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13|回复: 6

歌曲写作基础(六)——乐段结构

  [复制链接]
柴欣 发表于 2016-12-26 15: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了解了乐句形态,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乐句;了解了发展手法,可以接着写出其它的乐句。这样,几个乐句就会形成一个乐段。由于乐段内的乐句数量不同,乐段的性质也不同,所以今天交流一下乐段的结构。
' J0 D3 b9 r7 _3 M
1 p& ?# K' v# a: j0 g2 n- g
一、两句型乐段
) K& }* [& S& e  }+ ^8 `
& B: O( o( [( f: o( _) k
    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可以产生呼应、平衡的作用。因为乐句数量少,所以表达乐意显得单薄。现代歌曲创作中,通常运用复句型的两句型乐段,从而达到增大乐段容量、增强乐意表达的目的,因为即使是运用两重复句,也在乐段内形成四个小乐句。归纳起来,两句型乐段又如下几种类型:
$ s5 w% R6 M8 a5 L# M" _5 \, J: T9 x( W5 s9 q
1、对偶式的两句型乐段:乐段中上、下句长度相等,内部节奏大致相同。大多采用变化重复、对应等手法,如同对联一样,使上、下乐句具有对偶的特点。* r* E, q$ K( u0 `6 ?; a- w- h
例1《挥之不去的记忆》(宋敏学词 黎荣军曲)的A段:这虽然是由两个单句构成的收拢性(即乐段结束在主音上)乐段,但因为速度慢(每分钟45拍),加上节奏叫密集,所以在听觉上乐段显得不是很短。
6 h' J9 n& [% k8 M         例1.jpg
  `3 ~; j( U- Q8 @+ u6 s    这里顺便说一下个人对这段旋律的意见,因为乐段只有两个单句,而且长度较短,为了让上句结束时在调式上显得稳定些,上句的结束音最好落到属音5上,虽然2在这里也具有属功能,但上句毕竟是歌曲的第一句,在这里用5比用2显得调式稳定些,因为5同时也具有主功能。如果运用复句结构的话,乐句长度增加,2的不稳定性会淡化一些,用2也是可以的。比如下例是一个由两个两重复句构成的收拢性乐段,上句中两个分句还是先分后连的连接,在分裂结构的第一分句中,结束都落在属音5上,第二分句也是上句旋律再落到2音时,整个乐句就没有上面说的那种不稳定感了。+ ^, N/ g2 S) J3 S
例2《青春中国》(赵宏丽词 柴欣曲)
; D. S' Q# h# d# z+ t) g4 V/ A         例2.jpg ) Q2 _; F' d) w5 A0 o% y
( C- U8 b; N6 F4 C) o+ v  J% Y
例3《星空情话》(齐丽娜 柴欣词曲)的A段:这是由两个四重复句构成的开放性(即乐段结束在不稳定的音上,通常为具有属功能的音)乐段,因为运用复句结构,从而使乐段容量增大了不少。
& G+ _' h6 E- n* _         例3.jpg 8 X$ s2 Z5 _; P6 t& Q. d
# t- Q! f. C; ~7 M. l
2、对称式的两句型乐段:上、下乐句长度相等,但内部节奏各不相同,只有长度上的对称,节奏对比较强。下句大多是上句的引申和展开。
- J1 s$ Q8 O8 C" ?' G) a, u例4《红蜻蜓绿蜻蜓》(刘志毅词 张朱论曲)的A段:两个单句构成的乐段,上下句长度相等,都是两小节,但两句内部节奏相差较大,因为上句是分裂结构,下句是连贯结构。下句是引用了上句开始两个音,然后发展而成:
: f( G% N3 f/ x- x8 E         例4.jpg 5 C: [/ Q) ?8 P% @1 B8 Y
    个人认为这两个乐句在旋律上大体没什么问题,但在词曲结合上有些不足。首先“红”和“绿”的字音没有唱准,可以调整一下,尽可能准一些,另外,旋律从头至尾只体现了主功能和属功能,稍显单调,如果下句在结束前加入下属功能,会使下句和上句的对比更强烈些。比如:) |$ |  C$ G% K3 T. O3 n2 [# x" \
例5: U9 z( q! \" U
               例5.jpg $ ?0 T8 L1 C# _) g4 Z0 [

  t, E7 F+ T5 {6 [3 J# Z3、对比式的两句型乐段。上、下两句长度不相等,既然长度不同,节奏一定会不同,节奏不同导致旋律也不同,所以具有很大的对比性。这样的乐段中,往往是上句短下句长的形式,因为能够形成稳定的终止感。6 R/ N) ?# ]# Y" A) V( I2 \% [
例6《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曲)中的乐段。上句弱拍起,下句强拍起;上句短,下句长。下句是采用引申方法而形成的:
# K$ O% v+ e5 e* D         例6.jpg
2 g: @8 Q: ?: O! r* M) Y
: ~! K) F$ H5 A0 L/ c
二、四句型

9 @) a# b  g4 u, t
0 ^5 o7 ]  K; M- \8 d: H    四句型乐段是运用最广泛的乐段,在曲网里的乐谱中有很多这种类型的乐段。四句型乐段有两大类:/ ^1 w# u! Q' P
. s& G$ q* v4 {! O# S" A* k
1、起承转合式乐段。这是我们民族惯用的一种乐段结构形式。规整的起承转合式乐段是由方整的四个乐句构成:
) t$ w1 K0 X7 g6 A/ Y6 i. A- E【起句】乐思的呈示,是接下来乐句的发展基础。7 I2 w2 [% J) J) h
【承句】巩固起句的某些特点,大多采用重复、模进、引申等手法。
" d% W6 U# h. K! M, O* K/ t【转句】引进一些新的音乐素材,采用展开、引申等手法形成对比。) V9 e) V0 ^+ R0 X
【承句】综合前三句特点,然后结束乐段。7 E: `% U' O9 O: `# I8 ?3 a
    起承转合式乐段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句“转句”的写作,关于怎样转,会在以后的帖子中详细说。
0 o2 W' [1 O" \* |. ]例7《我知道你是谁》(赵铁民词 南风曲)的A段:
$ j, c9 r7 q7 L' i         例7.jpg 0 Z6 P& _8 F: ^+ A2 F
起句围绕着主音进行,确定及稳定了小调式。6 M8 D5 v' P8 _, p  ~
承句在节奏上与起句是对应关系,旋律上采用变化重复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起句的陈述。# W4 f- [3 w$ y8 v5 U
转句在节奏上与前两句有很大对比,结束音的位置也不一样,和声走向也转向了下属功能。3 }  ?5 H3 ]9 G1 h+ E9 [
合句开始的节奏与起句承句一样,开始的旋律也保持着起句与承句同音反复的特征。最后是个完满的终止。
1 K4 W, E, K1 W% q! O
$ ?# o+ k! e- m6 ]1 y+ K4 S例8《高唱这支歌》(司传和词 南风曲)的A段:这是个不规整的乐段,四个乐句的小节数是2+2+2+3,合句在内部扩充了一小节,但依然表现出起承转合的功能。6 C8 ]( t$ V5 W
         例8.jpg
4 f: z+ O; g+ ^
' L5 ?0 |  c. p; m( a2、复乐段性质的乐段:一、三句相同或相似,第二句落在属音或具有属功能的音上构成半终止,第四句落在主音上构成全终止。因为前后两部分的旋律大体相同,好像一个乐段被重复了一下,所以称为复乐段。
% T3 T) `$ U- w$ b. k- C# m* \例9《祖国您听我说》(王健词词 谷建芬曲)的A段:
# O" r3 o. k6 `         例9.jpg
7 p0 T! V! K! W& z" {. j
8 g4 P* ~8 h3 w* Q2 V    曲网中很多谱子中有这样的乐段:四个乐句,后两句基本是前两句的重复,第二句半终止,第四句全终止,符合复乐段的基本特点,但是第三句尾音落在下属功能的音上,这就具有了“转”意味,所以这样的乐段说它是起承转合式乐段也未尝不可,可以说具有起承转合式乐段和复乐段的双重属性,但由于前后两部分旋律重复的情况居多,所以复乐段的比重还是大一些的。比如:- K8 r6 x4 N2 N; Y" l
例10《我的小阿妹》(孙书林词 南风曲)- S( \1 _- A0 C" K3 A. C+ Q# k$ k
         例10.jpg ! g/ X$ Q0 p6 D' b$ d# G8 `

1 j* b/ w, c/ K+ p
三、三句型
  g2 x& [0 f* S1 f
5 m. e0 i6 k) _' O$ X& n# X+ A+ Z
    由于乐句数量是奇数,打破了方整和对称。三句型乐段的产生大多是由两句型乐段扩充而来,或者由四句型乐段紧缩而来。由于三句型乐段在实际中运用较少,这里介绍两种成因。
; i" R; a% z/ o+ I4 W  ?1 H7 |/ x* O( l; G
1、两句型乐段扩充处理成三句型乐段
2 g8 J# h( C: _% T3 }. {例11《纺织姑娘》(俄罗斯民歌):第二句已经是完满终止了,但把第二句变化重复了一次,形成了三句型乐段。; V5 E, c3 W) q2 h; @
         例11.jpg
3 n0 ^' D& Q4 R- e, E6 c; ]5 \6 H) W9 Z  D% [
例12《歌唱祖国》(王莘词曲)的A段,第二句是两句型乐段的完满终止了。然后用一、二句中部分旋律做素材,又扩充出一句。
& O9 s6 a7 T9 T8 o5 z- l         例12.jpg
+ u$ x2 z! m6 C# ^0 N' h# G+ {" D2 W2 M% b
2、四句型乐段紧缩处理成三句型乐段- Y6 [; @1 J7 u: M
例13《娘子军连连歌》(梁信词 黄准曲)的乐段。这个乐段原是起承转合式乐段,由于起句进行了紧缩处理,然后与承句合并成一句,最后形成了三句型乐段。2 {% |0 I, Z6 |$ ]! g+ C& m4 x1 H9 |
         例13.jpg 5 y% O+ n! x2 ~) x9 @8 Z. c

  f& b/ @( ~5 m% g4 M. P+ \    这个乐段如果把起句不做紧缩处理,可能会像下面这样形成一个方整性的起承转合式四句型乐段,但起句在语气上就没有紧缩后那么干脆,在情绪上就没有那种用紧张的气势来表现娘子军英姿飒爽的形象了:. M7 N6 \6 F8 ], y4 e! Q: u1 I7 B
例14
% f. R; U9 Z; c' X8 S9 Q" \2 D+ @/ x               例14.jpg   t  q, \, s& X; h1 |
    # g: V! ?& c2 K
        有的三句型乐段是将起承转合式乐段中的承句或转句抽掉,形成起、承、合,或者起、转、合的三句型结构。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正-反-合的结构。
# W3 C  R/ r" f- v例15《雪花》(刘玉广词 黎荣军曲)的A段。起句是分裂结构,承句是连贯结构,有对比性,呈现一正一反的特点,然后去掉转句直接连合句,构成起、承、合的三句型乐段
5 K. s. |& P9 n! p0 U         例15.jpg
/ Y/ L, q5 b+ [, Y# z$ W$ @" ^0 Z* U! _" Y' V
四、五句型

$ Z& g  Z5 K; s5 \6 O
: X' @% z$ B% {' ^    五句型乐段虽然也是由奇数乐句构成,但相对三句型乐段来说很常用。其形成大多是在四句型乐段基础上扩充而来。有的扩充一句,有的扩充半句。
+ Z, q5 w' _0 k: \" G4 I% s4 P8 \) l1 T! P+ y) r5 W2 L1 ^
1、四句型乐段的外部扩充形成的五句型乐段* U0 a; s  J$ J. ~: n. I
例16《走进河源》(叶连军词 武俊毅曲)的A段。原是四句型乐段,按旋律发展的惯性,本应该在第四句末尾终止,但这里用了属音,然后重复了第四句末尾的词句加衬腔,扩充了一句,形成了五句型结构。' E8 S' A  J, ^% {2 e& m; d  u
         例16.jpg
% _; }) X9 m6 b8 u6 {/ E# M( Y7 f+ s4 W* j/ b" C4 {
2、四句型乐段的内部扩充形成的五句型乐段
% U+ ]7 Y* V; K5 ]- v" |例17《我的祖国》(乔羽词 刘炽曲)的A段。原是四句型结构,由于歌词是五句,因此在乐段内部扩充了半句,形成了五句型结构。
4 _$ Z( M8 _2 C( z         例17.jpg
6 |# j& n7 n- H( \/ y' x
' a: I* Q8 H: O- [, s+ }3 L8 l# l
五、六句型
7 e% a3 f) X# S+ ?

4 C& G  ~5 G( W, M. y6 i8 z. ~    六句型乐段也是常见的乐段结构形式。可以是六句歌词的同步构成,也可以是四句词或五句词,通过重复歌词或增加衬词而构成六句体结构。从旋律形态上看,大多是由四句型结构扩充而来的。  L" O  L6 l) S/ ?; p1 k+ k. D
% N/ x! b, M# ]- t8 ?0 D. Z/ M
1、从四句型乐段外部扩充* |/ I. p/ @* _$ L: N# J- C
例18《九九艳阳天》(胡石岩 黄宗江词 高如星曲)中的乐段。这个乐段有六句歌词,在起承转合的四句型基础上,再变化重复后两句,形成六句型结构。
" d) I5 Q: L  u  k# s- {6 W/ a         例18.jpg 0 O7 F' [( ?0 M7 l, i% T5 y* [

, u. [4 F; g9 r* B, V* B8 m2、从四句型乐段内部扩充:大多在起承转合的四句型乐段中,由于歌词增加,从而增加承句、转句的句数,形成六句型结构。
6 ^  w' ^* w! ?* Z( u例19《枉凝眉》(曹雪芹词 王立平曲)的A段。这个乐段有六句词,以起承转合四句型为基础,扩充承句和转句,形成起、承、承、转、转、合的六句型结构。
- W0 w' D$ X- H         例19.jpg * {. s0 ^* I$ c3 U! i
' K) g, u: p3 m: }  o* J! P
六、多句型

' s* S3 ~6 ~9 X! M" x
5 l, v0 b# o0 O6 m, f    乐段的乐句数量超过六句属于多句型结构。现在的歌曲创作中,最常见的是这样的情况:当写完一个四句型乐段或复句形式的乐段后,根据歌词和情绪需要再反复唱一遍,而完全反复又觉得单调,因为会有两个完全终止,这时候,会在第一遍结束时形成半终止,反复一遍后再进入完全终止(有时候可能会是开放性的终止),这就使乐段内有了八个乐句。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乐段。虽然看似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乐段,但相对于整首作品,只能算一个较大的多句体乐段,因为反复前后的情绪是一样的。
9 z' |8 \0 l% }$ B* x4 P例20《朋友》(王璐词 王璐 柴欣曲)中的A段。这个乐段按起承转合式乐段曲写作,但在第四句后没有落到主音上,而是形成一个半终止,反复一遍后落在主音上,形成八句型收拢性乐段。
4 h+ E% ?' U  E2 w* j% c         例20.jpg 4 ^6 r# M2 @' k0 s7 ]* ]0 H
4 l) A, ^4 d! t3 E( h' P% d
例21《离别你的日子》(冷桂萍词 柴欣曲)的A段。这个乐段同上个例子一样是复乐段性质的多句体乐段,不同的是上例是收拢性乐段,这个乐段是开放性乐段。运用开放性乐段是起到情绪在进入高潮段落前有个积蓄、铺垫的作用,会使旋律自然地、有倾向性地进入下一个乐段。
) D3 \* S" M6 a/ Y- ?+ ]       例21.jpg
; |6 B7 m- @1 H( l0 ^3 q4 g- v3 ~; T$ M  P7 W* T! P4 e& h" g6 P  @/ t
********************************************************************
. q9 q" H5 ?: `  }        通过上面的一些介绍,我们会发现,两句型乐段和四句型乐段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实际歌词的情况及旋律发展情况以及曲作者的感性理解,就能设计出多样化的乐段结构。0 C9 f2 k. `; M2 ]& Y! S1 t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龙马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黎荣军 发表于 2016-12-26 16: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柴老师,你辛苦了,曲网的朋友们都感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龙马 发表于 2016-12-26 20: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感谢柴老师无私的奉献,为曲网有您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和自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龙马 发表于 2016-12-26 20: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理有据,深入浅出,金玉良言,获益匪浅。感到您是一位教授,可以出教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飘雪的周末 发表于 2019-1-23 07: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夏晖音乐工作室 发表于 2019-1-23 09: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加上一个四句段落进行尾部乐句补充形成的五句结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家强 发表于 2023-12-3 18: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的分享教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9-3 04:12 , Processed in 0.1487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