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65|回复: 20

[打工民谣] 陈道斌新作之《书香中华》--廖昌永 唱

[复制链接]
迷彩81 发表于 2009-7-6 16:16:39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迷彩81 于 2009-7-8 22:26 编辑

书香中华


词:陈道斌
曲:李汉颖
唱:廖昌永


一杯洞庭月,醉了黄河落霞;
一叶乌篷船,摇醒秦淮人家。
一把桃花扇,撑开漓江烟雨;
一壶龙井茶,洗去塞外风沙。

古色古香的思念,萦绕着秦砖汉瓦。
唐诗宋词的浪漫,相伴那金戈铁马。

温一壶月光,穿过雪月风花,
今夜我醉倒在长城脚下。
邀一缕清风,走进琴棋书画,
在心中我收藏着一幅书香中华。

一本百家姓,聚拢五湖四海;
一曲茉莉花,香飘海角天涯。
一幅丹青画,泼墨古老乡愁;
一把七弦琴,弹拨东方神话。

古色古香的思念,萦绕着秦砖汉瓦。
唐诗宋词的浪漫,相伴那金戈铁马。

温一壶月光,穿过雪月风花,
今夜我醉倒在长城脚下。
邀一缕清风,走进琴棋书画,
在心中我收藏着一幅书香中华。



他这样歌唱祖国

——陈道斌《书香中华》赏析

吴广川

纵观今天的词坛、歌坛,歌唱祖国的词和歌是一大亮点,比比皆是。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的庆典,歌唱祖国的歌和词更是遍地开花,势如潮涌。这自然是令人可喜可贺的。但歌唱祖国,就写歌词而言,要选好新的角度,写出新的意境,也并非容易。我们总不能一写就是:哦!黄河长江,昆仑泰山,抑或北国江南,沿海西部吧。这些写过许多遍的意象不是不能写,一百年、一千年以后肯定还是会有人要写长江黄河的,问题是要选择新的角度,写出新的意境。最近偶然看到陈道斌先生写的一首《书香中华》,突然觉得眼前一亮,倍感新奇鲜美。
作者在选择他的方式和角度来歌唱祖国:
一杯洞庭月,醉了黄河落霞;
一叶乌篷船,摇醒秦淮人家。
一把桃花扇,撑开漓江烟雨;
一壶龙井茶,洗去塞外风沙。

一本百家姓,聚拢五湖四海;
一曲茉莉花,香飘海角天涯。
一幅丹青画,泼墨古老乡愁;
一把七弦琴,弹拨东方神话。
妙!两节,八个一,八个富有诗美的意象,又分别用了八个动词,再和后面的八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八幅美丽多彩、意韵无穷的画面。而每一个画面都让我们品味不尽。如“一杯洞庭月,醉了黄河落霞”,读到这样的词句,你联想到了什么?我是这样理解的:那游子的酒杯中有一轮岳阳楼上八百里洞庭月,带酒和月而吞,那酒香,醉了游子,也醉了黄河的落霞。“一叶乌篷船,摇醒秦淮人家”。写了黄河的落霞,画面又铺开写江南金陵古城的秦淮人家。秦淮,这是一个极富中国古典文化韵味的地方。醉了,摇醒,两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为这两句词增添了灵气和神韵。下面两句“一把桃花扇,撑开漓江烟雨/一壶龙井茶,洗去塞外风沙。”写的同样传神。第一句是一幅极美的水墨画面,而我更欣赏最后一句“一壶龙井茶,洗去塞外风沙”。大气。便想,在茫茫的塞北风沙中,旅途的游子泡上一壶江南的龙井茶,品上一口,那清爽的茶香顿时就会把旅途的疲惫全都融尽。
如果说第一节的意象更多的是带有风景画面,作者悄悄地把情感融入画面中,而第二节的四个一则向深处挖掘了。“一本百家姓,聚拢五湖四海/一曲茉莉花,香飘海角天涯。”突然想,作者不是在写中国的文化吗?不仅叹服作者选择意象的眼光,那一本百家姓就聚拢了五湖四海;那一曲茉莉花,不仅传遍了神州大地,而且飞扬过海,传遍五州,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国的象征,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形象。最后两句“一幅丹青画,泼墨古老乡愁/一把七弦琴,弹拨东方神话。”国画丹青,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被称为国乐之父。耐人寻味的是它在弹拨东方神话。东方神话这个意象的涵蕴就更深遂无边了。作者选择了丹青画和七弦琴这两个意象,依然是在写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和悠远。
有了这两节的铺展,作者意犹未尽。还要把对祖国的爱恋更深入地写下去:“古色古香的思念,/萦绕着秦砖汉瓦/唐诗宋词的浪漫/相伴那金戈铁马。”依然是在写中国的古典文化。秦砖汉瓦,唐诗宋词,金戈铁马都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感觉这一节是过渡的,是为下面的一节的抒情作铺垫的,音乐的节奏感很强。而从词意和歌词的精粹而品,我觉得这一节似可不要,有上面的八句铺垫已足可以展示中国历史文化之深厚了,这一节再继续写似可不必。如果作曲家在谱曲时,感觉这一节如去掉,音乐会更好地处理,建议不妨去掉,让它更短小精粹,这样爆发力会更强。如非它音乐不好过渡,当然还是要保留了。我对音乐知之甚少,只是谈谈个人的感觉而已。
我们看看作者最后是怎样抒情的吧:
温一壶月光,穿过雪月风花,
今夜我醉倒在长城脚下。
邀一缕清风,走进琴棋书画,
在心中我收藏着一幅书香中华。
写的好美。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要选择醉倒在长城脚下?为什么要选择走进琴棋书画?我想这里是不需要多解释的。这两个意象依然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嘛。作者最后点题:在心中我收藏着一幅书香中华。作者歌颂祖国,选择的就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入笔,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文化的深厚无疑是最值得华夏儿女引为自豪的。写到这儿,我不仅想到在去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执导的那一幅徐徐铺展开的中华长卷震撼了整个世界。此歌和那幅长卷表现的主题难道不是一样吗?!
一首短短的歌词,其语境容纳了这么多历史文化内涵,不能不令我叹谓。那一幅幅画面,宛如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从我眼前走过,引发我无边的联想和思索。
在当今词坛上,陈道斌是一个很有才气、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他每有新词问世,都受到作曲家的青睐,谱曲率很高。如《伊犁女孩》,如前不久在全国流行歌曲大赛中得票最多的《兵马俑》等。他的歌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一种古典诗词的美。可以看出他的古诗词的底蕴很厚实。中国有不少词家的词都有古诗词之风,如乔羽、阎肃、王立平、晨枫、陈小奇、毛翰等,陈道斌也应该算一个吧。读他们的词,即或不听音乐,也可获得一种文学美的享受。方文山的词也很有古风古韵的美,但他的词句式太长,意象跳跃也太大,要琢磨半天,不像陈道斌的词读着好懂。两者相比,我更欣赏后者。歌词是听觉艺术,我觉得还是尽量写得既有文采又能让人易懂为好。
我觉得年轻的词家应该向陈道斌学习,在中国古典诗词上狠下点功夫,另外再学习研究一下民歌和五四以后的新诗,不断充实自己,方能成大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楼主| 迷彩81 发表于 2009-7-6 16:20:28 |
欢迎拍砖  各式各样的砖
梦之歌 发表于 2009-7-6 16:25:19 |
楼主是词作者,还是曲作者? 不太可能是演唱者吧. 呵呵
梦之歌 发表于 2009-7-6 16:26:13 |
一把桃花扇?  应该是 一把桃花伞?
梦之歌 发表于 2009-7-6 16:27:49 |
还没听曲子,读歌词就很有韵味.
梦之歌 发表于 2009-7-6 16:35:10 |
温一壶月光,穿过雪月风花.   似乎可以再斟酌.  月光和雪月重复了.

不知可否写成: 温一壶月光,同邀秋实春华, 今夜我醉倒在长城脚下。
方翔 发表于 2009-7-6 16:53:01 |
不说别的,能在论坛里听到廖昌永的各声就非常荣幸了!
学习为先。
梦之歌 发表于 2009-7-6 17:19:29 |
这首歌词,还是很不错的.
梦之歌 发表于 2009-7-6 17:36:21 |
刚听了一遍歌曲, 恕我直言, 旋律没什么特色. 这样的歌词,作曲时,往民族风格靠可能能效果更好.
梦之歌 发表于 2009-7-6 18:00:57 |
我以前听廖昌永演唱的歌曲, 基本都是听了多遍不厌倦, 对这首歌, 我没这样的感觉.
 楼主| 迷彩81 发表于 2009-7-6 19:15:56 |
一把桃花扇?  应该是 一把桃花伞?
梦之歌 发表于 2009-7-6 16:26


这个意见还是很专业的   比如这样的讨论应该多鼓励   谢谢你小梦
羊羊 发表于 2009-7-6 20:11:05 |
词曲唱都是名家,感觉如果排序的话是唱词曲。唱没法说,那是国际名牌。词个别还是可以再斟酌的,除了上面说的,再如“落霞”,听觉上会是“落下”。旋律感觉缺少点个性,大众路线多,当然,名家的作品也不会的有什么问题(结束句很舒服)。

顺便说一句,与道斌兄也不是生人,写过他的词,接到过他的电话,在此问好!
梦之歌 发表于 2009-7-7 10:41:12 |
落霞如果唱出来似"落下",改晚霞,就解决了.
竹海来风 发表于 2009-7-7 15:42:50 |
多种渠道引进名人,楼主为本论坛出大力了!
 楼主| 迷彩81 发表于 2009-7-8 22:27:26 |
分析得很到位
李胤 发表于 2009-7-8 22:42:38 |
1、不要迷信名人
2、名人要给非名人空间
竹海来风 发表于 2009-7-12 11:01:32 |
词曲唱都很棒!!!
伴奏厚重感不够,可以用管弦乐衬托人声.气势会更恢弘.
wdl2345481 发表于 2010-5-2 20:51:57 |
很不错~~~
wdl2345481 发表于 2010-5-2 20:59:50 |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诚邀作曲高手合作写歌!本人负责写词!
Q494936066
词曲拼凑人 发表于 2010-5-3 00:45:18 |
词和唱很好,曲太一般了。。。。。。
谢铁跃词曲原创 发表于 2015-3-26 11:06:18 |
欣赏了哦!!!哈哈哈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4-5-20 13:55 , Processed in 0.1356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