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51|回复: 10

[原创首发] 《又见高粱红》聂建新词 南风曲

[复制链接]
南风常起 发表于 2016-4-23 16: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见高粱红.mp3 (4.27 MB, 下载次数: 116)

又见高粱红.gif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6 收起 理由
蓝色港湾 + 8 很给力!
武俊毅 + 8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武俊毅 发表于 2016-4-23 16: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席欣赏二位老师的力作!曲子舒展优美,委婉动听,点赞学习了。

点评

谢谢武老师点评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4 17: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蓝色港湾 发表于 2016-4-24 08: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写好这个曲子是不容易的,歌词特殊的结构形式,注定了这个曲子是不好写的。比如:从设问一“是谁灿烂了这一地高粱?”到自答:“起起伏伏,郁郁葱葱,浩浩荡荡”,每一个叠加词的运用,都是有一个内涵的,那便是:莫言的小说!张艺谋的电影!抑或高密人对“红高粱精神”的开发!再比如:从设问二“是谁把茂腔又一次唱响?”到自答:“委委婉婉,柔柔怨怨,高亢嘹亮”,每一个叠加词都表现着高密人的一种精神状态,那便是:高密人对男女的情爱!高密人对生活的忍耐!高密人对入侵的抗争!从这个曲子本身来看,尽管黄河流域的音乐文化表现的还有空间可以提高,但已实属不易了。我在这里要感谢南风老师的辛苦,感谢南风老师的合作!  

点评

聂老师好,我又试谱了含有高密民歌音素的第二曲,请再作指点。http://www.zuoqu.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10905&extra=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4 17:41
谢谢蓝老师的分析点评!正如武老师所说,曲式结构比较好解决,旋律风格却是首要,我比较纠结的是光用黄土元素是否恰当,“红高粱”确实是黄土文化的一个代表,借用下黄土音素也是可取的,但这是山东高密的征歌,我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4 17:26
看了二位老师对这首曲子创作和讨论,很受益。从谱曲的角度来看,我的感觉与聂老师略有不同:歌词的结构并不是这首曲子旋律创作的难点,难点在于旋律风格的把握。歌词中提到了茂腔,我们如果对当地的柳腔、茂腔有所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4 1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武俊毅 发表于 2016-4-24 11: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蓝色港湾 发表于 2016-4-24 08:51
我知道,写好这个曲子是不容易的,歌词特殊的结构形式,注定了这个曲子是不好写的。比如:从设问一“是谁灿 ...

看了二位老师对这首曲子创作和讨论,很受益。从谱曲的角度来看,我的感觉与聂老师略有不同:歌词的结构并不是这首曲子旋律创作的难点,难点在于旋律风格的把握。歌词中提到了茂腔,我们如果对当地的柳腔、茂腔有所了解并适当运用其音乐元素来谱写这首曲子,当然是最好不过了,可惜我们对此知之甚少。就连赵季平老师当年给《红高粱》谱曲时,也借用的是陕北的民歌音素,以至于许多人以为《红高粱》的地域背景是陕北。南风老师借用了陕北的音乐风格来谱写这首歌词,其实也是很好的选择,毕竟都是黄河岸边的高粱曲嘛,而且曲子写得很流畅动听。当然,按照聂老师歌词的原意,使旋律有更明晰的层次,还是有进一步修改的空间的。一孔之见,见笑了。

点评

谢谢武老师从专业角度的剖析,很有启发。我从高密民歌《拾棉花》得到灵感,吸取了其中一些音素,又谱了具有高密地方色彩的另一曲,这样与征歌的地域性会接近些,结构基本上与本曲有些类似,请你再予指正。{:handshak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4 17: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huangshitian 发表于 2016-4-24 16: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程拜访南风老师!聆听老师的美妙音乐,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南风常起 发表于 2016-4-24 17: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俊毅 发表于 2016-4-23 16:48
首席欣赏二位老师的力作!曲子舒展优美,委婉动听,点赞学习了。

谢谢武老师点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南风常起 发表于 2016-4-24 17: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雷老师!

点评

南风老师,心中偶像,致敬一个,再千斤顶顶一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4 17: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冬天的雪花 发表于 2016-4-24 17: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风老师,心中偶像,致敬一个,再千斤顶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南风常起 发表于 2016-4-24 17: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蓝色港湾 发表于 2016-4-24 08:51
我知道,写好这个曲子是不容易的,歌词特殊的结构形式,注定了这个曲子是不好写的。比如:从设问一“是谁灿 ...

谢谢蓝老师的分析点评!正如武老师所说,曲式结构比较好解决,旋律风格却是首要,我比较纠结的是光用黄土元素是否恰当,“红高粱”确实是黄土文化的一个代表,借用下黄土音素也是可取的,但这是山东高密的征歌,我想不能置地域于不顾,这正是征歌题材的难点所在,也是我很少参与征歌创作的原因,毕竟对五花八门的地方音素接触太少。如果能适当揉合黄土与山东(最好是高密)的民间音素,起码不会离题千里,所以还是再作推敲。蓝老师的这首词,打破四平八稳的节奏,显得很有气势,且又包含历史、人文、风情和爱情的元素,确实令人赞叹!也给曲者提供了创新、开拓曲式曲风的机会,虽然本曲还不甚理想,但有尝试才会有提高。在此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南风常起 发表于 2016-4-24 17: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俊毅 发表于 2016-4-24 11:26
看了二位老师对这首曲子创作和讨论,很受益。从谱曲的角度来看,我的感觉与聂老师略有不同:歌词的结构并 ...

谢谢武老师从专业角度的剖析,很有启发。我从高密民歌《拾棉花》得到灵感,吸取了其中一些音素,又谱了具有高密地方色彩的另一曲,这样与征歌的地域性会接近些,结构基本上与本曲有些类似,请你再予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南风常起 发表于 2016-4-24 17: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蓝色港湾 发表于 2016-4-24 08:51
我知道,写好这个曲子是不容易的,歌词特殊的结构形式,注定了这个曲子是不好写的。比如:从设问一“是谁灿 ...

聂老师好,我又试谱了含有高密民歌音素的第二曲,请再作指点。http://www.zuoqu.net/forum.php?m ... d=610905&extr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8-3 14:21 , Processed in 0.46669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