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柴欣 于 2016-12-14 22:21 编辑 . X# v# s; X: [
, m& e5 v7 u6 k; ?$ h9 H! j2 x五、乐句的结构
' u' E2 o" W2 y' T) L, ^; n. N 我们在写一句话时,不总是直到句末才有句号,很多时候,这句话会分成几个小部分,每部分后面是逗号,而且读出这样的句子时,到了逗号的地方也会有短暂的停顿。乐句也有这样的特点,根据乐句内部节奏的特点,乐句的结构分为三种:分裂结构、连贯结构和特殊结构。
1 Y' O& t6 H( |8 b
6 J6 L( M' o0 _. F$ i【1、分裂结构】乐句内部可以分成平均的两部分,前后两部分长度相等,旋律和节奏相同或相似。也可以分成不平均的两部分或三部分。演唱分裂结构乐句有句读感而且气息短,所以情绪偏重活跃。/ b2 n6 u A8 O5 W3 c2 d
: i, i$ x$ Z9 f' C) D" h: v( e
如《有一句话有一首歌》(银燕词 柴欣曲)中的首句,因为乐句中间有一个长音,让旋律进行到这里有了停滞感,从而使乐句分成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长度一样,都是一小节,两部分的节奏大体相似,所以这是一个平均分裂的乐句结构。
3 P) C/ d# I0 a例10 Z: t6 U6 U0 T/ q
; m2 u/ J0 X) t& ^$ J! G& w% f 再如《看一朵花开》(陈静波词 柴欣曲)中的首句,这个乐句分成了不平均的两部分,前部分两拍,后部分六拍。
* F4 @8 ~9 ]! t5 v2 ~4 z例2
( {( E" L3 u9 F' p* p
c4 @8 d& r% W4 C) g2 q5 `0 z
再比如《泉水叮咚响》(马金星词 吕远曲)中的首句,这是一个分成了三部分的不平均结构。
9 [% B5 `- `& k1 z% R例3
" \9 C$ K3 W4 n8 c. v' ^- Y
) x( \ {0 O7 ]: s3 h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也可以看出,乐句之所以形成分裂结构,很大程度上与歌词本身就具有句读感也有很大的关系:9 q/ T9 k9 q. g! A! p
例1歌词:有一句话,几代人都说过
Q, A' y/ S+ H% u# H2 T7 H7 Y% U5 K例2歌词:看着你,就像看一朵花盛开
: p* R0 M6 s. W7 s# Y例3歌词: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
5 T' ?. E" E# V( u4 q. X1 T% u0 ~4 G0 E: s1 D' b
如果一句歌词本身没有句读感,是连贯的,根据作曲者的刻意设计,也能把乐句写成分裂结构。如《离别你的日子》(冷桂萍词 柴欣曲)中的首句,从这句歌词来看不具备句读感,是连贯的一句话,但乐句却是不平均的分裂结构:
! P' q: b2 m- {: H0 }: g: }例47 Z6 F' |2 A) o. @, [ S4 s
) O7 t% S6 c s0 H
【2、连贯结构】乐句内部环环紧扣,一气呵成,不能细分。这样的乐句具有优美、抒情的特点。如《我爱国旗红》(刘玉广词 黎荣军曲)中的首句:. l4 `% q3 p" {, W
例5
1 h1 {7 M, A K" M
* Z1 _6 A5 s8 y0 r" F( P3 B【3、特殊结构】这是介于分裂与连贯之间的结构形式,既有分裂的成分,也有连贯的因素。这种结构的乐句具有流畅、柔和的特点,歌曲中运用较多。% E+ J6 b" x0 U$ |$ r% N% a4 J
如《千年一曲钗头凤》(戴靓词 南风曲)中的首句:第一小节次强拍上的3时值较长,分裂了整个乐句,但它之后的音符2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把前后的旋律连接起来,又使整个乐句有了连贯的味道
6 i6 _) ]7 ~8 F# |) b; {例62 [. @- x4 G2 m; ^" z' Z
$ S( q6 A' ^$ j& |7 S C! \. @) S 在歌曲中过分多地运用分裂乐句,会使旋律结构松散不紧凑;而过分多地使用连贯乐句,又容易使旋律显得拖沓。如果有意识地让分裂结构和连贯结构交替运用,会使歌曲节奏更加生动不僵硬死板。
$ d( O* {' ] ?+ F) A& D 如《家乡的月亮》(倪阔词 倪阔 柴欣曲)中的前两句:
- @; S6 [; o w8 X例7; w7 V8 ]1 p0 f; w$ I& K
5 Y$ W- ]0 T9 ]9 Z
这两个乐句中,前一个乐句是分裂结构,后一句是连贯结构。这种先分后连的乐句连接方法,比较符合审美习惯,所以很常用。在歌词写作中,上下句的先分后连形式也常出现,比如诗耕老师的歌词《月是故乡明》的前两句:“枫叶红,秋草黄,游子在异乡,”上句是分裂结构,下句是连贯结构,读起来琅琅上口,像这样两句歌词,在谱曲中会很自然地写成先分后连的两个乐句。) ?( u; V3 Z+ X& h, ]6 t: a
" P- M9 E* ]1 T) ~+ j, O/ c 先连后分虽然不常用,但如果运用合理,效果也很好。如《冰城有爱盼君来》(冷桂萍词 黎荣军曲)中的三、四句,上句是连贯结构,下句是分裂结构。
6 q/ O m0 ~ U例8( c9 l+ W7 U# N" U' J4 W
* q7 a% Q8 k2 w9 L0 T7 G7 ~0 j( X 先分后连和先连后分这两种连接方法,在歌曲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运用价值,不仅可以在乐句连接中使用,也可以在一个乐句内部使用。如《难忘今宵》)(乔羽词 王酩曲)中的首句是先分后连:前半句分裂,后半句连贯。
3 J5 g1 M% q6 R7 I例91 L" B/ L" A' i: t7 b
" P/ n9 f: Q8 o+ T# j$ G 再如《采红菱》)(江苏民歌)的首句是先连后分:前半句连贯,后半句分裂。
4 G! f; Q# D9 ?# y2 }例10
# k: @, F: V; P5 |* L; f6 X$ ]
! {* Y+ i1 _ U1 X. h5 P. ^六、乐句的连接
3 Q! h/ V$ \# H k7 `/ `: e; H/ q9 }2 g
乐段是由一个乐句一个乐句连接而成的,以乐段中的上下句(指乐段中的1、2句,3、4句。。。。等等),有两种连接方式:
+ w/ F! q" }; x1 L5 `$ S' h* h" ~5 C6 ^( ]) j" w9 b
【1、单句连接】上下两个乐句长度相等,乐句结束音长度也相等。这样的连接方式叫单句连接。如《山里人咱也牛》(刘其超词 黎荣军曲)的前两句,上下乐句都是四小节,结束音的位置都一样,也都是四拍:/ C5 A3 N3 `( s# W
例11
5 K& l9 Y6 g" d+ L* o0 C3 |
- ], T- G) j/ }
单句连接的上下句会显得很对称,节奏感觉很平衡。
2 H8 {, J T# S" V$ n; Z; ~! T6 b3 x/ c/ c
【2、复句连接】上下两个乐句长度相等,但上句结束音短,下句结束音长。感觉是到最长音的时候才结束,所以这两个乐句连接后就像一个整体、一个大乐句。这叫复句连接。如《情缘》(林波词 南风曲)中的前两句,上下句长度相等,都是两小节,但结束音的位置不一样,因而长度也不一样,上句是两拍,下句是四拍。旋律感觉到第二句时结束感更强:
& @& n& Y5 O# e, Y5 x7 Q$ ?+ q例12. E, B, O. g4 p8 I
( h+ C: {. w( Z
歌曲创作中运用最多的是由两个单句连接起来的两重复句(读成两重 复句,别读成两 重复句)如上例就是个两重复句。也有三重复句,如《擦掉吧,伤心的泪》(赵捷词 谷建芬曲)中的复句:
+ s# L: T5 n: }7 y; l4 j9 F; W1 v例13& f, B7 t8 x* M1 k+ {
" @, p9 U/ W M7 R1 \1 P+ ] 再如《脚印》(刁铁军词 谷建芬曲)总的复句,这是一个四重复句:: H8 N2 @+ }) o. D- [& @, ^
例14
/ B: G, a6 m8 N# I
* D! l, ~2 a4 u* e0 N' D. ?
一首歌曲或一个乐段单纯地运用单句连接或复句连接就会形成特点,如果一首歌曲中的两个乐段运用不同的连接方式,就会形成对比。结合上述两个问题,下面分析一下我作曲的《紫荆花之恋》:
* k Y: X b3 L歌曲小样试听:
3 f- p+ E8 n6 e& S. X例15
+ f7 Z' B5 h0 \& G; ?. ^
& E+ Z5 l" N# O
8 Q4 f* N. D* h. t, _3 R' Y. r: {***********************************************************************************************
- \1 r. E# x ~2 A 明天去一个比较大的城市见朋友,今天先交流这些内容。下次还是说乐句——主题乐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