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1|回复: 4

[原创首发] 《只为兑现一个誓言》作词/音画天成●●●●●●

[复制链接]
天成 发表于 2013-10-18 09:48:29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成 于 2014-6-11 20:49 编辑


                                                                         点击一下插图,看得更清晰。


《只为兑现一个誓言》
       作词/音画天成

信守承诺了七十年
只为兑现一个誓言
卡尔教师托付的数千册藏书
如今依然妥善保管

风雨飘摇的战火岁月
传奇般躲开强盗和炸弹
安然无恙护卫到故乡
把书看重得胜过金钱

执着等候了七十年
只为实现一个夙愿
林家血脉留下的三代人佳话
未来就盼尽快归还

文革浩劫的动乱时期
神奇般避免焚毁和没收
完好无损搬回到原处
与书相伴得如同爱恋

多么感人至深的故事
友谊扎根在百姓心间
命运跌宕又历经艰险
却无法改变世交情缘

                                                                               上海一家人 三代一诺守候70年
                                                                   今天上午已通过德国驻沪总领馆帮助寻找其后人
                                                                                                     袁玮
                                                               http://xmwb.xinmin.cn/html/2013-10/16/node_1.htm

p7_b0.jpg
■虹口老家要动迁了,犹太难民留下的数千册书籍,在家珍藏七十年后能否物归原主?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本报讯(记者  袁玮)二战后期,在虹口提篮桥地区避难的犹太难民卡尔先生回国前,将数千册珍贵的外文书籍托付给上海人林道志,并留下了一句:“请帮忙保管,我会回来取的。”70年过去了,卡尔先生并没有出现。林老先生在去世之前依旧念念不忘要兑现许下的诺言。今天上午,林道志的后人来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求助,为这些保存完好的书籍找一条“寻亲之路”。
  林道志的儿媳妇、65岁的潘碌女士家住东长治路。她告诉记者,公公林道志二战时期是原犹太难民隔离区“慕义”教会学校校长。当时,有个叫卡尔的犹太人在林老先生的学校教书,彼此信任,关系很好,1943年前后,卡尔在离开上海回德国前,将一批重要的英文、德文、希伯来语书籍,全部寄放在林先生家里,委托他保管。谁知,这一别就隔了70年的光阴。犹太朋友留下的这些书籍和林家结下半个多世纪的缘分,也随着林家的命运跌宕而历经艰险。林老先生夫妇、大儿子、小儿子相继辞世,但林家的后人仍等待着卡尔先生。“承诺,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份责任。”林道志的外孙孙礼德说,如果不是这次北外滩地区要动迁,封存了70年的这些书籍依旧会静静地守候它们的主人。“但是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没有卡尔先生的联系方式,要找他好比大海捞针。”

  为尽早物归原主,他们曾求助于在德中国留学生,按卡尔先生留下地址写信过去,但被退回。虹口区外办获悉后,照会德国驻沪总领馆寻求帮助。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说,总领事先生非常支持,他表示将通过当地城市的档案馆寻找卡尔先生和他的后人。 >>>详见A5版·焦点


                                                                               上海一家三代信守70年承诺
                                                                         数千册避难犹太教师藏书盼完璧归赵
                                                                                                   袁玮
                                                       http://xmwb.xinmin.cn/html/2013-10/16/content_5_3.htm

p6_b.jpg
林道志的外孙媳罗雪琴讲述家族护书的曲折经历

p7_b.jpg
寄存的图书中有大量希伯来文和德文书籍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这是一份坚守了70年的沉甸甸的承诺,也令人感叹这个承诺背后的沉重———二战末期,一位在提篮桥地区避难的犹太教师即将回国,他将数千册图书托付给他在上海最信任的朋友林道志。为了一句“请好好保存这些图书,我会回来取的”之嘱托,历经70年风雨,林家三代人如同守护一个美丽的爱情誓言,等待着与它的主人重逢。

  昨晚,在东长治路一间石库门的亭子间,已泛黄的书籍静静地码放在书架上。6个木制大书架已被林家后人用三夹板封存起来,“时间太久远了,我们怕书被虫咬、老鼠啃,干脆用板钉起来。这次是要寻找它们的主人才打开了一个书架。”林道志的儿媳妇、65岁的潘碌说。

  “卡尔校长”离沪前 托付6大架书

  潘碌的公公林道志,二战时期是原犹太难民隔离区“慕义”教会学校的校长。出身贫苦的林老先生是个基督徒,他乐善好施,靠自家肥皂厂和复写纸厂的微薄收益支撑着慕义学校的日常运作。他免费招收了许多贫困人家的孩子,其中也包括不少犹太难民的孩子。

  当时,有个叫卡尔的犹太人在林老先生的学校教书,“丈夫说父亲曾告诉他,卡尔在德国曾是个校长,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卡尔校长’。”潘碌告诉记者,公公林老先生和卡尔彼此信任,关系很好,1943年前后,卡尔校长在离开上海回国之前,将一批重要的英文、德文、希伯来文书籍,包括一些珍贵的宗教书籍装在书架里全部都寄放在林老先生家里,委托他保管。这些书上大多有编号,很多还盖有“保罗中学”的印章,估计保罗中学就是卡尔校长在德国教书的学校。卡尔校长临行前对林老先生说:“我一定还会回来。”

  躲过炸弹与强盗 林家“传奇”护书

  谁知这一别就隔了70年的光阴。犹太朋友留下的这些书籍和林家结下半个多世纪的缘分,也随着林家的命运跌宕而历经艰险。1945年,林家风闻上海要被轰炸,林老先生便雇了10余名挑夫,携家眷肩挑手提将书从水路全部运回老家浙江黄岩。不久,炸弹果然投到这片区域,大多数房子被夷为平地,林老先生的家和周围很多房子都遭到很大破坏。这些书籍因为跟着林家家人而安然无恙。

  “水路回黄岩时还遇到了盗匪,我公公他们坐的是手摇的小帆船,眼看一艘小汽轮载着强盗一路追来。公公立即让船老大撑起帆。真是天佑林家,帆刚撑起,前一刻还是风平浪静的湖面,瞬间就起了大风。风帆助航,终于逃出了盗匪的视线。”林家人把书看得比黄金细软还重要,到了黄岩的乡间小路上,林老先生2岁的孙子坐在扁担的一头,书就在另一头,温情暖暖。

  抗战胜利后,林老先生又不辞辛劳将这批书重又搬运回上海的家。“文革”期间,林家再次遭遇劫难,红卫兵来抄家。这些谁也看不懂的外文书被红卫兵视作“大毒草”、“黄色淫秽书”,他们把几箱书全部搬到弄堂的广场上准备焚毁。就在准备点火时,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焚书计划只能被暂时搁浅。第二天,林老先生就和儿子一起到有关部门,一趟又一趟,反复解释这些书籍的来源,这才侥幸躲过一劫。“仿佛冥冥中有人在保护这些书。”

  动迁前发现旧信 期盼物归原主

  “公公反复跟我们小辈说,当年卡尔说会回来的,那他一定会回来。一定要好好保存这些书籍,等着他再来上海。”一诺千金,林家的后人守着这份担当,丝毫没有把诺言视作负担。

  潘碌住的石库门老房子很逼仄,但全家还是腾出亭子间专门安顿这些书。怕书受潮被虫咬,林老先生的外孙孙礼德用木板把书架封存起来,还把书架垫高。

  时光流逝,林老先生夫妇、大儿子、小儿子相继辞世,林家的后人依旧平静地等待着卡尔先生。“承诺,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份责任。”孙礼德说,不少书装帧精美,凹凸印刷,封面还烫金,曾经有朋友听说他家里有二战时的外文书,说不定还蛮值钱的,怂恿他拿出来卖掉一些。“我一本都没拿出过家门。”如果不是这次北外滩地区要动迁,封存了70年的这些书籍依旧会静静地守候它们的主人。“但是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没有卡尔先生的联系方式,要找他就好比大海捞针啊。”

  令人惊喜的是,因为动迁要寻找一些资料,潘碌在整理抽屉时意外发现了3个信封,里面有1947年卡尔先生写给林家的信、卡尔先生夫妇的合影照片和一张圣诞贺卡。信封上有卡尔先生留的地址,信中还告诉林家他回德国后就要到政府的内务部上班了,“我是1947年9月1日回到德国的,现住在岳父母的公寓里……食品供应不是很好……我有许多要写的信,期待你的回信……”潘碌说,那一刻她流下了眼泪,她看到这些尘封半个多世纪的书籍离回家的路仿佛越来越近了。

  如今,那些经历过战争和动乱的老房子将要被拆除和消失,但这份凝重的嘱托如一纸约定,里面隐含几十年的执着、隐忍和等待;虽然经过历史的洗礼,层层书页已染上了历史的沧桑,但是林家后人却依然想要了却林老先生未竟的心愿:找到卡尔或他的后人,将这些书物归原主。

                                                                               上海曾是犹太人避难港
                                                                                              范洁

  二战期间,纳粹在欧洲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很多地区将犹太难民拒之门外,上海却成为他们的“诺亚方舟”。
  据上海市犹太难民纪念馆介绍,1933年至1940年,上海至少接纳2.3万余名犹太难民。这些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之外,都奇迹般生存下来,而且还出生了408人。

  1943年2月,日本占领当局强行将在沪的1.4万余犹太人迁入虹口提篮桥地区,当时这个不足2.6平方公里的空间已经住有10万中国居民,然而双方始终友好相处,患难与共。

  公平路两条犹太难民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日本人在出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长达一年,然而被困在内的两千余人最后大多幸运存活,对此外界普遍相信,是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采用“空投”方式,将面饼等食物掷过铁门救助他们。

  今年5月,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上海访问时强调,上海是犹太难民逃避纳粹迫害的“避风港湾”:“全世界的犹太人对上海怀有特殊的友好感情,以色列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我们感激中国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伸出的友好之手。”   
                                                                                       
                                                                                      我们会一直等下去
                                                                                                孙佳音

    70年前,卡尔留下的是书,更是一份信任——对曾外祖父,对我们一家人,也是对在二战的炮火中向犹太难民伸出援手的中国人。

  70年来,哪怕战火哪怕“文革”哪怕各种困苦,我们一直都悉心地看护着这些书,因为我们和书,一起在等卡尔和他的后人,回到上海。

  如今,曾外祖父早已故去,奶奶和舅公也都不在了,连当年为犹太小孩开班授课的这老房子也快要拆了,但书还没能等来它们的主人。

  盼望能早些找到卡尔的后人,不过爸爸说,无论如何他会和舅婆一起继续等下去。我想,我也会和他们一起。因为我们都想亲手把书还给卡尔的后人,想郑重地告诉他们,曾为他们提供无私庇护的中国朋友,这70年来都认真地守护着这个约定,就像守护着一个忠诚的誓言。

                                                                                  (孙佳音系本报记者,为文中林道志的曾外孙女)

11111_副本.gif
天天向上也 发表于 2013-10-18 19:35:40 |
来看天成老师来了

点评

谢谢 天天向上也 老师的关注和问候。天凉了,盼保重。你说的秋的题材多创作,是的,这几天我已经创作了四首这类的歌词。盼得到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8 21:10
 楼主| 天成 发表于 2013-10-18 21:10:57 |
天天向上也 发表于 2013-10-18 19:35
来看天成老师来了

谢谢 天天向上也 老师的关注和问候。天凉了,盼保重。你说的秋的题材多创作,是的,这几天我已经创作了四首这类的歌词。盼得到支持。
我爱歌唱 发表于 2013-10-21 14:11:26 |
支持天成老师
 楼主| 天成 发表于 2014-6-12 13:03:01 |
再次谢谢天天向上也  我爱歌唱 老师的关注和支持。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5-13 11:53 , Processed in 0.15295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