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乐器
, z1 ?8 F% p( |7 K( Q& A3 B(1) 笛和羌笛% _5 c& t. R# y; T
《史记》中有“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的记载。但黄帝时的笛是什么样,目前不得而知。中国中古时期笛主要是横吹的笛,这种笛在当时比较流行的鼓吹中得到广泛应用。约在汉武帝时开始使用。“这可能和张骞由西域传入吹笛的经验和笛上的曲调有着关系”(见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127页)。这一时期笛的吹奏方法仍有两种——即“横吹”和“竖吹”。在此之前,笛是竖吹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笛”和后汉应邵在《风俗通》中所说的“七孔笛”都不是横吹。
" Z3 A3 B5 c$ N7 z, d$ x. Z* k“羌笛”在汉代时简称为“篴”(“笛”的古体字),是中国西北少数民族羌族的吹奏乐器,羌笛最初只有四个按音孔,公元前1世纪京房将其增加了一个最高音的按孔,才有五个按音孔。, |7 d! Y" D' v8 s7 L: V
(2) 笳和角
. c$ ?- A2 j& i8 i& y& x2 M/ t: ]“笳”和“角”最初都是少数民族乐器。中国古代关于笳的记载都不详细,据专家推测其最初是把芦苇叶子卷起来吹奏,后来则把芦苇制成哨子,装在一根没有按音孔的管子上吹奏。后来又出现了有按音孔的“筚篥”,这种比较原始的笳便逐渐淘汰。3 d4 Y: b a4 G8 o4 X6 n0 }3 l( n
角的最初形制是用天然动物的角制成,后来则用竹、木、革和铜等材料制成。从汉代鼓吹图片中可以看出角的形体很大,已不是动物的角,而是一种人工制作的“角”了。
, ~! y" Y/ Z( ` o(3) 箜篌5 R+ J# z1 E+ E* V+ j
箜篌有三种,一种为卧箜篌,也叫“箜篌瑟”,是横弹的;另一种为竖箜篌,也叫“胡箜篌”,约于公元2世纪时传入中国;第三种为“凤首箜篌”。- m1 \; V6 P3 k! P
从目前所见的记载和有关壁画中可以看出比较流行的是竖箜篌。竖箜篌源于西亚,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此外,汉乐府作品《箜篌引》和后来许多记载中,可以判断出卧箜篌最早是朝鲜半岛的一种拨弹乐器,后来传入中国。同其它外国或少数民族的乐器传入中国一样,竖箜篌在中国人民的长期音乐实践中不断完善,最后成为中国的一种民族乐器。此外,凤首箜篌在中国许多地区都有历史文物出土,说明其流传广泛。
! x, N4 F$ E) @2 u4 _(4) 琵琶的起源与发展
; I2 I, o/ K! S0 N琵琶是中国一件非常古老的拨弹乐器。中国古代的琵琶与今天的琵琶很不相同。在从秦、汉直到隋、唐这一段时间,凡是以“弹挑”(古人称“枇”、“杷”)方法进行演奏的乐器,无论是长柄、短柄,圆形、梨形的,木面、皮面的,弦数多或弦数少一些的,都叫“枇杷”。
6 Y. q2 H, @( I$ j8 _到晋时,由于阮咸善于演奏汉琵琶,因此至唐时,人们也叫它“阮咸”。唐杜佑在其《通典》中说:! y6 X8 s( q9 q2 v) u5 e
“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二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知。晋《竹林七贤图》阮咸 所弹与此类,因谓之阮咸,咸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
/ C0 b/ v9 Y/ u7 k, y蒯朗从古墓中发现的阮咸为铜制,到唐代才由工人改用木制,据说是由鲜卑人的后裔元行冲定名为阮咸的。
, B" T* \1 ?# P& M%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十二柱横贯四弦的乐器,可以判断出当时在音乐实践中已有了“平均律”(十二律)的应用了。
. r% c' A. a* N; Y' Z- L( r/ v魏、晋和南北朝时代,流行于波斯(今伊朗)的曲项琵琶和流行于印度的五弦琵琶通过中央亚细亚通道和“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有人考证是印度琵琶传入中国北方(约公元350年前后),至迟在公元551年以前,又传到了中国南方。
$ }; u/ d2 t* {. ?" d5 v" O# N传入中国的琵琶有两种,即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这两种琵琶均是四柱。曲项琵琶是古波斯乐器,根据其构造而得名;而五弦琵琶则“发育在印度,六朝后半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日? 林谦三《东亚乐器考》 293页),是根据其弦数而得名。曲项琵琶采用拨弹,五弦琵琶采用手弹。中国古代无“轻唇音”,“琵琶” 二字应属外来语。
9 ]1 x* L4 y+ @* Z! o* R% A在琵琶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从“龟兹”传来的“胡乐”为最盛,并用龟兹琵琶定律,这就是音乐史中常提到的苏祗婆(梵语SUJIVA的对音)所传的“龟兹琵琶七调”。据记载,苏祗婆是在后周武帝天和三年(公元568年)随突厥皇后阿史那氏来到中国。4 D: v0 \1 R) ^5 k2 y
苏祗婆的“琵琶七调”经隋代音乐家万宝常研究后应用到中国乐律上,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T% d2 r5 F: |% L这时的琵琶名手也大多是西域之人,他们均以所居国名为姓,如曹妙达,唐时的康昆仑等。
4 i* L8 t" @$ ]# u" Q到了唐代,“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已成为中国一件非常重要的乐器。这时的琵琶不仅被作为唐代大曲伴奏乐队的领奏乐器,并且被用于独奏。隋、唐的九部乐和十部乐中所使用的琵琶就有“大琵琶”、“秦琵琶”、“五弦琵琶”、“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等;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元稹的《琵琶歌》等诗歌以及康昆仑、段善本的演奏《六么》等传说向人们证明,到这时琵琶的演奏技巧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以上描写既生动又形象,短短的几句诗,就把作者和演奏者内心深处的感情和精堪的演奏技巧描写得淋漓尽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琵琶独奏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唐代诗歌中描写琵琶演奏的诗歌占有相当数量,对于了解唐代琵琶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信资料,唐代无愧于中国琵琶演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8 w4 l) {, R9 u' h* K1 h
综上所述,可以把唐以前的琵琶传入归纳为以下几点:9 U: q8 {4 ?+ X$ U& v( J" W
① 中国固有的琵琶最早是从“弦鼗”演变而来,并经历了“秦琵琶”、“汉琵琶”、“阮咸”等不同的演变过程;4 T. O7 _/ F3 v1 `7 [) X
② 到南北朝时期,西域波斯和印度琵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两种琵琶称“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其中波斯琵琶传入中国的可能性比印度琵琶传入的可能性要大,原因是在波斯和属于伊斯兰教的国家中,琵琶是一件颇为流行的乐器,甚至在比波斯还远的埃及也能看到琵琶的踪迹;" U5 w) R& v8 v: A
③以波斯为主的曲项琵琶传入中国时只有四个柱,其音域狭窄,后来和中国原有的乐器“阮”进行了新的结合,并在演奏方式上有了新变化。主要表现在这时的琵琶已有了十二个“柱”(即“品”),并开始出现用“搊弹”的演奏方法。据记载,最晚至唐乾宁四年(公元 897 年以前),琵琶除了有四个柱以外,已经开始使用“品”了。“品”的使用使得琵琶音域大为扩充,再加上盛唐以来已经使用手指弹奏——即“搊弹”的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不仅如此,这时的琵琶在演奏的抱式上也改横弹为抱弹,并把右手用木拨弹奏改为用五个手指弹奏的方法。但这时各种琵琶的使用尚无规律,如“创手弹之法”的贞观初年琵琶名家——太常乐工裴神符即是五弦名手。可见,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同样流行于盛唐时期。$ C) K; j2 @: L; v$ ?' @
此外,还可以从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诗中看出,唐代已有了琵琶谱,但这种乐谱没有流传下来。敦煌琵琶谱的发现可以证明这一点。
% ?5 r1 l3 j/ t, x关于唐代琵琶曲,主要是来自当时流行的歌舞大曲,如《六么》、《霓裳羽衣曲》、《凉州》、《胡渭州》等。
* |" X6 g7 ]- C7 Y6 ? h* E2 j唐代比较著名的各族琵琶演奏家有段善本、贺怀智、曹刚、裴神符、康昆仑(康国人)、雷海青、李管儿、赵壁等。他们的演奏各有其不同风格。据说曹刚以右手运拨的气势若风雷取胜;裴神符则以左手细腻委婉的拢然而闻名,段善本以“移调”演奏见长(所谓“移调”就是从一个宫调移到另一个宫调上演奏)。毫无疑问,这些对于中国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是起了促进作用的。
! |# W1 W1 G9 y6 n0 W琵琶在中国落户后又很快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缅甸等国,直到现在,日本正仓院还藏有中国唐时传去的五弦琵琶,朝鲜半岛至今还有五弦琵琶。据记载,传入朝鲜的琵琶叫“乡琵琶”,“形状很像五弦”(日? 林谦三《东亚乐器考》290页);《隋书·林邑传》中有林邑(今越南顺化等地)“乐有琴、笛、琵琶、五弦,颇与中国同”的记载; 《新唐书·南蛮传》中也记有骠国(今缅甸)独弦匏琴“颈有四柱,如龟兹琵琶”,可见琵琶不仅成为中国人民喜爱的乐器,同时也成为中国周边国家人民喜爱的乐器。
4 X8 ^4 M+ Q9 t2 e/ e! G: P(5)合奏音乐——鼓吹乐的兴起6 l% U" h. k* F# p+ \+ e
(图)鼓吹乐
2 V( B: Y2 {* m- Q i鼓吹乐图册
' W% ?: s* k4 k在汉以来中国传统音乐中,有一类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鼓吹乐”。这是以打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伴有歌唱。大约在秦末汉初之际,鼓吹乐就已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流行,当时的鼓吹乐是用鼓、角、笳一起演奏。当鼓吹乐传入中原地区以后,便与中原各地汉族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鼓吹乐。汉哀帝时(公元前6----1年)乐府中有“邯郸鼓员”、“江南鼓员”、“淮南鼓员”等可能就是各个不同地区的鼓乐工。从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收汉代鼓吹乐的歌词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汉族民歌,后来被各地的鼓吹乐所吸收。
" n0 v6 s0 t7 s$ P) p; ^0 \鼓吹乐被宫廷采用后,便用于军队、仪仗和宫廷的宴乐之中。由于乐队编制和应用的场合不同,所以使用的乐器和对其称呼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 f& b( h. e4 F, w- y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备食举乐同时亦用于天子专用的“卤簿”(即仪仗)。《西京杂记》载:“汉大驾祠甘泉、汾阳,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所谓“列殿廷”,“供卤簿”,如同后世“鼓乐”中的“坐乐、行乐”。
0 I8 ?) h" `3 K4 ^$ n0 }0 Q横吹:因用横吹(横笛)作为主奏乐器而得名。横吹的乐队一般由鼓、角、横笛等组成,有时还加用筚篥和排箫。横吹的乐曲,有李延年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乐曲《摩诃兜勒》作为素材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新声二十八解》由《黄鹊》、《陇头》、《出关》、《入关》、《出塞》等二十八首乐曲联缀而成,后人又称之为《汉横吹曲二十八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存有《出塞》一首:
# V) B! u/ u1 n( l1 c4 ?侯旗出甘泉,奔命入居延。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
9 J( m# [* @5 B$ v形象地描写了汉武帝为抗击匈奴贵族骚扰,派兵急速出征的威武阵容,歌颂了坚持国家统一作为。、短箫铙歌:也叫骑吹,是用笳、排箫、铙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军乐。7 J" J# o/ t% d+ V4 f8 c; m
关于鼓吹的种类、形式、用途还有多种,只选取其中三种主要形式作以介绍。其实,上述三种鼓吹也并无严格界限,随时代而异。
! W |" v5 E) t5 R, l& A7 o鼓吹乐的初级阶段,采自民间而供奉官府,后又为富豪之家所用。到明、清以后,在商业经济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各种吹打乐种,与汉魏的鼓吹乐亦不无渊源关系。; C& E$ U, X7 }* d7 `
这里提到的《悲翁》(《思悲翁》)与《高台》(《临高台》)两首乐曲,原来均是汉代短箫铙歌中的歌曲。
. ^1 T- Z3 V& x- v; u* |$ h2 R$ k《思悲翁》描写了一个逃亡在外而其处境艰难的反抗者“悲翁”的思念,说明了鼓吹音乐是来自民间的。
- Z/ f: |8 }* t, o& o鼓吹乐在三国时期仍继续发展,曹操就曾令缪袭根据汉以来的鼓吹曲调而填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现实斗争的歌词,如《战荥阳》、《克官渡》等。
! ?& v, r6 y; Z2 h6 Z+ i7 g+ b0 p到了南、北朝时期,鼓吹乐在北方得到了新的发展,当时许多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地区,带来了大量本族和外族的音乐文化。在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对古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北魏在太武帝统一中国以后,曾大量接受了先进的汉族音乐文化,鼓吹乐在这时利用鲜卑族的曲调,填新词“凡一百五十章”,叫做“真人代歌”,亦称“代北”。
8 j% X1 m9 c X8 z) X' y1 S- W+ |- D; \从秦、汉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波折和考验,从儒家思想被定为经学到魏晋时代的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继先秦以来第二次社会形态变异所带来的巨大转折和民族大融合后中国音乐的光辉前景,没有这些,也就没有后来的“盛唐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