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72|回复: 5

歌曲写作基础(八)——关于转折

  [复制链接]
柴欣 发表于 2016-12-28 23: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柴欣 于 2016-12-29 10:30 编辑
2 Y5 r- p+ F( K! V* i3 e% L( R7 ?4 b9 _( R# q: M: h% r8 a
    转折是歌曲中至关重要的的写作环节。大多数歌曲离不开转折,如果没有转折,就没有新鲜的听觉效果,就不会产生意味深长的艺术特点,特别是“起承转合”乐段的转折处,更应该是妙笔生花的位置。
2 E  F& t% X; O0 I8 ^$ t7 o6 T  I; u. E. C6 L
    所谓“转”,就是歌曲中推开前意、引出新意的承上启下的旋律片段。既是开篇后的升华,又是终止前的铺垫。凡是转折的地方,都能产生十分鲜明的对比效果,因此转折法的运用能有效地使歌曲在统一中获得对比。6 {, {8 c; E9 d% `$ a8 c

. O4 @# ^4 k  ^$ `* L$ O, ~    常用的转折方法有以下三种:
% g" ]2 s% l5 e6 E* `
* U* {' |" D. s& {/ o1、运用不稳定的结束音转折。在一个调式的音阶中,除了主音、属音(主音上方五度音)、下属音(主音下方五度音)之外,其余的音都是程度不同的不稳定音。如果转句的尾音落在不稳定的音级上,会有强烈趋向解决到稳定音上的要求,因而形成了转折。
4 K0 N1 _. `: g. X3 N6 J) J例1《看一朵花开》(陈静波词 柴欣曲)。这是大调式歌曲,转句的结束音落在不稳定的6上。2 u! v. C; t5 c6 x8 b; S
(旋律试听)/ e9 X6 P/ Z9 E
         例1.jpg
: V) |5 n- N# A- w) v4 h" m4 D$ ^; b! Z
2、运用不稳定的节奏转折。相对来说,长时值的节奏比较稳定,短时值的节奏比较不稳定。转句结尾部分如果运用短节奏(相对于起句、承句结尾的时值),就能够形成转折,自然地引出合句。
  d5 h4 F* [2 j& ~例2《幸福在哪里》(戴富荣词 姜春阳曲)。( J+ R* ], c" T$ g1 u7 I3 j' W' E; @
(旋律试听)
' C4 i! N7 c# y         例2.jpg % f+ j& V( j* K/ w; d
* t8 G/ I7 z8 |8 T
3、运用不稳定的离调转折。当旋律从主调离向副调时,能产生不稳定的对比效果,因而形成了转折。
: q8 D+ {' N& \4 k4 a! N/ b例3《军港之夜》(马金星词 刘诗召曲)。转句离向了属调,产生鲜明的对比。, q% y/ [* S+ J+ {1 \. u  v  i
(旋律试听)
6 q  P" C$ w( m1 e+ ^9 T         例3.jpg 7 o$ g4 F5 y0 j' d9 o0 q* D# ]

, G! I  w; f5 s' x; \! z( b    实际运用时,有时会运用上述三种中单一的转折方法,有时会几种方法结合运用,当着三种方法结合一起运用时,转折的效果更强烈。
% ]3 S5 z1 o' W3 `) T例4《游子吟》(凯传词 马丁曲)的A段,转句结束音停留在不稳定的4上,结尾处的切分节奏也不稳定,而且转句离向了下属调,合句回到原调。尽管其它三句几乎相同,但由于转句转折的效果很强烈,整个乐段并不单调。6 Q& N) C  D2 x- [) n
(旋律试听)2 s  W7 S( e8 Y, \
         例4.jpg * r4 j' O! i1 q8 Z: Y' K8 y: S8 n' C

, I* x0 G% J. `. o9 S    另外。起句和承句的结束音在和声功能上通常呈现出主和属的对比,那么转句的结束音如果落在下属音或具有下属功能的音上,会感觉有新的音乐素材加入,也会形成转折的效果。在具有我们民族风格特点的歌曲中,宫调式(或说成大调式)运用很普遍,转句的结束音常用6、3等不稳定音,为什么很少用4音呢?
- z; b8 S1 O! ~* y) W" {/ y* d; ]  ~  i/ _" U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复习一下关于和声的一点儿小知识,下次讲民族调式时也会有帮助。
4 R9 X2 ~8 Z) i. n' ^9 m/ ?8 D
+ k* @& z2 e: K( r/ d  m1 ^8 ?3 q    以大调式为例,调式音阶中的每个音级都能建立起一个和弦:
) \+ w, I" Q( Z" c+ |# y) Z例5# _3 Z" |, ~0 [* M$ \( T2 P( I
               例5.jpg
% ^6 u0 b& g4 y) S7 ]  l+ |. L) d5 l, ?
    以主和弦、属和弦、下属和弦为代表,七个和弦根据拥有共同和弦音数量的多少分成了三个组:
& t7 ]& h+ y% m# t: F. ?例6; ^) g% Z5 p3 i  n- l  d
               例6.jpg
- |9 z. O; o: [# o3 P2 e! S3 Q    通过分组可以看到,每个功能组都有三个和弦,其中Ⅲ级和弦和Ⅵ级和弦是间谍、两面派的角色,在和声进行中玩无间道:, ~) y6 B& x1 Q- }- F" O# H* T, I6 }
    Ⅲ级和弦由于分别和主和弦、属和弦有两个共同音,所以有了双重功能:主功能和属功能。但是因为5、7两个音是属和弦的根音和三音,所以Ⅲ级和弦的功能偏重于属功能。
$ Q6 [& E' D. c( Z) d+ ~/ a7 P. i    Ⅵ级和弦由于分别和主和弦、下属和弦有两个共同音,也有了双重功能:主功能和下属功能。但是因为1、3两个音是主和弦的根音和三音,所以Ⅵ级和弦的功能偏重于主功能。! s3 o5 I( T: f3 Z" z0 C+ J( @
    这两个和弦在旋律和声进行当中,根据前后和弦的情况,会变换自身的功能,属于:墙头草,随风倒,谁唤跟谁跑。
! b4 ?* k- s3 F0 B+ ~
$ g: {. v5 s6 Y6 f) h1 N    现在回答上面那个问题,我国民族风格旋律是基于五声调式上的,宫调式五声音阶(“五音不全”说的就是这五个音)中缺少下属音和7音,即使七声宫调式中,4和7也是作为经过音、辅助音和色彩音来处理的,不能重用,所以转句的结束音即使要体现下属功能,也一般不会落到4音上,只能选择下属和弦的三音6,如果不选择6,就会选择由6做根音建立起来的Ⅵ级和弦的五音3。9 r; ?  a1 Z, w" y; z9 K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下属功能组里还有Ⅱ级和弦,也可以选择2啊,是的,可以,2也是除了主、属、下属音以外的不稳定音,但是应该看到,一是下属和弦中没有2音,二是2也是属和弦中的五音,所以除了4,最佳选择就是6、3了。; D% U' Y- P; B2 t
    实际创作中,转句的结束音是根据其前面旋律的自然倾向来决定的,不一定用哪个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里所说的用6或3是指通常的情况下。4 v' a0 p) F  N3 c# z( A( c, `

, V7 s+ z5 v; |8 n1 S7 Y! S& H0 n    转折的方法不仅在“起承转合”乐段中的转句上运用,还可以在其它一些位置上运用和体现。可以这样说,一个旋律无论长短,如果可以分成四部分,那么在旋律3/4处均可运用转折法。刚才我们一直说的转句是处于乐段的3/4处,那么再看看比乐段长度短的旋律情况# R/ {1 q8 R  |. \  x* B. C8 W
例7《忧伤爱琴海》(陈莹词 陈莹 柴欣曲)中的第一句,这是一个四重复句,在3/4处运用了转折
, T+ z! c% H3 l$ H6 \& t(旋律试听)3 ?  g% h+ e5 l0 t7 M" i' G
         例7.jpg ! s% d' P( `' w/ C

2 b+ u2 d% {" r, O7 z( d8 {例8《祝福》(沈阳 柴欣曲)中的前两句,把这两句分成四部分,能清晰地表现出“起承转合”的特点' B" d' r. h9 [- V
(旋律试听)
& Y8 A0 |. }5 G0 r  ~& I         例8.jpg
4 a1 ^7 g1 I" I7 p3 G" q5 X: u6 `4 Y& n: X4 G4 o
例9《小草》(向彤 何兆华词 王祖皆 张卓娅曲)。全曲两个乐段,八个乐句,如果每两个乐句形成一部分,那么在在第三部分,也就是全曲3/4处,转折非常明显。) f1 Q; ?, e1 I# d( I
(旋律试听)/ u; f5 X8 u6 I: Q% w8 P
         例9.jpg         
& \  T1 @* `. n& i" z+ {& ~2 R) \! l+ Z+ ^5 m9 g
    从上个例子中也可以得出一个经验:如果B段开始的时候是离调的旋律,会和A段形成更大的对比。比如:) B; w  \) h! x6 l: {1 i
例10《夜色》(林煌坤词 晓燕曲)(旋律试听)
5 z/ c1 p& p9 Z# Q. I5 b5 J         例10.jpg
泃河沿儿 发表于 2016-12-30 11: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柴欣老师这样手把手地教我等写歌,令我十分感动。读完本帖,我第一次对转折乐句有了清晰的概念,知道了常用的手法,从感性写作慢慢开始向理性写作转变,这大概就是写作水平的提高吧。
8 `5 h3 c3 p" r  ]3 L/ H5 l* [4 f% l7 R" K/ P  |; A4 M9 R" k
还要感谢柴欣老师用简谱作范例,给我阅读理解提供了极大方便。" v1 k# P7 S7 E( n  a- `* ]8 x

7 }2 M) V# S6 _1 h4 n向柴欣老师敬礼!7 Y; b& z: E, ]. [+ W  o& ]%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飘雪的周末 发表于 2019-1-23 07: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家强 发表于 2023-11-7 16: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感谢老师啦!好多次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半农 发表于 2023-11-9 21: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农 于 2023-11-9 21:12 编辑 # [2 P/ h& {* e) A8 o' R
8 D2 ?, P" i) z; t: b8 Y: m
好知识!很专业,受教了,没有音乐基础的人还真看不明白。但这些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总结的。不管学多少理论。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还是要心里装的歌曲足够多也能写出好听的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4-4-19 09:20 , Processed in 0.139407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