰当不过了。陆游的原词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们可以改为: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意苦争春,

无惧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寂寞开无主,寻爱独自愁。本意不甘心,大胆去追求!

朱淑真是宋代诗词人,是中国宋代作家群的一员,但又超越了宋代作家群的群体特征;朱淑真是唐宋期间的文学家,但又超越了唐宋;朱淑真是一位古代女诗词人,具有女诗人的细腻和敏感,但又超越了我国古代女诗人幽怨、孤独、寂寞的共性,具有勇于抗争、敢于反抗的勇敢精神,还独具有与悲惨命运同归于尽的悲壮色彩。

朱淑真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主要是由于她悲惨命运所赋予她的独特的孤苦、孤独的情诗特质;主要是她理想主义的思想所赋予她的独特的浪漫气质和她对知音之爱孜孜追求的强烈欲念;主要是由于她桀骜不驯的性格所赋予她的顽强意志和勇敢的反抗精神;主要是由于她勇敢的反封建、反礼教行动失败所导致的结局更加悲惨的悲壮色彩。

和她同朝代的李清照全身心写出了“爱和对爱的留恋”,足以洗涤人心;而朱淑真只活了45岁,写出了“幽怨、孤独和抗争呐喊”,却更加撼动人心。

从某种角度说:朱淑真是南宋时期文坛的“问题女诗人”,是于抗争不得后“歇斯底里”抛弃声名物欲,蔑视世俗“窃取”同吟之欢的人;是勇于争取,而又敢于“分享”爱情之愉的人。她是活生生的“女文青”理想主义者的典型,她是活生生富于浪漫情怀而又敢于追求的文人(这里,还有一个几乎同时代的同样典型的吴淑姬[约公元1185年前后在世]。)。她们对于“知音”和“共鸣”型爱情的充满向往,然而,命运却恰恰给她们以无情的捉弄。社会环境、家境条件和父母之命,让她们嫁入无端,在极度的渴望中,难免“饥不择食”,极度的孤独感又使她们急切的、犹如病态的“抒发”内心的感受,向社会昭示她们内心的向往。这为当时的世俗所不容的,那个年代也给了她们严厉的惩罚。这造就了她们悲惨的命运。

我们隐约感到,聪慧的才情包括“文青”性格是给与她最早爱情的启蒙的要素,“文青”气质、文学修养让她们比一般人更加向往知音之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学首先让她们感觉到了无爱的“痛苦”,是文学导向了她们花前月下的驻足,风花雪月的寻求;文学是“挑唆”她们不自量力地去向命运“风车”挑战的“罪魁祸首”。这样想来,我不由得也以一个自喻文人的感同身受发出呜咽之声——呜呼哀哉!“聪明反被聪明误”,莫如一直就懵懂。

我们在细品其聪慧之才,文字之美的同时不免为其曲折的命运而惋惜,不由得旷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唉!一声长叹,道不尽万语千言啊。

心有灵犀就走进了她的灵魂,

          字斟句酌才领略了心的深沉。

          咱们,好似喝过相同的酒,

          都于醉中追逐那超凡脱俗的梦境。

                    

             忧伤于:今世

             ——寻遍人间,

          再无有那朝的典章佳丽,百媚千红;

             ——踏尽天涯,

             已不见那时的月高风清,春和景明。

          回眸一笑的惊艳、雨打芭蕉的深情,

          均烟化成了海市蜃楼的绝景。

                     

             同作悲叹:

          雾霭障目,不慎误行年华千年!

             错肩了最美好的同行。

             呵,自嘲吧

             ——如能穿越,

          我愿坠入那时的时空。

          分秒细数那同窗共读的每一个黄昏和清晨,

          星辰与圆月同辉,映衬我的文扉,

          桃花被霞光托起,撩过她的蛾眉。

          兰风涤,仗酒裁诗;

          烛光照,笑看清纯。

             双目对视  热忱了双唇;

             会心一笑, 经典了诗文。 

          回眸一笑嫣然娇羞颦,

          成就千年英雄男儿精神。

             我唱她随,抑或她唱我随

          把旷世才华发挥尽致,

          神采飞扬于阳春白雪或下里凡尘。

                    

也许,

             琴瑟和谐的音韵,

             更壮美了社稷的行程。

 

 

 

 

 

 

一、 浪漫,文青气质激荡的少年时期

无疑,宋代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灿烂的时代。

北宋开国君主赵匡胤打破中国历代以来帝王统治的传统作风,以务实的态度从事政治、军事、经济各个领域的改革。宋太祖以后几代君主又一直延续宋太祖的治国之策,而且宋代名相迭出,有力的催动了各项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

在宋朝,中国仿佛进入了现代社会,物质文化蓬勃发展,城市文明已经形成。而且,宋代人们主张女子受教育、习诗文渐成风气。

一般以来我们固有一个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有观念,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反对女子学文,是源自明朝的错误理念。宋代女子的教育是宋代文明的一个亮点,宋代大儒朱熹《朱子语类》明确主张:“女子亦当有教,自《孝经》之外,如《论语》,止取其面前明白者教之。”,还打算重新编写一部给宋代女童们受教育的课本读物,“以配小学书”,只可惜未完成。他的计划中明确拟定了《讲学》之篇目。这无疑说明朱熹主张女子从小要受教育,要读书有才。因此,宋代许多士人都主张女子读书。司马光就说“为人皆不可以不学。岂男女之有异哉?”,“女子亦为之讲解《论语》、《孝经》及《列女传》、《女戒》之类”。叶适也说“妇人之可贤,有以文慧,有以艺能。”,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妇女的贤惠、淑良,只有凭借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凭借良好的艺术才能。叶适的这种重视文化修养和把文化修养视为美丽前提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观念拿到现在也不过时且是正确的。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宋代女子舞文弄墨,佳作不断。宋代无疑是中国女性最有声色的时代之一,涌现出了众多的女性诗人、词人、音乐人、画家、书法家。读宋代史籍,时常发现宋代女子知书达理、舞文弄墨的丽影;读宋人笔记,亦常时不时的跳出宋代才女的妙笔佳句,拨弦高歌,起舞慢影更是情韵无限。至南宋,虽然国土半壁,但是,南宋逐君更是重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南北宋代的才女们在中国的文化星河中闪耀着奇异的光芒,而在这灿烂的星河中,朱淑真无疑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辰。

但是,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特别是中国自奴隶社会以来,由于男女体力的差异与人类自身对物质索取的不断发展的需求的契合,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男权的社会。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和女性的从属地位是一个在不断确定过程中的社会形态(新中国建立以后有所改变)。社会对女性的约束相对于对男性则要严格和严厉很多,特别是在性和婚恋中尤其更甚。唐代有所开化,宋代儒学的盛行则加重了这种不平等的继续演化。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对于女性受教育的重视并没有减轻这样一种趋势。

宋代的女性教育更是赋予了女性特别是女文人一个“附属花瓶”的社会属性。男权社会的自私,可以放纵男性三妻四妾,但要求女性则要从一而终。在婚姻中,女性始终处于一个“被支配”甚至“被分配”的地位,自己不能当家作主。因此,女性要按照儒学和礼教的要求从一而终,在婚前的“被分配”中,家庭的地位高低和父母的开明与否就成了女性一生婚姻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自主的因素微乎其微。

朱淑真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风华氤氲的时代。

自幼饱读诗书,多才多艺的朱淑真出生在具有浓厚书香气息的仕宦小资家庭里,居住在风景如画的杭州钱塘。

朱淑真天资聪慧,容貌娇美。青春华年的朱淑真不仅诗词文章写得好,朱墨丹青书法绘画也有属上乘,而且还精通音律,善弹琴【这并非本人想象,来源《断肠集集注》】。清代舒梦兰(字白香)选辑了从盛唐至清初绵延一千年之间,词坛上共五十多位名家的词作计一百首,其中就有朱淑真的作品,并注明朱淑真“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为了证明朱淑真词艺高妙,还从前人的笔记文学中详引了一段故事,大意是曾有人“扶乩”时,朱淑真阴灵为之“乩书”成“《浣溪纱》一阕”,以及“转眼已无桃李,又见荼蘼绽蕊。偶尔话三生,不觉日移阶晷。去矣去矣,叹惜春光似水”的词作。虽然,传说的“扶乩”之事不必确信,但故事中的“叹惜春光”的词作,倒颇符合朱淑真的特有情愫和颖异风格。而且,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就可以管窥朱淑真在当时的广泛社会影响力了。

青春时期的朱淑真,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向往着今后的美好生活。暇日游春戏水,习文弄词。春日凭栏处,淡装闲游览,即把葱心赋诗句,多情淡愁看云浮。正如她的诗歌《夏日游水阁》写道:
             淡红衫子透肌肤,

夏日初长水阁虚。

独自凭栏无个事,

水风凉处读文书。

从这首诗词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朱淑真的家境是优越的。淡红的丝绸上衣透出了年轻肌肤的亮丽白皙,她无忧无虑,在景色优美的“水风凉处”读文书。夏日的氤氲撩拨朱淑真心中的柔情,增添了多少娇情痴态;青春年少,憧憬美好,这是多么天真烂漫,幸福愉快的青春时节!

当然,妙龄少女情窦初开,她的怀春情怀也慢慢地激荡起涟漪和浪花,爱的天使也使她展开了向往的翅膀。

杨花扰乱少年心,

怕雨秋风用意深。

付与酒杯浑不管,

从教天气作春阴。

——朱淑真《绝句》

  春心杨花漫飘飞舞,扰乱了一颗早熟的少女之心。怀春、期待糅杂其中,其实也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感觉。此作是朱淑真年少时的作品,无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我们拿来只是为了考证年少之时的朱淑真家境还是不错的。无有种桑育蚕之劳,更无衣食住行之忧,却时有携友邀伴纵酒弄秋风的公子小姐的闲情逸致。

“弯弯曲,

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

凤鞋儿小,

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

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

元宵三五,

不如初六。

——【朱淑真《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

正月初六,新年新月,尚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年少的朱淑真与伙伴们欢快闹初六。新的凤鞋儿有点小,她俏皮地把俊俏的翠眉儿蹙起来。火树银花,红烛似龙,伙伴们争相追打嬉闹。还正过着初六就已经盼着十五。

无忧无愁的青葱岁月,看着新月的美好,却念着冬晴无雪的缺憾。冬晴无雪。是天心未肯,化工非拙。不放玉花飞堕地,留在广寒宫阙。云欲同时,霰将集处,红日三竿揭。六花翦就,不知何处施设。【朱淑真: 念奴娇(二首催雪)】”。冬晴无雪,不是老天造雪的技巧不高。不把玉花洒向大地,是留在广寒宫阙了。可见朱淑真少年生活的欢快无虞,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天真烂漫、欢快亮丽,但缺乏阅历跌宕后的深度和经历困苦后的思索。
  我始终认为:朱淑真之所以没有李清照的高度是与其生活环境有关的。李清照出身高官家庭嫁与宰相之子,自幼至成人期耳闻目睹的皆是国之大事,加上李清照亲身经历了外敌入侵、国破家亡、背井离乡、举国逃亡和南北朝代转换的全过程,真切地体验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的仓惶经历。因此言家国情怀就有了前提条件。朱淑真虽然也是仕宦家庭,但是其生活在南宋“偏安一隅”虚假繁荣相对稳定的时期,又是处于最底层的小吏家庭,后嫁与小吏为妻,夫妻又不睦,交流也就甚少,她不具备知晓国家大事的条件。少年不识愁滋味,成人后又一直沉迷于婚姻的痛苦、陷入抑郁情节里不能自拔;无爱的焦灼苦闷、寻爱喜忧参半的反复交错地始终压在心头,挤占满了心灵空间。这让她失去了诗词创作中忧国忧民的眼光和情怀(当然,本人会在后面的章节进行对比评述。),这应该是朱淑真此生文学创作中的最大遗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弥补的憾缺。                              

从现存史料看,朱淑真早期的作品以景抒情的诗词居多,浪漫情调色彩浓厚。生活的平淡也使作者缺乏了深刻思考,生活的优裕也使的她缺乏对于社会底层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在朱淑真的作品中光是以“初夏”为题的诗作至少有三首,我们推断其中一首为婚后所写,以下两首是婚前所写:

《初夏 / 即景 / 清昼》(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竹子在微风中摆动着,清雅的影子笼罩着幽静的窗户,成双成对的候鸟在夕阳中翻飞,聒噪个不停。海棠花已经凋谢了,柳絮也已飘落尽了。使人困倦的初夏已经来临,白天也渐渐长起来了。(【校】《朱淑真集》题作《清昼》。《宋诗纪事》 《宋诗钞补》均作[初夏]。—[朱淑真集] )
            《初夏二首 其二》

           (朱淑真)

冰蚕欲薾二桑阴,粉箨凋风曲径深。
长日渐成微暑意,喜看楼影浸波心。

微读一下我们就看得出,朱淑真步入青春期了,作品中已经流露出对爱情的向往。但是少女的细腻、敏感流露于笔端。总体格调是清澈亮丽的。再如:

《春晴》(朱淑真)

日暖风和明媚天,最宜吟咏入诗篇。
庭花吐蕊红如锦,岸柳飞花白似绵。
深院雕梁巢燕返,高林乔木谷莺迁。
韶光正近清明节,花坞楼台酒旆悬。

风和日暖,庭花吐蕊,岸柳飞花,高林乔木谷莺迁,花坞楼台酒旆悬。这首诗,典型地反映了身处小地主、小官僚阶层的朱淑真的“小资”生活和小资情调。

《东马塍》(朱淑真)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游农田,并非是关心农民生活,是观芳草,旁观“农事急”,关心“春色为谁妍?”,喜看“楼影浸波心”。这类诗词一则反映了青春华年未嫁之时的朱淑真家庭生活的优裕,生活形态散淡,闲情逸致为景赋诗,未能把目光投放到底层社民的疾苦上来。当然,朱淑真囿于家庭出身和生活经历的局限,还没有自觉地批判社会、体察社会底层疾苦的觉悟和高度,因此抒发小资情调成了她早期作品的主流意识。二则反映了朱淑真青春未嫁时期的欢快情绪和诗词作品欢快亮丽、天真烂漫的风格。

 

二、迷茫,多愁善感中的青春向往

纵观朱淑真一生的所有作品,写作手法的差异化不明显,其实就是两种抒情主题的转变。在朱淑真的所有诗词中,前期的抒情主题就是恬淡和欢快亮丽,但是此类作品寥寥无几。因为命运不济,朱淑真的幸福生活太短暂了。此后,朱淑真的所有作品嘎然转型,开始了作者愁苦、“断肠”诗词的写作历程。这中间几乎没有文学意义上的,因写作技巧的改变而引起的作品风格的转变,而是由思想情绪层面的转变所引发的抒情主题的改变。两种层次的转换几乎是没有过渡的两个断面。

作品往往是心性的写照。所谓的“文以载道,辞于抒心”就是这种情形的概括。作品的风格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因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鲜明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往往带有其人生阅历沧桑悲喜的鲜明烙印。朱淑真早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早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这与她今后的愁苦、苦寂所谓的“断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后风格的鲜明差别就是她婚嫁前后人生悲剧落差的鲜明写照。

我们隐隐约约地发现,幸福的时光实在是不算太长,朱淑真长大了,从青春少年步入青年了。青年期的朱淑真开始考虑未来了,开始思考未来的生活、未来的人生,开始考虑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个人能力被社会的承认,是人与生俱来的诉求,男女皆有,古今不变。

俗语说得好,男大三分忧,女大三分愁,长大了的又是才华横溢且志向高远的朱淑真更是因身锁深闺,无法施展理想抱负而焦灼不安。她的作品中无奈和不安的影子也渐渐微露了。

闲将诗草临轩读,静听渔船隔岸歌。
尽日倚窗情脉脉,眼前无事奈春何。

——朱淑真《春日即事》

空怀一腔理想和满腹诗书,但是只能临窗闲读。春情萌动闭深闺,心事志向无着处。难寻知音,没有共鸣,悠扬渔歌也是隔岸的渺音。“闲读”、“静听”、“倚窗”、“奈春何”几个词形象的刻画了作者百无聊赖、四顾茫然的形态和世事无奈、茫然无助的心态。

这恰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像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怀才就知寂寞,有才就恼不遇。这是人之通病。就连洒脱、豪放的李白都在因怀才不遇而这么苦闷,对于多愁善感的朱淑真那更可想而知了。朱淑真在怀有同样苦闷时,不会有李白的洒脱豪放。李白能够在逆境中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还能期待朋党的鼎力相助、朝廷的幡然醒悟。但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女子”朱淑真能看到未来吗?她能看到有朝一日皇帝的幡然醒悟重新启用吗?显然没有可能!她既没有李白奋起高歌的平台,也没有那个境界和奢望,有的只是茫然后的茫然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今天的时代,一个才华横溢,容貌美丽的少女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途径有很多,可以考学、可以谋职、还可以“北漂”、也可以以写作作为成名立业的职业,甚至可以自己成立公司创业。那个时代行吗?你是女子,纵使你有千般才华和万般容颜,也只能面壁忧叹。身锁幽闺怀才不遇的朱淑真,又没有可以诉说,可以倾诉的对象,其萦怀愁绪只有倾泻到一首首诗词里。我们可以假设,假如朱淑真是男性,她完全会义无反顾的离家出走,或进京赶考、或像秦少游、陆游一样尽情地纵情山水巡游四方,结交志士仁人奠基潇洒人生。可是她是女性,她只能空怀不羁之心,空其浪漫之情,把自己的豪迈意志浪漫理想寄托于未来的奇骏夫郎。此生唯一的希望也只能就是寻找到一个志同道合同唱同和的知音,一双音律共鸣的琴瑟了。因此,只有怀春的希冀和浪漫的遐想得以慰藉一颗想有所作为的少女的心灵。于是,女诗人的另一首诗就开始了浪漫的想象和憧憬。

《舟行即事》

帆高风顺疾如飞,天阔波平远又低。
山色水光随地改,共谁裁剪入新诗。

帆高但要顺风,天阔但却远低,山色水光不断变换,但是和谁共剪西窗同赋新诗呢?

那是一个崇文的时代。成熟的少女开始怀春,开始向往神秘朦胧的爱情,憧憬着比翼双飞并蒂花开的美好梦境,期盼着自己心中理想的情人早日到来。绝佳诗词才女匹配文才洋溢的情郎,这是朱淑真唯一能有的最终理想。她期待爱慕的意中人,应该是个有共同理想和爱好志趣,感情丰富、才华横溢、能诗善文的真情佳偶男青年。她对自己理想和期待爱慕的意中人,是情真意切,思绪缠绵的。

要想理解和揣测朱淑真的爱情理想,我们不由得先说说南宋时代的社会风气。

就像我们今天,少女心中的佳偶标准是“高富帅”是因为我们今天是进入了一个“慕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富”已经成了择偶标准中的主要元素。朱淑真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位时尚“贵族”小姐,她的人生观、爱情观肯定也会受到那个时代潮流的影响,带有那个时代社会价值的鲜明特点。

大家都已经知道,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唐朝开创中华文化艺术繁荣的起端,宋朝得以延续和发展。陈寅恪先生治史有句精辟的评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先生也说 :“在我国封建时代社会生产力两个马鞍形总的发展过程中,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几乎达到最高峰,因而是最为先进的。 ” 对宋代文化历史地位评价最高的当属王国维先生,他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 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宋代思想文化方面与宋之前有较大的分化,形成了所谓的宋型文化,并渗透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去,影响深远。特别是南宋时期,统治阶层出于稳定国家或者“掩盖”守疆无能和渲染社会繁荣的需要,大力倡导文化发展。上至皇室下至社会各阶层崇尚以文载道,政治理念思想追求的表达都会以“文章”说事,而且科举制度比之唐时期、北宋年间已经更加成熟。士人子第唯科举为第一要务,一“举”成名立业者、一“举”由“下里巴人”变身“阳春白雪”者、甚至一“举”由贫民子弟鲤鱼跃龙门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者,大有人在。而科举就是比文章。因此,科举制度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使文学在那个时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且文化重心下移至民间,特点也有“雅”变得“俗”。

南宋时期的作家、作品,不仅数量巨大,明显的超越了北宋,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更加成熟。而且在内蕴特质、艺术表现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就在朱淑真前期和其同时代也有许多影响巨大的作家、诗人、词人。比如:跨越南北宋的李清照(1084-1155)、张元干(1091-1175)、朱敦儒(1081—1159)、岳飞1103-1142)、陈与义1090-1138),南宋初期崭露头角的张孝祥(1132-1169,只比朱淑真早八九年)等,和朱淑真同时代蜚声文坛的就有:杨万里(1127-1206)、范成大(1126-1193)、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只比朱淑真大10岁)、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比朱淑真晚5年)等。这些灿若群星的人物就是那时代的大明星。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陆游以见证宋朝文人对于时代的影响。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即:一说是,陆游之母梦到了秦少游而生了陆游,所以以秦少游的名作了陆游的字,以秦少游的字作了陆游的名;二说是,陆游因为崇拜秦少游,而取了名“游”字“务观”。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其实两说均难置信。所谓“公慕少游”,主要根据陆游八十二岁时写的《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诗。诗曰: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该诗只是表达诗人对秦观的敬仰之情而已。

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典故都从两个侧面反复证明了那个时代文学明星对于全社会的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因此说,那个时代是个“慕文”的时代,“文才”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特别是文青类的女性朱淑真选择佳偶的最主要标准元素。

 

           

  

我们探讨朱淑真的爱情婚恋观念的形成,也不得不重温一下她的同乡又是同时代的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

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卒于1210年),只比朱淑真年长10岁。在1144年他19岁时娶了青梅竹马的表妹唐琬。此时,朱淑真已经9岁了。

第二年,唐琬就被陆游的母亲,她自己的姑母休回娘家。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于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即陆游的母亲嫌弃陆游和唐琬感情太过缠绵,担心陆游沉醉在温柔之乡,影响了学习和求取功名。这里还有一个陆游的母亲说不出口的理由:唐琬和陆游结婚近两年了还未孕(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

陆游与唐琬是琴瑟和谐相亲相爱的,他们被逼分手以后,陆游曾暗中和唐琬约定等他三年,容他取得功名后再说服母亲。但是,在这期间陆游母亲作了手脚,唐琬含恨被逼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三年期到,陆游却听到了唐琬已经改嫁的消息。悔恨和思念缠绕着本是豪放浩然的诗人之心,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闲拨沉烟,金缕衣宽睡髻偏。鳞红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弹泪花前,愁人春风十四弦。(陆游.《采桑子》,这是这期间陆游写下的一首词,对唐琬的牵念、怜惜、愧疚、相思,化愁入景情韵无限浓浓地流于笔端。

悲剧的高潮戏是,相别十年后,两人意外重逢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

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满怀相思故地重游来到沈园,不想与唐琬和赵士程不期而遇意外重逢。本是思情如江,但面对心爱之人却是咫尺天涯不能把手倾诉。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壶黄腾酒意为诀别。也许,无尽的悔恨、无尽的思念、无限的万语千言,都装在了这一壶无奈的酒中了。陆游和日思夜想的爱人四目相对却不能道一句关心和珍重,万般无奈唯有把一壶热酒一饮而尽。酒意朦胧情也泉涌,万语千言涌上心头,陆游怀着巨大的伤感,文思澎湃。他饱蘸浓墨,在园壁上淋淋洒洒题下了一首哀怨的 钗头凤》。

红酥手,

黄藤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悒鲛销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阅词知情,情更扰心。哀戚的唐琬顾不得外人的非议,热泪纵横,痛不欲生地和下了另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

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

泪痕残,

欲笺心事,

独语斜阑

难、 难、 难!

 

人成各,

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

夜阑珊,

怕人寻问,

咽泪装欢

瞒、 、瞒

这次未能重逢的重逢后没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抱恨而逝(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

这个“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的事件,因唐琬的去世被赋予了极其浓厚的悲剧色彩,这个事件也因其具有悲剧色彩而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得以广泛流传。成为当时所有少男少女们暗中唏嘘的特殊“绯闻”事件,反而成了激荡青年男女春情梦想,逆而向往的“典范”。这一年,朱淑真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这个流传甚广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剧不能不对她有着极大的震动。【陆游在死前一年(1208年,八十四岁),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于也追随着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我们可以想象,聪慧善文、多愁善感、思想超前的朱淑真不可能不受到他们的影响,就像我们本时代的女青年不可能不受到“范爷”、赵薇、章子怡的影响,大都以张杰、李健、甚至马云、马化腾等等高富帅作为偶像和梦中情人一样;文青们大都好奇韩寒、郭敬明、唐家三少,甚至余秀华的成功一样。我们可以充分想象,作为前辈和少女偶像的李清照之美满爱情佳话会给朱淑真多大的羡慕,只比她大十岁又是同乡人的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会给她多大的震动。

而且,那个时代其它行业的明星不多,只有文学明星悬挂在寂寞的天空,“循循善诱”着文青们躁动的青春。选择一位今日的寒门书生“潜力股”,明日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状元郎,是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女性或者大家闺秀们最绮丽、最旖旎的梦想。

朱淑真的人生观、爱情观显然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小家碧玉对于婚姻家庭的要求,具有了那个时代“高知”女性的爱情婚姻价值观。当然,由于她身处的社会阶层,她也不敢奢望那些“官二代公主”们觊觎和紧盯“状元郎”、“榜眼郎”、“探花郎”的非分期待。

她对自己意中人的要求不是门第阀阅和门当户对,也不在乎对方家庭财富。唯一希望是未来的夫君要有文采,能够实现双方情投意合、爱好一致、志趣相同、才华相当,同饮共酌,你吟我和,共赏明月双舞清影夫唱妇随的诗情画意般的美好理想。这就是典型的“文青”的浪漫。

那么,她理想的恋人究竟是什么风度和模样呢?

 

三、痴恋,春花润雨便纵情

几乎和陆游、唐琬沈园相逢同时期,朱淑真长大了,成了待字闺中的少女。她开始怀春,也开始了春愁,也开始了向往和倪想自己的美好婚姻。在风花雪月怀春情怀浪花冲击下,在花前月下吟风弄月的朦胧意识诱导下,朱淑真开始走上了初恋的生活道路。
 

门前春水碧于天,座上诗人逸似仙。
白璧一双无玷缺,吹箫归去又无缘。

——朱淑真《春日杂书》

这可能就是朱淑真自己对首次遇到意中人的记述。可能是在湖边,可能是在江边,亭台之中,茶座之旁。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潇洒儒雅得如同仙人一般。吹箫弹琴之时,只见其白玉一般的双手没有一点瑕疵,完美无缺。但是,爱慕刚刚在心中腾起,搭讪的语句还不知如何开口,男子收起玉箫起身离去,空留无限的遗憾。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美色”之心也是人皆有之啊。青年才俊诗人的潇洒儒雅俘虏了女诗人的芳心。

虽然这一次初遇并未约定成恋,但是一次无缘并没能阻断朱淑真对爱情的追求,之后不久朱淑真真正的恋爱了!

“初合双鬓学画眉,

未知心事属他谁?

待将中秋抱满月,

分付肖郎万首诗。

(朱淑真诗句)

画了蛾眉,淡施粉妆,她要去约会了。此时此刻,心中还是惴惴不安,不知这位肖郎是否就是心目中理想的人?自己满腹的心事是否就能和他倾诉呢?但是,无论如何,她已经下了决心了,要在中秋满月时,把积蓄已久的所有情怀化为万首情诗送给这位恋人。看来这位初恋是懂诗文的,但是否就是她理想的夫君还无从知晓。

相恋相会,让青春华年的的朱淑真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也使她有了冲破封建礼教大胆追求幸福的勇气。看她和恋人“约会”在元夜的情景:

《元夜》

 朱淑真

火树银花触目红,
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
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
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
未必明年此会同。

 

朱淑真的新恋人是否是那个白璧一双无玷缺”“逸似仙”的青年诗人无从考证,但是某一个另外的“幸运之人”的可能性大。因为朱淑真没有在和恋人的相会的几首诗词中再提及“白璧一双无玷缺”、“ 吹箫”、 “诗人”、“逸似仙”等特征性的词汇。但是,我们已经看出,朱淑真现在的恋人有可能是更加完美、有才和理想。因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很快地就投身入情了,而且还很炽烈和开放。能如此快速俘虏女诗人芳心的因该不会是一般人物。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朱淑真《清平乐·恼烟撩露》

那是朱淑真进入热恋后的一个夏日,朱淑真和恋人相约来到荷花盛开风光旖旎的西湖苏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朱淑真同时代诗人杨万里诗句】”。天阴气爽,白雾漂浮,“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同上】”。两人手拉手,肩并肩,说不尽的浓情蜜意。   

五月熏风才一信,初荷出水清香嫩,乳燕学飞帘额峻... ..”朱淑真轻声细语的吟咏出欧阳修的《渔家傲.十二月间》的上半部分,然后故意的略一停顿,扭头看着身旁的情郎,期待他能接出下文,也不无考他的意思。“谁借问?东邻期约尝佳酝。”身旁的俊朗男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朱淑真满意的低头微笑揉搓着双手,她看着湖中盛开的荷花,忽然扭头又向他吟道:“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隋.杜公瞻句),卿可还有前人五绝?”,语气中暗含挑衅的味道。朱淑真吟诵的五绝句子,是对仗的,她觉得一时从前人诗句中也一下子找出对仗的五绝并非就是件很容易的事。“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谁知,她话音刚落,俊朗小生接着就接了上来,还含笑对着她说:“佳人,唐代唐彦谦之《莲》也,‘金’对‘玉’、‘落蕊’对‘残红’也。卿觉得如何?”。朱淑真一时无言以对,忍俊不禁“噗嗤”一声笑出了声。同时,她悄悄的又伸出右手抓住了他的手,紧紧地攥在了自己粉嫩的掌心,粉脸羞红的低了下来。

岸上垂柳婆娑,湖心叶绿花红,水中鸳鸯戏水;远看六桥笼烟,双塔雾现,西湖苏堤上的一双男女被眼前的景色撩拨的情韵盎然。走在苏堤上,性情中的朱淑真不由得想起了前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想着苏学士的佳作,对照眼前的景色,朱淑真沉浸在对东坡先生的真心佩服和无限赞美里,没觉得此时,停歇了的小雨复又洒落下来,只一会她的翠绿色裙子已经淋湿了。情郎怜爱的看了她一眼,迅疾地拉起她的手,躲到一棵浓密的垂柳下,爱意缠绵地把朱淑真拥在身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朱淑真陶醉了,几乎是靠在情郎的怀中了,她轻声的吟咏着苏轼的词句,意犹未尽,“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郎也动情了,接了朱淑真的话头,抑扬顿挫的朗读起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此刻,两人四目相对,激情无法压抑。朱淑真呼吸急促,胸脯一起一伏,脸儿也因激动变得绯红。忽然,激情难抑的她一下子扑进了恋人的怀中,把一张俊美的脸庞深埋进恋人的怀抱里。情郎也激动地双臂紧紧地拥抱起朱淑真... ...

朱淑真的词作真实地记录了这个场景。也许这对情侣最初就是相约赏花而来 ,不料遇上“一霎黄梅细雨”,“因祸得福”。正是这场梅雨及撩拨人心的“烟”呀“露”呀,留他们停步了 ,总得找个避雨的处所吧 。“ 留我须臾住”的“ 我”,乃是复数,相当于“ 我们”。游湖赏花而遇雨,却给他们造成了一个幽清的环境和难得亲近的机会。
  下片写女主人公大胆的举动及归来后异常的心理。“一霎黄梅细雨”使两个恋人驻足小亭下,或是柳树下。极近的距离两人四目相对,忽而羞涩的扭过头去。但是,“娇痴”和对恋人相思的激情,使得作者难以自制,猛回首赴倒在他的怀中。须知,在那个年代作者的这种举动,难免不被“游人猜”和“男郎猜”,但是她“娇痴不怕人猜”,已经顾不得许多了。可见朱淑真是那个年代勇气和意识都是较为开放和自我的性情中人。

这一次相恋以来的第一次甜蜜体验,特别强烈而持久。“最是分携时候”,多么依依不舍;“归来懒傍妆台”,何等心荡神迷!两笔就把一个初欢后的女子情态写活了。
  全词情多而不亵,贵在写出少女真实的体验。本来南朝乐府中已有类似描写,但那是民歌。如今出现在宋时女词人之手,该是何等的勇气。道学家们虽不免诋之为“淫娃佚女”、“有失妇德”。 然而词论家仍不吝予以高度的赞扬:“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矜持得妙 ;淑真‘娇痴不怕人猜’,放诞得妙。均善于言情。”(《莲子居词话》卷二)。

天真浪漫的朱淑真进入热恋了,她也纵情了。杭州城外、西湖岸边、钱塘江畔到处是她和恋人飞飘曼舞的身影;竹林溪上、雷峰塔旁、山野幽径到处回荡着两人吟诗对答的笑声;时牵手、时拥抱、时凝眸幸福无穷。他们自由恋爱的传言不胫而走,引起了无数青年男女的羡慕,也引起了许多守旧老儒的讥讽。一时间,满城风雨,各种难听的情形被好事者添油加醋的描述成登峰造极的故事,骇人听闻,不忍淬闻。本就是名人的朱淑真成了“问题”名人,被人指指点点。

  封建的父母知道了,自然是暴跳如雷。他们采取了各种能够采取的措施来制止朱淑真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在严厉的社会惩戒面前,那个文弱的书生退却了... ...

四、缘断,理想在现实面前的挫败

桀骜不驯的朱淑真,对于爱情的追求一直都是执着的,我们可以从她的许多作品中求得证实,青年之时的她更是如此。朱淑真并未因受到一点打击而改变对爱情的追寻。有史料记载,她曾经勇敢且又坚强的顶住了无数的酷风疾雨。但是,她终究没能抵御住封建礼教的巨大压力。最后,她退缩了... ...

自由和幸福即将逝去,这是朱淑真已经感觉到的气息。她没有能力抗拒,又无勇气采取更大胆的行动,最后有点自暴自弃,有点今朝有酒今朝醉了。

《元夜》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火树银花触目红,
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
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
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
未必明年此会同。

 

在这首词里,朱淑真写了元夜的热闹场景,衬托和恋人相会的高兴心情。但是,“新欢(注意:是“新欢”)入手”,虽可温馨一时,但是“旧事惊心忆梦中”。我不太明白,遣词造句十分讲究的女诗人在这里说出“新欢入手”应该不是笔误。不仅是“新欢”,而且还使用了“入手”这个不太雅的动词,我觉出的是朱淑真的泄诺的味道。结合下一句“旧事惊心忆梦中”,我们不难推断,在这位“新欢”之前,她和她的“旧欢”已经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劫难。她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执拗地、勇敢的和封建礼教对着干了。

但是,她自己其实也明白,这样“绥靖”的甚至是“苟且”的甜蜜注定只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唯求“暂成人缱绻”得缱绻时则缱绻,因为“未必明年此会同”。明年不知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机会体验这片刻的幸福了?可惜啊!就这样胆战心惊的偷偷恋爱,好景也不长,作者的恋爱又陷入了缘断或是被拆散、“被缘断”的境地。

在南宋理学盛行封建意识浓厚的社会氛围中,多情和稍有点纵情的朱淑真,会有着怎样的社会遭遇呢?会有着什么样的结局呢?史料中并未有过多的记载,我们不妨从其几乎同时代的一则真实史料来考证。

江南一带一直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也被编为戏曲《陈三五娘》(又名荔枝记)流传于粤、闽、浙和台湾一带。说的是南宋时泉州人陈伯卿(陈三)路过广东与广东潮州富家女子黄碧琚(五娘)于元夜观灯时相遇并一见钟情,自由恋爱。但是这种情投意合的自由恋爱没有父母之命的“合理性”和媒妁之言的“正当性”,必然地遭到了封建礼教的喝断。不甘心被活活拆散的两人被迫相约私奔,前往男方的老家泉州。但是私奔途中,在福建泉州的和义桥上被官兵抓获,解押回广东潮州。故事最终以悲剧而告终。最近,传说中的义和桥在云霄县被发现。文人方群达经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史料确定此义和桥就是传说中的和义桥,并且传说的故事也有记载的,是真实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了,在那个年代,违背父母之命,自由恋爱是有伤风化大逆不道的行为,是被社会严厉贬斥的奇闻怪事。

无疑,朱淑真的恋爱也照样逃脱不了这样的宿命。棒打鸳鸯散,朱淑真自由的、自我做主的恋爱被“喝止了”,那些个热恋对象在顽固的朱家人和严酷的社会礼教面前都退避三舍了。等待她的还是不可违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就是朱淑真悲剧命运的开始。

落花

朱淑真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连理的花正在枝头盛开,妒花的风雨便来相催。我想请青帝来主持公道,别让那些艳丽的花儿过早的纷纷飘落到翠苔上(青帝:掌管春天的神,又称东君,东皇。)。这首诗作显然朱淑真的恋爱受到无情的打击和摧残后,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控诉。

追求美好爱情的大胆举动,触及了社会的神经底线,引起了“好事者”们的纷纷议论。朱淑真成了当地的“问题女青年”,声名有点下滑了。

事实上也是这样,从此以后不久,朱淑真被家人看管失去了自由。

《生查子·去年元夜[1]时》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去年元夜[1]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在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 ,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 ,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也许,苦命的朱淑真对于自己今后的命运有所预感,她的悲惨命运就要来了......

据考证,朱淑真有位封建意识浓厚的父亲和一位同样封建的兄长。为了斩住家庭名誉因为朱淑真的大逆不道所引起的下滑,她的父母匆匆为其选了一位既无才也无貌的小吏就给她确定终身了。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想起了同样是才女的李清照,想起了李清照的家庭、生活和婚恋。研究朱淑真就不能不对比李清照,探究朱淑真的爱情婚恋更是如此。

我在此文中也多次提到,朱与李虽然同为同代的才女,但是她们却有不同!但是,她们的不同点到底在哪里呢?

首先,是社会阶层的不同。我们真切的感觉出,朱的家庭条件与李存在的巨大差异。朱淑真真的没有李清照开放、文明、和谐的家庭气氛和宽松的生活环境,更莫说是李清照式的择偶条件了。

可以想见,本来,同为才女的朱淑真不可能不在内心比照李清照、赵明诚的美丽婚姻来设计和幻想自己的未来婚恋,也不可能不参照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来警示自己的婚姻之路。但是,她能自我做主的支配自己的命运吗?她能像李清照一样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高调选婿吗?李清照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自己的婚姻恋爱,她能吗?答案请大家拭目以待。也许这些答案就是朱淑真人生悲剧的原因。

史学界一致认为,朱淑真的命运多舛,爱途也坎坷。对比“省部级高官”之女李清照来讲,命运对于朱淑真真的是十分的不公。

李清照待嫁闺中时也是多情也纵情,许许多多的高富帅争相追求(追求李清照的高富帅是官二代甚至是官本人层面的高富帅)。同处于封建礼教浓厚的宋代,假如李清照自由恋爱了或者有点纵情了,她受到的责备顶多也就是象征性地。而且,对于挑选夫婿郎君,只有李清照“看不上”,没有男性“看不上”;“遴选”中意夫君,李清照是“高富帅才”全面考虑,“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而朱淑真身上,则是不可能的。她的自由恋爱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且也是偷偷的。并且,“有限度”的恋爱也让她付出了巨大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要探讨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从朱淑真的一首“春愁词”说起。

在朱淑真被逼无奈,幽禁闺楼待嫁期间,她创作了一系列抒发无奈和自叹命运的“春愁诗词”、“怀春诗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自由择婿遭到家庭和社会的激烈反对,加上初恋被分离后和意中人不能再相见的相思之苦,使本来就多愁善感的朱淑真更加的敏感而愁绪满怀。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云锁朱楼”除了给我们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 ,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心头的郁闷,尽括其中。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

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 ,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

我们看李清照也在19岁时写过的一首《点绛唇》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李清照把少女时期自己的欢快生活和俏皮神态写得惟妙惟肖,真实而生动。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像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看到客人来匆匆留下秋千,连歪斜的袜子也来不及整理,金钗也丢了急匆匆的跑回绣楼,但还是好奇的倚门偷看,同时还没忘记嗅嗅青梅。这些明显违反淑女家规的行为,在李清照的身上顶多也就是被父母一声怜爱的嗔怪一下而已,所以她“肆无忌惮”。

这两首词都是从写景入手,抒发了作者的春愁、春怨和愁绪。仔细对比李清照的相关词作我们看出,朱淑真这首词明显的受了李词的影响,带有李词后期的风格。按说青春少女待嫁之时,理应是心驰神往,充满期待的怡情,理应是天真烂漫、心经明媚地向往和憧憬。然而,朱淑真则不然,她过早的品尝到了人生最大的伤感和愁绪,是愁绪满怀,失望和失落至极的。没有一点李清照待嫁闺中的那种欢快和俏皮。这不免让我们感到微微的心痛。

再如: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欢快的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也写出了游玩的随意、闲适,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悠闲心态。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洒脱、自由和稍微的“骄纵”。

 

两相对比,我不知大家有何感受?朱淑真的生活环境是苛刻、严酷的,因而思想情绪是拘谨、压抑的,;而李清照的生活环境则是宽松、和谐、无忧无虑的,是真正公主式的生活,因而思想情绪则是开朗、活泼稍带了放肆。

因为,李清照是大家公主,而朱淑真是小家碧玉;李清照有着相当优裕的生活,家风也相对开放,朱淑真虽然也衣食无忧,但小吏家庭的封建意识则更浓厚;李清照的“高干子弟、官二代”身份已经游离于社会舆论和俗尘的监督之外,而朱淑真正处于俗尘的眼眸漩涡中;大家公主的风流可以美誉为浪漫,小家碧玉的风流则可被鄙视为伤风败俗。

所以,大家可以明白,待嫁中的择婿和今后的婚姻家庭中朱淑真的命运是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而李清照则有所不同,她能在某种程度上掌控自己的恋爱婚姻即家庭生活。

 

五、失落,春雨粉落桃花雨

史料中记载朱淑真嫁了一位庸俗的小吏,此人不仅无一学问还粗暴蛮横。

另外,有好几处史料明确记载朱淑真还有一位比较要好知心的兄嫂。按说,有这位兄嫂帮衬,在这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父母为朱淑真寻亲,应该会多多少少的考虑朱淑真的一点意见的,怎么也应该为自己这个自幼聪慧,容貌娇美,善诗文、通音律的多才多艺的女儿寻找一位才情相当,温文尔雅的书生夫婿。为什么找了这样不相称的小吏呢?即使朱淑真自由恋爱,大逆不道,违背了礼教,遭到了父母的反对,按说聪明的朱淑真应该会想一个办法让情郎托媒上门提亲吧? 

这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未有记载,然而,我们一直觉得朱淑真的父母为朱淑真选择这样的夫婿是不合情理的,让人费解的。

为了推论这些问题,我们查找了上下附近的史料。最引人注意的事件就是“吴淑姬”事件。

无独有偶,比朱淑真晚生了二三十年,同是南宋四大才女之一的吴淑姬,有着和朱淑真、黄碧琚同样不幸的命运。

据古籍记载,吴淑姬,生卒年不详,约1185年前后在世,估计比朱淑真晚生二三十年左右。她真正的本名没有记载,湖州人。父亲为秀才但是家贫,是一般的社民阶层,相比于朱淑真社会地位还要低下。吴淑姬相貌十分美丽,慧而能诗词。古籍中说为“富家子年据,或投郡诉其奸淫,时王十朋为太守,(按:十朋为湖州守,在乾道中)判处徒刑。郡僚相与诣理院观之,乃具酒引使至席,命脱枷侍饮,即席成二词,众皆叹赏。明日,以告十朋,言其冤,乃释放。后为周姓子买以为妾,名曰淑姬。”。

 

按照吴淑姬的一首诗词推演,吴淑姬曾有一情投意合的表亲婚约,临近结婚时男郎突然病逝。在那个十分迷信的年代,这种事件无疑给吴淑姬带来命相不好的传言,吴淑姬就被人们所忌惮,因此,再寻夫家,条件就低了许多。后来父母将其许配给相貌不端、品质较差的富家子弟了。其理想的郎君和现实的丈夫有了极大的落差,可想而知,对于吴淑姬这样的文青来说,她同样会有极大的苦闷、委屈、孤寂和愤懑。

嫁给富家子弟为妻一年,但富家子弟状告其奸淫,吴淑姬被捕入狱,并被判其徒刑。可见“犯罪情节”不轻。

富家为何状告其“奸淫”这样的罪名?原因传说有二:

一说,吴淑姬嫌弃富家子弟没有才学、想要退婚提出离婚而被其状告。此说,好似不太成立,因为在宋代婚姻中男女的法律地位是及不平等的。“夫有出妻之理,妻无弃夫之条。”所谓“七出”之条,就是只要丈夫或者公婆能找出“七条”中的任意一条理由,就可以休妻。而妇女嫌弃丈夫提出离婚,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即使妇女提出离婚男方不同意你就离不成。假如是吴淑姬想离婚,她丈夫不同意也就罢了。为何还要“告其奸淫”?你想,只要离不成婚,吴淑姬就还是她的老婆,他不应该会傻到将污水泼到自己的老婆身上,也将绿帽子扣到自己头上的地步;

二说,是因吴淑姬和朱淑真一样嫌弃丈夫酒囊饭袋,寻求不到精神的归宿而“沾花惹草”频频出轨,因此遭到夫家的状告。实事求是的说,古今一理,才貌俱佳的浪漫文青是极度渴求心音交流的,面对自己死寂的家庭生活寻求“墙外”的精神寄托,依照正常逻辑是很可能发生的。“二说”是经得起推敲的。

吴淑姬的才情、多情和文青的浪漫忧郁气质,我们不妨从她的代表作里来揣测:

小重山
  吴淑姬
  谢了荼蘼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
  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这一首词写的是一个独守闺房的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上片写春暮之景,然却有新意,她不写满地落红,而写枝上残花;不写风雨摧花,而写风拂槐影;不写杜鹃啼血,而写莺声犹娇。不仅显得清丽新鲜,而且都与此女子的特定身份和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是从她独特的眼中看到独特的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你看,她写荼蘼,“谢了荼蘼春事休”,说的是荼蘼花谢,春天可算彻底结束了。可现在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这里也就蕴含着春事将休未休。“花片子”是词人自铸新词,既通俗,又贴切。“缀枝头”,给人的感觉,虽是残花,但仍有凄清之美。同样,写“莺虽老”,但“声尚带娇羞”,也是将老未老。这些不但是时序节物的准确刻画,也正是这位怨女青春将逝未逝,尚有美丽的面容,尚带娇羞的神态的真实写照。“庭槐影碎被风揉”,槐影被风揉碎,春天被风吹走。这不禁使她想了自己的青春也将一起消逝。因此,在她看来,这风揉碎了槐影,也揉碎了她的芳心。我们从这缭绕唇吻的音节中,从这欲吐还吞,委婉曲折的笔法中,体味到词人在这里寄托了一种青春将逝、理想破灭、爱情远去的深沉的感慨【参考借鉴了文学百科注解】。
  下片“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此女子庭院所见之景,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思远人;既思远人,则倚楼凝望。那么,她望到的又是什么呢?温庭筠曾有名句曰:“过尽千帆皆不是”。柳永曾写道:“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而在这首词中词人写道女主人公们都看到了舟,但皆不是所思远人的归舟,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于是从希望到失望。而吴淑姬笔下的这位思妇,望到的却不是舟,而是“一川烟草浪,衬云浮”。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哪里有归舟可见,简直丝毫的希望都没有,其愁苦可想而知。用“一川烟草”来形容愁之大,愁之多,这在贺铸的《横塘路》词中已用过。但在烟草后着一“浪”字,实属吴淑姬独创。
  《古今词统》眉批云:“竹浪、柳浪麦浪与草浪而四”,即指吴淑姬自创新词“草浪”,直可与前人所创“竹浪、柳浪、麦浪”相媲美。“一川烟草”是静景“一川烟草浪”则是动景。这里用来比喻愁思恰如连天草浪,滚滚袭来,极为生动贴切,也为下句“不如归去下帘钩”铺垫。放下帘钩,意欲隔断草浪,挡住愁潮,然而这愁思是隔不断,挡不住的,“不如”两字,写出了主人公明知不能而强为之的痛苦心态。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自是警句。“愁”字最后点出,使通篇皆有精神,有画龙点睛之妙。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不正面写愁,从舟着眼,反衬愁之大;然而吴淑姬这里先把愁比作“一川烟草浪”,极言愁之大之多,再将它与“心儿小”作强烈对比,落到容约而下。两人写法不同,而各有千秋。所以南宋黄升评论说:“淑姬女流中黠慧者,有词五卷,佳处不减李易字。”,吴淑姬是女人中有智慧的,她的诗词技巧不比李清照差。这种评价是很客观的。

扯远了,话说回来。不幸中的万幸,此案恰遇了当时的太守王十朋的文雅幕僚们。因王十朋的幕僚们听说过吴淑姬的才学文章俱佳,为睹其风采促王十朋专设一宴席,邀请幕僚和理学院的学士们,席间命为吴淑姬解开枷锁,命其即席作诗。吴淑姬即兴作词两首,众人皆赞叹不已。第二天,许多人都对王十朋说,她是冤枉的,王十朋也因爱其才而动了恻隐之心,把她无罪释放(时隔千年,我们还要赞美一下王十朋身边那些开明的幕僚们。因篇幅所限,我们不对王十朋加以解说了。)。

 我们不得不诅咒那个吃人的旧社会啊!吴淑姬被这么一折腾,虽然逃离了夫婿婆家的樊笼,但是名誉毁了身价更是一落千丈。至最后,她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别说是选夫更别妄说奢望什么爱情!一切都成了泡影。她只能让一周姓老夫买了回去来做了小妾。她的“吴淑姬”之名就是这个周氏所起的。

这位周姓人士何样的才学、何样的相貌无从知晓,但可以断定应该是一位年迈的“土豪”,且妻妾一群。吴淑珍幸福与否、死于何时并无记载,大家可以凭想象和推断来下结论了!之后,吴淑姬在萎靡中苍老终生,未留有后也再无有美妙的作品产生。

一朵奇葩就这样残败枯萎了,在销声匿迹中慢慢腐败为土尘。

一个绝代才女沦为这样的结局真是可惜、可怜又可叹啊!

我们重温吴淑姬的故事就是想探讨和佐证,聪明、美丽又诗词俱佳的朱淑真,为何“被选择”了这样的夫婿。在几乎同样的时代的朱淑真,自寻知己、自由恋爱而且是恋的轰轰烈烈。这样的不合乎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反响呢?会给她本人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以至于影响了选择夫婿呢?

从吴淑姬的遭遇我们已经得到了答案。一个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就是,那个时代,在南宋时期的社会伦理氛围和社会价值环境下,朱淑真的纵情为她带来了不好的名声。父母、兄长为了防止家门荣誉的继续恶化或者怕她再弄出更大的“丑闻”就匆匆把她嫁了,以断其后路,免得她心有不甘继而再生出更大的“是非”,闹出更大的“桃色新闻”;或者,朱淑真被冠以“淫轶之女”的不好名声,降低了她的身价,好的夫家已经见她就退避三舍了,父母只能舍其优而求其次了。因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朱淑真的婚姻不幸,也是未可否定的推断。
  

朱淑真作品极丰。朱淑真是位多情多义又善感善思的才女,有着以诗词作为日记的习惯。生活感悟、所见所思她都会随时而悠发诗情词义而以诗词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遍阅其诗词可以发现,她的许多诗词都是生活细节和细微思想活动的信手拈来。对于人生来讲,结婚无疑是一件大事,特别是对于一位女性诗人,肯定有着许许多多的感悟和感慨,但是在朱淑真的所有诗词中却没有一首是记录结婚待嫁情节的,没有一首是抒发少女对“郎君”的相思、对待嫁的期待、对结婚的喜悦之情的。这不合常理!这很简单的就让我们得出了上面的结论。

史料中也明确记载,朱淑真夫妻不睦,志趣不和。这一切说明,就在婚前,朱淑真就已经知道她的婚姻是低品质的,但是,她没有能力来制止或者是已经心死不想制止这场婚姻。或许,她是无可奈何的,本来倔强桀骜的她,已经无法抗拒这种结局;或许是自己因某种原因自惭形秽无奈默认了这个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说封建的社会礼教包括严重的男尊女卑意识是导致朱淑真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客观上朱淑真们的文青浪漫性格与所处的社会伦理的冲突又加剧了命运轨迹向悲剧方向转化的力度。

 

疾风无情,纷纷扬扬桃花雨;春殇多虐?嫣嫣然然梨花雪。朱淑真要出嫁了!

乌云压枝泪似雨,落英缤纷无声泣,朱淑真要出嫁了;闺楼深锁心已死,泪眸呆滞梅凋落,朱淑真要出嫁了。

无神的目光里晃动着滴滴答答的喇叭,空寂的耳道里晃悠着颤颤悠悠的喜轿。这个本是喜庆的婚嫁,却让朱淑真火热的心一下子跌入了万丈冰窟。未等下得喜轿,朱淑真已听到了这位已是自己丈夫的夫婿粗野的笑声;未等掀起盖头,朱淑真早已看到了即将同床共枕的夫婿的猥琐面孔。

那些个许许多多的自打情窦初开时就在心中想象了无数次的画面——司马相如手牵卓文君私奔、唐明皇娇拥杨贵妃、元稹花前吟薛涛、李清照共读赵明诚、陆游泪眼凝唐琬... ...一幅一幅的又在眼前闪动,又迅疾远去,眨眼之间就无影无踪了。

此时此刻的朱淑真明白,自己已经永别了青春的梦想!自己已经永别了此生的幸福!悲戚命运已经初定了!

 

我可以高声的告诉我们所有的女性,特别是女文艺青年们,我们应当庆幸我们生活在了一个较为开放文明和男女平等且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开放文明和男女平等迈进的新社会,否则,你们、我们的命运也可想而知。当然追求自由幸福包括婚姻爱情幸福的意志不可懈怠!因为无论如何你的幸福是你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别人甚至包括父母所赐予的。极快的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才是你争取婚姻爱情幸福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你有能力、才智包括文才,你就必须迅速地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可观的社会价值,你才能如愿地进行等价交换争取相应价值的婚姻(当然,这里我讲的婚姻价值不是单纯的“富”,是综合素质换算的价值,是高、富、帅、才的完美统一,而且是高、富、帅、才基础上的两情相悦的综合)。假如,你是大器晚成型人才,你就不要过早的情定终身、含苞定主,你要准备好晚嫁做黄金剩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不要耐不住寂寞和芳心的洋溢把自己这支潜力股过早的低价处理了,那样你就会重蹈朱淑真们的覆辙。

对于高品质婚姻爱情的追求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部分!继续努力吧,同志们!

  【下半部】

六、断肠,落入枯井的无望呐喊

 

 

本真——给朱淑真

 

我拽着你音乐的缆绳

高上,到你的山上
凝视你的眼眸
一如深泉的清亮
需要,在万籁俱寂中,
用心才能倾听,
你本真的流淌

我的思想深入进发丝
抚摸你的本真,你本真的鸟鸣
回荡在树林间翠绿上
那是你的思绪吗?如溪
婉转揪心的流淌

高峰奇崛,朴素的雾掩藏
温婉的植被覆盖一副高扬
浓郁的绿,是追求的繁茂
情绪无声的疯长

我惊叹,
你这本是雌性的山体
怎会长出一道道
超脱烂漫花谷
雄性傲岸的山梁

我真想哭倒在这奇峰上
让泪水的激越,渗透
你青春的土壤 
滋润出喜悦的小草
蔓延,一坡我的诗章
在你的葱茏本真上



我沿着你那些蜿蜒的诗行
步入你的幽谷,情绪灵犀导向
我深入的步履,愈进愈近愈迷失
欣赏的初始溶解,大脑被同化,
颠覆了初始徜徉的倪想 

摸着一个个立体的汉字,
看你浓郁的风光,
肥沃的土壤,万千生动生长
融进丛里,不见艳丽的花朵
只有丰硕的果子,我摘取品尝
红色的是山楂,
青涩的红豆还在绿叶下生长
奥,你这多情的土地,
种下的是希望的畅想

长出的失望的忧伤

                  我在你的心谷,
                  掠过许多琥珀,
                  去凝视松树的眼泪。
                  对视那些幽兰,
                  无可奈何独含苞,
                  似曾相识两相望
                  你的情绪是白玉兰?
                  还是紫藤秧?
                  阴雨天,我谨慎尺步,
                  度你本真的心长

                     三

                  你的吟唱,袅袅如丝
                  缠绕我的心房
                  我攀着你微笑的阶梯
                  挥霍,你对我探究你隐私的忍让
                  趁着你的默许,窃取
                  你对情绪的隐藏

                  你的脊背,
                  蓬散一瀑青丝,及腰
                 把示给天空的冷静延长
                 那些本真的处女地,
                 是否允许我,扎下
                 采撷的毡房?

                 我真想在你的思想里驻扎
                 啃茹这片浓郁的绿,
                 匍匐这片平静的坡
                 浸润这些清澈的流淌
                 慈爱的山、才情的水
                 风轻草软的善良

                 本真绵延遥远的地平线
                 一端托着火热的太阳,
                 一端抱着温馨的月亮

我以我心揣测朱淑真待嫁时的心情,不由得悲从心来。一个多情的怀春少女,待嫁了,按照正常的情况应该是怎样的心情?各位淑女应该知道。

可是朱淑真不是喜悦,恰是悲哀,是失望,是无奈。本人临摹越剧的一段唱段描述一下朱淑真此时此刻的情绪:

朱淑真:(痛呼)天啊… …

(唱)庭院不大锁人身,

  茫茫人海情难寻。

  比翼双飞是空梦,

  并蒂莲开照月影。

  为何人是衣联袂,

  到我却成孤吊莺?

  想愈切,憾愈浓,

  无奈悲戚萧雨后。

  一朝爱恋空消散,

  半生美图化为尘。

  到如今,人在墙外隔千里,

  苦之苦,一点灵犀也不通。

(音乐响起)

  望夜空,月隐遁,一怀愁绪,说与谁听?

【钗头凤】素研墨,挽香秀,慢展诗笺疾抒愁。东风恶,人情薄,

一生期盼,今日将休,诺!诺!诺!

      山如旧,水恐瘦,泪痕红溢淡妆流。梅花死,桃花落,    浓墨已干,烛泪尚流, 莫!莫!莫!   

我们前面已经推断过,朱淑真对于父母为其选配的夫君是不满意的,但是,却实无奈的。哭也无奈,泪也空流。

朱淑真出嫁了。但是她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呢?还是不幸的?我都不忍再剥开这位绝代才女的伤痛窥探其悲戚的伤口!

朱淑真结婚了。我们期待的是能看到她甜蜜娇羞的笑靥,读到她幸福洋溢的诗句。然而,她在《春日书怀》里写道

“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读着朱淑真婚后的诗句,我们不由得心冷的发颤。新婚燕尔,妻随夫行,按说这是甜蜜的旅程!这是幸福的旅程!可是,我们读到的却是“从宦”、是“不自由”、是“泪长流”!

君可知否,诗经有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热爱的恋人,不愿意分别一时一分。三国阮籍也说“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秦观说得更巧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柔情似水,如胶似漆,不忍看鹊桥归路,嘴上说不在乎朝朝暮暮,实际是朝朝暮暮的期盼!这些缠绵悱恻,爱意浓浓,春心暖暖的佳句为何到了尚处新婚佳期,浓情蜜意的蜜月中的浪漫女诗人这里没了踪影?而且,纵观朱淑真所有的存诗里你绝不会找到一句对丈夫亲昵的爱称,那怕是一句中性的如“官人”、“老爷”似的称呼也没有。一句不无蔑视的“宦”已经让我们跟着凉到心底。爱在哪里?情在何处?夫妻感情浓与否?我没有答案。已经不需要答案了。

朱淑真首先告诉我们的是“跟着这个所谓的宦不自由”,接着就是说跟着“这个宦”动一步也像千里一样遥远,泪水总是长流。难道作者是高兴的泪水长流吗?是幸福的泪水长流吗?是爱的泪水长流吗?显然不是!绝不是!我们读出的是度日如年的痛苦,而非如隔三秋的相思;是孤寂苦熬的折磨,而非是朝朝暮暮的时光如逝。

朱淑真的爱情婚姻生活从这里可以“以一斑而观全豹”得到管窥。

这个仕宦官吏究竟如何?朱淑真出嫁以后的婚姻生活究竟如何呢?且继续从她的作品里探究。

应念陇首寒梅,花开无伴,
对景真愁绝。
待出和羹金鼎手,为把玉盐飘撒。
沟壑皆平,乾坤如画,更吐冰轮洁。
梁园燕客,夜明不怕灯灭。

  应念陇首寒梅,花开无伴,对景真愁绝。”这句很巧妙的妆景反衬了作者对婚姻失望、对命运无奈的情绪——对景真愁绝!《菩萨蛮·秋声乍起梧桐落》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
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
独倚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秋风萧索,梧桐叶落,蛰虫的低吟更添了秋夜的萧索。倚枕背灯眠,月是圆的,残梦刚有了一点圆满,人却醒了。半夜睡不着,起来钩钩窗帘,独倚小栏杆,风露寒逼人。一派孤独、冷寂、凄凉,寒气逼人。这是何样的婚姻生活啊?我们可想而知。——悲兮!哀兮!
  朱淑真嫁给了庸俗的官吏为妻,使她陷入孤寂、孤独的不幸境地。这样的婚姻对于普通农妇或者普通的小家碧玉来说都有可能委曲求全,将就终生,而对于一个才华横溢、情思彭拜具有非常浪漫理想的女诗人来说那可宛如地狱了。这期间,朱淑真创作了也可以说是情不自已的书写了许多首感悟孤寂的诗词,比如:

《谒金门 春半》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栏干倚遍,
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
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

这是一首写闺中春愁的小词。上阙写仲春时节,眼前景色,触目生愁。虽“十二栏干倚遍”,也无法排遣春愁。下阙写闺中人在这风和日暖的大好春光中,想起了自己所怀念的人,不禁愁绪万端,感到还不如成双成对的鸟儿,因此不愿再看见满院落花和断肠芳草。通篇哀婉细腻,愁思无限。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了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然而,这个意中人却不是她的丈夫! 因为所谓的“丈夫”就在眼前,没有分别,也勿需望眼欲穿的期盼。这是怀恋——对以往的情人的怀恋。

思佳偶不得 ,精神孤独苦闷 ;是惜春伤怀 ,叹年华消逝;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南唐.李煜《捣练子》)”,用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来描述朱淑真此时此刻的心情也再贴切不过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伤春》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览镜惊容却自嫌,逢春长是病厌厌。
吹花弄粉新来懒,惹恨供愁近日添。
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
眉头眼底无他事,须信离情一味严。

一首伤春,真是忧伤,作者心情抑郁病体恹恹,“恨”、和“愁”今日更是增加了许多。生怕听到子规的悲啼,更怕看到双燕的穿帘。

在这样死寂沉闷的生活里,她百无聊赖,于是期盼娘家人的家书也成了对心灵的唯一慰藉。

《得家嫂书》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声声喜报鹊温柔,忽接芳缄自便邮。
一尺溪藤锦带,数行香墨健银钩。
倾心吐尽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
添得情怀无是处,非干病酒与悲秋。

声声报喜的喜鹊,声音是那样的温柔,一封带着芳馨的家书来了。一尺的锦带,捆扎着数行银钩。本是普通的家书,被朱淑真描述成如此的情况,可见她对于家书的期盼。院墙不高,锁住了世界,天高云远,情音皆绝。一封家嫂的书信成了她和外界交流的弥足珍贵的唯一通道。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孤苦无奈、孤单冷漠的生活。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谁诉说呢?唯有在给家嫂的回信中诉说,倾心吐尽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添得情怀无是处,非干病酒与悲秋。

可是后来因为跟随“那个小吏”不自由了,亲人和娘家远隔千里,鸿雁传家信都难了。这条唯一倾诉的渠道也被无情的割断了。

《春日书怀》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
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
月落鸟歌空美景,花光柳影漫盈眸;
高楼惆怅凭栏久,心逐白云南向浮

月落鸟歌,花光柳影的美景在朱淑真眼里已经是熟视无睹,心思已经随着南去的白云,飘向了远方。曾经的美好也成了过眼烟云,她的心已经麻木了。

呜呼哀哉!我禁不住诘问苍天一句,为何命运对于这样的一位绝代佳人如此的不公?

 

 

七、渴盼,就难免寻寻觅觅

 

朱淑真有两首诗同取名“自责”。我客观的说,这两首《自责》无论是和同期的其他文人比还是同朱淑真自己的其它作品比,其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都不高。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两首《自责》却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因为有关朱淑真的史料极少,这两首诗是就显得尤其珍贵。我们先阅读一下再解析。

自责(其一)

——朱淑真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校】[题]《古今女史》作[书怀]。 

自责(其二)

 ——朱淑真
闷无消遣只看诗,又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诗文很白,叙述也很直。单从题目就看出这两首诗很直白近乎于白话文。这两首诗,应该间隔的时间不长,就像作者本人的两次“检讨”。第一次“自责”是说女子弄文就是罪,更别说吟风咏月了。“磨穿铁的砚台”写诗弄词本不是作者作为一位女人应该做的事,女人只有把金针绣折了才是有功的。第二次“自责”是作者自责本人在孤寂苦闷时就看诗文,并且又看到诗词中有情人话别离的情节,看了这些之后自己的情绪就变得萧索抑郁。到这时作者才懊悔,不该这么这么聪明伶俐,这么聪明伶俐还不如愚钝傻痴了好。

看了这两首有点“搞笑”的“检讨”,我笑不起来。我十分不解,本性倔强任性的才女朱淑真,为什么突然要“检讨”?而且这两份“检讨”一看就是并非出自作者本意的真正的“自责”,或者是受到指责时应付式的“检讨”;或者是受到打击后的懊恼、颓废、宿命。这两份“检讨”都不但不深刻而且还有发牢骚的意思。特别是第一首,就像我们上小学时给老师交的作业,也有点像文革期间给红卫兵的检讨。细细想来,这哪是反省、检讨啊?其实就是叫冤,是对命运的声讨。

显然,这是作者受到了外来压力的违心之作。

第一首是承认女人不该“弄诗文”,更不该“吟风咏月”;第二首就流露出了端倪,流露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流露出了之所以检讨的原因了:“闷无消遣只看诗,又见诗中话别离。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苦闷时没有别的事情可以消遣,只有看别人写的诗词,看到了诗词中才子佳人缠绵别离的场面。这样让自己触景生情,已往的美好记忆又展现在眼前,爱情理想破灭的伤感又浮上心头,到了这时我才觉得我的多愁善感还不如是个白痴好受些! “弄诗文”看到了“不守规矩”的东西,受其影响心就变得更加苦寂、痛苦和忧伤了。——这是核心所在!

毋庸讳言,她在“墙内”“曲高和寡”没有知音,难免不倚栏向“墙外”“”、“探看”甚至是“凝望”。或者,低首“回顾往事”,留恋过往就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些不合时宜的“动作”引起了身边丈夫或者周围家人的注意,并因此受到了苛责和惩戒。更严重的是,她还把这些“不安分”的情绪写成诗词流传出去,这就是大逆不道了!外来压力不仅惩罚她还迁怒于“诗文”这个冤鬼。  

所以,她在应付检讨中也有一丝丝叹息:有情反被有情伤,还不如傻到不开窍!

朱淑真的婚后遭遇如何?史料里没有可以考证的记录,但这两首《自责》就成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将其坦然如画,毫无保留的表露了。相关的疑问也迎刃而解。而且,从这两首《自责》里我们也可以窥探到朱淑真所嫁之人绝非“知府”(【 邓红梅《朱淑真事迹新考》?《文学遗产》1994年第2期?更结合朱淑真的诗词和史料传记考证朱父即临安知府朱颜,其夫乃绍兴知府汪纲】。我对此持异议)。在南宋时期,知府家庭,很难有主人会想到和提及“绣折金针”更别说自己亲自去剪缝衣服。从另一个角度讲,丈夫到了“知府”级别,他就不会反对夫人“吟诗作画”反而会要求夫人子女去吟诗作画弄学问;恰恰是低级别小官僚和老百姓家庭封建意识浓厚,且因经济状况的窘迫反对夫人“吟诗作画”而疏忽了家庭活计。

她在婚后的地位、待遇如何大家可以想象了。她的丈夫是何种人物你也可以推断了。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想起了两个相关的画面:

一是赵明诚看到爱妻李清照写的诗词受到很多人的赞扬心里当然是美滋滋的,但还是有点不服气,就把自己写的好多首诗词掺杂在妻子李清照的诗词中间,不无自豪的请文人赏鉴阅读,让人家甄别比较的画面;二是唐琬手扶夫君陆游的肩膀,高兴的欣赏夫君弹唱吟咏刚他写完的咏梅诗词的情形。和这两个画面比较,我不用说,大家应该会想象出朱淑真面对家庭、丈夫因其“弄诗文”而受到苛责时的心情如何?设身处地,当时的朱淑真也不一定不拿自己的处境和以上两个画面比较!越比较越觉得,这两相之间真是天地之别的婚姻生活!这样的比较会在她的心理引起多大的波澜呢?是羡慕?是向往?是自感不如?还是更加的苦凄、悔恨、不平、愤懑?亦或是有些许的仇恨产生了?也未可知。

毛主席老人家说的对,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很,反抗越烈!越是打压,逆反心理越强。越是猜疑、嫉妒、禁锢,那个“宦”不乐见的怀旧思想和思念情绪甚至是“离心”行动就会愈演愈烈、愈行愈甚!

 

《暮春三首其一》
才过清明春意残,落花飞絮便相关。 
衔泥燕子时来去,酿蜜蜂儿自往还。 
风静窗前榆叶闹,雨余墙角藓苔斑。 
绿槐高柳浓阴合,深院人眠白昼闲。 
【校】[闹] 《宋元百家诗》、《名媛诗归》、《古今女史》作[茂]。 
------[朱淑真集] 

《暮春三首其二》 
碧沼荷钱小叶圆,眼前芍药恣连颠。 
清明已过三春候,谷雨初晴四月天。 
乍着薄罗偏觉瘦,懒匀铅粉只宜眠。 
情知废事因诗句,气习难除笔砚缘。 
【校】[铅粉] 《宋元百家诗》、《名媛诗归》、《古今女史》作[松粉]。 
------[朱淑真集] 

《暮春三首其三》 
举杯无语送春归,分付东风欲去时。 
燕子楼台人寂寂,杨花庭院日熙熙。 
枝头添翠莺先觉,叶底销红蝶未知。 
诗卷酒杯新废却,闲愁消遗他谁? 
【校】[杨花句]《宋元百家诗》、《名媛诗归》、《古今女史》作[梨花庭院雨丝丝]。 
【注释】他谁----唐人口语,犹云谁人。 
------[朱淑真集]

这三首“暮春”毋庸解析,时间是从清明跨越春季写到春末,这期间可以看得出愈压愈浓的孤寂愁绪!“其一”思绪还显淡定,是“绿槐高柳浓阴合,深院人眠白昼闲”;“其二”就是“情知废事因诗句,气习难除笔砚缘。”,明知道许多情绪的低沉是因“诗句”,但是爱诗词好笔墨的习惯是改不了的。

按说,女性喜爱读书,善诗词在常人眼里是良好的习惯和美好的修养,都是难得的品质。但是,在朱淑真特殊的夫妻关系里却成了被丈夫所深恶痛绝的“恶习”。

“其三”说诗卷酒杯都已经废缺了,但是内心的愁绪还是不减,这样还能再说谁(的原因)?可见,婚姻不睦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再打压、禁锢,愁绪、苦寂的问题还是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你能锁住她的身躯,但锁不住她的思想和情绪! 

《减字木兰花春怨 

—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我独自走路独自枯坐,诗词本是互相唱和对答的,可是我仍然只能独自吟唱独自酬答,还有那每天的睡眠,更是孤独无伴。我独自凭栏久久站立,感到无比的伤心和愁苦;再加上春寒料峭,无奈地被撩惹得万分的凄凉!我受不了室外的寒冷,回到闺房的镜台之前,赫然照见脸上的粉脂因为终日伤心流泪,已被冲掉了大半,显得特别的憔悴。然而此情此景,又有谁知晓!我忧伤过度,愁病交加,每晚望着一盏昏黄的孤灯,无法入睡,真不知道怎样才能度过这漫漫的长夜啊!——压制和不沟通,就产生了这样的后果。

从这里,我们完全可以下这样的结论:这个思想水平和文学修养差之千里的庸碌“宦”,根本就没有和朱淑真交流思想,切磋文学的条件。

《闷怀二首 其一》—朱淑真 
黄昏院落雨潇潇,独对孤灯恨气高。 
针线懒拈肠自断,梧桐叶叶剪风刀。 

《闷怀二首其二》—朱淑真 
秋雨沉沉滴夜长,梦难成处转凄凉。 
芭蕉叶上梧桐里,点点声声有断肠。 

《闷书》—朱淑真 
泪粉匀开满镜愁,麝煤拂断远山秋。 
一痕心寄银屏上,不见人来竹叶舟。

“闷”三首很有特点,第一首“闷”以“独对孤灯”衬托“闷”,而且还有惊人的一句后缀“恨气高”,且是“针线懒拈肠自断”。本性善良的朱淑真为何有“恨”?究竟“恨”谁?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应该会知道了,朱淑真受到了残酷的精神折磨,其“恨”就正常,其“恨”意也不会太浅。

“针线懒拈”进一步证明了我前面的推断———其夫确为“小宦”,绝非四品知府,甚至连七品知县也不是。大家都知道,自打魏晋特别是唐代以来,官员待遇不仅很高而且日趋正规。一般情况下,七品县令的夫人亲自做针线的几乎没有。在朱淑真的作品中已经冒出了两次“做针线”的语句了。这足以能证明我的论断:朱淑真所嫁之“宦”绝非高官。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讲,唐代以来,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动和整个社会重视文化的氛围,整个官员阶层的知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不仅官员本身的喜好舞文弄墨,而且还喜欢夫人、子女读诗写词粉饰家庭的高雅气氛。因此,假如,朱淑真的丈夫是一定级别的仕宦的话,按常理他就不会把朱淑真冷落到这样的地步。再者,那时的朱淑真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女诗人了,他怎么也应该顾及他残酷折磨朱淑真所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吧?这一点,一直让我费解。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他”是低级别无有名气且不入社会名流的小吏而已。

【作为严谨的作品,我不得不对我自己的推断提一点疑问来反对我自己。前面我们已经展示了,朱淑真的作品中曾提到“从宦千里不自由”,按说低级别的官员是不可能被远距离调动的。这里我们不敢下结论的是,这个“宦”究竟是个什么职务的官员?或许是低阶别武官?也无从知晓。也许这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了。】

第二首“闷”以“梦难成转凄凉”来陈述“闷”的由来。这首“闷”以“滴夜”这个巧妙的动形词来形容秋雨沉沉的秋夜之漫长,并且伏笔了以“点点滴滴”的象声词来形象描述的梧桐树下芭蕉叶上的“断肠”之音。我个人认为此作不仅具有朱淑真个人文学史的高度,也有中国文学史的一定高度。此处,并不亚于李易安的“绿肥红瘦”。

而且,作者在此作中再一次的用“断肠”来形容痛苦的程度。在中国文史上,用“断肠”来刻画痛苦和愁苦情绪的朱淑真并不是第一人,但却是准确和反复使用的第一人。所以后来文史学家把其留存的诗词集成卷,取名《断肠集》。

第三首“闷”则是以“满镜愁”来衬托闷。对着镜子,把粉妆被泪水冲残的地方匀开,看到的是满脸的愁容。看远山萧索的,愁雾弥漫的江面,不见期盼的小舟,只有把“心痕”寄语银屏——镜子。在“闷”的情绪中——离心力产生了!开始望断远山,等待“竹叶舟”的到来。

在苦寂孤单的婚内生活里,甚至梦中也开始想念自己理想的恋人,“旧游似梦浑情懒,对景无聊愁杀人(朱淑真诗句)”!“客里逢春想恨浓,故园花木梦魂同”;“若到旧家游冶处,只应满眼是春愁”(朱淑真诗句)。朱淑真对旧景物有强烈的感触之情,可见她对曾经的美好爱情体验有着多么强烈地怀恋。

《江城子·斜风细雨作春寒》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斜风细雨作春寒。

对尊前。

忆前欢。

曾把梨花,

寂寞泪阑干。

芳草断烟南浦路,

和别泪,

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

水云间。

悄无言。

争奈醒来,

愁恨又依然。

展转衾空懊恼,

天易见,

见伊难!

“对尊前,忆前欢”,“寂寞泪阑干”了,怎奈醒来才知是梦。这种预埋伏笔的写法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对往事的怀恋,对过去情人的思念。回忆一幕幕曾经的美好,肝肠寸断。但现在,天易见,“你”却难见!但是越难见,越思念,越想见。显然,无论看语气和风格还是描述的环境,都说明这首词,是朱淑真婚内感情“出轨”和丈夫“同床异梦”亦或是“没同床更异梦”的大胆描述。

《笛 / 中秋闻笛》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中秋佳节,花好月圆,万家团圆。去岁月圆今又圆 ,河汉星灿涯无边 。人面桃花相对笑 ,有情人儿共婵娟。”。可是唯朱淑真孤苦伶仃独守闺房,这一下子就勾起了怨人的孤独愁绪,触发了离人相思之情。“江南江北明月天 ,湖光山色秋意阑 ,万籁具静思远情 ,夜鸣几声南飞雁。”。此时此愁本就无法排解,偏又传来幽怨的横笛声,唤起了“断肠”幽情。

缅怀过去,起码是对现在的厌倦!回忆故人,是对“现人”的轻视或是视而不见,甚至就是蔑视。这种在婚内大胆而勇敢的对思想和情绪坦白表述的如此酣畅的,别无他人。

八、“红杏出墙”,宛如即将溺毙时的不自觉挣扎

 

对朱淑真的所有研究成果里,人们都在遮遮掩掩地回避这个问题——朱淑真最后离开夫家,死在娘家(一说死在尼姑庵)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按照散落在各处的星星点点的史料和朱淑真自己作品中的描述,我们用正常的逻辑,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

极度的凄苦、孤寂中,人们难免不怀想往日美好的经历,难免不回想曾经的温暖;越怀恋越对比越觉得曾经的浪漫是多么的美好,现实的存在是多么的残酷!勿说是心还未死,希望的火花尚在,还残存有对理想的一点点侥幸的期盼,就说是人之本能的挣扎,再去寻找就成了必然!最起码在思想里寻找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当然,有的人在思想里寻找未曾或者未敢付诸于行动,有的人可能就会或快或慢地付诸于行动。
   《月华清·雪压庭春》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雪压庭春,香浮花月,
揽衣还怯单保
欹枕裴回,又听一声干鹊。
粉泪共、宿雨阑干,
清梦与、寒云寂寞。
除却,是江梅曾许,诗人吟作。

长恨晓风漂泊,且莫遣香肌,
瘦减如削。
深杏夭桃,端的为谁零落。
况天气、妆点清明,
对美景、不妨行乐。
拌著,向花时取,一杯独酌。

  难得一见,“断肠”愁绪中的稍微透出了轻松和欢快,但还是“粉泪共、宿雨阑干”,自己回顾半生,思索现实,不知“深杏夭桃,端的为谁零落”?可能要看破红尘了,干脆“对美景、不妨行乐。”。我觉得,此作有自暴自弃的味道,也是开始考虑冲破樊笼不管不顾去实践追求的宣言。

按照我的观点,朱淑真是我们应该敬佩的。我个人认为她有寻求、寻找的动机而且准备付诸于行动或者已经付诸于行动了 。这起码说明她是勇敢的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人,是敢作敢当的人,不是卫道士,不是伪君子,不是道貌岸然。而且,她的追求并非是低俗的物质层面的享受,她是宁可不屑或是放弃物质层面的安逸、享受而去最求精神享受的(这一点尤其令当今的“慕金”“慕权”“慕富“或者单纯的“慕帅”者学习。)。

自打人类产生以来,情爱都是人类仅次于生存需要的第二需要。而情爱的主要内容则是知音之爱。知你,懂你,志同道合就是美好爱情的最基础元素。

自古以来,寻觅知音,寻求志同道合的伴侣就一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永恒主题。

纵观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史,从所有有记载的文化活动开始,爱情活动就是最早的记载主题,爱情活动的记载明显的早于、多于、精彩于政治活动记载。爱情活动记载的犹如灿烂的繁星闪现在历史文化的天空中。

在诗经中的爱情诗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在汉乐府的《上邪》说: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但是,诗的主人在表白坚定的决心之前是阐明了“不与君绝”的前提的——“我与君相知”!可见早在那个时代人们就已把“相知”作为了爱情的最基础条件。

貌若天仙,文琴皆通的大家闺秀卓文君赏识司马相如的才情,在听了一曲《凤求凰》后就不顾一切而私奔,委身于家徒四壁的司马相如。其实也是为了追求相知相爱琴瑟和谐的美好爱情。才华横溢的司马相如,绝配聪慧美丽的卓文君,不仅是郎才女貌更是知音相通心心交融。

风流才子柳永的《蝶恋花》里说: 为追求相爱相知的爱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李商隐不无自豪地表白,他的情恋,夜风星辰,对和不眠,虽然无有彩凤的双飞翼,不能比翼双飞翱翔于金色的朝阳下、瑰丽的晚霞中,但是只因“心有灵犀一点通”就可美丽如七彩长虹,耀眼于长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诗词夜,共剪西窗话锦琼的美好图景是文人们最理想的爱情的最缠绵写照。

思想的交融,灵犀的相同是文人们对于爱情的最高追求,这个追求亘古不变。朱淑真作为一位文才漫溢、诗情漫涌的浪漫诗人,她对于知音、相知的精神伴侣的向往之切、期待之渴可想而知的。

然而,现实生活却给了她相反于理想向往的,让她难以接受的婚姻。她曾经试图改变过对方,并且为此还付出了努力,但是碰壁而回。否则她不会如此失望和垂头丧气。

屡次失望之后就是无奈之下的寻找寄托了… …

身处“樊笼”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在“樊笼”里时时回忆曾经的美好生活,借幻想的甜蜜的慰藉心灵;二是试图冲破“樊笼”红杏出墙,直接拥抱精神寄托。

无疑,第一种“寻找”是基于对“过往”的眷恋和对“现在”的讨厌,那么这种寻找必然会使心灵疏离了“现在”,表露出来的就会是对“现在”的冷漠和冷淡。这必然会引起家人的不满和反感且导致更进一步的禁锢,然后是之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第二种“寻找”那则更是大逆不道了。

但是,从朱淑真的性格和遭遇来分析,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她把这两种寻找方式都尝试过了。她在尝试了第一种“寻找”方式之后,又勇敢的跨出了下一步,进行了第二中“寻找”方式的实践活动。
  她是勇敢的最求幸福的人!是值得挥开卫道士、伪道士们而后放声歌颂的人!尽管她的追求是不成功的。

最具代表性和最有说服力的史料其实就是她自己的作品《新秋》。

《新 秋》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一夜秋风动扇愁,别时容易入新秋。
桃花脸上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朱淑真却说“别时容易入新秋”,其实是异曲同工。分别是很轻易的分别了,但是现在想来其实十分遗憾,因为再相见也就难了。眼看就要进入秋天了,一夜的秋风都是愁绪,夜深人静,思念更浓,桃花脸上已是眼泪汪汪,自己只有暗伏枕上偷偷地让压抑的泪水尽情的倾流。看着女诗人的悲戚之言,我们的心忍不住一阵阵的紧缩、悸动。有深深的同情,也有了恨!恨她残忍的家人,也恨残酷的世俗。《秋夜牵情》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纤纤新月挂黄昏,
人在幽闺欲断魂。
笺素拆封还又改,
酒杯慵举却重温。
灯花占断烧心事,
罗袖长供挹泪痕。
益悔风流多不足,
须知恩爱是愁根。

《寄情》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欲寄相思满纸愁,鱼沉雁杳又还休。
分明此去无多地,如在天涯无尽头。

《春恨 选二 其一 /恨春五首 其二》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桃李芬菲尔许时,苦无佳句记想思。
春光虽好多风雨,恩爱方深奈别离。
泪眼谢他花缴抱,愁怀惟赖洒扶持。
莺莺燕燕休相笑,试与单栖各自知。

《春夜》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半檐斜月人归后,一枕清风梦破时。
无奈梨花春寂寂,杜鹃声里只颦眉。

慢读朱淑真的这四首诗作,我不想武断甚至是亵渎的演绎,我只想客观冷静的分析且带有同情和理解的心态。《秋夜牵情》里,作者用酒杯慵举却重温。
灯花占断烧心事,罗袖长供挹泪痕。”来衬托身锁幽闺里的“断肠”之痛,让我们感同身受。把信笺拆封,改了又改,书信聊寄表心话,但却难解相思愁。最终的根由还是,痛苦来自恩爱却不能“拥有”。——这才是作者最大胆的表述。

《寄情》一首,简洁又明了,不用解析。欲寄相思,但是无寄。可见此情不好追求。后两首,都是叙述恩爱很深,确实无奈别离,其原因我们应该可想而知。特别是《春夜》里,深夜约会归来,激情已退,一枕清风梦破,方知“梨花落满地”,前景还是惨凄。

但是,在那个年代女性一旦进入了婚姻的牢笼,你想要全身而退,几乎是不可能的。朱淑真或许是已被爱情麻醉了灵魂,浑然不知了,所以屡次挑战当时的“道德底线”;或许是早知,但是她太缺乏情爱温暖了,太渴盼爱情的享受了,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抱着“不入虎穴难得虎子”,“舍生取义,死不足惜”的决心,“饮鸩止渴”的去“偷取”片刻的精神愉悦。

朱淑真起码是有情人或者在寻求对婚姻“樊笼”的突破,倪想再得到较为美好的婚姻生活而慰藉此生。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她出轨了,甚至不只是一次。但是,她对于感情的浪漫寻求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举步维艰。她只是勇敢的跨出了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反封建反礼教的第一步,却没有更大的勇气或者是没有能力跨出第二步。她只是进行了追求体验,却没有能实现理想愿景,所有行动就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或者是被无情的现实碰的头破血流了。

“春光虽好多风雨,恩爱方深奈别离(朱淑真句)”,“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朱淑真诗句)”,到头来,“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朱淑真句)”“绾成幽恨斜阳里,折断离情细雨中。(朱淑真句)”。还是空留遗恨,憾之更深,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且反被如剑的世俗风雨伤的体无完肤、声名狼藉。

说到这里我再举两个例证:比如李清照也风流倜傥,但是她在婚内为什么没有出轨?原因大家都知道。因为她已经得到了最完美的爱情。在当时是没有任何男人能超过赵明诚的高知聪慧和善解人意的。她和赵明诚琴瑟和谐、珠联璧合,是最完美的婚姻爱情搭配了。

第二个例证是我本来不想介绍的另一位宋代才女张玉娘。张玉娘出生于南宋末年的士宦人家。其曾祖父名再兴,淳熙八年进士。其祖父名继烨,曾由贡元做过登士郎。其父名懋,字文翁,号龙岩,做过提举官。——大家看到了,这位张玉娘和李清照一样是高干家庭啊!

张玉娘(1250-1276,比朱淑真晚115年。)字若琼,号一贞居士。有传记曰张玉娘天生丽质,聪慧异常,“所作文章诗词震惊一时”。后人著书称张玉娘“时人以班昭比之”。

  由于家境殷实,张玉娘少女时代的生活是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然而玉娘虽居深闺,却超凡脱俗,不仅会诗文,擅词章,经史图书更是无不遍览。她的诗词已超脱闺阁之气,且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显示出张玉娘不凡的思想见识和过人的文学才华。

张玉娘少时许配与表兄沈。沈是宋徽宗时状元沈晦的第七代孙,其祖父沈眩(1190-1263)字仲和,宝四年(1256)举进士,与文天祥同榜,先任浙江龙游县宰,后任江西吉安知府(注意:这是地厅级高官!属于高级干部了。);父亲沈元生四子:沈英、沈雄、沈、沈豪,为季子。

  沈,又名杰,字超凡。由于其父沈元与张懋为中表(远房表兄弟),情意相投,所以两家走得很近。公元1250年,农历庚戍年七月初四,沈元的夫人徐氏生下儿子,取名;同年同月同日,张懋的夫人刘氏也生下一女,取名玉。沈来到世上不过比玉娘早三个时辰,故而玉娘称其为“表哥”。

玉娘15岁时与表哥沈订婚。玉娘、沈这一对才子佳人,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又因为已有婚约,两人比普通人家的孩子走得更近。

  沈常到张家和玉娘谈论诗文,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十分快意。沈佩服玉娘的多才多艺,文采不凡。玉娘也倾慕沈的才情盛学,端庄人品。玉娘有一首《跫音》诗:“落木旧山寺,霜清叶扫风。已无鸡犬声,虚殿鸣秋跫。”被沈手书后挂于客堂。诗是清新脱俗,格调高雅;书是龙飞凤舞,气势万千。——这样的婚姻是朱淑真们可想而不可及的!!

这样的好光景过了没几年,沈家家道中落。沈19岁时,父母不幸突然双亡。由于又遭宋运将终,沈无意功名。而玉娘的父亲张懋见沈家贫落,遂产生悔婚的念头。玉娘知道后,暗自伤神,不忍背负。张懋见女儿心意执着,遂寄书与沈说:“欲为佳婿,必待乘龙。”沈因对玉娘情意弥坚,于是发愤攻读,几次进京赶考。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张玉娘诗《山之高》)这是一首张玉娘为进京赶考的未婚夫沈所作的诗,抒发了玉娘对沈的无比惦念和忧心。

宋咸淳辛未年(1271年),沈终于得中榜眼,时年22岁。由于进京赶考,得了伤寒,回家一病不起。他的侍从辗转把这消息告诉玉娘,说沈生是因她而得病的。玉娘心中悲恸,写信给沈生:“不偶于君,愿死以同也!”

  沈生见了,就回报一首诗云:隔水度仙妃,清绝争飞。娇花羞素质,秋月见寒辉。高情春不染,心境尘难依。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

  诗寄出后,沈即满意地闭上了眼睛,驾鹤西去。

  沈死后,玉娘临帏恸哭,矢志守节,作诗云: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玉娘在郁郁不乐中挨过了6年时光。公元1277(景炎元年)元宵节晚,玉娘父母出去看灯,玉娘推托有病,独坐灯下,伤心流泪。忽然灯影晃动,依稀看见沈生站在面前,玉娘又惊又喜,对他说了两句与君而去……”的话,便看不见他的影子了。经过这次虚幻,玉娘得病不起,不久悲绝而亡,时年虚岁28。父母知她是为沈而死,于是征求沈家同意,把两人合葬在城南枫林之野,即今天的松阳县人民医院旁(此墓已毁)

  玉娘死后一个月,侍女霜娥为她悲伤得病而死,紫娥亦自尽,连玉娘平时爱玩的鹦鹉也悲鸣而死。家人惊泣,把二婢和鹦鹉合葬在一起,因此,人称此墓为鹦鹉冢。冢前掘有一井谓兰泉。在现今松阳县人民医院旁边,有一处用栅栏围起的小小绿茵,里面有一石碑、一古井,碑即为鹦鹉冢碑,井即为兰泉。这就是鹦鹉冢的旧址。

  玉娘的爱情悲剧,闻者无不叹息。清初著名剧作家孟称舜曾为之发动捐款,在其墓后立祠祀之,并写了四折杂剧《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使张玉娘的故事得以流传,还曾远传到海外。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才女,为什么李清照、张玉娘忠于婚姻,坚贞始终,而朱淑真、吴淑姬却是红杏出墙、婚外寻情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基础,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朱淑真出身于不同于李清照、张玉娘的社会阶层。没有相应的家庭条件,你就没有选择爱情婚姻的前提条件。简洁的说就是李、张一开始就具备了那个时代女高知们所追求的理想的伴侣和婚姻,她们享受且大声歌唱、炫耀着(当然,张玉娘是得而复失,但却留恋着、忠诚着)爱情的甜蜜;而朱、吴却是苦争而不得!而且被框死于一个令人窒息的“标以法律婚姻招牌的樊笼”。但是,她们更加向往、期待着美好爱情和理想的婚姻生活。朱、吴是痛苦且顽强寻找、争取着。享受、且炫耀现状必然就是忠诚于现状者;痛苦于现状和寻找非现状必然就是对于现状的背弃!这就是两种现实表现的根本原因所在!

  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宋代四大女才女各有悲剧,但悲剧与悲剧却有不同。正如有言曰:假如说张玉娘是笑着死的,而朱淑真则是哭着死的!假如人死后有灵魂,张玉娘的灵魂有了幸福的归宿,而朱淑真的灵魂则是孤魂野鬼无有避雨歇脚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玉娘是“痛苦并快乐着”,朱淑真则是“痛苦着无边的痛苦”! 显然,张玉娘的悲剧相比之朱淑真、吴淑姬来讲是幸运中的不幸而已。

我讲到这里,有可能引起一些朱淑真粉丝们的不满了。

我想阐明我的观点,出轨也好,风流也罢,并非就是朱淑真、吴淑姬们的不贞。相反,我认为,是旧社会的封建礼教、男尊女卑意识和一些人类至今犹存的门阀、门第观念制造和正在制造着这些残酷的悲剧。这些悲剧无情的扼杀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本能趋近,也扼杀了无数株本应烂漫盛开,竟放芬芳的百媚千红,凋零了本应更加姹紫嫣红,五彩缤纷,馥郁浪漫的春天。这些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娇美们的不懈追求精神伴侣的行动是超脱人类庸俗生活层面和所谓“生理”层面的高档追求。我高度赞美朱淑真们作为一位文弱女子勇敢的反封建、反礼教,大胆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的精神。正是这种追求,客观地催动和促进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推动了人类社会爱情婚姻不断向高尚、文明方向的迈进。

 

(就拿现在来说,你若是平民出身,你就是貌若天仙,才倾华夏,你在成名前你能嫁入豪门吗?显然不可能。当然,现在的你可以像范冰冰、章子怡那样,等到半老徐娘成名以后,自己身价高了时再挑选如意郎君;你也可以等到成名后身价高了,走捷径做第三者“撬进”豪门。但是南宋时期,你能等到四十岁以后再嫁吗?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不出嫁又是一种罪过;况且即使宋代的你即使能等到“黄金剩女”那一天,可是优秀的“种子选手”早就成了别人家的乘龙快婿了,甚或都当了爷爷了,你能像现在的明星“某某”、“某某某”一样撬进人家的家庭去吗?显然不能。其实,那时的朱淑真、吴淑姬并未想登堂入室“撬进去”,只是想和“高知”们说说话,交流一下思想享受一下信誉灵犀一点通的愉悦或者分享一下情绪而已就酿成了悲剧。可悲吧?)

 

 

九、“逃避”,是解脱还是失败的结局?

  中年以后,朱淑真有吊林和靖诗两首,我反复研读这两首诗,感觉出不仅写的平淡、直述,无有巧词佳句,显然作者没有了倾诉激情。而且,较以往的作品情绪的流露也转变了,嘎然去掉了忧伤、苦寂的“断肠”的风格,变得平静和“旁观”。按照文字的语气,很明显不是朱淑真青年时的特点,再考虑其她在婚内生活的后期中,生活曾一度“身锁幽闺”人身自由度不高,接连两次出来凭吊林和靖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我可以大胆推断:朱淑真拜谒凭吊林和靖是在被夫家休回娘家后初期,人身获得自由,心旌聊有平静,无所事事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这期间,她新回娘家,可能娘家人还没又产生对其厌倦和排挤情绪。所以,表现在作品中的情绪是平静的。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黄贤村人,北宋隐逸诗人,一生不娶不仕,以种梅养鹤为乐。时人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的佳话因而留传千载,林和靖死后葬于孤山。朱淑真吊林和靖诗的第一首较平述不再述,第二首我们赏析。《吊林和靖二首 其二》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短蓬载影夜归时,月白风清易得诗。
不识酌泉拈菊意,一庭寒翠蔼空祠。

此作以“短蓬小舟载影”来状述林和靖夜归的情形,还是很精练和巧妙的,“月白风清”的状景衬托了林和靖恬淡、平和的情绪。但是也感叹他不识“酌泉”——点滴的小泉撩拨菊花的情意,但是一院的寒翠温暖笼罩着空祠。诗句流心声,在暂时的平静清淡心态下,朱淑真在清丽、素淡的诗意之中最后还是流露出了她那女性诗人特有的温润、细腻、多情的本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朱淑真不可能不知道,“恬淡好古,不趋名利”的林和靖也有其人生的另一面:情怀绵绵,情丝纤纤。这在他写的《长相思》这首著名的词里可以看出: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别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也许,这个“立体的”、有情有义“真实的”林和靖才是朱淑真所喜欢和敬慕的。凭吊林和靖连写两首诗来纪念,我感觉出了朱淑真稍归于平静的情绪后面,也许是她看破红尘了。也许她是在“被迫”地开始向林和靖学习了。但是,林和靖虽孤独但自在,朱淑真则做不到。这主要是封建时代男女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使然。《除夜》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
桃符自写新翻句,玉律谁吹定等灰。
且是作诗人未老,换年添岁莫相催

《除夜》一首,显然是朱淑真“暮年”(她没到暮年就英年早逝,准确的说应该是“人生”后期。当然,此时的朱淑真还并未想到去死)的作品,从作品里我们读出了和《吊林和靖二首 其二》一脉相承的出奇的平静气息,“且是作诗人未老,换年添岁莫相催”就明显的有了宿命和认命的感觉了。没了幽怨,没了控诉,没了呐喊,也没了祈求,也没了抗争。这反而让我们更加不安,朱淑真已经对生活、对人生失去了希望,失去了激情,当然更不想再有“索求”和意外的“惊喜和奢望”了。理想和希望的破灭也预示着朱淑真创作激情的丧失,她的艺术生命达到了顶峰,今后或者走下坡路,或者人为断流,只会是留得高峰任你睹了。

阅读朱淑真的所有诗词,我们的心头会一直拥塞着忧伤、痛苦还伴有同情、惋惜等复杂的情绪。

有言在先,朱淑真的结局我们已经知道,但是其过程,史料中没有记述。历史的过往,像是划过天空的堆堆阴云,随风而去,并未因其凝重而沉厚了天空,或是留下些许的痕迹,但却留在了富于情感的人类记忆中。在这里请允许我先把结局设伏,留个悬念,先假设我们还不知道她的命运结局。让我们先设想她命运的四种可能的发展路径。

设想一:朱淑真的丈夫即无才,又昏聩,他未视或者是无视再或者是敢怒不敢言朱淑真对“婚姻”的屡次背叛。朱淑真屡次地公然红杏出墙,或者是做的很隐蔽,或者因其才华的广泛影响而被世俗所认可而放纵。她恣意或是“侥幸”的和相知相爱的情人发展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锦瑟和谐,高山流水,你唱我和而创作了出流芳百世的美妙佳作。直到成为白发飘飘的老人时,两个人还能吟诗抚琴,你论我引,朗朗的笑声回荡在竹林幽径中。暮年后的朱淑真功成名就,著作等身,其以欢快且抒情的诗词风格创造了宋代词坛与“豪放”、“婉约”派齐名的第三派——“浪漫”派,而蜚声华夏文坛。她的浪漫人生,成为中华文史的最奇美曼妙的佳话。

设想二:朱淑真屡次红杏出墙,和情人感情越来越浓。但最后,或是东窗事发。二人迫于社会压力,无法在世俗立足。无奈,两人学习范蠡、西施,勇敢地私奔出走,隐姓埋名,浪迹于江湖天涯,过着快乐自由的神仙日子,直至终老同穴。前提是他们——男女双方都能甘愿放弃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名誉、地位还有家庭。百年后,华夏文坛流传开一对无名爱侣超凡脱俗,寓情于景的绝美爱情诗风,人称“空灵仙霞”派,俨然成为仅次于“婉约”、“豪放”两派之后的第三派。千年以后,其游侠云仙般的爱情佳话被演绎成优美的爱情故事,以各种版本流传于华夏大地,成为家喻户晓的坚贞不屈追求爱情的人间神话。

设想三:朱淑真因屡次红杏出墙而后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鞭挞和家族的严厉惩戒,她被迫“痛改前非、洗心革面、改邪归正”。她义无反顾地焚烧掉一切能勾起心灵震动的书本、诗笺,甚至原先一直没有间断的日记,砸毁笔墨纸砚。一夜青丝变白发后,毅然抹去了以前的一切记忆,从而专心服侍丈夫、料理家务,从头学习针线女织、烹饪料理,高声招呼丫鬟、侍女,最终成为平淡、安定起码是妆点在表面的贤淑、持家的大家夫人。百年以后,曾经的“才女朱淑真”的典故被人们从记忆里渐渐抹去。她的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再存有任何痕迹。邻里百舍只知她是位曾有过“不良记录”的聪慧、娇媚的家庭妇女。

设想四:朱淑真因为红杏出墙且“屡教不改”而引起夫家的强烈不满(还有一个因素,朱淑真未生育),她被赶回娘家了。已经出嫁的女儿因为不贞被夫家休回娘家,给朱淑真娘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羞辱。屈居在娘家的朱淑真遭受到了周围所有人包括兄嫂的非议和歧视,境遇更加凄惨困难。过去的情人们也因惧怕社会舆论而离她远去,污名和谗言弥漫在周边。朱淑真中年以后又体弱多病,无依无靠,最后只得寄居到了尼姑庵。在尼姑庵,她整日以泪洗面,苟延残喘的生活。期间,她写出了一系列更加悲伤、凄绝的诗词篇章。

某年某个秋天,秋风萧瑟,淫雨霏霏,黄叶飘零,满目萧杀,不远处传来的呜呜咽咽的江涛声像在向苍天哭诉。残垣断壁的老庵,四面漏风。形容枯槁的朱淑真蜷缩在尼姑庵的角落里,目光呆滞,抖抖索索地拿着一沓诗稿,抬头望着窗外苍黄的阴雨天,面无表情。呆坐了一会的朱淑真,又抖抖索索的拿出笔,慢慢的用檐下接来的雨水研好墨,展开皱褶的草纸写下了最后的诗篇:

《秋夜有感》

年代:  作者: 朱淑真

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后到昏黄。
更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

她卷起诗稿,随便的塞到一个角落,两行清泪横流。一会儿后,她猛地伸起脏污的袍袖擦干脸上的泪水,双眼茫然地望着窗外暗淡的天空。

从前的一切,少年的理想、青春的向往、浪漫的情恋,那些期待、激情、渴慕、焦灼、喜悦、不安、悲伤……一切的一切,像一幅幅灰白色的画稿,在眼前慢慢地滑过慢慢地消失在阴雨中天幕,她深深地叹了口气。悲戚已入心底,僵硬的脸上已不能再显现悲戚的表情,只能从轮廓中还能看出曾经娇媚的面容;眼泪早已流感,眼里也不能再流出热泪,只能在余光中尚还透露出深刻慧聪的影眸。人生至此,繁华和文才已成为过去,所有曾经的理想、愿景皆成泡影,一切皆已成为失败的定局。现在的她,因为情绪的过于悲戚,身体已像暮年,她不断地咳嗽着,自知来日不多。她无依无靠,已经没有任何人牵挂她,她万念俱焚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牵挂,只有对诗词的爱好和悲壮情怀残留心中。

呆坐了半天的朱淑真慢慢的梳理了几下自己蓬乱的长发,整整破旧的衣服,从墙角找出半盏用剩的胭脂,慢慢地擦拭在脸上。她对着半片残镜,照了照刚涂了粉妆的脸庞,面无表情的慢慢站起来,向尼姑庵外走去。

尼姑庵外,秋风紧蹙,细雨霏霏。她慢慢地走下不高的台阶,越过了尼姑庵门前的小路,走下了路面下面的土坡,走下的泥泞的江堤。眼前就是浑浊的江水,泛着浑浊的波涛。她依旧面无表情任凭冰冷的风雨无情地抽打着羸弱的身躯。发着低烧的她已感觉不到早来的寒潮了。

她循着呜呜咽咽的江涛声走去了,脚下一滑,她一个趔趄跌入江中,没发出任何声音就不见了踪影。无情的江水瞬间就吞噬了她,却依旧波涛汹涌、浩浩荡荡的向东流去,未因此泛起任何的浪花 

百年以后,人们开始惊异的发现她遗存诗词的文学价值,开始搜集整理她散佚他处的零落诗稿,这才惊呼,社会忽视了这样一位凄绝、奇崛的才女。

千年以后,人们开始以人文主义情怀探究这位过早凋谢的女诗人浪漫幽怨且短暂的生命历程,开始流着同情的泪水分析她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才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把她擦拭还原成一颗璀璨的文学星辰并托起在华夏文坛的夜空,让她和其他的星辰一并闪烁在文学史的漫漫长河中… 

各位,您希望朱淑真是哪样的结局呢?你觉得她的命运应该会是哪样的发展路径呢?

我们不妨逐一推论朱淑真可能发生的结局:

设想一,显然不可能!因为从朱淑真婚后的遭遇来看,她的所谓丈夫,不但无才而且还无德,他不是一位宽宏大度的厚道人。理由有二:其一,按说自己娶到这样的一位绝代才女,正常情况下,他应是原谅她过去的过失,精心呵护她现在的追求,协助她再出成就,让她更加光彩夺目。然而,他把一位绝代才女冷落至如此境地说明此人毫无爱才和同情善良心;其二,按说,自己无才,夫人太才,虽然自己可能会在夫人面前产生自卑心理,但是敬佩之心应在,窃喜之心犹存。按照正常逻辑他会努力向夫人学习,奋起直追争取妇唱夫随。毕竟南宋时期,夫妻同吟共和风流文雅已是社会时尚。但是此人所作所为恰恰相反,说明此人极尽刻薄嫉妒之心。

这样的夫婿,想要大度到“设想一”的情形是不可能的。

设想二,也不可能发生

第一,朱淑真所生活的年代,社会形态相对稳定,社会思想趋于保守,已经不存在今日江湖游侠,明日将相龙才的社会条件。朱淑真作为一位聪明至极的女子,她也有一双慧眼,她不会不左右观察,权衡利弊。没有那样的机遇,就不会产生那样的卧龙,就没有值得她放弃优裕生条件引力和动力。

第二,我们考证,在朱淑真存在的几十年中,没有产生过和她年龄相仿的青年才俊。或者更准确地说,和其年龄相当的青年才俊即使有,但是在那个门阀观念极其严重的时代,能看上她的门第的青年才俊却没有。况且,宋朝早已不存在浪漫的游侠思想基础,才俊、相当、相爱又能抛却世俗利益甘愿与其私奔的就更没有了。从她屡次“出轨”屡次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来看,当时,她不是没有私奔的企图,但是,就是没能找到哪个男人肯放弃世俗的诱惑和既得利益而甘愿和她私奔。就是说,她即使想私奔都找不到理想的私奔对象。

第三,我们也不无遗憾的发现,朱淑真有主观思想意识上的“短板”。

毛泽东在评价《红楼梦》人物时曾有过精辟的论断,小资产阶级对于其既得利益的留恋是他们的革命不彻底性的根源。这种不敢彻底革命的意识制约了她、他们的眼光和自觉行动,也是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这个观点放在朱淑真身上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其实,患得患失、顾步自恋、哀哀戚戚,缺乏彻底与家庭和所处阶级决裂的勇气和胆识,缺乏勇于放弃物质利益和优裕生活的勇气和决心,是导致朱淑真悲惨命运的主观因素。

设想三,也不可能。这是朱淑真的本性使然,否则她就不是朱淑真了。

那剩下的唯一可能只有设想四了。历史和个人命运的发展总是这样惊人的符合逻辑!

不论你情愿与否还是失望与否,事实就是这样发生了。朱淑真最终的命运恰是我们设想的第四种结局。

1170年左右,35岁左右正值华年的朱淑真回到娘家居住。回到娘家的原因没有记录。按照宋朝法律,如果她不是被休回,她自己是不能长期不尽为人妇的义务在娘家居住的。那么,她回娘家的原因只有是因为被休掉。

史料中有记载的是,她逝世后尸体不被夫家接受,这就确凿证明她是被夫家休回了。被休掉的原因,史料中遮遮掩掩含糊其辞。

1180年,只有45岁朱淑真跳河自尽了! 痛哉!

一代才女香消玉殒!一株昂然的腊梅,在雪花飞舞的冬天未竟即凋零!

漫天缤纷梨花雨,化为素魂悼英灵!

几天后,人们在江边发现了她的尸体。按照封建的习俗,被休回娘家的已出嫁女子,尸骨不能埋葬在已经不是婆家的婆家,出嫁的姑娘又不能再埋葬在娘家的墓地。朱淑真年迈的父母只好压抑着巨大的悲伤把她在河边火化了,骨灰撒进江中。

为她陪葬的只有朱淑真生前读过的书籍和所有的文稿。他的父母把她不幸的命运归罪于她的才情,也耻于留存她所谓的“艳诗、艳词”,她自存的所有文稿也都同她的尸骨一起被付之一炬。

没有坟茔!没有墓碑!没有挽歌!骨灰伴着素笺粉散落进江水,飘零于风尘… …

痛哉!一代才女娇红活着时心无归宿,死了后却身无归宿。

暮云低垂,大地肃穆,夕阳背首,晚风呜咽,松柏流泪,三三两两的白鹤悲戚的盘旋巡回;万籁俱寂是无声的挽歌,秋风萧萧是悲箫低徊,都是哭送那个幽怨的孤魂;… …

千年以后,中华大地高耸起一座无形的丰碑,简短的墓志铭镌刻着一行铭文:聪慧的才情、不屈的犟心、孤独的灵魂;一颗星辰升起环宇闪现着熠熠的光辉:婉约的风格、热爱的基因、永存了怨恨。

这座丰碑永存!这颗星辰永存!

 

 

 

 

 

 

 

 

【全文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快速注册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4-5-6 01:25 , Processed in 0.3021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