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柴欣 于 2017-1-2 13:45 编辑
* ~ C% Q7 E+ A3 @& R+ k4 a
; M. A) V! \: { 在中国风格歌曲写作中,要想让旋律具有某些地区或某些少数民族的民歌特点,首先要对这些地区的民歌在调式、旋法、节奏、结构上的特点有所了解。一般说,地区的方言、地貌、人们的整体性格等等因素都对该地区民歌风格的形成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使我国民歌、民间音乐具有丰富多彩的种类。下面按从北到南的地理方位对一些地区的民歌特点进行一些介绍。& [$ N( [3 h D0 W) {
" h1 _- a. D4 e( y( Q# ^一、东北地区
+ V9 ^. N2 O) `% @. f; P' m 俺们东北这疙瘩(这里的意思,念ga da,不要念成ge da)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东北地区由于语言接近,所以民歌的差异不大,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征。
- v( a! r% I/ S5 L1 W1、东北民歌中,宫调式和徵调式是运用最多的,较少出现羽调式,商调式和角调式不见运用。音阶以带变宫的六声为主。0 K- B( }3 ]% l2 N8 i
例1《小看戏》,这是一首带变宫的六声宫调式民歌。, W. k/ m% t; W& F) A0 m- p2 w
4 p2 e8 c8 H7 z" K8 g0 y8 L% D
例2《东北风》这是一首带变宫的六声徵调式民歌。
* z5 O; [$ r/ k# A6 \1 C
% u$ R3 S2 ^+ s. Q: E6 K
2、变宫7的运用很有规律,大多是商音2下行进入变宫7再解决到羽音6上。这个进行非常具有东北民歌中的特点。如例1。$ `$ o' j8 w- ~8 j! ]
3、东北民歌旋律中如果出现清角音4,只在终止式中运用,如《月牙五更》中的后段:
7 E3 J2 P& c0 m, R0 ~8 g例3
) a9 \+ c% z+ S' b2 d( {* U
4 H2 R8 o4 i: V5 n; J; q4、跳进音程的特点是:五度向上跳进后反向级进,如例2中的3 7 6,例3中下行的2 5 6。六度下行大跳的高音1到中音3,如例1。下行小七度的中音5到低音6,如例2中。
4 f& [4 [, D6 {1 I. }8 }4 y5、东北民歌的终止式独具一格,进本上是进入调式主音后,添加辅助音再回到主音,或加花后回到主音。如例1中的终止式和例3中的终止式。
( R- |, Q/ n6 |+ K. U6、东北民歌的节奏型以均分式节奏为主,但在动感的歌曲中,附点和切分节奏也有出现。: X+ |1 G. I6 a, ~6 q3 w
7、乐句以强拍起、方整性为主,动感歌曲中,强拍后半拍起(即闪板句)的形式极具特点(参考庞龙演唱的《家在东北》)。! N% F, w3 u: H3 g) r+ W
8、乐段的结构大多带扩充,方法是乐段结束后连接短小的衬腔句,或者重复、变化重复原来的终止句。因而出现的乐句不方整结构也属于正常。如例2的结构。
3 |5 _, U0 b5 w: C5 t8 A- o4 p, X: t. q8 v; b
参考一下现代歌曲《家在东北》(庞龙 孔家欢词 庞龙 韩东 孔加欢曲)中的A段,这虽然是东北民歌少见的羽调式,但旋律依然体现了东北民歌的特点。, H# l/ p6 n9 F# t% x/ ?, a
例4; H# h- B- I8 _8 }1 [* y+ Y
( N# a; A$ m4 p9 P9 C2 a
- M8 O' h i: B6 l& G% h& ^, g0 P0 ~: x. D
****************************************************************% G1 d; `1 _9 t$ A( @+ }8 a
本来想在这个帖子中再说两个地区的民歌特点,但时间不够用了,接连两天的同学会没休息好,我得去睡觉了,明天还得起早飞往上海,接下来很忙,过年都不在家,可能后续的帖子会慢一些。。。。。。。。。。2 p- W" J9 }# k
, \ N3 {. B3 {" g# e今天是2017第一天,再一次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3 d, c2 E! F v3 c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