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柴欣 于 2016-12-22 17:56 编辑
. U% G' z/ K8 G
: h* b3 d" I4 X2 h9 V! t% a七、主题乐句 # X* n/ N. D5 E8 j, _! M% _) i$ A. L) E- B
& }/ A8 \: D; K7 C7 j0 ?: K1 A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不同于美术,美术作品整个的面貌能一下子呈现在我们面前,一首音乐作品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直到最后一个音符结束,我们才能感受到整个音乐作品在表达各方面内容的细节情况。
2 P1 z. A$ }+ k$ P2 ^2 S; u; V* ^0 Q' V9 e
但是,在歌曲演唱完第一句(抛开前奏不谈)的时候,我们至少能感受到整首歌曲是什么风格、什么情绪、什么速度等等一些情况。歌曲的第一句好比是“一斑”,通过它我们窥到了整首歌曲这只“全豹”。所以,通常把歌曲的第一句称为“主题乐句”。主题乐句在各方面的特点是接下来其它乐句的写作基础。
# G, ]: x4 I# n4 q* q' ?1 D1 d5 a4 _$ D( n. b
我们写一首歌曲,往往都是从主题乐句开始,在动笔之前,先来回忆、巩固一下旋律中有关节奏和旋法方面的知识:
1 V6 ~' ]; w5 d2 T# m- D+ C% F+ k
8 ]1 R: ` Z2 x9 m1、各种节奏型的特点。歌曲中的节奏型,大致分为两类:均分节奏和特殊节奏。
! p! n; C+ G G; x2 w【均分节奏】在歌曲创作中,最常用的有全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和较少使用的三十二分音符。这些基本音符不管单独存在如何或互相组合,形成的节奏型如果能分成前后时值相等的两部分,就称为均分节奏,歌曲中常用的均分节奏有如下这些(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X, @) B. T3 H, j
例1
& W$ W, n( n/ I- a f6 m7 S
0 j, ~1 m/ t0 G5 A8 R
均分节奏的总体特点是平稳协调,是运用最多的节奏种类。* h& [! i( c! S$ G. a u$ _3 p
4 D7 X! v, n+ E# G/ H* e3 z) ~8 m. y【特殊节奏】指不能平均分成两部分的节奏型。特殊节奏打破常规性的律动,能增强旋律的活力。歌曲中常用特殊节奏的有附点、切分音、三连音。
7 M, l4 @# n$ z附点:音符后面加个圆点,表示要增加原来时值的一半。常用的有八分附点、四分附点以及它们的转位。由于组合中的两点不均分,节奏感更强烈。, C# L" i: E+ b: q3 D
例2
9 {0 \0 e1 |& m. s+ j& r, ~
* `/ w# z6 a) t' N
如果从记谱上看,附点节奏的转位(就是后附点节奏)因为标记了圆点,所以应属于附点节奏,但从律动感觉上看,它们应该属于切分节奏。' @) x: l9 l4 O: f p6 D0 m
3 @2 m/ i: P$ I( a* U8 f1 p2 Q切分音:弱位上音的时值长于强位上音的时值。这样的节奏型感觉上是重音位置延后。同附点节奏一样,由于轻重音对比大,增加了力度。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歌曲常用一拍内的切分音(俗称小切分)和两拍内的切分音(俗称大切分):5 {* N; y) w. m
例37 _, u+ E3 D6 Z( I
! D2 C5 a" [" ]
三连音:将一个音符的时值平均分为三等份,歌曲中常见的是把四分音符分成三等份。三连音虽然没有了对称感,但语气上有强调作用,因为三连音中的各个音都是一个力度演唱出来的。如下例的三连音,如果唱成前十六或后十六,语气的凝重感都没有三连音强:
3 N( f& g f) x( m* E6 `例4《多情的土地》(任志平词 施光南曲)
0 L }& x5 \* B! ]3 r
5 Z4 x" h ]6 J( V) b" f! B) t
通常情况下,歌曲旋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分节奏,特殊节奏起辅助作用。不同节奏型的实际作用也受歌曲速度的影响。
8 E- C1 K+ C) o9 ^+ B, G# w: p8 M+ i( l0 T+ }1 K
2、节奏运动的规律。随着旋律的流动,节奏也是时长时短地、时强时弱地向前延伸。虽然节奏千变万化,但有一定的运动规律:. d! [5 |0 D+ z
【趋整规律】节奏型基本按整拍、整小节进行连接。这是节奏运动的自然趋势,节奏趋整的特点给创作、记谱、演唱带来极大的方便。节奏运动如果不按“趋整”规律运动,就将难以演唱,如下例的旋律,每小节里的时值加起来都刚好是两拍,符合拍号,但节奏不趋整,就唱不准:
1 w Y5 t8 l6 v- g7 E例5
: C# E4 z4 E+ }1 g. s, d+ {5 c, N
( W/ r. B) p: d7 ^. y/ \
歌曲的拍子一旦确定,每小节也会自然地趋向规定的拍数,所以绝大多数歌曲往往都是从头至尾一种拍号。这也是由于节奏运动趋整规律产生的现象。+ o3 \" f+ J' N" x# x0 ?1 t
" i1 Z* e5 a2 Y/ @1 R# S2 w' x1 T! t【惯性规律】如果主题乐句的节奏特点一旦形成,就会按惯性发展下去。( Y2 ~- m" ?+ u. L+ X4 J
例6《找一个理由》)(赵继铨词 黎荣军曲)的A段。首句是强拍起,接下来每个乐句都是强拍起。
) Z' p5 I2 }( l$ U
( Q" [9 c- D# ]( h* J+ B例7《遇见》(张帅词 南风曲)中的A段。首句是强拍后半拍起,接下来的各个乐句大多都是这样的起始。 B& j4 K: H& v# b7 p5 b- c2 L
% g5 w, t2 c5 T, o# b例8《远方的小山村》(银燕词 南风曲)中的A段。首句是弱拍起,接下来各乐句都是弱拍起:6 O# S; Y+ e8 ]' G' Q
2 n3 ]* }7 M) ] |* K8 ?% h6 c% T0 x
节奏惯性规律是节奏运动的基本规律,尤其是段内歌词各句在长度、词格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更能体现出来这个规律。如果段内各句歌词在长度、词格差别较大时,就不需要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 p6 @: E2 k9 j4 s) i
$ L1 K2 G5 J- m) G【解决规律】节奏运动过程中,相对较短的节奏总是强烈地要求解决到相对较长的节奏上,以期达到相对的稳定,所以乐句结尾的节奏一般较长。时值越长越稳定,除了动感较强的歌曲外,全曲的结束音一般都是最长的,甚至用自由延长记号来表示。. }3 }6 V1 Z. v9 w/ u" N5 ?2 k
, h" c" z* |6 ~0 t( o
3、各种旋法的特点。乐音的连接方法叫旋法。从旋律中相邻的两个音的音程距离来看,有三种旋法形态:9 {* b, t0 Y" b
【平进】就是同音反复。因为是同一高度的音连续重复进行,演唱时不可能唱出圆滑的效果,所以平进的特点就是有力度、跳跃、强调。(很好理解,就不举例了)
* W9 b% N' J1 i4 C1 X5 \
; @- A) G6 B( D" V' n【级进】相邻两个音是大、小二度关系,就像音阶中相邻两个音那样。歌曲中旋律的级进不像器乐练习曲那样,单纯直上直下的级进是不多见的,往往是波浪式的进行,级进容易唱而且柔和,所以善于表现抒情、温柔、和缓的语气。 W6 q1 d( m' i. z ^4 L3 N: }; }" j
例9《离别你的日子》(冷桂萍词 柴欣曲)中开始的旋律片段,相邻的音主要是级进:
" H$ _5 T- o& y% N" t, R; U8 `
- ^# O, c+ k& V" v7 Z$ o. S, f 因为民族调式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所以小三度常常被看做是级进的。
. ^, g% R* J9 z2 ]7 L% u( \$ J, h
2 s5 e. I8 e# |7 M, { ]9 d' ~9 K【跳进】相邻两个音的音程关系是三度以上,称为跳进。
" z' e+ U: n( q2 s) Z小跳:三度至五度之间的跳进称小跳。小跳常表现为和弦分解式的进行,在快速的旋律中表现活泼、跳跃的情绪。如:8 @' k& L4 m( {; T; U
例10《丰收之歌》(丹麦民歌)6 }/ z) m6 Y; b+ _
) r5 P/ l4 Q1 e; D, v; N8 I在慢速的旋律中,小跳也可以表现和缓、抒情的语气:9 H2 ]: p; D- V! V- U
例11《婚誓》(雷振邦曲)
/ g( `9 V8 g9 O6 s1 _4 c6 n# v) A
8 r- d6 H4 A. U' ]2 Y- j5 G
【大跳】六度以上的进行称为大跳。善于表现宽广、赞颂、壮丽、豪放等起伏较大的情绪。歌曲中常用大、小六度,小七度,纯八度的跳进。
) L9 `1 ~0 L7 I$ N' p& K例12《共和国之恋》(刘毅然词 刘为光曲)中的B段旋律,几处大跳的运用,把和祖国生死相依那种浓重情感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 l/ Y$ ?2 Q" V. m. m& K
3 E) s( A% I& U" e: F2 z' Z
例13《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铁源 曲)中的八度和小七度跳进。这是一首徵调式歌曲,在民族调式的歌曲旋律中,小七度跳进运用很常见,能让旋律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 F# J, s0 k i5 o$ k( `/ N
! Y9 u! _1 |, j/ v @& L9 I
乐句、乐段内相邻两个音超过八度的情况几乎没有,但在乐段之间偶尔会出现。& {6 T+ K9 a1 k, [
; i' m/ }! P) ]. r
4、调式稳定。现代歌曲创作中,一般都是从头到尾一种调式,而主题乐句作为歌曲的首句,明确、稳定调式是尤为重要的问题。从旋律横向上看,调式主音是最稳定的,从旋律纵向上看,主和弦是最稳定的,所以,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看,稳定调式的最好办法就是用主和弦里的某个音作为主题乐句的起音、结束音、中间重要位置上的音。% E2 U) Q8 \: J' n* {4 j
例14《有一句话有一首歌》(银燕词 柴欣曲)中的首句,这是一首大调式的歌曲,在开始、结束和一些重要位置上都是主和弦中的音,主音出现次数较多,很好地确定并稳定了调式。$ ^9 ?% o2 ^0 [4 ?/ A
" K1 P$ A* Z9 R. F' R
例15《总会有一天》(随梦词 南风曲)的首句,这是一首小调式的歌曲,以主和弦的三音开始,主音结束,中间多数音也是主和弦里的音。
: m1 Q7 M* S1 o0 x: p) @
H; R7 ~$ t0 ?- V e2 X5、词曲结合。汉语字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其音调存在相对上升或下降的现象,这四种读音所表达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汉语歌曲旋律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按字行腔(字指字音,腔指旋律,意思是按照歌词字音来设计旋律走向)。
% p, N% j3 U+ \# j9 g0 k' @/ w- S" B8 \' v2 d( ^' {
词曲结合时,旋律音调如果弄错了字音,就有可能让听众听错了词意,所以把字正才能准确地表达词意,像下面这个例子,如果不看歌词,听的感觉就是“你是等他”或“你是蹬他”,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当字音的走向与旋律的走向成相反状态时,字音必然会唱倒。. @" a6 ^+ T% B; D
例16
p, i6 B7 A! ~; v) @+ k: n W
$ _+ @2 T5 F* T1 m: B5 F; z6 z 字正腔圆是衡量歌曲旋律是否流畅的一个标准,但如果只强调字正,旋律就会变成“音乐化的说话”,如果不把它当成朗诵,那就毫无歌曲的音乐美学价值;如果只强调腔圆,很可能会把字音唱倒。所以,字正与腔圆有时是对立的,在实际写作中应该全面考虑,还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任何一首歌曲都不会把每一个字都唱正的。7 i( x( p; S5 Z: G+ \! s
0 ]5 y4 N# d1 [! T( X: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可以用感性的方法完成主题乐句的写作,但写完之后,最好根据前面交流的各种乐句形态来重新分析一下你的乐句,感性加理性才能使旋律在最大程度上趋于完美。
; K" O, J a& x( |9 f `. M& F
9 Z5 K1 Y/ `5 K) _3 P3 \7 u8 g2 y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南风老师的作品《冰凌花》(韩传芳词)中的首句:
$ y% V8 O2 u4 ]* [+ p+ r2 U$ d例17
0 Z3 }6 h$ m" g- @2 ~. I i
5 I6 o6 e. w5 C1 j! ^
1、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由四小节构成方整性的两重复句。
3 A8 ?$ ]# p: e" a3 w2、全曲速度较快,又因为选择了三拍子,使歌曲定位在了轻快、跳跃的情绪上。(个人认为,童声后面的速度应该再快些)* t5 w( U+ S7 K$ k$ ?0 ~' I3 o
3、由属音(也是主和弦的五音)开始,属音结束,乐句内部使用主和弦音较多,很好地确定了调式——大调式。乐音连接大多为小跳,有同音连接,充分表现出了轻快、跳跃的情绪。
* t' T4 _/ s* d! E4、个人认为,第一小节后半部分是5的同音连接并无不妥,但如果是下五度进行到1,不仅能唱正“朵”这个字音,而且由于1和后面的6形成六度大跳,三拍子的摇曳感更强一些。另外,第二小节中的45如果改成46,本身变成大三度,跳跃感更强些,然后6与后面5是级进关系,旋律感更强些。
" L* q7 d. t k/ ^, F例18
+ Y4 W: y3 I9 G3 F1 }0 h
1 n1 J4 w' u: r; _+ M* F5、这个乐句最后结束到低音5,个人认为虽然很抒情,但少了些总体上的那种轻快跳跃情绪,从前半句的旋律来看,大体是围绕中音5来进行的,所以我认为这句的结束音还在中音5上为好,如果决定结束音是中音5,那么它前一小节的旋律似乎有必要也改动一下,怎么改呢?看一下前半句中音5之前的旋律特点,从纵向的和声进行上看,第二小节前后两部分是下属到主的进行,根据这个特点把第二小节的旋律变化一下就可以:
; c% n# _' Z3 i例19
/ _$ ?# Q4 s, M8 y7 X
! D% N9 D8 ^3 S( r4 P- | 经过这样的改动,从旋律内容上看,后半句更像是前半句的一个“强调说明”。从和声进行上看,后半句是一个临时的转调,是原调下属调的主功能到属功能的进行。
1 _1 B( |3 \/ k
& r. e) w) W7 K3 u 当然,还有其它地方可再斟酌,比如第一小节前半部分还可以用级进的方式123,这样会容易演唱,但第一个“小”字的字音不准了。, B. B& D( D3 @5 `$ _7 Y
例20
6 @ T [ Z5 Y5 t( d'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