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42|回复: 3

歌曲写作基础(七)——曲式结构

[复制链接]
柴欣 发表于 2016-12-27 22: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节的内容简单。寥寥数语加几页乐谱就能说明白。而且相关内容在第一个帖子里已经交流过了,但那时是针对歌词,现在是针对旋律。+ K6 n, ~+ N; V4 F. p9 x, M
    过几天准备去上海呆一个月左右,不知道走之前还能完成几个帖子,抓紧,抓紧。。。。。。。。。
+ L8 O: x2 D% M6 [1 }**************************************************************************
: v& u5 M1 ^/ F; ?( l1 [8 }* Y    曲式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器乐作品的曲式很复杂,在专业院校里,曲式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歌曲的曲式结构相对简单,但也有不少类型。这里不全面细说,只跟大家交流最简单、最常用的几种类型。7 B( s4 W: ]1 b) q4 Q# |0 `4 Z; R
1 l3 B0 h3 S% k
一、一段体
2 W$ c: X5 @# p- q
/ Q, g$ X: c% j$ q  g5 P& z
    一段体也叫一部曲式,就是歌曲只有一个乐段。在传统民歌、幼儿歌曲中常见。现代歌曲中也不是没有这样的结构,比如上个帖子中的《九九艳阳天》就是个一段体的歌曲。曲网中南梆子老师的《全民健身幸福多》也是一段体的歌曲。因为一段体歌曲容量相对小,表达主题单一,情绪展开受限制,所以运用相对很少。而且上个帖子是专门说乐段的,那么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4 M$ [0 y0 h9 v- ~; J
( |+ {3 ?% W7 Z& z' {
二、两段体

' h9 ^% L, Q% `  [! \8 q/ h. d8 F* Z# _# @
    学院派的叫法是单二部曲式,就是简单的由两个乐段连接起来的结构。既然有简单,那就有复杂的呗?对,叫复二部曲式,当然,接下来还有复三部曲式。今天我们只涉及简单的,而且我和大家都是业余选手,别叫得那么正式,就说是两段体、三段体好了。: u7 P) }! s6 W7 B, g, J
$ q) S3 p% ?$ \# A( ]
    两段体结构是歌曲中运用最广泛、最广泛、最广泛(不是回声,重要的问题说三遍嘛)的曲式结构。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形式:- d" M; G& |2 E' S9 B: [6 v

$ g. D/ }) i" e6 @. G# Y" u, j: U% u1、再现性两段体:歌曲由A、B两个乐段构成,B段的前半部分旋律与A段对比性较大,B段后半部分再现了A段的部分旋律,使整首歌曲的旋律产生了对比中有统一的特点。
& \$ C/ f4 u- @8 E2 i例1《共和国之恋》(刘毅然词 刘为光曲)。B段前两句都是不方整的3小节,通过音区提高,八度和六度大跳表现出来的情绪与A段形成了较大的对比,后两句的旋律重复了A段的三、四句旋律。
: r4 A' e, y% G9 P6 i/ q5 _4 i0 z(旋律试听)* G1 u" |1 e& }5 @! h8 R" U
         例1.jpg & C. x1 o3 r% T

4 J# x' I/ z* M$ ?2、对比性两段体:A、B两个乐段在旋律、节奏、结构等方面对比较大。一般说,B段的音区会提高,情绪上扬,旋律、节奏、结构等会有不同。但旋法还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统一性。
" C; q9 E2 ^9 a8 K/ \例2《吉祥如意年》(张结林词 柴欣曲)。A、B段都是单句连接,但乐句结束音的位置不一样,A段节奏较紧凑,体现欢快、跳跃的情绪,B段节奏拉开,抒情多了一些,B段音区提高了一些,这都与A段形成了一定的对比。B段的旋律来源于A段的旋律,这也使两个乐段有了一定的统一性。因为这首歌曲比较简单而典型,在本帖最后会详细讲解创作过程。0 R" J- W( M& c) d9 Y
(旋律试听)
5 j. ~' m1 E/ Q! @+ x         例2.jpg 0 h* L7 P2 ^7 r: L+ W

9 w4 A* k5 o" v1 x9 z& n! J3 |4 K3、主副性两段体:主歌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每遍演唱不同的词,副歌只有一段词,每遍都得唱。这种形式在进行曲中多见,而且主歌可在A段也可在B段,副歌也一样,如《歌唱祖国》(王莘词曲)A段是副歌,B段是主歌。《我们走在大路上》(劫夫词曲)A段是主歌,B段是副歌。
. K, F' N6 c6 J. X, l5 K    主副性两段体在当代歌曲创作中也有运用,比如《走进新时代》(蒋开儒词 印青曲)A段是主歌,B段是副歌。其实,主副性两段体从旋律角度说也属于对比性两段体,之所以单列一种类型是从歌词角度说的,在进行曲歌曲中的主副性两段体,由于副歌只有一段词,每遍都得演唱,显得A、B段对比更强烈。6 v* l7 p& O- a+ ~
例3《家乡的月亮》(倪阔 柴欣曲),A段是主歌,两段词。B段只有一段词。
5 ~5 p/ T) O+ F- F(旋律试听)
, k! {$ J+ F% e! i' F0 v8 P8 L9 l         例3.jpg 8 z& h8 P: S* k, f

) q+ T4 l; e8 u! Q8 _
三、三段体
) j* V1 ^- Z; J) h

- a) s4 [* e) W! F0 J7 `9 }% Z3 R, \0 O    在歌曲中运用较多,仅次于两段体。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词作者写两段体的歌词比较多,所以怪不上曲作者。。。。常用的有两种形式:# k( T; `% y. T. I% z

! l3 {& b6 r$ `3 n4 d1 q. \1、带再现的三段体。A、B两段依然形成各方面的对比,第三段再现或变化再现A段旋律。注意和再现性两段体的区别,一是程度上,是部分再现和段落再现;二是位置上,三段体的再现是B段结束(有收拢性终止或开放性终止)后再现,两段体的再现是在B段内部。情绪走向是平静—高潮—平静。
+ u6 z+ @* l6 `2 O. ~. _例4《女人花》(李安修词 陈耀川曲)。
  [4 q9 o( j+ f: @(旋律试听)8 R  E* S" X1 {
         例4.jpg
( W: @4 I5 _: i
6 ?/ i+ A* o, W6 |  R5 |2 |2、不带再现的三段体。三段旋律各不相同,互有对比。情绪是依次递增的,通常在第三段达到全曲最高潮。这样的歌曲中,注意A、B两段可以是收拢性终止,也可以是开放性终止,通常情况下,由于B段更多的是起连接作用,所以常常是开放性终止,以便于自然进入C段旋律。6 Y2 B& T% a4 z, G6 G7 }. X
例5《别了青春校园》(漂流的鱼儿词 柴欣曲)。& O. `9 k; p9 w# H
(旋律试听)
; N! l+ L2 _% _3 t         例5.jpg
& x" L; U# n% U0 z- O6 u$ m
7 h7 `# Z  S2 w8 C
四、多段体
; S) q! f0 ^- \

3 k3 U' w$ ~7 J" X4 ?+ z* l( J    四个乐段以上的结构为多段体。除了四个乐段互有对比之外,还有常常表现为变奏式:A1、A2、A3、A4... ...和回旋式:A、B、A、C、A、D... ...
8 t- L- U. {# H. t2 [6 d1 ~8 Y1 x; i    这种曲式平时不常见也不常用,所以今天只举个各个乐段均不相同的多段体例子:
. v* Z, ]; \+ H3 ]/ D例6《爱心永恒》(陈静波词 柴欣曲)4 S) W+ k. x' T5 F0 F7 q
       例6.jpg
% B3 Q: F" a, w+ R' L9 d* l2 A
( c& _% @' ^, U1 p+ o**********************
% U3 Y4 y0 [' {" O5 A    剩下的时间和朋友们交流一下歌曲《吉祥如意年》的创作过程:
. B3 W, _/ Q* ]/ h1、先分析歌词的结构:
0 R/ t& t" T3 e) G9 g: p(1)/ o1 R4 N" K/ s2 I4 F
挂起那个欢笑的红灯笼,5 d4 y7 j+ l5 n% @1 [
贴上那个祝愿的红春联,
. X7 h  W, p0 |/ N% v% w我们来贺岁,我们来过年,
1 i7 x7 t5 a/ J和煦春风带来好运满人间。- g& r/ N9 f% k6 {2 y; t" [
(2): t1 f/ [; G! j7 A9 H( [& J
斟满那个浓浓的团圆酒,
  W* \/ n+ W) ^$ Z. [) S发个那个厚厚的压岁钱,+ C* q7 j/ B) k. e6 v/ L" y
我们来贺岁,我们来拜年,9 a/ }1 P$ A7 C
神州大地迎来盛世好家园。" K) l6 f; m2 b( @" Y
(3)% G1 |, {' J4 t- G5 F  ~8 l
我们来贺岁,我们来拜年,) c% W8 H+ r6 }" R7 E6 }2 Q
岁是那个丰收岁呀
, _4 A7 A0 k, s; U" V4 Q7 t) a: h( y年是那个如意年。
8 @" r. t+ Y) `- T(4), A/ B3 J. m9 K7 p
我们来贺岁,我们来拜年,1 @2 o" d5 W5 T+ J9 S( T
幸福平安丰收岁岁,2 k/ z3 I7 _& r2 }: R) x  F
欢乐吉祥如意年年。
, x: W- G- |* E4 i: M0 v! U; v! p9 A
    这首歌词有四个段落,我们发现前两段和后两段在句式结构和情绪上是有区别的,前两段是通过具体场景和动作的描写如挂灯笼、贴对联等来烘托过年的气氛,后两段集中描写了过年那种欢乐、祝愿的心情。两种情绪肯定要用两个乐段来表现的。" b" y* @7 r8 D: U

+ u2 M8 ?( F" Q8 v7 r    再看前两段词,每段是方整的四句结构,每句长度大致相等,第一感觉就是写四个词曲同步的乐句,那么第二段词怎么办呢?两种办法:因为前两段歌词对应的各句结构都一样,可以让两段词共用一段旋律。二是采用并句的形式,每两句歌词安排在一个乐句里,这样的话,两段八句词,四个乐句,仍然是方整性结构,又都在一个乐段内。但由于两句歌词安排在一个乐句内,乐句长度必然增加,设计起来相对费脑筋。所以我采用第一种方法。
& y9 m# t$ R) {' S$ s. u) q" s) G- ]2 G; @2 F5 P, @& t
2、歌词主题是描写过年的欢乐气氛,所以速度应该是快的,节奏感应该是强的,我个人觉得用强拍起好一些,并且采用大调式,因为大调式相对明亮些。于是先凭感性写出了下面这样的第一句:2 J3 ?& E' C+ k3 N3 C, V! n& b
例7$ x3 G; h, g# B" K7 M
         例7.jpg " R  T+ V3 i  {2 I8 _8 s
    要稳定调式,第一句结束音应该结束在主和弦的某个音上,我选择的是低音5,就对应的字“笼”来说,中音的135都唱不正这个字音,第二段第一句最后的“酒”也要摆在这里,用中音的135也唱不准,而“酒”字对应低音5就能唱准。所以权衡后就这个样子了。
" I- I$ u! Z% @' N+ E) U8 E3 a- W5 ]% i% z" h  ]) @1 M
2、第二句要巩固第一句的特点和情绪,因为前两句的词格是一样的,一般在写法上可以考虑用重复法或对应法,我用的是引申法,将第一句第一小节前两拍旋律作为素材,然后让旋律发展进行到中音5上,这样前后两句的结束音一低一高,好像一抑一扬,产生了对比。至于第二小节那三个顿音的感觉,我只是想通过这种跳跃性的加强,来表现过年的欢乐气氛。4 Y8 ^. C  W3 e: r, T1 [/ G8 X# W0 a
例8) X6 t7 c3 V9 v7 K. ~4 Z6 t
         例8.jpg
* M0 j$ o* G. a  [! m3 C: v
# A% q' U4 s6 V( q) J3、第三句歌词是个分裂结构,读起来就有句读感,因此在旋律上也进行了分裂结构的设计。第三句通常有转的成分,所以分裂结构也与前两句的连贯结构相比,有了新鲜感。但旋律仍然和前两句有联系,比如前半句的旋律是来源于前两句中的素材,后半句也是这样。前半句落音为6,就是要一种不稳定感,然后让6倾向于下半句相对稳定的5,为什么要选择5?因为第四句是乐段的结束了,前面用属音5会产生结束的倾向。) J3 A' Y& S, `2 _7 T/ X, c( u
例9) k5 Y, Z; R4 O2 H* g( K! d; f; d4 Y+ X
         例9.jpg + |" z  E8 E& N$ X* |# d- D; `
4、第四句应该是乐段的结束了。通过前三句的旋律,第四句的结束音会自然的落在主音上。但是,因为接下来需要反复旋律唱一下第二段的词,然后会再一次结束在主音上,这稍显单调了些,于是把这句改为半终止,接下来反复这段旋律唱第二段歌词,最后结束在主音上。这样一来,这个乐段就由分节歌式的四句型乐段变成了复乐段结构了。1 i. e/ P6 A  w& {
例10
( b0 s) a# y. r9 a1 r4 I1 x         例10.jpg ( ]5 E- i2 ~. \9 {

* g. h9 ?+ [+ W  f' e- E5、写完第一乐段,该写第二个乐段了。第三段词第一句是分裂结构,在前两段词中已经出现过了,根据第一句的结构特点和语意,去掉衬词后,“岁是那个丰收岁呀年是那个如意年”应该是一句。但如果加了衬词后,句数是方整的两句,但两句长度相差较大。第四段中三句词长度相对差别较小,但句数是不方整的。动感的歌曲有在各方面都方整的需求,因为这样会在整体节奏上形成平衡、对称。
6 {" _# M" M$ Y1 r0 x  Y    所以,把第三词段第一句做拆句处理,就是把一句歌词放在两个乐句中,反正它是个分裂结构,写成两个乐句也迎合了它的句读感。第二句也这样处理。这就形成了四个乐句的方整结构。第四段歌词第一句如上,接下来两句歌词做词曲同步处理,也是四个乐句的结构了。
% n" H, ^' t8 D  u    OK,参照A段的结构形式,偷个懒,把B段也弄成复乐段的形式,这样就只需写出四个乐句,还能把两段歌词都能容纳进去。
: a' _3 e' G$ y6 |    B段要求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常见的手法无非就是音区和节奏的对比。两段体歌曲的B段通常是情绪最高涨的段落,高潮必然会带来高音或高音区。所以B段第一乐句就形成了这个样子:
. c& F1 E# q& r8 A例11
: B) u4 r6 Y4 G, m- c3 n; }$ I2 w         例11.jpg
. W9 ^. T0 X2 t) O$ Q    因为歌词字数少,节奏必然会拉开,这反而使这句和A段在节奏形成了对比。而高音1的出现又使情绪也和A段形成了对比。从主要音的使用上,其实也来自于A段,所以在对比中又有了统一的成分:, \3 h! ]' H' _3 [& d
例12
) A9 `& r3 ^6 G  Z0 C- C/ Z         例12.jpg ) |& Q" V6 j/ t. w  |

" E' H; w) P& v$ {6、第二句歌词与前一句词格一样,所以第二乐句在节奏上是相同的,但旋律不同,这就是以前所说的对应法。前句结束音是高音1,这句结束音拉下来落在中音5上,这种一扬一抑的效果和A段前两句的结束音有着异曲同工的特点。8 g% V* A8 v" t( N1 H+ i1 n
例132 @" o  Q2 ]' v- s1 q9 |/ |
         例13.jpg
8 U9 R' B( _) V  ~2 C, R
/ v/ e- L( n  }4 Z  T% t7、B段前两个乐句的结束音都是四拍,是歌词的字数使节奏拉开和要与A段形成对比的原因,因为四拍较长,如果第三句结束音也是四拍,未免太单调了。正因为是第三句,可以考虑用“转”的方法来消除这种单调感,于是在旋律上围绕不稳定的6来进行,节奏上让结束音延后出现在第三拍上形成两拍的时长,这样就使B段结构具有了起承转合的性质:2 l; L0 N6 a8 _) r
例14
5 z& X! X: S9 o" z         例14.jpg 1 n) x- |- C+ b3 I5 r! H2 L' k; m
9 T: H; {6 q  r' S. s
8、第四乐句习惯上就是结束了。但刚才说了,要像A段那样采用复乐段的结构形式,所以这里做个半终止,反复回来后再做完全终止。半终止的音没有像A段半终止那样用5音,而是2,因为旋律下行利于抒情。如此这般,B段也完成了:
: e2 C& E0 `' w: I! D5 B* U例15
8 Z' T) G$ [# a6 j) Y' `2 ]         例15.jpg 6 ]  l# w4 H' J' T: p

1 d! k- g* o7 r' t    写作过程说完了。完整地听一遍吧:
. ^9 t( e' A! b小样试听:9 ~( X  @; ]4 I5 B- C$ }6 G# S9 D* v# e
例16.jpg
泊滨夫子 发表于 2016-12-28 10: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席学习,谢谢柴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飘雪的周末 发表于 2019-1-23 07: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家强 发表于 2023-12-8 12: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4-6-15 07:37 , Processed in 0.160444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