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6|回复: 7

[原创首发] 《又见高粱红》曲二 聂建新词 南风曲

[复制链接]
南风常起 发表于 2016-4-24 17: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风常起 于 2016-4-24 17:52 编辑

又见高粱红2.mp3 (3.48 MB, 下载次数: 71)

又见高粱红2.gif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6 收起 理由
蓝色港湾 + 8 赞一个!
武俊毅 + 8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南风常起 发表于 2016-4-24 17: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曲吸收了山东高密民歌《拾棉花》的一些音素,又揉和了黄土音素的某些特征,为的是能接近地域,避免“跑题”,不知是否合适,还望诸位不吝指正。

点评

正如武老师所言,为同一首歌词连谱两曲,这在曲网也是少有的,看来沈老师是卯足了劲,要把这个曲子写好的。在这里我作为词作方,要像沈老师说一声感谢!感谢沈老师的执着认真精神,感谢沈老师的严谨治学精神!两首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4 20:01
呵呵,沈老师短时间内给同一首歌词连谱两曲,而且曲曲好听,功底之深厚,令人赞叹,学习了!不怕您见笑,除了《沂蒙山小调》等有数的几首曲子外,山东音乐我知之甚少,《拾棉花》压根就没听说过。不过我对两首曲子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4 18: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武俊毅 发表于 2016-4-24 18: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武俊毅 于 2016-4-24 18:41 编辑
南风常起 发表于 2016-4-24 17:39
本曲吸收了山东高密民歌《拾棉花》的一些音素,又揉和了黄土音素的某些特征,为的是能接近地域,避免“跑题 ...


呵呵,沈老师短时间内给同一首歌词连谱两曲,而且曲曲好听,功底之深厚,令人赞叹,学习了!不怕您见笑,除了《沂蒙山小调》等有数的几首曲子外,山东音乐我知之甚少,《拾棉花》压根就没听说过。不过我对两首曲子做了个风格的比较:曲一的旋律中,西北音素明显,且以商调式为特点,这也是西北多用的调式,颇具山野风韵;曲二中有两处特点明显的音调:一是上行的七度大跳“2165",二是下行的“2765”,这个可能就是《拾棉花》中的骨干音了吧(我是瞎猜的)。B段结束时将两者柔和在一起,处理得很棒。相比较而言,曲二采用了徵调式,音调色彩更明朗欢悦一些。至于两首曲子的优劣,只能是见仁见智了。谢谢沈老师给曲友的音乐美餐!

点评

谢谢武老师的精彩点评,让我也很受启发。曲二相对紧凑些,地域性贴近些,也容易上口些,至于优劣,正如你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远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6 10: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南风常起 发表于 2016-4-24 19: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武老师第一时间看曲点评!《拾棉花》在网上搜一下就能找到,我采用了其中 5525 、2121' 、 1'652  、1126, 5,-  、6562'765----  等音素,再加以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蓝色港湾 发表于 2016-4-24 2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风常起 发表于 2016-4-24 17:39
本曲吸收了山东高密民歌《拾棉花》的一些音素,又揉和了黄土音素的某些特征,为的是能接近地域,避免“跑题 ...

正如武老师所言,为同一首歌词连谱两曲,这在曲网也是少有的,看来沈老师是卯足了劲,要把这个曲子写好的。在这里我作为词作方,要像沈老师说一声感谢!感谢沈老师的执着认真精神,感谢沈老师的严谨治学精神!两首曲子之比较,我不能像武老师那样内行的点评,只能从感受中说上一二。两首比较,我更喜欢这一首,热烈、明丽、优美,更贴近了黄河流域和高密人的生活气息,那种粗狂不羁,那种不屈不挠,那种敢恨敢爱,从音乐的流动中是显而易见的。为好曲子点赞!为执着和认真加分!

点评

谢谢聂老师解读点评,倒不是卯足了劲,是为了解决地域性问题而作了新的偿试,成败不是很重要,学习的过程是值得的。还有您客气了,您的高质量的词作,给曲家提供了创作提高的机会,还有您对作品的后续关注支持,也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6 10: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南风常起 发表于 2016-4-26 10: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俊毅 发表于 2016-4-24 18:35
呵呵,沈老师短时间内给同一首歌词连谱两曲,而且曲曲好听,功底之深厚,令人赞叹,学习了!不怕您见笑 ...

谢谢武老师的精彩点评,让我也很受启发。曲二相对紧凑些,地域性贴近些,也容易上口些,至于优劣,正如你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南风常起 发表于 2016-4-26 10: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蓝色港湾 发表于 2016-4-24 20:01
正如武老师所言,为同一首歌词连谱两曲,这在曲网也是少有的,看来沈老师是卯足了劲,要把这个曲子写好的 ...

谢谢聂老师解读点评,倒不是卯足了劲,是为了解决地域性问题而作了新的偿试,成败不是很重要,学习的过程是值得的。还有您客气了,您的高质量的词作,给曲家提供了创作提高的机会,还有您对作品的后续关注支持,也是令人起敬的,再次谢谢!  不知有否看到我给您的留言,《叫》我正在制作男声版,成后即传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zhangzhulun 发表于 2016-4-26 23: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味绵长,值得一听,东曲西唱,也可借鉴欣赏。好,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8-4 05:16 , Processed in 0.83987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