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的内容简单。寥寥数语加几页乐谱就能说明白。而且相关内容在第一个帖子里已经交流过了,但那时是针对歌词,现在是针对旋律。0 d3 K {8 h" K# v$ U) o
过几天准备去上海呆一个月左右,不知道走之前还能完成几个帖子,抓紧,抓紧。。。。。。。。。! S$ s X& B' ^
**************************************************************************
5 b" ^( H9 ?4 t/ `5 u2 P 曲式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器乐作品的曲式很复杂,在专业院校里,曲式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歌曲的曲式结构相对简单,但也有不少类型。这里不全面细说,只跟大家交流最简单、最常用的几种类型。
4 E' B% i2 z A
) z( n) c8 J; d一、一段体
1 c) a8 H1 a9 |+ m$ K6 q3 _2 {( m5 I+ F8 B4 I
一段体也叫一部曲式,就是歌曲只有一个乐段。在传统民歌、幼儿歌曲中常见。现代歌曲中也不是没有这样的结构,比如上个帖子中的《九九艳阳天》就是个一段体的歌曲。曲网中南梆子老师的《全民健身幸福多》也是一段体的歌曲。因为一段体歌曲容量相对小,表达主题单一,情绪展开受限制,所以运用相对很少。而且上个帖子是专门说乐段的,那么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 i. J2 x+ T8 E$ O5 L
6 r1 `4 F4 m/ h% Z0 Q8 X y+ K二、两段体
% W) D# H, O# a6 C
& g; @+ O& c7 Q+ i+ | 学院派的叫法是单二部曲式,就是简单的由两个乐段连接起来的结构。既然有简单,那就有复杂的呗?对,叫复二部曲式,当然,接下来还有复三部曲式。今天我们只涉及简单的,而且我和大家都是业余选手,别叫得那么正式,就说是两段体、三段体好了。; m# x0 A, ^7 Q5 t, a
% w0 d' Z6 p) y. w3 u5 L$ j- |: ~ 两段体结构是歌曲中运用最广泛、最广泛、最广泛(不是回声,重要的问题说三遍嘛)的曲式结构。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形式:! L' h! L$ k7 F( t" }
- m m6 r; y. M; L! u/ i. T
1、再现性两段体:歌曲由A、B两个乐段构成,B段的前半部分旋律与A段对比性较大,B段后半部分再现了A段的部分旋律,使整首歌曲的旋律产生了对比中有统一的特点。* y. X$ G0 A! B! z
例1《共和国之恋》(刘毅然词 刘为光曲)。B段前两句都是不方整的3小节,通过音区提高,八度和六度大跳表现出来的情绪与A段形成了较大的对比,后两句的旋律重复了A段的三、四句旋律。
' g1 |; K" B1 u- Y9 [% l0 N(旋律试听)
+ H, W2 K8 q5 p
B: x/ q! H6 r6 q4 }, Y8 m
+ X; a/ [# p6 h7 B2、对比性两段体:A、B两个乐段在旋律、节奏、结构等方面对比较大。一般说,B段的音区会提高,情绪上扬,旋律、节奏、结构等会有不同。但旋法还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统一性。* W" f2 y0 B! E7 `2 U4 ]/ P/ w
例2《吉祥如意年》(张结林词 柴欣曲)。A、B段都是单句连接,但乐句结束音的位置不一样,A段节奏较紧凑,体现欢快、跳跃的情绪,B段节奏拉开,抒情多了一些,B段音区提高了一些,这都与A段形成了一定的对比。B段的旋律来源于A段的旋律,这也使两个乐段有了一定的统一性。因为这首歌曲比较简单而典型,在本帖最后会详细讲解创作过程。
9 s+ c* b" ^# n- [9 G(旋律试听)- R% h* l% z8 B8 x! n3 B# F% A$ y) @
& o; r2 v- \" {/ H+ s; |9 O
. Q3 d: n1 k5 o' |; Q/ e+ e) F) U; \3、主副性两段体:主歌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每遍演唱不同的词,副歌只有一段词,每遍都得唱。这种形式在进行曲中多见,而且主歌可在A段也可在B段,副歌也一样,如《歌唱祖国》(王莘词曲)A段是副歌,B段是主歌。《我们走在大路上》(劫夫词曲)A段是主歌,B段是副歌。0 i9 \# F3 ]7 C3 |0 p
主副性两段体在当代歌曲创作中也有运用,比如《走进新时代》(蒋开儒词 印青曲)A段是主歌,B段是副歌。其实,主副性两段体从旋律角度说也属于对比性两段体,之所以单列一种类型是从歌词角度说的,在进行曲歌曲中的主副性两段体,由于副歌只有一段词,每遍都得演唱,显得A、B段对比更强烈。/ C& J; z# q* p# m1 V2 @
例3《家乡的月亮》(倪阔 柴欣曲),A段是主歌,两段词。B段只有一段词。 C( h. k n T/ {8 e
(旋律试听)
/ h2 `0 d8 L$ z- t' C! ~- D. @* S# S
# P; f3 {( l3 g! u4 L% N/ j
$ t1 k }4 Q. z& I2 Q+ X三、三段体
5 e1 e7 F( q: M
+ m: ~7 W" }/ `# ~7 i: E 在歌曲中运用较多,仅次于两段体。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词作者写两段体的歌词比较多,所以怪不上曲作者。。。。常用的有两种形式:9 b$ y5 v1 g5 @9 r8 R
2 {# }8 X3 o1 J* g+ A/ l
1、带再现的三段体。A、B两段依然形成各方面的对比,第三段再现或变化再现A段旋律。注意和再现性两段体的区别,一是程度上,是部分再现和段落再现;二是位置上,三段体的再现是B段结束(有收拢性终止或开放性终止)后再现,两段体的再现是在B段内部。情绪走向是平静—高潮—平静。
0 G2 I' G) W8 e0 C例4《女人花》(李安修词 陈耀川曲)。
0 H7 @7 t% V P- x(旋律试听), f4 w8 \# p5 D: n- U; z6 h0 p
7 _# i% A- _! ~+ ], v2 B5 ^( Y
5 @. y+ T" `% S+ g2、不带再现的三段体。三段旋律各不相同,互有对比。情绪是依次递增的,通常在第三段达到全曲最高潮。这样的歌曲中,注意A、B两段可以是收拢性终止,也可以是开放性终止,通常情况下,由于B段更多的是起连接作用,所以常常是开放性终止,以便于自然进入C段旋律。
9 e5 h. s! B: r# Q+ I例5《别了青春校园》(漂流的鱼儿词 柴欣曲)。5 U }% x7 h) `' T( j' r e7 Z v
(旋律试听)
0 F1 W' L0 e6 U- F/ L+ C+ P
' Z7 Z3 _9 i3 O: c1 j9 s0 ~
% t- _5 y: Z# @( _7 Q
四、多段体
& F, D. |" F0 j- m( P* x. V$ a( F) I6 `! H
四个乐段以上的结构为多段体。除了四个乐段互有对比之外,还有常常表现为变奏式:A1、A2、A3、A4... ...和回旋式:A、B、A、C、A、D... ...- ~0 ?/ r) u+ u
这种曲式平时不常见也不常用,所以今天只举个各个乐段均不相同的多段体例子:
5 Z0 J( |; I- [% F例6《爱心永恒》(陈静波词 柴欣曲)
* w; h8 i# b& v& A& y7 f7 e# h: F
* H n: d- F% U, y1 [1 j% T/ ?
( g- |9 z% d |& O0 ^! J" b4 d**********************
- h5 c V" }$ F0 Q. s 剩下的时间和朋友们交流一下歌曲《吉祥如意年》的创作过程:* \2 K" w) h, {+ U. Z1 T& ]- [
1、先分析歌词的结构:& F3 _! I# \( I% H! p: V
(1)
. a! o) o& P/ T& A挂起那个欢笑的红灯笼,
/ V$ e0 n8 {" L7 m贴上那个祝愿的红春联,
4 H: ]) ~4 }; u7 @* H6 F) @( l Z- e我们来贺岁,我们来过年,; d; C( w( b5 s- c$ {5 P) K
和煦春风带来好运满人间。1 _8 @8 L5 R [ L- \2 i6 V
(2)/ v6 ?' ]. h& f( x8 l% T
斟满那个浓浓的团圆酒,
. m9 B7 J. M/ S) w4 `6 t3 J发个那个厚厚的压岁钱,
& s$ Q2 \" c- T4 A6 h我们来贺岁,我们来拜年,
: M; S' K/ R$ H神州大地迎来盛世好家园。
4 Q; t5 H2 \* c& T" m; H(3)
( w2 h2 M7 q6 y) _4 h' x我们来贺岁,我们来拜年, k2 d8 K) H8 H$ G s
岁是那个丰收岁呀
{8 t/ _* Z- b- {( Y% f: y( D0 K3 X年是那个如意年。! h8 B" k2 V, R, Y" q0 s
(4)- ~$ Y" a3 I4 V$ l/ H
我们来贺岁,我们来拜年,5 e: l- y5 F: i% N) B5 I, C O
幸福平安丰收岁岁,
/ I* Q) Y8 J/ q6 t' m欢乐吉祥如意年年。5 t3 ]; M8 k! w" A. i9 F/ Q! x
9 C0 N }& z# M1 X5 f$ p3 Y# } 这首歌词有四个段落,我们发现前两段和后两段在句式结构和情绪上是有区别的,前两段是通过具体场景和动作的描写如挂灯笼、贴对联等来烘托过年的气氛,后两段集中描写了过年那种欢乐、祝愿的心情。两种情绪肯定要用两个乐段来表现的。7 a8 N# k$ N1 }6 S% a# _1 C+ V
, B1 \$ n4 r. Q' ] 再看前两段词,每段是方整的四句结构,每句长度大致相等,第一感觉就是写四个词曲同步的乐句,那么第二段词怎么办呢?两种办法:因为前两段歌词对应的各句结构都一样,可以让两段词共用一段旋律。二是采用并句的形式,每两句歌词安排在一个乐句里,这样的话,两段八句词,四个乐句,仍然是方整性结构,又都在一个乐段内。但由于两句歌词安排在一个乐句内,乐句长度必然增加,设计起来相对费脑筋。所以我采用第一种方法。
8 t) a9 H% G) m+ O V6 k3 t' N1 j* n0 ^, B& N; k1 q
2、歌词主题是描写过年的欢乐气氛,所以速度应该是快的,节奏感应该是强的,我个人觉得用强拍起好一些,并且采用大调式,因为大调式相对明亮些。于是先凭感性写出了下面这样的第一句:) X) K s+ `0 A3 b2 ~
例7: f8 B0 T1 m( Z, S, H
. c& T3 b( l' b& q 要稳定调式,第一句结束音应该结束在主和弦的某个音上,我选择的是低音5,就对应的字“笼”来说,中音的135都唱不正这个字音,第二段第一句最后的“酒”也要摆在这里,用中音的135也唱不准,而“酒”字对应低音5就能唱准。所以权衡后就这个样子了。2 ^: s% Z' }, g w4 I2 ]
1 \) k& R4 m/ I# b9 f2、第二句要巩固第一句的特点和情绪,因为前两句的词格是一样的,一般在写法上可以考虑用重复法或对应法,我用的是引申法,将第一句第一小节前两拍旋律作为素材,然后让旋律发展进行到中音5上,这样前后两句的结束音一低一高,好像一抑一扬,产生了对比。至于第二小节那三个顿音的感觉,我只是想通过这种跳跃性的加强,来表现过年的欢乐气氛。( a8 V) a) `. e/ s; _
例81 X* l7 m1 m8 c( l6 l
e* q' k; F/ I! Z: F+ Q5 u1 g6 [- ?( B: p* @! ]
3、第三句歌词是个分裂结构,读起来就有句读感,因此在旋律上也进行了分裂结构的设计。第三句通常有转的成分,所以分裂结构也与前两句的连贯结构相比,有了新鲜感。但旋律仍然和前两句有联系,比如前半句的旋律是来源于前两句中的素材,后半句也是这样。前半句落音为6,就是要一种不稳定感,然后让6倾向于下半句相对稳定的5,为什么要选择5?因为第四句是乐段的结束了,前面用属音5会产生结束的倾向。( V4 [' B6 b& d7 t0 ]6 o
例98 n6 h( c9 c4 x" w( O& x
& _2 t) V: ~1 M+ ]
4、第四句应该是乐段的结束了。通过前三句的旋律,第四句的结束音会自然的落在主音上。但是,因为接下来需要反复旋律唱一下第二段的词,然后会再一次结束在主音上,这稍显单调了些,于是把这句改为半终止,接下来反复这段旋律唱第二段歌词,最后结束在主音上。这样一来,这个乐段就由分节歌式的四句型乐段变成了复乐段结构了。
& S8 i+ u1 J$ ^' q! E1 o0 H. j例10
" L8 y& e6 n# D0 h" p5 t
$ @2 P, a/ u, `. V2 C1 V# L6 R9 M/ e5 T
5、写完第一乐段,该写第二个乐段了。第三段词第一句是分裂结构,在前两段词中已经出现过了,根据第一句的结构特点和语意,去掉衬词后,“岁是那个丰收岁呀年是那个如意年”应该是一句。但如果加了衬词后,句数是方整的两句,但两句长度相差较大。第四段中三句词长度相对差别较小,但句数是不方整的。动感的歌曲有在各方面都方整的需求,因为这样会在整体节奏上形成平衡、对称。" ?+ M# B7 u0 o4 p9 ^7 |4 @# O
所以,把第三词段第一句做拆句处理,就是把一句歌词放在两个乐句中,反正它是个分裂结构,写成两个乐句也迎合了它的句读感。第二句也这样处理。这就形成了四个乐句的方整结构。第四段歌词第一句如上,接下来两句歌词做词曲同步处理,也是四个乐句的结构了。; _: n( f1 d4 Z J
OK,参照A段的结构形式,偷个懒,把B段也弄成复乐段的形式,这样就只需写出四个乐句,还能把两段歌词都能容纳进去。' w) i+ d+ t7 `" B2 C2 i3 u9 t" g
B段要求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常见的手法无非就是音区和节奏的对比。两段体歌曲的B段通常是情绪最高涨的段落,高潮必然会带来高音或高音区。所以B段第一乐句就形成了这个样子:
0 L% o c+ Y& o/ I& q6 |7 K例11
1 ?, S$ z! d F) U
0 e! k) \( g0 @+ \ 因为歌词字数少,节奏必然会拉开,这反而使这句和A段在节奏形成了对比。而高音1的出现又使情绪也和A段形成了对比。从主要音的使用上,其实也来自于A段,所以在对比中又有了统一的成分:
! h; N/ L6 n2 v a6 G/ j. E例125 D# S: `* A6 a! U) X# c" }8 }' C" _8 S% L
; F" z$ `/ U4 @' h* O
3 d+ a& Y! e) ~1 ^) F" p, A Q
6、第二句歌词与前一句词格一样,所以第二乐句在节奏上是相同的,但旋律不同,这就是以前所说的对应法。前句结束音是高音1,这句结束音拉下来落在中音5上,这种一扬一抑的效果和A段前两句的结束音有着异曲同工的特点。* F) x- }0 ]' @2 D
例13* ]" y+ \: |: X1 I' S7 n' |1 ?8 g4 t
! X% P9 a9 g, E
/ F8 U; n. k; L3 I( P% h7、B段前两个乐句的结束音都是四拍,是歌词的字数使节奏拉开和要与A段形成对比的原因,因为四拍较长,如果第三句结束音也是四拍,未免太单调了。正因为是第三句,可以考虑用“转”的方法来消除这种单调感,于是在旋律上围绕不稳定的6来进行,节奏上让结束音延后出现在第三拍上形成两拍的时长,这样就使B段结构具有了起承转合的性质:6 `0 G6 R# ^8 H, T. Z. P
例14
6 ^ U- o! H b r: s) f5 Z* R
! N+ M2 |) ?1 h; [+ N% f; p, i, Y. B7 j( ?/ E
8、第四乐句习惯上就是结束了。但刚才说了,要像A段那样采用复乐段的结构形式,所以这里做个半终止,反复回来后再做完全终止。半终止的音没有像A段半终止那样用5音,而是2,因为旋律下行利于抒情。如此这般,B段也完成了:
5 l" ?$ v: b' v$ B) Q例150 I2 w* K9 ?1 H* ]- \: M% Y
' N$ D# ?& | \* A; U* h4 C! t
3 Q1 i* D0 A. l 写作过程说完了。完整地听一遍吧:
9 T2 n9 |8 J& C7 \0 r小样试听:
5 L5 s1 d7 n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