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47|回复: 6

[填词|征词] [转帖]歌曲创作[词,曲结构]切莫忽视汉语语调和声韵------蒋大为唱错了吗?(作者:齐从

[复制链接]
冯兵 发表于 2006-5-21 21:52:00 | |阅读模式
<P>      <br>作者:齐从容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文章录入:赵洪啸     </P>
<P>       许久之前,我国已故著名语言文学家,戏剧家汪曾祺先生,在&lt;&lt;文艺报&gt;&gt;上刊发一篇短文.开头便指责起歌唱家蒋大为,文中说道:蒋大为首唱的&lt;&lt;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gt;&gt;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我却认为他一开始便断错了语句---按照歌词的正常语调断句.应该唱成:"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才对!可是蒋大为却处理成:"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样的断句处理,听起来让人感到十分别扭,他把桃花二字又唱得颇高,更使人觉得他唱出的是一个破句 .实在另人费解 !</P>
<P>       其实,汪曾祺先生是错怪了蒋大为,这个责任应当由作曲的同志来负.歌曲作品中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当今的歌曲创作中屡见不鲜!由此而产生的语言和曲调游离的效果,就使人听来很不是味儿!还有一些歌曲在语音的四声和韵调等方面,也常常 出现,倒字,倒韵等等另人不解的的现象,也是歌曲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汪曾祺先生也在文中特别提到:在这些方面也有不少优秀的作曲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作出了很好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并且解决的很好.比如:王洛宾,冼星海,赵元任等著名的作曲大家.</P>
<P>       王洛宾老人一生改编,填词谱写出数量众多,丰富多彩又撩心动情的西部"王版歌曲".正是由于王老有着多年丰厚的音乐文学和汉语字音底蕴,才使得那些流传甚广的所谓"王版歌曲"在词曲的结合上是那般恰到好处地完美和动听!</P>
<P>                                          例一,&lt;&lt;掀起你的盖头来&gt;&gt;</P>
<P>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脸/你的,眉毛细----又长啊!/好像---天上的---<br>              <br>        弯,月,亮!/你的,眉毛细----又长啊!/好像---天上的----弯,月,亮.......</P>
<P>                                          例二,&lt;&lt;达板城的姑娘&gt;&gt;</P>
<P>         达板城的,石头----园又亮啊!/西瓜儿,大又甜-----呐!/哪里来的,姑娘---辫子,长啊!/两只</P>
<P>         眼睛----真,漂,亮!........</P>
<P>                                          例三,&lt;&lt;在那遥远的地方&gt;&gt;</P>
<P>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br>               <br>          地,张---望.......</P>
<P>      这些歌曲在词曲的语调结合,特别是在断句,韵脚,四声等方面,真可谓匠心独具,无懈可击!</P>
<P>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许多优秀歌曲,也表现出其天才,出奇,独到的词曲结合能力,其中的断句,语势,四声和归韵等手法也是成功的典范.如他在&lt;&lt;黄河大合唱&gt;&gt;第一,二,三曲中那些近似于朗诵式的领唱,齐唱和独唱,实在是令人们过耳难忘.在独唱曲&lt;&lt;黄河颂&gt;&gt;中那诗情般的词句和曲调的结合,尤其体现出那激昂慷慨,起伏跌宕和许多呼唤,感叹式的歌,调都在他那天才式的断句和充分体现出东方汉语语调及声韵结合上的深厚功力.从而,使此曲堪称"东方民族音韵"的优秀经典代表之作.他的最为"点睛"和"出彩"的力作,要数:<br>                                                                      <br>                                           &lt;&lt;河边对口曲&gt;&gt;</P>
<P>          如: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P>
<P>     在这一问一答的对唱中,词曲结合及对话断句清楚,明白.真是朗朗入耳!<br>     诸如此类的优秀经典歌曲,都是由于作曲家在谱曲的当儿,就已经十分重视歌词的语调,声韵;气口,断句的恰到好处地处理.在这中间,尤其应该提及的当首推我国著名的语言,声韵学家赵元任,刘半农二位先辈歌曲创作大家.他们的那首传世佳作&lt;&lt;教我如何不想她&gt;&gt;实在是众多歌曲中的标尺和典范!这首歌不论在字句,音韵和四声走势等的词曲结合上,真可谓"天衣无缝""完美无缺"般地精彩!使人们听了之后"如说如诉  如咏如颂"字字句句流入人们的心底!可谓我国歌曲创作中词曲结合的经典范例!</P>
<P>        再如:我国当代优秀作曲家刘帜,施光南,士心等人的许多成功之作,也都分别体现出作曲者已经较为注重我国的汉语拼调和四声走势以及它们声韵特色的谱曲特点了.   </P>
<P>        然而,在当今的不少歌曲作品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绕口,别嘴,和倒字,违反韵脚等现象:<br>例如:&lt;&lt;长江之歌&gt;&gt;原是先有曲子而后再填词的.首句:"你从雪---山,走---来......" 由于此句中的"雪"字是处在最高音的位置,从而就使人们听起来在发音时是"上声"的"穴"[XUE],而不是"去声"的"雪".其后,还有一些断句不当和倒字反韵的地方;更为严重的是那首曾传唱一时的&lt;&lt;亚洲雄风&gt;&gt;.据说,也是先有曲而后才填词的.填词者更是忽略了断字和四声的要求 ,因而漏洞百出,错处不少. 如:"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由于语句中的 "山是高昂"四个字词的语速又高又快,使人们听起来就成了"丧失高额"的头了!又如结尾处的唱词是:"亚----洲,风乍起/
炉膛 发表于 2006-5-21 22:03:00 |
非常重要.提倡认真掌握!<BR>"四声'."五音'."十三辙"的作歌规律!<BR><BR>[em23][em23][em23][em23][em23]
lch0729 发表于 2006-5-22 00:33:00 |
辛苦,辛苦!
凌音 发表于 2006-5-22 00:49:00 |
<P>十分感谢冯兄,受益不浅阿!推荐大家来学习领会!</P>
羊羊 发表于 2006-5-22 01:30:00 |
是啊,填词者至少要会唱曲。最好填好后,自己唱出来。
绿色名片 发表于 2006-5-22 06:05:00 |
冯兄辛苦喽,呵呵,造福论坛啊
龙笑歌 发表于 2006-5-23 20:07:00 |
<P>说得很好,顶之。<BR><BR>但是呢,“断句”问题不太算什么问题吧?我是说,文中列举的一些“反面教材”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唱着、听着都不曾感到别扭啊,要不是专家指出的话。<BR><BR>而倒字倒韵的情况,一般是会令人觉到别扭的。所以,多关注这类问题更好。</P>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4-5-11 13:34 , Processed in 0.1173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