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歌舞音乐—相和歌、相和大曲、清商乐与曲子、大曲
6 x E7 ^0 ]. h3 ]- R U8 C& w1、相和歌, h9 a+ I3 k& ]$ K. z" ?
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 F" P. L' \9 s) H* p& y3 I
相和歌具有两种含义:这一名称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乐府古题要解》说它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相和歌”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它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以后发展为“但歌”(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一直发展到由各种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 a: k! `; R: t3 d5 |
2、相和大曲2 Z0 u8 D. K. |2 Z& B' W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便产生了“大曲”。; T. `" O5 M6 S/ E& L' \
“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这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 z( K* b: X) @; X1 P5 W
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 R- K3 |5 s8 `, c1 c' S
3、清商乐
- r& M, w' z3 L9 w( r( r公元4世纪,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但北方仍处于十六国频繁战争的局面。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 d B# |1 T( ]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 卷四十四· 清商曲辞一》中说:“清商乐,一曰清乐。......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清商乐同时又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并吸收了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 p! h. h9 x4 J/ F; B" n0 E1 E
清商乐“与相和歌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的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是和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阶层的享乐需要分不开的。
& o1 @+ u7 F7 X5 N5 S清商乐所用的乐器比相和诸曲又有增益。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小序》载,清商乐用打击乐器节鼓为节;弦乐器除了原有的琴、瑟、筝、筑、琵琶外,又有箜篌和击琴;吹奏乐器除了原有的笙、笛、篪外,又有了箫、埙等;并增加了击乐器钟和磬,这在前代俗乐中是没有的。
, U4 D* ]& O- x; _在前面介绍了相和大曲中所用调式是“相和三调”(或“相和四调”),后来到了东晋和南北朝期间,相和诸曲逐渐演变成清商乐,“相和三调”也就随之逐渐改称为“清商三调”(清、平、瑟三调)。“清调”,以“太簇”宫为主音;“平调”,以“黄钟”宫为主音;“瑟调”(又称之为“侧调”),以姑洗角为主音。由此可见,“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皆为调式的名称。
. Y' X6 L8 [0 n% V/ ]4 曲子0 Q" S6 q. U& j0 ]
隋唐时代,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选择、推荐、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叫作“曲子”。这种被选择、推荐、加工的民歌,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民歌形式,而是一种艺术歌曲了。) \' ^' D5 [0 I" O1 F
在中国,选择、推荐一部分民歌而且对之进行加工改编的作法早已有之,从《诗经》、《楚辞》到汉代的乐府大都采取了这种作法,只不过每个时代对这类民歌的称呼各有不同而已。但唐代曲子比之过去的民歌得到了更广泛应用,它除了仍像一般民歌一样单独演唱外,还被用于说唱、歌舞及其它更高的艺术形式中。特别是当曲子流传到都市以后,得到了文人们的青睐,并成为唐代市民音乐重要构成因素,同时也成为文人们写作新作品一种好形式。
: t; w2 r/ V2 c N曲子新鲜而富有生气,形式自由,节奏活泼,其歌词接近口语,所以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而那些以填写歌词而著名于世杰出的文学家和乐工们,正是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形式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盛唐之音”。
5 d, g7 n" N' Q( F/ Y7 I0 I W当然,曲子的题材、内容是十分广泛,也有一些作品属于封建性的糟粕,是不可取的。
6 g. W9 E+ s' o2 Z曲子的结构形式有多样,一般以单遍的只曲为主,也有用前后两个单遍合成的双遍,或称之为“双阕”等。可以从敦煌发现中唐五代的《望江南》、《菩萨蛮》等曲子谱中,可以领略到唐代曲子的风貌。
# X3 u+ p1 f9 c6 r ?1 I9 n在曲式上,曲子词大部分为“长短句”,这是为适应音乐需要而产生的新形式。
$ d4 o) a* {8 w8 N# C0 {* }6 q" g从应用范围来看,曲子有用于说唱的;有用于歌舞音乐的,也有用于扮演“戏弄”的。! n2 c1 Q% T8 _1 q& S" O
曲子创作有两种不同的形式:5 a& d, h- l) l! R$ u
(1) “由曲定词”,即把已有的曲调配上新词,也叫“填词”;. L3 K& O$ z+ |# R
(2) “依词配乐”,即根据新的歌词创作新曲调,叫作“自度曲”。
* P" ^. D# l! C W9 Y, m$ A' {# B到了后来,曲子的不同曲调被分别固定下来,形成了今天称谓的“曲牌”(在文学上被称作“词牌”),以至于成为从中唐到中国宋代艺术歌曲重要的形式,直到今天,这种形式一直被继承和发扬。“近代所谓的小曲,其实就是唐人所谓曲子”(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196页)。; Q7 _5 Q8 g5 b
唐代曲子被保存在敦煌石窟中有五百多首,曲调名有八十余支,除少数属名外,其余大部分为民间作品。除歌词外尚有《倾杯乐》、《心事子》、《西江月》、《伊州》等8首乐曲曲谱,曲谱是一种古老“工尺谱”(参见图例44)。
1 g. U6 O0 e0 }, `* \- A1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