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3|回复: 3

[分享]京劇音樂書目整理

[复制链接]
海瑞两千 发表于 2005-1-14 18:52:00 | |阅读模式
<B>京劇音樂書目整理</B>
<P>以出版順序排列,不分類。
  
<P>劉  越編著
1997,《京劇唱腔鼓套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就京劇唱腔音樂中主要行當的主要板式,從劇情、人物到唱腔旋律,列舉了各種不同的打法進行互相比較,使其有章法可循。這本書對以往京劇音樂中最為個人化、不固定演奏的部分作了一個整理,對研究板鼓演奏藝術的研究者有很好的幫助,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研究唱腔與板鼓合作關係很好的工具書。
<P>Mackerras, Colin.
1997. Peking opera.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這本書主要是以簡介京劇藝術為重點,對音樂部分無甚著墨。
<P>汪立人
1997,〈京劇聲腔音樂形成發展的歷史啟示〉。《復興劇藝學刊》,86.7,pp.51-58。
<P>蔣  勳
1997,〈聲音與生命的華美—顧正秋的唱腔美學〉。《聯合文學》,86.1,pp.69-72。
<P>劉正輝
1996,《京胡學習及欣賞》。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書名為學習及欣賞,其實重點都只放在教學。書中對演奏基本的技巧與伴奏技巧有著介紹,但是對細部的變化與實際伴奏時所會遇到及可注意的種種卻未著墨,僅附唱段譜例。
<P>萬如泉、萬鳳妹、萬如海編著
1996,《譚門五代老生唱腔賞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本書對京劇老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流派—譚派歷代的唱腔及人物作了一個介紹。整體而演依舊是以唱段曲譜為主,賞析則不多,不過已經多少有所介紹。類似這樣的介紹唱腔書籍,個人認為是在作人物傳記或人物專題研究時很好的參考資料。
<P>武俊達
1995,《京劇唱腔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作者運用音韻學及西洋音樂理論與分析方法來對京劇唱腔作分析,從板式、調式、曲式結構及佈局等分析與介紹;並對板腔變化技法運用西洋音樂理論作分析說明。整體而言可說是很好的結合西洋音樂理論方法研究京劇唱腔音樂的例子。其整體架構簡潔有序,對一些唱腔,尤其是樣板戲中一些唱段有著與李文心1994年著的《京劇二黃腔調考—樣板戲中二黃腔調的調式結構分析》論文中較為開放式的觀點。這會是一本簡潔而不艱澀的論著。
  
<P>吳同賓
1995,《京劇知識手冊》。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P>李文心
1994,《京劇二黃腔調考—樣板戲中二黃腔調的調式結構分析》。台北: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
這本碩士論文個人認為是在國內音樂碩士論文中,最有份量的一本。其中無論在板式、調式、具法結構上都提出不少觀念值得參考。同時也提出許多以往京劇音樂著作中少見的名詞,如腔式、弦式,以及頓三音組、尾三音組的觀念,尤其是其三音組的觀念,在其他著作中似乎未曾見到。
<P>敖鳳翔
1994,《國劇的發聲與唱念》。台北:復興劇校。
<P>溫秋菊
1994,《台灣平劇發展之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
平劇在台發展之介紹。前半段以侯佑宗先生的鑼鼓藝術及其演出經歷為軸來看京劇在台灣發展的軌跡;而後半部則以大量平劇演出之劇目、演出場地及演出團體的相關資料來對其發展作說明。
1992,《侯佑宗的平劇鑼鼓(附CD)》。台北:文建會。
介紹侯佑宗先生的生平及略述平劇鑼鼓,並以CD配合譜例作介紹。
1989,《平劇鑼鼓結構與應用的分析》。台北:學藝出版社。
簡單分析平劇鑼鼓的結構。
1989,《平劇中武場音樂之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
對平劇鑼鼓音樂做出介紹,並將其結構、音響、速度、配器等方面做出分析,記譜採用五線譜、文字譜及英文字母譜合記的方式。
<P>楊曉輝
1994,《司鼓伴奏京劇唱腔技巧》。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以文字的形式將司鼓伴奏京劇唱腔的鼓套子作了整理與系統的闡述,並對各種開法與實際演奏時的情況作了介紹說明。
<P>言慧珠
1994,〈平易近人、博大精深—談梅派唱腔特點〉。《國文天地》,83.12,pp.22-26。
<P>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3,《京劇現代戲唱段薈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樣板戲唱段曲譜。
<P>張正治編著
1992,《京劇傳統戲皮黃唱腔結構分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P>李淑娟
1992,《京劇「四郎探母」之研究》。台北:文大藝研所碩士論文。
<P>王元富
1992,〈庶談國劇唱腔之訣竅〉。《復興劇藝學刊》,1992.10,pp.5-13。
<P>王一德
1991,《北管與京劇音樂結構之比較研究—以西皮二黃為主》。台北:師大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本論文以北管與京劇音樂結構之比較研究為題,雖在題目有注以「以西皮而黃為主」,但一來內容只在探討皮黃腔,對其他音樂部分未曾討論,因此個人認為題目訂定就已欠妥。其次在內容上,論述分散、專有名詞界定不明確、過於側重北管而輕與京劇的比較、部分論述有其可議之處(如西皮腔有迴龍?導板是否為附加樂句?)以及其過份使用調性觀念中主、屬的觀念來分析腔調,這些都為其可供討論之處。
<P>魯  華
1991,《京劇打擊樂淺談》。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P>楊振淇
1991,《京劇音韻知識》。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作者運用漢語音韻學的原理,對京劇中的音韻作了系統性的介紹。從音韻的構成、上口字、尖團字、口白、音系、字的頭、腹
马洪兴 发表于 2005-1-15 16:20:00 |
<P>先生:你好!</P><P>请问一句:本书目所列书籍是您现存的,还是读过的书账?</P>
 楼主| 海瑞两千 发表于 2005-1-15 16:56:00 |
<B>以下是引用<I>马洪兴</I>在2005-1-15 8:20:08的发言:</B>

<P>先生:你好!</P>
<P>请问一句:本书目所列书籍是您现存的,还是读过的书账?</P>

<P>读过其中一部分!</P>
马洪兴 发表于 2005-1-15 21:44:00 |
<P>你好!</P><P>先生公布书目共六十部、篇。中文五十二,英文八部篇。涉及锣鼓经的中文书有十三部篇,占中文总数的四分之一。我对这方面特别关注的原因是《琴童戏网》自开张即设《京剧锣鼓》版块,至今为空白页。( http://cywang.nease.net/jjlg/jjlg.htm )为此我曾于二零零二年亲访山东鲁华先生,后又对庚金祥老先生的电视教学做过录像,终因头脑空空,两手无活,始终未敢造次。这里遇到救星了!但不知先生肯否赐教。如何进一步联系?</P><P>顺祝钧安。</P>

QQ|小黑屋|手机版|作曲网原创音乐论坛社区 ( 鄂ICP备05006521号-2 )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750号

GMT+8, 2024-6-16 05:17 , Processed in 0.1315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