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7|回复: 15

来个新话题问问~!

[复制链接]
静荷清蕾 发表于 2004-3-2 05:57:00 | |阅读模式
关于“新民乐”!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现在流行(应该说在目前是比较流行的一种音乐种类吧)
这个名词是应该是卞老师提出来的(好象是中国音乐学院吧,不太清楚了),这类音乐就是将原有的民歌、山歌运用了新的风格、配器以及新的理念和技法改编成一种的新的、较现代的形式演绎出来,就比如我们经常能听到的斯琴格日勒的“山歌好比春江水”,阿里郎演唱组的“阿里朗”,等等~
当然,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
你们怎么看?
whlxlm 发表于 2004-3-2 06:45:00 |
我觉得这也是民乐的一个发展方向。像英国古典辣妹、中国的女子十二坊。这方面做的都不错。
再见中国海 发表于 2004-3-2 17:03:00 |
很好听啊
潇雨 发表于 2004-3-6 18:41:00 |
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改编作品。因为一首作品的产生,有它特定的环境、条件,刻划着很深的时代烙印,尤其是一些经典的作品,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一种固定的感应。甚至说已形成了一种怀旧的情结。经典的音乐作品,它本身的旋律已渗入到了人们的内心,无须再画蛇添足。这种“新民乐”的做法,就象是在一座古建筑上粘瓷砖,即使是小小的改动,也会破坏文物原有的风貌,使它变得不伦不类。说白了就是一种糟踏。
    我还有一种怀疑,这种做法是不是一种江郎才尽,黔驴技穷式的喧哗呢?推不出新的,就玩旧的。哈哈,只是一种怀疑。
fyc 发表于 2004-3-7 02:27:00 |
欢迎乐友们各抒自见,参与讨论!!对本人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才遇 发表于 2004-3-10 09:17:00 |
赞同4楼~
 楼主| 静荷清蕾 发表于 2004-3-11 20:56:00 |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样风格的音乐不应该由城市里的人来改编,当然我赞成潇雨的观点,在现在欧美风格风行亚洲的时候,将老歌改编成所谓的应时代潮流的风格,我是很不赞成,音乐要发展却也不能停在一个原点,民间的山歌、花灯、花儿等何不让那个地区的人民自己来改编?如果他们做不到,改编者何不去亲自体验一下该地区的生活再来做改编?
我并不全盘反对改编的东西,比如女子十二乐坊,斯琴格日勒等,一些好的,能保留并体现音乐本身风格气质的作品我是很喜欢,但是我确实也听到不少不伦不类的东西~
忽忽~
海之星 发表于 2004-3-15 20:40:00 |
我也同意潇雨友的意见,但是我提倡<又唱了浏阳河>民歌发展的路子.
现代新民乐发展太注重了和声交响化的效果.
而我主张还是从主旋律上突破.
再从陪器上丰满.
现在感觉只注重其表,不注重其内在的旋律美.
欣赏现代的新民乐能让人进入美好的音乐享受只中,但是同完以后很难记住一句或者几句的主题动机.
注册时代 发表于 2004-3-15 23:34:00 |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话题我已经是第二次在论坛哩看到,看来大家都很关心民族音乐的发展问题,是啊,这毕竟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音乐人(不好意思说大了)总有一种历史责任感。
注册时代 发表于 2004-3-15 23:50:00 |
怕网线掉只好先写一些提交。我比较赞成海之星的说法。其实,关于“新民歌”,这个提法本身就有很多人持保留意见,相信各位也感觉的到,这个概念是相当模糊和不规范的。只是至今还没有谁真正研究这种现象,给出准确的定义,大家也就约定俗成得沿用这个概念。
注册时代 发表于 2004-3-16 00:13:00 |
哎呀,说多了,网线真的掉了,又要重上。我们都知道,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因此,民歌是属于生活的,如果把生活中的民歌原封不动的搬到舞台上,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曾办过几次民间音乐调演,开始都很热闹,到现在有些冷清。为什么?原因很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叫几个民歌手在舞台上就这样对唱并不受欢迎。因为民歌一旦脱离了孕育她的那片土地,脱离了生活,民歌的魅力变大大减少。比起其他舞台艺术,民歌便黯然失色。
注册时代 发表于 2004-3-16 00:26:00 |
相比之下新民歌似乎是顺应了这种要求,很具有舞台表演效果,视觉欣赏价值,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比如“阿里朗”的音乐,让人觉得即时尚又好听,许多中小学生把他们归作偶像一类。我自己在平时比如上楼梯诗可能会模仿一段他们的歌,但不会真来一段儿民歌阿里朗。新民歌似乎更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
MJER77 发表于 2004-3-16 01:05:00 |
的确不错呀!请问:是如何合成的演奏音乐的呀!
海之星 发表于 2004-3-16 03:58:00 |
引用“注册时代”-------“我们都知道,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因此,民歌是属于生活的,如果把生活中的民歌原封不动的搬到舞台上,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曾办过几次民间音乐调演,开始都很热闹,到现在有些冷清。为什么?原因很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叫几个民歌手在舞台上就这样对唱并不受欢迎。因为民歌一旦脱离了孕育她的那片土地,脱离了生活,民歌的魅力变大大减少。比起其他舞台艺术,民歌便黯然失色。”
   曾几何时,音乐有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阳春白雪和乡里巴人并存于世间,但是下里巴人音乐会由本民族一代一代的流传。比如中国各民族民歌的特点风格为什么能被本民族流传的这么久远!这就是民族音乐艺术的真谛。如果老百姓不喜欢他决不会唱并且流传的!
而现代的音乐与经济结合起来,在某些程度把音乐更加宫廷化和严肃化了!
随着其他语言艺术门类的发展,戏曲、唱腔、音乐小品等等都在戏曲歌曲的长处,而当今歌曲发展的主流确是爵士、蓝调音乐介入与中国语言的融合。 !
仅是个人一点偏见,请大家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ljlj 发表于 2004-3-16 09:00:00 |
世上万物在不断地进化、更新,音乐也不例外。凡民族音乐的精华部分都会被音乐家用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延续、发展。我们现在哼唱的是“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则留给了学者们去吟诵。
其实我们现今所听到的经典民歌、民乐早已历经了无数不同的演绎与改编,所不同的是:道行高的音乐家会搞“和平演变”,让听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的方式,而喜欢标新立异的则下意识地让人去感觉“新”的概念。两者区别在于把握改编的“度”上,而最后的评判权却是我等广大的听者,顺我耳者为之鼓掌,逆我耳者请他回家孤芳自赏,就这么简单!
whlxlm 发表于 2004-3-18 00:48:00 |
民乐与时代同步才有前途

   在Hi-Fi音响尚未出世的年代,民乐唱片很少成为人们进入音乐生活的首选。随着高品位音响器材的大众化,民乐受宠终于成为可能和现实。当然我们不能只有《十面埋伏》《百鸟朝凤》或《春江花月夜》;我们需要新鲜"血液",需要与时代同步的新民乐。 既然名曰"新民乐",当然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民乐。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必须意识到,民乐要想有新的发展,必须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和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与流行音乐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比,民族音乐的市场显然低迷得多。没有市场,没有听众,民乐作为艺术就失去了生存的必要条件。其所以如此,除了来自流行音乐的冲击外,民乐本身的局限也是不容置疑的:节奏、配器过于陈旧,演员总是一副面孔、一种腔调,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受众的兴趣。 事实证明,新民乐是能够走进市场的。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北京文艺台、广东电台"音乐之声"等传媒,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乐的传播和推广,如今又联手发起了"新民乐"活动,将传统民乐重新配器、重新编曲,又重新演绎,果然非同一般,令人耳目一新。当维族姑娘在电声乐队的伴奏下唱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当朝鲜族少女用气声唱起了《阿里郎》……许多过去对民乐知之甚少的年轻人一下子被迷住了。只要你对音乐稍有兴趣,你就不会忽略这样的信息:二胡演奏家马晓晖在日本举办了独奏音乐会,与她合作的居然是爵士乐队和流行乐队;广西民歌节上,韦唯在钢琴和二胡的伴奏下,把《小河趟水》唱得荡气回肠;臧天朔以摇滚风格演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得到了全场歌迷热烈的响应……而代表国家形象的央视干脆挂出了"新民乐"专栏,使这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民乐形式传播得更广。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4-6-14 22:41 , Processed in 0.1227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