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28|回复: 1

中国上古音乐(四)《诗》和《楚声》

  [复制链接]
莫甘娜 发表于 2015-9-9 15: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诗》  `9 W7 V+ Q8 @$ M3 \
《诗》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选集,编辑时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最初只叫《诗》、《诗三百》或《三百篇》等。在西汉初期被统治者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 l0 x) w' i. E! V据记载,《诗》共收编了诗311篇,其中有6篇“笙诗”有“声”无“词”,估计是当时的器乐曲,所以没有被收入。《诗》原先全都是乐歌,它的编排就是按照乐曲的不同被分为“风”、“雅”、“颂”三类的。
0 f. L5 d; Y: j; R6 U) i“风”有“十五国风”,共有诗160篇,全部属于地方曲调;“雅”有“大雅”、“小雅”,共有诗105篇,属于朝廷的“正乐”;“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40篇,属于伴舞的祭歌。
8 ~4 b! N9 _$ s3 A从时代来看,《诗》包括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即从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0 ?+ K2 Z' |8 j% y
就地域来说,《诗》主要产生在黄河流域,也远及长江、汉水一带(即包括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等省的全部或局部地方)。3 Q3 W7 ?/ `2 @. `5 I( _
《诗》的编缉成册,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44年)所记载的吴公子季札在聘鲁时曾观看周乐,由鲁乐工为他歌奏的诗以及他对各类诗歌的评论,其次第和现行本子的《诗经》相同。从这一史实就可以证明,《诗经》这部诗歌总集在那时或更早的时候就已编成了。( g8 |/ C  u) N" K0 b
(图)十五国风, e4 E0 v% F! L) ~1 l- v) p, l
十五国风图册$ ?. ^- X5 Q6 q4 Y) f
《诗》中的“十五国风”都是“采风”而来。在中国古代,采风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一制度从西周时就已开始实行。《礼记?王制》载:“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就是说,周天子每五年要到各地视察一次,每到一处,都命采诗官来陈述民间的诗歌,通过这些诗歌来了解民间的反映。《汉书·艺文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古有采风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其意思是说在古代,设有采诗的官,天子依靠他们采来的诗来观察民间的风土人情,了解政治设施恰当与否,以便自己考核更正。" \7 d0 X7 p6 c- |$ n$ f
至于各家所说采风的具体情形,大多是根据“汉乐府”的采诗情况而想象出来的,所以也不尽相同,也不一定可靠,因为没有实际材料来证明,但一般认为诗的来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 Y+ Q: J& ~2 F0 |' a① 祭礼和宴享诗,可能出自巫、史之手,有的可能是根据古祭歌和神话加工的;
' c5 V: o% d8 ~  N: c$ \② 政治讽谕诗,基本上可以说是公卿大夫们献的;9 E8 ~5 \  Y  v! }; C8 V) Y
③ 风谣则是王朝的乐官在诸侯国的配合下采集而来的。7 ?" t5 Z# \. ]2 E
虽然“风”诗流行的地域非常广阔,但《诗》中的“十五国风”在形式、音韵等方面却很统一,可以肯定是在收集之后对其进行了润色或改编,否则这些诗的形式和音韵能如此统一是绝对不可能的。
8 B" w6 v3 u$ {+ @, M“十五国风”几乎全部是民歌,可以说是《诗》中最宝贵、最有价值的部分。“十五国风”以形象的历史,从各个侧面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周代五百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愿望和感情,有着相当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 t/ m4 d7 N% a6 U  `( W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整个《诗》的曲调没有保存和流传下来,但从那丰富的“歌诗”之中还是能看出它的艺术水平在当时有何等高超。. t5 b) f7 S1 q1 ^, C
《东山》在“十五国风”中是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诗中描绘了这位征人在还家途中思前想后那种十分复杂的内心活动。他既为自已生还,今后能过上和平生活而欣喜;又为自已走后家园残破而万分担忧;然而对家乡的爱,又给予他重建家园的勇气和信心。特别是对其妻子怀念的描写,无论是从妻子方面设想,还是从自已方面着笔,都不是泛泛写来,而是借助了一些看来是琐屑的,但实际上是非常细腻的描述,来抒发自已对妻子那种朴实而深厚的情意,非常真实。这一唱三叹反复回环的形式和委婉悠长的深厚韵味,以及所塑造出来生动朴实的艺术形象,直至今日还有着强烈的感人力量。
  v3 n" S( z5 B* _9 e$ v, `5 n5 a③“十五国风”在艺术形式方面还有被后世称之为“号子”、“夯歌”一类的劳动歌曲和“山歌”一类的抒情民歌。这些民歌在演唱时采用了有“歌”有“和”的形式(“歌”即领唱,“和”即帮腔)。! I. O% l/ w+ v! w  R0 X$ j
《诗》中的第二类“雅”是奴隶主贵族文人在学习了民间歌曲之后所创作的乐章。“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为个人抒情之作。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反映现实、同情人民、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品。尽管如此,还是不能超脱这部分人为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局限性。
  |* `' i( `! D0 P《诗》中的第三类“颂”是周代统治者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其中舞的部分更多所表现的是舞容、舞姿、舞的步伐和动作。一般很少为人所重视。它虽然主要是歌颂统治者的“文德”和“武功”,强调了祭祀的神圣,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精神风貌。3 _0 L4 x; y% S; X2 Z! t2 Y2 d8 k  y
中国后来各历史朝代的统治者所重视的“雅乐”,主要是从“雅”和“颂”的传统中发展而来。由于这种音乐礼仪性较强并脱离人民,所以“雅乐”逐渐衰亡。8 s, L, M7 z8 r1 `, z6 R* j
总之,一部《诗》包含了民间歌曲和奴隶主贵族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国风”和“小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来中国民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a! E" g3 m) w0 \
2、《楚声》2 o5 X3 j; {6 L2 n7 I$ P$ v
《楚声》是指战国时代,在楚国兴起的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并由屈原开始的骚体类作品的总称,在音乐上称“楚声”,也叫“南音”。
( e& b, y- h+ r" T2 m7 }楚国是指今江、汉间及今湖南、湖北一带,战国时还兼指徐、淮的一部分地区。楚国的民歌很多,在前面讲过的“涂山氏妾歌”就是原始社会时最早的“楚歌”。记载中的楚歌作品有许多,其中著名的作品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阳阿》、《激楚》等。这些民歌在当时楚国宫廷中也是很流行的。
3 b9 ?& h  g  `( N8 k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楚国君主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同时也能了解到“楚声”的实际演出多么动人。& [; e, c5 X/ _' Z$ n) g: Q% \
“楚俗尚巫,楚声与巫音有关,起源甚古。”(《中国音乐辞典》53页)
! ], f) @, |/ b$ V/ N$ @在“楚声”中有一部民间祀神乐曲一—《九歌》,就是“巫”在祀神时所表演的歌舞曲。
$ Y: U6 D# O' e, |《九歌》是“楚声”的一部代表作,其歌词被保存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和属于他的流派作家们的诗歌集——《楚辞》之中。
( @0 m5 T4 A! D% Y: n: M! H) c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和文学史中,《楚辞》是继《诗经》而后出现的新的音乐形式与风格,只有把《楚辞》和《诗经》相比较,才能看出它是继《诗经》后中国音乐史和文学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i( [$ V% i% d
《九歌》这部作品原是一套民间歌舞,传说是夏王“启”从“天帝”那取来的,这当然是神话,但也能说明它是一种古老的乐歌。这一古老的乐歌采用了载歌载舞的形式。有专家考证说在前面介绍过的舜部落的乐舞——《韶》的结构与音乐,就是后来《九歌》的结构和音乐。
& M2 E5 T! q; M/ d《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基础上,为宫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而创作,并取古代乐歌为名。屈原在民间歌曲的感染下并从其中吸取了营养,还创作了不少按民歌形式写成的歌。从《九歌》的内容来看,这部作品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大都是恋歌。《九歌》不仅有歌有舞,其中还有故事叙述,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屈原对这部作品十分推崇,曾在《离骚》、《天问》等作品中提到它。6 h0 P4 o+ b( m' \
关于《九歌》的演唱形式,近人作了种种解释。现在能够肯定的有一点,即“巫师”在演唱中起着主要作用。& A% ~% d/ t" w* ~; j! Y. N* c8 i, L
前面已经提及过,“楚俗尚巫”,在楚国民间和宫廷的祭祀活动中,“巫”是起着主要作用的。在参加祭祀的“群巫”之中,有一“大巫”(或“主巫”)以“神鬼”代表身份出现。他(她)假托神鬼附身,用受祭祀鬼神的口气来说话,而其他巫者则配合着起着迎神、送神、颂神等作用。《九歌》各篇,除了一般认为是祭祀结束时所唱的《礼魂》之外,其它各篇都有以鬼神本身的语气写成的歌词,是“主巫”或“大巫”在载歌载舞时用以直接表现受祭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而在一部分篇章中,也穿插有不是用鬼神本身的语气写成的歌词,这是“群巫”在助唱陪舞时所用的。4 P1 {$ a: H% t2 u0 O8 f7 l# P
除此而外,还能从甲骨文中看出,这时的“巫”与“舞”的意思一样。在屈原生活的时代,“巫”既管沟通“人”与“神”的关系,同时又是那个时代的专业舞蹈家,所以“巫”与“舞”的最初写法是同一个字,而后来的“舞”字,是“巫”字演化。1 @- _( {1 \$ c" o8 |5 `; s
总之,“楚声”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音乐,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以相和歌为代表的两汉音乐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
wjiousxieyi 发表于 2016-5-19 10: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 W+ u  a" N) _4 w  ^* V9 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5-5-10 00:36 , Processed in 0.1211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