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柴欣 于 2016-12-12 16:54 编辑
* v! @" S2 F3 m, y Q7 W) M* ^0 R
, `5 k7 I4 Y5 F- h {$ Z6 t 上个帖子中,本来说明要一周一发帖,但朋友相邀过段时间要做些费时费力的事,我这个系列帖子既然开了头,不好半途而废,所以食言了,在真正忙起来之前,尽快弄完这个系列。好在很多朋友已经有了创作基础和经验,对于这点简单的知识瞄两眼就能理解。对于零起步的朋友还是希望仔细些。9 c$ Z* M* |9 ^" G9 T! ^9 ~
. _5 K! ~$ Z6 [& c
************************************************************************************************************************************
( n: X! X' j; V7 i. q/ a9 r6 ~/ A% M乐句形态(一) . G# E1 Q" m) W3 Z# R: M
- h1 z8 x$ c$ ~ s$ M 一首歌曲是由若干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又由若干个乐段组成的。好比一篇文章由一句句话构成一段话,又由一段段话构成整篇一样。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作曲者来说,当我们看好一首歌词时,首先是把一句歌词谱成一个乐句,然后再往下进行。在我们这些人眼里,乐句应该是构成一首歌曲的最小单位了。
- }1 T% w: C0 d' K1 U2 B5 E) @
在大多数专业的歌曲创作教材中,讲授歌曲创作往往从“动机”开始,这是音乐的最小构成单位,好比一句话的字和词组。但我觉得还是直接从乐句的各种形态讲起为好,因为这不仅是我们业余作曲者的习惯,而且“动机”的定义中也指出:动机不仅仅是几个音的组合,也可以是一个乐节或一个乐句。所以接下来我会用较大的篇幅说一下关于乐句写作的问题。' P5 o% d, U8 R5 H$ t0 {7 F, W
' }% w6 ~+ m) x k0 t
一、乐句的判定 ) x' g- e) R/ z" ^ t% ]$ M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乐句。能够完整地表达一个乐思或一种音乐形象的旋律片段叫乐句。乐句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一句话,文学作品中的一句话有长有短,从纸面上看,从第一个字开始,直到我们发现了句号,这才判定一句话结束了。那么,在乐谱中如何判定一个旋律片段是不是一个乐句呢?乐句的判定通常有三个标志:( |* Z# J7 {! k! ^# p) \, \- t
8 h( k- O8 M$ o- p, j1、句末长音。乐句结尾处有较长时值的音。一个乐音被延长后,旋律就没有了上下起伏的状态,旋律线就变成水平了,听觉上就有旋律静止了的感觉。如同我们念完一句话,在句号处要停顿一下。这种情况在大家的曲谱中比比皆是。 9 T! Y! u# c0 P' B5 d
如《蔚蓝的召唤》(丁育政词 张朱论曲)中的前两句:第二、四小节有两个二分音符的长音,说明形成了两个乐句。* ^4 r6 r) N% p
例1
T$ i& X' c1 K! R: H6 d
9 Y$ d5 x8 ^) X! R0 r: T2、句末休止。乐句末尾没有长音,但有较长时值的休止。这种情况在速度较快,动感较强的歌曲里常见。如《快乐老家》(浮克 词曲)中的前两句,在二、四小节中,虽然有伴奏过门,但演唱是停止了的:8 S9 b% I7 a) r0 [
例2
. w+ s1 H: D+ l" u1 y5 ^
! }4 x" u& D" x: i; |/ A4 H1 G+ S3、旋律或节奏重复。有时候句末没有长音,也没有休止,但前后的旋律或节奏是重复的形态,也能分清楚乐句。这样的情况通常也是在速度较快、动感较强的歌曲中出现。# x, w5 l. _2 C
如《解放区的天》(陈志昂 曲)
' y) f7 V) h+ w" o1 ^9 ]4 J例3
~; e6 E9 [8 S* j+ g( P; O5 u: D
& z5 ?) _1 D u7 c2 g$ O 实际上,在这个谱例中我们看到,两个句末字“天”和“欢”所对应的音符5是四分音符,相对于它前面的那些旋律音,四分音符是最长的,只不过在习惯上,我们总是把二分音符、全音符等看成是长音,其实,一个音长不长是相对的。
9 [; v' U* s6 R, g( x3 l/ P% J- y0 B# {$ ~
多数情况下,歌曲是一句歌词对应一个乐句,这叫做词曲同步,这种情况下,我们参照歌词就能很容易地划分各个乐句,那么,在词曲不同步的情况下,划分乐句有两种情况:8 y" Z4 o. l0 A- W, i+ Z
1、并句。“并”是“合并”的意思,就是把两句以上的歌词摆放在一个乐句中。如《黄河在我家》(庞小林词 武俊毅曲)进入正板的第一乐句,根据乐句划分的三个特征,在第四小节的“大”上有长音,所以这个乐句是四小节,但这个乐句容纳了两句歌词:
/ ]0 p0 Z) p9 q7 J% c0 H: k+ P例4* g5 y* }- ~( F; n; U5 m: i6 Y2 J
7 g- V' R% p: U N! E2、拆句。一看到这个“拆”字,就联想到城市建筑物的墙上,那个大大的、血红色的字,还带着一个圈儿,凡是房子有了这个标志,它的寿命就到头了。。。。跑题了啊!和并句相反,拆句就是把一句歌词拆分,对应两个以上的乐句。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刘炽 曲)中的片段,歌词是一句:“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对应的这段旋律前三小节和后三小节在节奏上是重复的,所以可以看成是两个小乐句:
- H. D9 {6 N. ?: a& E5 m' q8 w9 y例50 A4 u0 v0 Z/ ?
, q6 [5 c/ t; g
二、乐句的长度
1 [) \( _1 B9 M/ W# O1 W 一个乐句通常由两个以上的小节构成,但在词曲密集排列的情况下,也可能由一小节构成,这种情况往往是速度慢、4/4拍子的歌曲中,由于速度慢,加上小节内有四拍,强拍再一次出现的时间比较长,因此乐句虽然只有一小节,但听觉上一个乐句的时间“足够”长了。0 p7 c! Y# }7 P" e* T
Q3 {, z1 ~8 \0 r
由于小节数不同,就出现了两类不同性质的乐句:
3 D% v( U! P" E1、方整性乐句:由相同拍子的二、四、八小节构成。这类乐句的特点是平稳、匀称。这类乐句的例子太多太多,曲网上随便看一个曲谱,大多都是方整性乐句,这里就不举例了。2 O. u- W# s' e0 a# |4 Q/ a
$ T: d* N7 U5 p2、不方整乐句:常见的由三、五、六、七小节构成。特点是由一种不稳定的动感。如《松花江上》(张寒晖 曲)的前两句,都是三小节的不方整乐句:
; @* K# E$ x. l4 {) K例68 A4 L$ q, u3 d8 D u7 O
- g" X, }0 ^& ]" e再如《南泥湾》(马可 曲)前两句,都是六小节,也属于不方整乐句:
, j: P& I; J! F! T! \5 t+ `6 L例7: L5 H7 x6 ~/ y4 d+ }% X
4 V" g3 L( Z1 X6 [& |
, n. y! [9 }; X+ b9 T 有的朋友会问:开始说的一个乐句一小节,那属于方整还是不方整呢?答案是属于方整的。因为只有一小节,从组成单位上就得看拍数了,一小节有四拍,四这个数字是方整的。
( M) _- ]' f! B8 M! o+ x8 y8 h; F
还有的朋友会问:从方整性乐句的小节数上看,似乎是偶数小节构成的就具有方整性,那么,六小节也是偶数,怎么划为不方整呢?嗯。。。。这个问题嘛。。。。。咳咳(清清嗓子)。。。
, w( l2 z+ J7 X, }2 u 平衡对称的美源于2这个基本数字,比如对联只有上联下联两句,这样才有一种平衡对称的美,如果您想出了三句,那就没有对联带来的那种美了,三句话加一横批那叫三句半!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八句吧?读出来那叫一个美!大门口摆石狮子也是一对儿,没看谁家门口放三个一样大的石狮子。人分男女,动物有雌雄,日分昼夜,一年有四季。。。这样,世间万物才有平衡。
! Q7 t" W: X7 E! ` 再联想一下二进制,再比如您家的电脑操作系统,以前可能是32位的,再往前是16位的,现在一般都是64位的,细心的您可能会纳闷儿:怎么从32一下子跳到64了?用最通俗的说法,“方整”这一系列数字就是永远能被2整除下去!所以,8后面的数不是10,而应该是16,再往下32、64、128.。。。。。您看这个2多么。。。。用东北话说,贼尿性!哦,忘了还有南方朋友,“贼尿性”就是非常不一般的意思。
7 _6 x4 i1 K' s! N6 G4 Q- ?5 N
# m4 q5 N$ y" R 现在说的这个方整性和不方整性的数字是指组成乐句的小节数,这个特点也适用于乐段内的乐句数量。不管是构成乐句的小节数,还是构成乐段的乐句数,一般说,旋律设计要以方整性为主,不方整乐句为辅。有时候,太过方整会带来审美疲劳,如果在一首歌曲中能把不同长度、不同形态的乐句相结合,巧妙运用,能获得对比感,能使作品不呆板、更生动。
3 u$ l" a$ r7 w* n
$ \! n3 I) @7 D, }三、乐句的起始
0 ~ _' K/ q$ e1 i% g师傅:新来的厂长很有意思,讲话一板一眼的。。。8 Y" o; S C2 E! b3 X: c3 Y
徒弟:哦。。。他讲话时一边板着脸,一边瞪着眼?2 Q2 @+ H, K7 k: n
师傅:小兔崽子!板和眼本来是戏曲中的说法,板是强拍,眼是弱拍,说话一板一眼是形容他讲话有节奏、不着急。。。滚一边干活儿去。。。
1 D, }3 D: E; \, b( j- ^ ; n( U7 p# m& l1 N; I5 I! V
乐句的起始形态有三种:" W$ N% X6 n6 P* T
1、顶板句:乐句的第一个字在板头位置唱,就是通常所说的强拍起。强拍起唱的乐句具有平稳的特点。如《青春飞扬》(丁育政词 南梆子曲)的首句:
1 i q1 P0 m6 B$ I; O* @+ w+ {5 Y例82 Q% u% y( G4 m: L
* w2 x. s8 g& r
如《为什么伤心的人总那么多》(孙国良词 黄永杰曲)的首句:, [4 X8 H* |, k. R, M: I2 R0 t
例9( f4 A' i. r* c
- K$ `, }9 @* O3 e6 z6 ~# U; v/ J* ~
乐句起始的强拍中通常能容纳1-4个字。5 z3 n! e- U* {* U5 v3 E
8 r8 W: |, D( b9 c$ W2、抢板句:乐句第一个字抢在板前唱,就是通常所说的弱拍起。字数不等,有时一个字,有时两个字以上;位置不定,有时在板前的弱位上,有时在板前的强位上。(不管是强拍还是弱拍,前半拍为强位,后半拍为弱位)
" i" ~( V: t3 `/ S! ]/ n如《离别你的日子》(冷桂萍词 柴欣曲)的首句:(抢一个字,强位)
+ H8 U# l! K: B4 K例10
8 n( ~9 O% A, b8 r. i$ _
5 E, q4 _/ E4 X" r6 [如《泪水》(漂流的鱼儿词 柴欣曲)的首句:(抢两个字,弱位)
$ e. I# o1 i0 A7 M) L例11 _/ F8 `/ R, U5 K5 a* }/ f
* J+ l$ j3 ^' ]) i 如果一个人单独站在那里,你说的他的身材高不高?不好确定。如果他旁边有个比他矮的人,那么他的身材高不高就相对确定了。同样的道理,弱拍起唱后马上进入强拍,就形成一种冲力,听觉上就很容易突出强拍上的字。这就是弱拍起唱的特点。
% E! Z" j; Z {8 G( o/ w
! h! `0 P. z: U. E3、闪板句:闪过板头,在强拍的弱位起唱,就是通常所说的强拍后半拍起。具有不稳定的的特点,有一种大家都在齐步走,你却踩了别人脚后跟的感觉。但是,由于是从弱位起唱,时值相对短(不是整拍),所以与后面的词连接后,会让语气加强了连贯性。
5 I! T" W9 E. ^; _5 L# ^( r- Z' ^1 m如《木垒你最美》(刘树棠词 南风曲)的首句:抛开闪板句的节奏是新疆民歌的特点之一这个问题不说,这句第一个字如果顶拍起,那么它的时值是四分音符,相对于后面八分音符相对长了些,那么连起来唱就不如闪板句的语气那么干脆利落:5 m, a8 t. }" [) m/ H# P
例12
8 n: i/ A0 b; U. C8 I$ U/ w
0 E% g+ T* {# |0 Z
在乐段内每句歌词的格式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当确定了歌曲首句的起始状态后,接下来的乐句起始状态也会相同,这是节奏的一种惯性规律(详细内容会在后面的帖子讲到),但是在前后乐句连接时,如果运用不同的乐句起始形态——尤其是每句歌词的词格差别较大时——会使旋律更加生动、不落俗套,也会使歌词的内容表述在情绪上更加贴切。上述三种不同起始形态在歌曲中均能互相连接。7 p* u$ O) {0 e6 H
如《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 聂耳曲)的前三句:. C' V3 c6 y+ ~. L8 R T1 ]& ^1 w8 ^
例13
- o Q# {$ H) R
9 K$ q" V; w9 R
第一句是弱拍起,具有冲力,让“起来”更有召唤力。第二句是强拍后半拍起唱,使“把我们的”的语气干脆利落,连贯不拖泥带水。第三句是强拍起,显得稳健,加上连续四个四分音符,很好地强调突出了“中华民族”四个字。# B# b0 [* Q' F. E0 k$ I" r5 N
& V. y2 l0 v) E! \
四、乐句的收结 & S2 s9 ?. N/ p8 _. }( ^
在乐句的判定中,我们知道乐句的结尾不管是长音还是休止,都带来较长的停顿感。这里说的乐句收结情况,实际是指乐句中歌词最后一、二字的字位形态,分为两种情况:
6 Z) q- V9 {0 m) W6 t- ~) x% e- x6 O0 F. O9 R2 d1 h
1、正格收结:这是传统、常见的收结形式。有两种:
9 K) h# T U/ k! q2 j" H7 q! z单字收结:乐句中最后一个字摆在小节的第一强拍上,在复拍子(含有两个以上强拍的拍子)情况下,也可以摆在次强拍上,如4/4拍的第三拍,6/8拍的第四拍。如《带上美好向前走》(叶连军词 武俊毅曲)的前两句,最后一个字在小节的第一强拍上:& ?' Q$ {7 j. ]6 b% @
例14
. n8 E1 o; Z+ u: {7 W0 |: t. K1 ^
" _: X; ?. f3 O1 v; o$ H如《岱山之恋》(黎强词 包佳禾曲)的前两句,最后一个字在小节的次强拍上:
3 T& D; k o% v# G/ O$ | f9 s例15
. C' E2 @0 Z. H
) _5 X% L4 h) p# x @. e0 D双字收结:乐句中最后两个字,从乐句最后小节强拍的强位开始,向后延续到弱位上或弱拍上。如《月亮都哭了》(天夏词 南风曲)的首句:
) \% [$ p) P+ d1 l8 t1 ~2 j例16. N% V! k4 R/ s7 [$ X1 H% l
, }$ u7 u5 n7 `" ~5 Y9 \7 O1 s9 H 以上两种是最主要的乐句正格收结形式。根据乐句判定的第三个标志,有时候因为词曲密集排列,乐句最后一个字也可以放在弱拍上。(详见“乐句的判定”)) ]% S% g- p& K! C/ M8 X5 H' w
6 {1 u# z G0 e6 a5 j8 W9 T
2、变格收结:就是在正格收结的基础上,把乐句最后一个字前提或后移,使强音位置转移,产生不稳定的感觉。
{4 r# o+ A6 R2 P) b. D B: c! \前提收结:乐句最后一个字,提前在弱拍的弱位上出现,具有收缩的动感作用。如《秋千》(陈小奇张全复词 解承强曲)
' O1 o7 v% D9 P' n# z例174 t% L4 ^0 B" V
2 n4 g% X) f8 B$ i, i) _后移收结:乐句最后一个字在弱位上出现,使强音的感觉拖延了一下,有软化旋律的作用。如《月亮都哭了》(天夏词 南风曲)中的第二句:
9 t* j( }) Y9 Y9 C, L' n例18
7 T1 E3 O7 k+ e7 S" k
7 ? h ^, p" z6 @- }& V前提常在速度较快的情况下运用,能增强动感;后移常在速度较慢的情况下运用,能增强抒情感。
8 i! h1 ?' i. F" N4 b( e' T
3 ?$ B* _# n5 u( N 乐句这两种收结形式,是歌曲创作中常用的句法处理。一般说,乐句应以正格收结为主,变格收结为辅,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正格收结由于稳定的特点,较富静感;变格收结不稳定,所以较富动感,如果两种形式在乐句间交替运用,可产生前后乐句在节奏和功能上的对比。如上例《月亮都哭了》的前两句,前句是正格收结,后句是变格收结的后移。再如《秋天的想念》(赵淑梅词 柴欣曲)中的两句,前句是正格收结,后句是变格收结的前提。" F" b( l3 u+ _# e
例19
+ c. X2 i/ w3 R( k8 Q
) k4 r; @5 N1 s 结合今天所交流的内容,下面来看一下我作曲的这首《秋天的想念》:
3 C+ J6 j( A$ Q% v7 S$ m1、乐句长度都是方整性的。
: _) m7 t _5 E9 l. b9 c* \2、乐句的起始有顶板句、闪板句、抢板句三种形式。
- i& m- r% g& G- N3 c4 g0 B, ?3、乐句的收结基本都是正格收结,有单字、双字收结,也有变格收结的前提,这首歌曲速度较快,没有后移收结。
5 U" `" C [ x2 w4、特别说明的是,在第一段结束前两小节的衬词“唔”,原歌词里面没有,在谱曲过程中,加上这两小节衬词后,第一乐段共有16小节,这样就使总体结构显得很方整,律动感觉也平衡了。5 J: k* m, }+ O5 G$ t; z1 A- Q% W
《秋天的想念》小样试听:
3 V1 }! U9 b. f. I例20
( y# J' z$ w0 O- z
2 \& K1 W% K. E( Z, F' E) N6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